來源:時代周報
時代周報記者 餘佩掀
籌謀多時,生豬期貨自1月8日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稱「大商所」)上市以來,盤面價格「跌跌不休」。
1月14日,生豬期貨主力合約LH2109午盤後快速下挫,報收24890元/噸,跌4.21%,次主力合約LH2111和LH2201盤面價格分別報收22700元/噸和22735元/噸,均低於市場預期值25元/公斤。
對此,多位行業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生豬期貨盤面價格持續下跌印證了未來豬價回落的預判,同時也說明國內生豬產能恢復良好。
作為國內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生豬期貨早在上市之前便備受關注。
目前,國內多家生豬養殖企業仍對生豬期貨交易持「遠觀而暫不入場」的謹慎態度,更有企業坦言稱,入場視時機而定。
1月13日,中大期貨副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景川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期貨市場是實體企業的風險管理工具,就像人們面對未來巨大的不確定性要需要購買保險一樣,不存在「合適時機」的問題,只有需要關閉風險敞口的問題。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由於市場波動而產生虧損的可能,我們都需要有個保護工具,其因素取決於企業自身是否存在風險敞口。」景川稱。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除了降低豬價暴漲暴跌等波動影響外,生豬期貨交易還對企業規模化養殖具有積極意義,有利於加速規模化養殖進程,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
1月14日,時代周報記者從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處獲悉,目前市場各方對生豬期貨反饋良好。市場普遍認為,生豬期貨運行平穩,交投理性,期貨價格客觀反映了市場參與各方對生豬遠期價格的預期。
「生豬期貨走向成熟並發揮功能,有一個漸進過程,需要長時間的深耕細作、精心培育,也需要社會各方的支持和理解。」大商所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稱。
豬價回升、期貨卻跌
在生豬期貨「亮相」大商所之前,國內豬肉價格一直處於高位區間波動狀態。
據卓創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逐月環比增加,已恢復到非瘟疫情前期的80%左右,生豬存欄量恢復到正常水平的60%-65%;生豬存欄量也呈穩步上升態勢。
相較2020年12月中旬,當月下旬生豬(外三元)價格上漲2.9%至34.9元/公斤。2021年1月6日,國內各省市110公斤標準出欄體重生豬價格普遍在34.8元/公斤至38.4元/公斤之間,均價約為36.37元/公斤,豬價呈現環比上行趨勢。
生豬價格短期回暖的出現,與春節制臘及消費等行情推升有關。業內普遍認為,長遠來看,隨著2021年生豬產能逐漸釋放,豬周期紅利將有所淡化,全年整體豬價走跌大勢已定。
開源證券研報指出,2020年12月開始,需求端受節前備貨及冬季消費需求提升影響,生豬價格有所回漲,但中長期看,禽鏈基本面仍難改變,價格景氣度隨生豬逐步進入下行區間。
1月7日,大商所公布首批生豬期貨合約LH2109、LH2111、LH2201的掛牌基準價,分別為30680元/噸、29680元/噸、28680元/噸。而生豬期貨首批掛牌交易的最近合約是9月合約,即市場交易的是2021年9月的價格,而非當前市場價格,其後是2021年11月和2022年1月的市場價格。
以此預估,2021年9月、2021年11月及2022年1月,生豬價格將分別以30.68元/公斤、29.68元/公斤和28.68元/公斤為定價基調。
對比前述約36.4元/公斤的生豬均價而言,該批生豬期貨合約掛牌基準價格已經大幅回落,但似乎仍高於市場的看跌預期。
銀河證券研報分析稱,儘管受節前需求拉動明顯、非洲豬瘟點狀發生影響部分供給、進口冷凍肉受疫情影響供需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春節前豬價將持續高位運行,但於春節後將延續大周期中的下行趨勢,預計2021年生豬均價降至22-25元/公斤。
與這一偏低的市場預期值相對應的是,1月8日生豬期貨上市首日,LH2109、LH2111、LH2201三個生豬期貨合約盤面價格集體下挫的表現。
