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遠比科學家想像中的要年輕

2021-01-13 中國科學技術館

甲殼類植物地衣。 (圖片來源:@菲爾德博物館,Matthew P. Nelsen)

你很可能見過地衣,即便你沒有認出它。如果你曾經在森林中漫步,想知道樹木和巖石上的硬皮是什麼,它們就是地衣,一種藻類和菌類的組合體,兩者幾乎像一個生物體一樣生活在一起。因為它們能在裸露的巖石上生長,科學家認為地衣是最早從海洋轉移到陸地的生物之一,它們改變了地球大氣,並且為現代植物鋪平了道路。發表於《地球生物學》(Geobiology)的一項新研究則顛覆了這一歷史,科學家通過深入研究形成地衣的藻類與菌類的DNA,表明地衣很可能比植物晚進化了數百萬年。

「當我們觀察現代生態系統時,看到一個裸露的表面,比如一塊巖石,常常地衣是長在那兒最早的生物,最終你會看到植物也長在了那兒。」這一文章的第一作者、菲爾德博物館研究科學家Matthew Nelsen說,「人們習慣認為也許這就是古代陸地被佔領的方式,但我們發現在這場競爭中,這些地衣實際上比植物出現得晚。

4.85億年前,地球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非常不同,幾乎沒有生物活在陸地上,但地衣可以生活在極端的環境中。它們能在裸露的巖石上生長,並使巖石分解。這有助於形成複雜根系植物(又稱「維管束植物」)所需的土壤。過去,科學家認為地衣一定比維管束植物更早到達陸地,並且創造了更加宜居的環境。但Nelsen和他的同事們的研究對這一時間線提出了質疑。

研究開始時,Nelsen並沒有打算推翻地衣作為陸地最早殖民者之一的地位。最初,他想了解組成地衣的藻類與菌類的關係。如果地衣能在臉書(Facebook)上更新自己的關係狀態,那肯定是「這太複雜了」。它們是互利共生的產物,也就是兩個物種生活在一起並互相受益。在這個例子中,藻類——也就是稱為藍細菌的一種特殊的藍-綠藻類——提供食物,菌類則包裹著藻類,為它們提供庇護。Nelsen說,「地衣曾在何時進化,菌類歷經多少次進化才終於能與藻類形成互利共生關係,這些問題一直都具有爭議。」

長在巖石上的Crustose Porpidia地衣。 (圖片來源:@菲爾德博物館Matthew P. Nelsen)

但是要想精準確定地衣進化的時間,科學家需要仔細研究組成地衣的菌類和藻類的進化史。早期地衣化石記錄不太清晰,這就導致人們很難區分地衣化石與其他化石。而且所有被科學家確認為地衣的化石,都比最古老的複雜植物的化石年輕。因此,研究人員用獲取到的化石,推算了形成地衣的菌類和藻類的族譜年齡。他們將這些地衣族譜與化石植物的年齡做了對比。結論是,地衣可能比複雜的植物進化晚得多。

Nelsen說,「地衣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古老,它們是一個較年輕的互利共生新種類,並不是在植物和動物闖蕩地球以前就一直存在的。」

對地衣年齡的研究表明,如今地衣比植物更早出現在巖石上的模式並不意味著地衣就比植物進化得早。Nelsen說:「它反映了地球深處曾發生什麼,以及某些群體何時開始出現。」因為生長在土壤中的地衣能使土地更溼潤,固定土壤,並影響土壤中營養元素的種類,所以了解地衣何時出現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這個有複雜植物進化的世界。

通過理解數億年前地球的樣子,我們能分析它是如何變化的,並深入了解我們的星球當前的狀態。對於研究人員,這可能就像是從祖先的DNA試劑盒中了解家族史時產生的感覺。

Nelsen說:「這重塑了我們對於地球上複雜生態系統早期進化過程的理解。」

作者:Field Museum

翻譯:高寶禎

審校:於穎卓

引進來源:菲爾德博物館

引進連結:https://phys.org/news/2019-11-lichens-younger-scientists-thought.html

 

