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要敢於探索,勇於創新

2020-12-05 央視網

科學研究要敢於探索,勇於創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7日 16:08 來源:

    「科學研究要敢於探索,勇於創新。」

    作為一個科學家,不能迷信權威,迷信書本,也不能因為取得了一丁點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學是沒有止境的。只有敢於探索、敢於創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創常新。

    任何事情,我認為不會有極限的。

    我這個人水平不高,但是我有種認識,就是要不斷地創新。科學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創新,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向新的領域、新的高峰攀登,這才是科學研究的本色。

    我是搞育種的,種子再好,沒有好的方法去種植、管理,也不能得高產。所以要提倡科學種田。就好比一個優秀運動員,還得有優秀的教練員和科學的訓練方法,才能發揮其潛質,取得優異的成績一樣。只有科學種田才能奪高產。

    搞科學實驗還是要有一點幻想才行的。

    我夢見我們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夢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有偉大夢想才有偉大追求。人類許多奇蹟往往是從夢想開始的。

    神奇的夢想其實就誕生於平凡之中,也能夠在平凡之中成真。這種夢想是不脫離實際的美夢,是指導我事業追求的強大動力,使我付出畢生熱血和精力為之奮鬥不息。

    雜種優勢現象的發現,是從不盲從權威開始的。我經過多次反覆實驗,結果確證了水稻與異花授粉作物一樣,同樣具有強大的雜種優勢現象,推翻以前科學權威的結論。從此,我堅定了信心,這樣三系雜交水稻、兩系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水稻研究相繼取得成功,促進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和運用不斷向更高層次推進。

    在傳統理論的阻力和束縛面前,只有靠實踐去檢驗,去創新。

    在種種「權威」的壓力面前,我堅信:真正的權威永遠來自實踐。

    研究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學術理論基礎,是經典的遺傳學說即孟德爾—摩爾根的基因、染色體遺傳學理論體系。但是處於同一理論中的學者,處在不同的角度,對於某一研究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對於雜交水稻研究來說,最有羈礙的理論,莫過於所謂「顯性學說」論者關於「自花授粉作物無雜種優勢」的錯誤論斷。
幸虧我猛醒得早,如果老把自己拴死在一棵樹上,也許至今還一事無成。

    在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沒有創新的新思路。

    在創新中「知識」尤其重要。有知識,並得以不斷積累更新,是創新重要的基本條件。

    現代農業已經發展到高尖精的階段,要用量化來完成,數學是不可少的。

    我是一個從小喜愛跳高運動的人,現在搞科研,也是像在跳高一樣,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後頭;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後人積累經驗,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麼!

    1981年,日本最早提出培育「水稻超高產品種」。日本至今沒有實現當初的目標,依我看,主要原因是他們選擇的技術路線是單純形態改良育種。1996年,我國農業部設立「中國超級稻育種」項目,雖然起步晚,但能很快育成超級稻並推廣,主要是因為我們採用形態改良與提高雜種優勢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我們有一種在國際上爭先的精神。當時我們想,日本能提出培育超級稻,我們有培育雜交稻的經驗,育種水平不亞於他們,他們可以搞,我們也完全可以培育。

    科學的發展永無止境,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按2.5%的光能利用率計算,在湖南一季稻的畝產可達1500公斤,我們將採取選育具有優良的株型、強大的亞種間雜種優勢和高光效的C4基因三結合的技術路線,能夠按期實現第三期超級雜交稻的指標。

    我認為布朗的觀點(由於人口增長、耕地減少等諸多因素,到下個世紀中葉,將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養活中國人,包括中國人自己。屆時,世界將由此爆發動蕩危機。)在某些重要方面很片面,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低估或輕視了科技進步對提高生產力的巨大潛力。事實上,通過育種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運用,水稻的產量可跳躍式不斷登上新臺階。水稻如此,其他糧食作物同樣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提高農作物產量在技術上的潛力很大,而每一項技術進步都能對增產起一定的作用。

    我要做到的是高產與優質雙重標準雙雙合格。雜交水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絕對不是什麼「三不稻」。

    中國的經濟振興,必須要發展高科技;中國農業的振興,也要靠高科技,而且要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科技發展農業的路子。

