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給予年輕科學家早期研究更多關注

2020-11-25 光明網

作者:王永鋒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年輕研究者身上承載著更多希望與可能,科技強國的建設也需要有理想、有情懷、有責任、有擔當的接班人永不斷檔。

近日,新一批「科學探索獎」名單出爐,50位科學家獲此獎勵,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最年輕的僅30歲。縱覽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比如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技術、前沿交叉。

當前,我國面臨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根子在於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我們熟知的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發明,諸如蒸汽機、電燈、火車等,都是在牛頓力學以及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等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構建的,從而推動西方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的迅速崛起。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此次獲獎的50位研究者本人及其研究方向都極具潛力,他們在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路上展現出的極其堅定的科研志向。

本次物理數學領域的獲獎者張遠波曾獲「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他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的基礎研究,在他看來材料物理的基礎研究也是一種發散性的研究,既包括材料的基礎信息,也包括對產業發展中的各類問題進行發現解決。將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相互促進,互相指導,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此外,如今所展現出來的學科融合趨勢驚人,學科融合既是學科發展的趨勢,也是產生創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徑。當下環境中,應當鼓勵年青科學家投身基礎研究,並嘗試多學科融合,為長期突破性創新帶來可能。

科技的未來在青年,年輕人敢於創新,敢於打破傳統研究模式,才能取得更顯著的研究成果。2016年拉斯克醫學特別成就獎布魯斯·阿爾伯茨教授曾說:「年輕人不該被數量化,他們更應該去創造獨特的、高質量的創新。著眼於長期突破,而非短期目標。」

我們所熟知的電燈這一重大發明,是愛迪生在32歲時試驗成功的;愛因斯坦26歲提出光電效應理論,憑此獲得諾貝爾獎,33歲提出廣義相對論,震驚全世界。牛頓發明微積分時僅22歲,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時分別是30歲和34歲。可以說,年輕時期是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學術成果迸發的最佳時間。也因此說,對年輕科學家早期科學研究的鼓勵尤為重要。以「科學探索」為名的相關獎項的開設,正是對科學家本人及其發展方向的未來做出的無限評估,是對年輕科學工作者們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鼓勵。青年科學家們也需要有學科互動交流的平臺,在推動學科融合中共同邁向更廣闊的學術天地。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只有不斷努力創新,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才能徹底解決在技術方面的制約。未來,對前沿技術和基礎領域的推動發展仍是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的挑戰的出現,對廣大科學家尤其是青年科學家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科學研究從來不是易事,有志於進行科學研究的年輕人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失敗,敢為人先,勇攀高峰,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使命。

