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豔華,中共黨員,現任海通證券投資銀行委員會委員,海通證券併購融資部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海通併購資本董事長。2011年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2013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4年度獲上海市「年度勞模人物」。在她帶領下,海通證券併購融資部2001年被評為上海市模範先進集體。2014年,海通證券位居中國區財務顧問市場份額第一名,交易金額達1388億元。
在金融領域,併購被稱為「投資銀行皇冠上的明珠」,這項複雜的業務最能體現一家機構的專業能力。打開海通證券併購融資部總經理楊豔華的職業履歷,一連串紀錄足以令人欽佩:擁有近20年金融行業從業經歷的她,已經完成的併購重組項目交易金額超過數千億元,項目成功率100%,創造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多個第一。
不過,這些亮眼卻生硬的數據並不能呈現完整的楊豔華。在龐雜而艱巨的併購實踐中,她帶出了一支具有戰鬥力的團隊,縱橫馳騁於併購重組領域,而面對潮起潮落、風雲變幻的資本市場,她又能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做人做事,最首要的就是責任感。」楊豔華說,併購重組可以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她珍視和追求的正是這份事業所發現並創造的價值。
創新,敢於摸著石頭過河
「要勇於吃第一隻螃蟹」,這是楊豔華的口頭禪。在她的職業生涯中,不少大項目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第一單:文化發行行業借殼上市第一單——新華傳媒,文化出版行業借殼上市第一單——時代出版,教育行業境內A股重組上市第一單——新南洋……
2006年,楊豔華帶領併購團隊承攬了上海新華發行集團重組華聯超市項目。對文化企業進行改制,這在當時的中國資本市場聞所未聞。整個項目重組歷經八個月,作為項目負責人,楊豔華全身心投入,縝密安排每一個細節。
要完成借殼上市項目,一般總要花上一兩年時間才能走完全部流程。為了完成這件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楊豔華獨闢蹊徑,拍板決定採用「股權收購+資產置換+定向增發+股改」方案,幾個步驟同時操作,整體申報,一次審批,同時完成,這是中國資本市場併購重組的一次大膽創新。
新華傳媒項目操作起來究竟有多難?僅股改一項,就已頗費周折,來回折騰。由於是創新的方案,首先一步必須完成對流通股東的對價支付,二是要完成國有股權的轉讓變動,三是百聯集團和新華集團雙方利益的平衡。「我們既要考慮老股東的利益,又要兼顧新股東的利益。」楊豔華花費大量時間反覆協調、反覆徵求意見,終於達成了多贏。
從進場到項目完成,項目組成員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在最忙碌的時候,楊豔華總是攬下重擔,帶領大家一起通宵達旦地加班。2008年6月,這一成功案例被全國工商聯併購公會評為「最佳併購方案設計獎」。
專業,助力實體經濟轉型
從上海本地入手,幫助上市公司開展實質性、戰略性併購重組,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從而推動上海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這是楊豔華所帶領的海通併購團隊展開併購重組業務的重中之重。
ST稜光,一家背負7.4億元巨額債務、兩度暫停上市並瀕臨破產的上市公司。普通人看起來,要讓它重新上市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楊豔華決定接手這個項目,「再難也要上,這正是發揮我們重組專業能力,為投資人解決問題的時候。」
7.4億元巨額債務擺在那兒,債務重組是唯一的突破口。一旦無法實施重組,必然導致ST稜光退市。而一退市,不僅債務等於打了水漂,眾多投資者也難免遭遇損失。為此,楊豔華和ST稜光的大股東上海建材集團展開了反覆溝通協調。歷經整整三個月的艱苦談判後,大股東終於答應拿出2.5億元清欠債務。「併購業務的宗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全力維護投資者的利益。」楊豔華說,「權衡之下,三分之一總比顆粒無收要強得多。
債務重組一結束,她又和同事們立即著手對公司實施資產重組和股改,這又是一場艱巨的「保牌戰」。為了迅速改變ST稜光資不抵債和無主業經營的狀況,在整個團隊的努力下,上海建材集團通過無償注入下屬洋山港基混凝土公司等優質資產的股權(合計1.1億元),並對ST稜光豁免1.5億元負債,以2.6億元的對價解決股改問題。
緊接著,發展之戰就成了當務之急。楊豔華的團隊又馬不停蹄地設計方案、製作材料,上報證監會。通過定向增發,ST稜光向上海建材集團定向發行11800萬股,上海建材集團以價值2.09億元的優良資產全部認購。
這是一組對照鮮明的數字:重組前,公司總資產為0.41億元,利潤虧損,公司每股淨資產為每股-4.65元,嚴重資不抵債;重組以後,公司總資產達3.6億元,利潤0.52億元,每股淨資產增加到每股0.88元,每股收益0.19元。
楊豔華團隊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三大戰役周密布局、層層推進,一環緊扣一環。由此,ST稜光的主業和管理層徹底脫胎換骨,成為一家從事新材料、新能源業務的全新上市公司。
榜樣,面對誘惑堅守底線
現任海通併購資本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王博與楊豔華共事已經長達十年,在他眼裡,帶領整個併購部門幾乎從零起步,一路打拼下來,直到成為行業內公認的最佳團隊,楊豔華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枚「定海神針」,「只要有她在把握方向、控制風險,大家心裡都會比較有底,因為方向很明確,工作效率自然也大幅提高。」
資本市場潮起潮落、風雲變幻,但楊豔華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認為在金融這個風險高、充滿誘惑的行業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做人做事,規範是第一要素。」她經常告訴團隊,併購重組不僅僅是一份職業,而應當視作一種責任。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很多企業需要併購和重組支持,併購重組從業人員,應當立足於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為產業升級提供方案,在改革的浪潮中以敢於創新、善於發現的精神為企業、為國家、為社會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