責編:多國麗

相關焦點

  • 【陽光教育 創新】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2018年科技節初三英語青少年「小小發明家」手抄報比賽
    科技是創新的課堂,科技是夢想的舞臺,科學是成長的搖籃,科學為孩子們插上騰飛的翅膀。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肇西:科研要有創新的勇氣
    「朱洪元先生帶著我們調研了量子力學的誕生史,他的教育方式別具一格,這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使我們感覺重大科學發現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或者是多麼的神秘。」跟隨朱洪元先生的這段科研經歷,為張肇西的粒子物理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數學泰鬥秦九韶:敢於創新服務人民
    秦九韶的一生雖命運多舛、仕途坎坷,但他依舊心憂天下、體察民間疾苦,他天資聰穎又敢於創新,以自己淵博的學識服務於國家、社會與人民。秦九韶的「三斜求積術」他是服務人民的數學大師秦九韶在中國傳統數學領域不僅僅是一位學霸泰鬥,他還是一位善於繼承、敢於創新
  • 科學決策要有「四度」思維
    近日,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年輕幹部要深入研究、綜合分析,提高科學決策能力。科學決策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領導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尺度,對年輕幹部而言,培養科學決策能力是展現擔當作為、加快成長成才的必經之路,要多打大算盤、算大帳,立足自身崗位,把本職工作融於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更好肩負起新時代的職責使命。圍繞「謀」字,提高決策的「準度」。
  • 楊豔華:勇於吃第一隻螃蟹 敢於摸著石頭過河
    創新,敢於摸著石頭過河  「要勇於吃第一隻螃蟹」,這是楊豔華的口頭禪。  要完成借殼上市項目,一般總要花上一兩年時間才能走完全部流程。為了完成這件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楊豔華獨闢蹊徑,拍板決定採用「股權收購+資產置換+定向增發+股改」方案,幾個步驟同時操作,整體申報,一次審批,同時完成,這是中國資本市場併購重組的一次大膽創新。  新華傳媒項目操作起來究竟有多難?僅股改一項,就已頗費周折,來回折騰。
  • 創新與技術進步是什麼關係
    企業家的特質是勇於嘗試,敢於冒險。而正是企業家追求利潤的渴望,帶領著人們突破日常活動的界限,打破原有的平衡,將資源從原來簡單重複的活動中轉移到新的活動中,由新的經濟形態代替原來的經濟形態。這種「創造性的毀滅」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真正動力。熊彼特的創新類型,包括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或服務創新、供應來源創新和組織形式創新。熊彼特創新多樣性的觀點已經為我們所廣泛接受。
  • 常進:創新就要甘於坐冷板凳、啃硬骨頭
    因此,科研工作者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還要勇於探索、不怕失敗。與此同時,也要做好科普,激發青年人對科學的熱愛。 以下為採訪內容: 人民網科技:在嫦娥探月工程的基礎上,近年來如悟空、墨子等一系列專注於科學研究的衛星相繼升空,我國的空間科學研究近年來是否進入了「快車道」?
  • 科學與探索
    研究領域是宇宙學,集中在引力透鏡數值模擬、引力透鏡限制星系及星系團的質量分布、機器學習以及公眾科學在天體物理中的應用等課題。李楠告誡人們:我相信,未來科學探索不再只是科學家獨享的「遊戲」,也將成為大眾快樂的源泉。大家一起來探索科學奧妙麼!科學需要人民大眾廣泛的參與,因為科學的進步是全人類的事情!
  • 日常工作中,創新其實很簡單,勇於創新的人,更幸福
    勇於創新的人,更幸福 勇於創新者大都生活得更幸福。因為創造的過程,能讓人實現自我超越,從而提升自己的價值感和生活滿足感。他一直關注人類的積極心理體驗,並且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是該領域非常權威的學者。他在自己的著作《創造力》中,通過觀察研究卓越創新者和諾貝爾獎得主的生活,得出結論:擁有創造力的人大都生活得更幸福。因為創造力和心流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畫家作畫、科學家做實驗時的那種投入,他們在創作時的忘我狀態給自己帶來精神愉悅,是在日常生活中體會不到的。每個人,都能夠通過製造更多創新活動體驗,提升對生活的滿足感。
  • 萬州區第九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區長獎暨 第三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培育獎...
    本報訊 (記者李劍鋒)5月27日,在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即將來臨之際,萬州區第九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區長獎暨第三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培育獎頒獎大會舉行。5名學生獲青少年科技創新區長獎,6名學生獲青少年科技創新區長提名獎,9所學校獲青少年科技創新培育獎。
  •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超導託卡馬克創新團隊