(作者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

來源: 光明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對年輕科學家的早期研究應給予更多關注
    年輕研究者身上承載著更多希望與可能,科技強國的建設也要求有理想、有情懷、有責任、有擔當的接班人永不斷檔。近日,新一批「科學探索獎」名單出爐,50位科學家獲此獎勵,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最年輕的僅30歲。縱覽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比如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技術、前沿交叉。
  • 新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呼籲:給青年科學家更多的關注...
    此外,他還將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給後輩提供自己的經驗和建議,倡議扶持青年科學家成長。阿爾特出生在紐約市,1956年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文學士學位,1960年在該校得到醫學學位。四年後與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證實與B肝病毒有關。阿爾特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
  • 關注|年輕的中國女科學家,正在影響世界
    也有人「酸溜溜」地說:比我美、比我年輕,還比我有才!以前每提起女科學家,大家腦中浮現的總是不苟言笑、表情嚴肅的女學霸。今天小編要帶大家認識咱中國才貌雙全的年輕女科學家!「食管癌患者到晚期已經沒有手術的指徵了,我的研究角度是從基因組學入手,定義和篩查高危人群,通過早期介入來降低腫瘤發病率。」這一研究成果意義重大,意味著醫生可以從基因層面上,篩查出患病高危人群。
  •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陳芳 胡喆/新華社 2019-01-03 19:36
  • 教育時評:「瘋狂」早教 來自瘋狂家長
    原標題:教育時評:「瘋狂」早教 來自瘋狂家長  據記者調查,我國各地的早教機構已經陷入「瘋狂」,報名上早教課的家長和孩子絡繹不絕。   在筆者看來,早教之所以瘋狂,關鍵在於家長們太過瘋狂。不少家長往往希望孩子早識字、早會算術,以便能在和同齡孩子競爭時有優勢,但其實,早期教育不在於學多少知識,而在於通過遊戲、活動,發展孩子的人格,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提高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   最好的早期教育,應該是親子教育,父母應花更多時間與孩子一起生活、遊戲、成長。
  • 新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呼籲:給青年科學家更多的關注 包括實打實的資金支持
    此外,他還將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給後輩提供自己的經驗和建議,倡議扶持青年科學家成長。  阿爾特出生在紐約市,1956年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文學士學位,1960年在該校得到醫學學位。阿爾特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他在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並於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  由於三位科學家的發現,人們研發出了對病毒高度敏感的血液檢測方法,這些方法基本上消除了世界上許多地區的輸血後肝炎,極大地改善了全球健康狀況。
  • 植物與動物學:地衣比科學家想像的年輕
    由於它們可以在裸露的巖石上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地衣是最早從水中進入土地,改變地球大氣層並為現代植物鋪平道路的一些生物。地球生物學的一項新研究通過深入研究形成地衣的藻類和真菌的DNA,並顯示了地衣可能在植物生長數百萬年後才得以改變。
  • 光明時評:「學術臨時工」:資源浪費還是正常的優勝劣汰?
    耐不住寂寞、受不起失敗、坐不得冷板凳,一旦遇到「研究方向沒有進展,科研儀器出現問題,實驗數據不夠理想」等挫折就打退堂鼓的人,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人員的概率想必也不會太高。其二,關於論文難發和項目難申需要辯證對待。學術論文是承載知識創新的重要形式,學者通過發表論文,報告和共享自己的研究發現,豐富人類知識寶庫;科研項目則為研究提供資源支撐。
  • 科學家稱:年輕的太陽系是個「小偷」!
    然而新的研究表明,這是因為它們在太陽系非常年輕的時候就被偷走了。由於宇宙帶下的膨脹要小得多,恆星之間的距離更近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太陽系在年輕時就從星際空間「偷」走了小行星!法國蔚藍海岸天文臺(Observatoire de la Cote d' azur)的天文學家法特希·納穆尼(Fathi Namouni)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恆星離得很近,這意味著它們在早期感受到彼此的引力要比現在強烈得多。這使得小行星能夠從一個星系被拉到另一個星系。」這項新研究的重點是外太陽系的21個物體:主要是人頭馬和其他一些奇怪的太空巖石。
  • 年輕不一樣?林穎、袁中玉教授分享HR陽性早期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策略
    本期採訪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林穎教授將對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袁中玉教授,聚焦於HR陽性早期乳腺癌年輕患者的內分泌治療策略。 建議在WIFI下觀看 年輕不一樣?
  • 科普|我科學家發現鄭氏重明鳥 揭示鳥類早期演化的複雜性
    25日出版的《自然》子刊《科學報告》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古生物研究的最新進展——我國科學家在早白堊世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類新的基幹鳥類化石,命名為「
  • 當下時評的七大弊病
    很多評論的選題都集中於一些有衝突點的社會新聞、有爭議的某個專家言論、有吐槽點的網絡熱帖,或者討論一些有意思卻無意義的偽問題,缺乏對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大問題和大事件的關注,缺乏「這個社會哪些問題最值得去關注」的問題意識,缺乏「用評論推動社會進步」的大關懷,當然也沒有「用評論改變點兒什麼」的評論人使命感,評論作者眼中只有稿費和「寫什麼和怎麼寫才能讓評論更能發表」。
  • 頂尖科學家們:應鼓勵年輕科學家投身基礎研究,嘗試更有風險的研究...
    然而百餘年後,科學家路易斯·伊格納羅教授就是因為找到硝酸甘油裡的成分,榮膺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昨天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系列主題峰會中,伊格納羅在「人體微觀世界的戰爭」峰會中直言,「我所得獎的,就是簡簡單單的一氧化氮,化學分子式NO。」伊格納羅教授回顧自己的獲獎經歷,「我是非常幸運的!」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尊重「復旦投毒案」獨立審判空間
    原標題:尊重「復旦投毒案」獨立審判空間(人民時評)   一方面,法院應尊重公眾知情權;另一方面,公眾和輿論應理解、尊重法院的獨立審判空間,以有節制的報導、理性的評說,營造理性的輿論環境   13個小時的庭審;控辯雙方從上午持續到子夜的激辯;上訴人對一審認定犯罪事實的質疑——12月8日,備受矚目的復旦投毒案二審,再度激蕩輿論
  • 50位科學家拿到1.5億大獎 最年輕才30歲
    「科學研究對我們去克服現在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極為關鍵。但當我們環顧周遭,會發現對科學的支持,尤其是對年輕科學家的支持,尚難以令人滿意。因此,對年輕科學家早期科學研究的鼓勵,顯得尤為重要。」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教授(Prof。 Honjo Tasuku)在致辭中說道。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給銀髮低頭族更多關愛
    如果社區和社會組織能夠組織更多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子女家人可以更多陪伴嘮嗑,適當安排家庭旅行、老友聚會等社會活動,幫助他們培養書法、唱歌、垂釣等更多興趣愛好,讓他們的生活豐富起來、身心愉悅起來,疏導內心的空虛寂寞,盡享天倫之樂的老年人就會更加理性地看待網絡,又怎麼會陷入「網癮」之中?
  • 地衣遠比科學家想像中的要年輕
    因為它們能在裸露的巖石上生長,科學家認為地衣是最早從海洋轉移到陸地的生物之一,它們改變了地球大氣,並且為現代植物鋪平了道路。發表於《地球生物學》(Geobiology)的一項新研究則顛覆了這一歷史,科學家通過深入研究形成地衣的藻類與菌類的DNA,表明地衣很可能比植物晚進化了數百萬年。
  • 純「國產科學家」中國奇才,年輕的她剛斬獲大獎,讓全世界驚嘆
    而她就是刷新了,中國在IEDM論文作者的最低年齡,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年輕女性科學家讓世界為之驚嘆!2017年,這樣傑出的她,入選2017年度中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而她,則成為此獎項設立以來,國內首位微電子領域獲獎的青年學者。同年,28歲的她,帶著滿身的榮譽之光,反哺母校,成為北大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同時,也成為了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 公務員考試熱點人民日報時評:清風當伴中秋"潔"
    公務員考試熱點人民日報時評:清風當伴中秋"潔"由廣東公務員考試網時事政治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公務員考試熱點,公務員考試,中秋,公務員時評,廣東公務員時事政治的內容,請關注廣東公務員考試頻道/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阿波羅登月50周年:年輕科學家將改變未來月球研究
    阿波羅登月50周年:年輕一代月球科學家將改變未來月球研究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凌瑤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功踏上月球表面,邁出人類歷史性的一大步,也標誌著人類第一次探月熱潮的到來。進入21世紀,人類第二次探月熱潮興起,除了原先的航天大國美國和俄羅斯外,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等國也陸續加入了這一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