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要敢於探索,勇於創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7日 16:08 來源:
「科學研究要敢於探索,勇於創新。」
作為一個科學家,不能迷信權威,迷信書本,也不能因為取得了一丁點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學是沒有止境的。只有敢於探索、敢於創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創常新。
任何事情,我認為不會有極限的。
我這個人水平不高,但是我有種認識,就是要不斷地創新。科學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創新,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向新的領域、新的高峰攀登,這才是科學研究的本色。
我是搞育種的,種子再好,沒有好的方法去種植、管理,也不能得高產。所以要提倡科學種田。就好比一個優秀運動員,還得有優秀的教練員和科學的訓練方法,才能發揮其潛質,取得優異的成績一樣。只有科學種田才能奪高產。
搞科學實驗還是要有一點幻想才行的。
我夢見我們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夢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有偉大夢想才有偉大追求。人類許多奇蹟往往是從夢想開始的。
神奇的夢想其實就誕生於平凡之中,也能夠在平凡之中成真。這種夢想是不脫離實際的美夢,是指導我事業追求的強大動力,使我付出畢生熱血和精力為之奮鬥不息。
雜種優勢現象的發現,是從不盲從權威開始的。我經過多次反覆實驗,結果確證了水稻與異花授粉作物一樣,同樣具有強大的雜種優勢現象,推翻以前科學權威的結論。從此,我堅定了信心,這樣三系雜交水稻、兩系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水稻研究相繼取得成功,促進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和運用不斷向更高層次推進。
在傳統理論的阻力和束縛面前,只有靠實踐去檢驗,去創新。
在種種「權威」的壓力面前,我堅信:真正的權威永遠來自實踐。
研究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學術理論基礎,是經典的遺傳學說即孟德爾—摩爾根的基因、染色體遺傳學理論體系。但是處於同一理論中的學者,處在不同的角度,對於某一研究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對於雜交水稻研究來說,最有羈礙的理論,莫過於所謂「顯性學說」論者關於「自花授粉作物無雜種優勢」的錯誤論斷。
幸虧我猛醒得早,如果老把自己拴死在一棵樹上,也許至今還一事無成。
在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沒有創新的新思路。
在創新中「知識」尤其重要。有知識,並得以不斷積累更新,是創新重要的基本條件。
現代農業已經發展到高尖精的階段,要用量化來完成,數學是不可少的。
我是一個從小喜愛跳高運動的人,現在搞科研,也是像在跳高一樣,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後頭;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後人積累經驗,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麼!
1981年,日本最早提出培育「水稻超高產品種」。日本至今沒有實現當初的目標,依我看,主要原因是他們選擇的技術路線是單純形態改良育種。1996年,我國農業部設立「中國超級稻育種」項目,雖然起步晚,但能很快育成超級稻並推廣,主要是因為我們採用形態改良與提高雜種優勢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我們有一種在國際上爭先的精神。當時我們想,日本能提出培育超級稻,我們有培育雜交稻的經驗,育種水平不亞於他們,他們可以搞,我們也完全可以培育。
科學的發展永無止境,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按2.5%的光能利用率計算,在湖南一季稻的畝產可達1500公斤,我們將採取選育具有優良的株型、強大的亞種間雜種優勢和高光效的C4基因三結合的技術路線,能夠按期實現第三期超級雜交稻的指標。
我認為布朗的觀點(由於人口增長、耕地減少等諸多因素,到下個世紀中葉,將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養活中國人,包括中國人自己。屆時,世界將由此爆發動蕩危機。)在某些重要方面很片面,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低估或輕視了科技進步對提高生產力的巨大潛力。事實上,通過育種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運用,水稻的產量可跳躍式不斷登上新臺階。水稻如此,其他糧食作物同樣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提高農作物產量在技術上的潛力很大,而每一項技術進步都能對增產起一定的作用。
我要做到的是高產與優質雙重標準雙雙合格。雜交水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絕對不是什麼「三不稻」。
中國的經濟振興,必須要發展高科技;中國農業的振興,也要靠高科技,而且要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科技發展農業的路子。
責編:多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