    第一帶頭人:李建剛 主要支持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超導託卡馬克創新團隊長期從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該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超導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以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精神,克服了國際缺乏全超導託卡馬克建設經驗的困難,先後改造建成了能夠實現長脈衝物理實驗的科學研究裝置 HT-7,自主研製了世界上首臺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和16個國際領先或先進的實驗系統,成功實現了大於400秒、中心電子溫度大於兩千萬度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使我國超導託卡馬克研究走到世界前沿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院士「科學三問」開啟精彩科普日
    懷進鵬認為:「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科學既是真理性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社會建制,更是一種文化活動,一種信念,還是一種實踐方式。」「什麼是科學精神?」這是個科技界探索多年,至今其答案仍見仁見智的問題,懷進鵬也就此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 對年輕科學家的早期研究應給予更多關注
    近日,新一批「科學探索獎」名單出爐,50位科學家獲此獎勵,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最年輕的僅30歲。縱覽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比如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技術、前沿交叉。當前,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
  • 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我們要勇於創新,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這樣就要求我們勇於創新,以此來豐富充實人生,增加其厚度。馮驥才說過:「風可以吹走一張紙,卻吹不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是的,我們要勇於創新,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保羅說過:「人生猶如一本書,愚蠢者草草翻過,聰明人細細閱讀。為何如此.因為他們只能讀它一次。」我們要勇於創新,才能把人生這本書讀好。古今中外,凡是在事業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沒有不是勇於創新的。
  • 光明時評:給予年輕科學家早期研究更多關注
    近日,新一批「科學探索獎」名單出爐,50位科學家獲此獎勵,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最年輕的僅30歲。縱覽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比如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技術、前沿交叉。當前,我國面臨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根子在於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
  • 創新要跑完「最後一英裡」(悅讀)
    原標題:創新要跑完「最後一英裡」(悅讀)   1950年,沸洛倫絲·查德威克因成為第一個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而聞名於世。兩年後,她從卡德林那島出發遊向加利福尼亞海灘,想再創一項前無古人的紀錄。遊了16小時之後,她筋疲力盡。當船上的人鼓勵她,「咬咬牙,再堅持一下,只剩一英裡遠了。」
  • 勇於探索的人--探索天空的伽利略
    教會局正式警告伽利略,要他端正自己的科學觀點。雖然受了外界如此強大的壓力,但伽利略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1632年,伽利略又出版了《關於託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一偉大著作。第二年,伽利略被羅馬教堂判處終身監禁。
  • 讓更多年輕人站上創新舞臺「C位」
    而且,未來科學大獎也並非是論資排輩與年輕人無緣,翻開歷年獲獎名單就會發現,科研成果始終是能否上榜的硬槓槓。因而,老教授的「憂愁」其實是一種期待,期待科學獎項能更好發揮風向標作用,期待更多年輕人能夠站上創新舞臺的「C位」。當前,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毋庸置疑。
  • 堅持自己的理論的哥白尼用一生證明:人的天職是勇於探索真理
    歷史是安靜的,喧囂的是歷史的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須從小事做起,成功者不是從不失敗而是從不放棄,輕絲慢縷飄舞著古色古香,點點滴滴的溪水流過秋的哀傷,讓纖敏的思緒化成粉紅的情節流淌在浪漫的文字,讓靜夜的愁思譯作青春的華彩演變成炙熱的言語,讓優美的文採在這裡飄逸,讓青春的夢想在這裡放飛
  • 不懈淬鍊勇於擔當的政治品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吉林考察時指出:「要嚴格把好選人用人政治關、廉潔關、能力關,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幹部的激勵保護」。幹部敢於擔當作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從政本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忠誠乾淨擔當作為好幹部標準,強調「能否敢於負責、勇於擔當,最能看出一個幹部的黨性和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