當日,該批生豬期貨合約分別報收26805元/噸、24935元/噸、24140元/噸,跌9.14%、5.91%和7.86%。其中,主力合約LH2109和次主力合約LH2111的全天振幅高達14.56%和10.81%。
「生豬期貨是對未來生豬市場價格變化趨勢的預判,現在的主力合約是LH2109,期貨價格下跌,表明多數業者對於今年9月份的生豬價格持看跌觀點。從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生豬的產能是在不斷恢復的,這也與農業農村部目標相一致。」1月13日,卓創資訊分析師李霞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截至1月14日,首批生豬期貨盤面價格已經連跌四日,但隨著時間推移,上述三個生豬期貨合約跌幅均已有所收窄。
景川認為,生豬期貨價格隨大宗商品波動而有所下跌是正常反應。上市時,生豬期貨恰好受到貴金屬以及黑色有色金屬回落、流動性預期收緊等來自宏觀因素的影響。
「當前生豬主力合約和現貨存在10000元/噸的基差,看似基差貼水嚴重,實際上是市場在交易遠期豬價的預期。」景川對時代周報記者稱。
他指出,根據農業農村部和各調研機構的數據推算,當前階段能繁母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正常年份的80%,生豬存欄恢復到正常年份的90%,預計生豬存欄將在二季度末恢復正常,生豬供需平衡即將迎來拐點。在生豬期貨基準價偏高、豬價進入下行區間的情況下,發生連跌調整是市場有序運行的體現。
就優化完善未來生豬期貨交易事宜,前述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商所將持續強化市場監控,對市場風險做好預研預判,切實履行好各項重要環節的監管和服務職責,確保生豬期貨平穩運行。同時將聯合會員單位及市場機構,繼續開展市場培訓和投資者教育工作,解析合約規則,明晰市場風險,引導各類投資者理性參與期貨市場,促進市場功能發揮。
「大商所將結合市場實際,在交割區域內繼續增設生豬期貨指定交割倉庫,並持續開展模擬交割,讓市場各方儘早熟悉交割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並且持續評估市場運行情況,不斷完善合約規則制度,助力生豬養殖產業穩健發展。」大商所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稱。
與生豬期貨盤面同步「飄綠」的,還有A股市場豬肉概念板塊。
1月6日-11日,豬肉概念板塊價格持續滑坡,一度跌至1590元左右。1月14日,豬肉概念板塊盤中持續陰跌,報收1585.55元/股,微跌0.68%,換手率2.37%,成交量948.29萬手,成交額達146.84億元。
豬企參與態度謹慎
期貨市場是實體企業的風險管理工具,當企業面臨因價格波動而引發的盈利風險時,可以藉助衍生工具以轉移風險。因此,自「亮相」以來,生豬期貨便承載著期貨公司、養殖企業及投資者們的關注。
根據大商所1月6日披露的生豬指定交割倉庫名錄,牧原股份(002714.SZ)、新希望(000876.SZ)、傲農生物(603363.SH)和正邦科技(002157.SZ)等企業已率先爭得首批交割席位,入選大商所生豬指定集團交割倉庫及分庫。其中,牧原股份包攬了三間分庫配額。
從目前生豬養殖企業實際參與表現來看,面對首個活體期貨交易,多數豬企仍然保持「可遠觀而不可貿然入場」的謹慎態度。
1月11日,新希望在互動易平臺上回復投資者稱,「目前還未參與實際的生豬期貨交易,今後會在合適的時機入場。」
時代周報記者同時從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溫氏股份(300498.SZ)、大北農(002385.SZ)和唐人神(002567.SZ)等多家生豬養殖上市公司確認,其均未參與生豬期貨的實際交易。
景川認為,生豬期貨與其他期貨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主要體現在實際交割和風險控制方面。
他表示,生豬期貨作為國內首個活體交割品種,交易雙方、交易所、交割倉庫乃至期貨公司都深度參與到交割過程中,儘管大商所經過多次模擬後引入了前置管理等交割模式並設置了貼近現貨的交割標準,但實際交割難度仍較大,企業參與交易交割需謹慎。
「生豬期貨採取最嚴風控。上市初期為防控風險,大商所為生豬期貨設置了諸如單日開倉不得超過500手(套保不受限),投機交易保證金15%(套保保證金8%)等風控措施來限制投機炒作,同時生豬期貨的合約價值較大,企業參與投機交易需關注其中存在的風險。」景川對時代周報記者稱。
雖然都暫未實際參與交易,但相比規模較小的生豬養殖企業,頭部豬企「進場」的態度更為積極。
