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篇短文叫《螃蟹》,故事是這樣的:老螃蟹覺得不安了,覺得全身太硬了。自己知道要蛻殼了。他跑來跑去的尋。他想尋一個窟穴,躲了身子,將石子堵了穴口,隱隱的蛻殼。他知道外面蛻殼是危險的。身子還軟,要被別的螃蟹吃去的。這並非空害怕,他實在親眼見過。他慌慌張張的走。旁邊的螃蟹問他說,「老兄,你何以這般慌?」他說,「我要蛻殼了。」「就在這裡蛻不很好麼?我還要幫你呢。」「那可太怕人了。」「你不怕窟穴裡的別的東西,卻怕我們同種麼?」「我不是怕同種。」「那還怕什麼呢?」「就怕你要吃掉我。」魯迅用螃蟹的故事告誡人們要注意身邊那些口蜜腹劍、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畢竟同室操戈,同類相殘,兄弟反目,父子成仇,朋友翻臉的故事太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典型的法商風險防範意識,我們既要考慮把事辦成,還要確保自己的安全。
(2)由此想到「螃蟹效應」,如果竹簍裡就放一隻螃蟹,必須要蓋上,不然它很快就爬走了。如果多放幾隻呢,就不必再蓋,因為螃蟹在多的時候是從竹簍口爬不出來的。它們每一隻都爭先恐後往外爬,但簍口很窄,當一隻螃蟹爬到簍口時,其餘的螃蟹就會抓住它,最終把它拖到下層,由另一隻強大的螃蟹踩著它向上爬。如此循環往復,無一隻螃蟹能夠成功。這就是「螃蟹效應」,在企業管理中的表現是指,高層與高層之間,管理層與管理層之間,股東與職業經理人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員工與老闆之間,因為個人利益,而出現的明爭暗鬥。企業的各成員因為個人利益,相互排擠與打壓,都想「踩著別人往上爬」,結果往往也被別人踩。最終導致的只能是企業的做不大、做不強。
(3)
螃蟹有個特點,就是「橫行霸道」。因為螃蟹只會橫著走!它是依靠地磁場來判斷方向的。為了使自己在地磁場倒轉中生存下來,螃蟹採取「以不變應萬變」的做法,乾脆不前進,也不後退,而是橫著走。給企業的啟示,只有依靠團隊打天下,才能「橫衝直撞」,所向披靡。但如果螃蟹沒了腳,它還能橫行霸道嗎?如果企業沒有團隊,再強的領導也只能是沒腿的螃蟹——橫行不了。螃蟹活著的時候橫行霸道,無腳的時候寸步難行,一旦發紅,卻意味著著離死也不遠了。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凡是覺得自己不可一世,動不動顯擺,牛皮哄哄的都不會長久。企業如斯,人亦如斯。因為,當別人尋找打擊的靶子時,牛皮哄哄無非是為了舉著牌子告訴大家:「我在這兒,我在這兒」。政治家可以作秀,是為了贏得選票,明星藝人可以作秀,是為了吸引別人眼球。做企業,做人,作秀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螃蟹紅了就死,告訴我們既要志存高遠,又要不忘初心。做企業要有長遠規劃,但也一定不要把這些天天當口號喊。
(4)
說了半天,螃蟹盡替人「背鍋」了。那它有沒有好的地方呢?當然了,第一它是美味佳餚!不過最開始的時候,螃蟹形狀可怕,醜陋兇橫,沒人想靠近。所以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成了形容第一個敢於做某件事的人。魯迅先生曾稱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吃螃蟹,人跟著沾了光。與螃蟹為伍,稻草也值錢了。稻草因為是與螃蟹綁在一起的,買家都是按螃蟹價格一起買了稻草。試想作為稻草,如果捆綁的是白菜就是白菜的價格,而現在捆綁的是螃蟹那就是螃蟹的價格了。但稻草捆綁在螃蟹上,真的就有了螃蟹的價值了嗎?其實不然,稻草只是賣了螃蟹的價格,但它不會增加螃蟹本身的價值也不會讓自己的價值有任何的變化,到家後,人們蒸熟螃蟹後首先要扔掉的就是繩子。實際上,作為買家,稻草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因為捆著賣的螃蟹,它才值了錢。這就提醒我們不要錯把平臺當能力,要做有價值的螃蟹,而不做無價值的稻草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