1月6日,新希望六和生豬期貨項目負責人李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交割庫的順利設立,將使公司套期保值成為可能。而待產業資金、金融資金同時注入之後,生豬期貨價格所反映的角度將不再局限於短時的豬肉產品供需。市場主體更多元,價格機制更透明、更長效,也有助於平滑豬周期,為企業防範極端行情帶來經濟效益的劇烈波動提供新的選擇。
1月13日,時代周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溫氏股份,相關人士稱,「公司之前已經申請到集團交割倉庫,目前正在準備申請第二批生豬交割客戶的名額。」同日,正邦科技方面則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公司有可能會參與生豬期貨交易,並且已經做好相應準備,可以隨時參與。
李霞認為,在豬周期下行區間,龍頭企業可以借用期貨市場,在上遊飼料原料方面進行套期保值,以降低養殖成本。同時利用期貨發現價格的特點,有計劃地安排生產計劃。對於投資者來說,需重點關注生豬產能的變化、政策變化,弄明白生豬行業的數據研究邏輯,再進行投資。
生豬「保險+期貨」模式漸熱
生豬期貨登場後,配套保險項目也備受關注。
近年來,生豬養殖產業受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及風險對衝工具等因素影響,生豬養殖戶及養殖企業仍面臨著較大的養殖風險。
「我國的生豬『保險+期貨』的業務已有多年歷史。但是,我國從事生豬保險業務的規模很小,經營此業務的保險公司不到十家,對民生和市場的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1月13日,一位不願具名的保險業研究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目前,平安產險、中華財險和中原農險等多家保險企業陸續推出生豬期貨保險產品,以減弱生豬價格波動、達到有效兜底養殖戶經營風險,保障生豬穩定供應的效果。
其中,平安產險首單期貨版生豬價格及收益保險項目已於生豬期貨上市首日落地。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該項目是「保險+期貨」首次以生豬為保險標的、以期貨價格為保障依據的金融支農創新模式。
1月13日,時代周報記者從一位接近中國人保財險的人士處獲悉,公司在溫州分部等多個支公司處已經開展生豬期貨保險業務。
1月14日,中華財險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生豬期貨上市前夕,中華財險廣東分公司聯合光大期貨、光大光子投資推出了生豬價格「保險+期貨」產品,廣東同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佛山加育農牧公司和清遠養殖戶鍾日初成為全國首批被保障的對象之一。
「生豬價格『保險+期貨』產品涉及到投保養殖戶、保險公司、期貨公司三個角色。在保險保障周期內,投保的養殖戶可以根據結算價格和合同約定價格的差額獲得賠付,有效的鎖定遠期收益,保證生產的平穩運行。」上述中華財險相關負責人強調,以靠借貸的養殖戶尤其會更需要配套保險。
「後期將爭取同政府的聯動機制,逐步拓展為縣域式的保險項目,提高保障的覆蓋面與深度。」中華財險相關負責人稱。
此時生豬「期貨+保險」方興未艾,重點難點亟待突破。中華財險相關負責人向時代記者坦言,設計相關產品時首先是會面臨如何選擇合適的「入場點」以更好保障客戶收益;其次要考慮到期貨價格是遠期價格,可能同當前客戶的現貨價格存在不匹配的情況。且未來實際操作過程中,或還會面臨期貨公司可能遭遇因價格大幅度下降而導致的系統性風險等情況。
「在處理上述問題時,我們的處理方式和解決思路則聚焦於加強同期貨公司的溝通以及對當前市場情況的研判。」中華財險相關負責人稱。
景川則表示,各家險企落地生豬「期貨+保險」項目有利於生豬期貨市場的有序發展和平穩運行。
「當前生豬期貨持倉量在17000手左右,成交額50億元左右,雖然較CME瘦肉豬期貨合約交易額更高,但仍與我國龐大的生豬產業不相匹配。大量產業客戶仍由於自身金融知識不足、參與門檻偏高等種種原因,未能參與生豬期貨交易。而險企推動生豬『期貨+保險』項目可以提高養殖企業的積極性,鼓勵並幫助養殖企業利用衍生品工具控制風險,對於提高生豬期貨合約交易的活躍度,降低生豬期貨投機炒作風險,促進生豬期貨平穩有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景川對時代周報記者稱。
(時代周報記者夏子軒、黃嘉祥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