相關焦點

  • 植物與動物學:地衣比科學家想像的年輕
    如果您曾經在森林中蜿蜒而過,想知道樹木或巖石上的硬皮東西是什麼,它們就是地衣,藻類和真菌的混合物幾乎像是一種生物一樣生活在一起。由於它們可以在裸露的巖石上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地衣是最早從水中進入土地,改變地球大氣層並為現代植物鋪平道路的一些生物。
  • 科學家驚奇的發現,月球的實際年齡要比現在年輕8500萬年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碰撞發生的時間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要晚。最近,科學家驚奇的發現,月球的年齡比之前認為的要更年輕一些。精確地說,大約年輕8500萬年。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月球曾經有一個巨大的、熾熱的巖漿海洋,而且我們的這顆巖石衛星的形成時間,也比科學家之前預期的要晚。
  • 法國光源的中國年輕科學家談中法科研差異:要尊重科學家個體
    舉個例子吧,歐萊雅和勞力士都要用SOLEIL的光來照射做研究。」陳朝宇7月初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形象地解釋說。同步光源很早就應用於美容業,不僅用於美容新產品的研發,而且跟蹤使用後的美容效果,比如皮膚和頭髮的分子結構分析,髮乳膠的內在結構、穩定性及老化,美容品和皮膚的融合吸收過程等等。
  • 強調「未來」的大獎,為什麼不獎勵給年輕的科學家?
    但這些還不算最快的,李政道因為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31歲就獲得諾獎;同樣31歲獲獎的還有發現正電子的安德森和創立量子力學和應用該理論發現氫的同素異形體的海森堡。這還不是最年輕的,勞倫斯·布拉格因為X射線分析晶體結構獲獎時,年僅25歲。 比起那個群星閃爍的年代,今天的科學界已經大不一樣了,30歲不要說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嚴肅地進入學術領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科學家: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或比想像中更宜居
    按照科學家目前的研究結果,以地球為中心的可觀測的宇宙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但是不可觀測的宇宙到底有多大,誰也不清楚,有科學家猜測,不可觀測的宇宙直徑可能至少有23萬億光年。如果科學家的這一個猜測與實際情況相差不大,意味著我們可觀測的宇宙在整個宇宙中只是九牛一毛罷了。
  • 年輕幹部要有七種能力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儀式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中要求年輕幹部提高七種能力: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學習並培養這七種能力,在一個年輕幹部的成長曆程中是必經之路。
  • 科學家們重新估算地核年齡 稱比此前認為的要年輕得多
    科學家們在研究地核的年齡時發現,它很可能比此前估計的年齡要年輕得多。通過在極端條件下對鐵進行實驗,使科學家們能夠更好地掌握塑造地核內外的力量。根據這些數據,研究小組認為核心的年齡約為10億年。在美國物理學會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解釋說,經過多年的實驗,他們再現了地核的條件,他們相信地核比以前認為的要年輕不少。他們表示,地核的年齡可能在10億至13億年之間。地核主要由鐵構成。這些鐵在地球深處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地核分為兩個區域:內核和外核。科學家們認為,我們星球的大部分地磁都是由外核造成的,外核是流動的。
  • 純「國產科學家」中國奇才,年輕的她剛斬獲大獎,讓全世界驚嘆
    17歲上北大、28歲當博導、60篇世界頂級論文、70項專利,30歲成世界科學探索獎最年輕得主,她,被稱為中國晶片界奇才,英特爾、IBM等著名公司都要敬她幾分,年僅30歲,所帶來的「中國造」,已讓世界驚嘆!甚至在她以前,沒有人相信,這樣的「中國造」,是真實存在的。
  • 讓學生頭疼的10位科學家,年輕的時候顏值真高,誰最帥氣?
    ,但是後來那些發展的比較好的人也是會認為,還是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武裝自己,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夠變得更加有實力。愛因斯坦,很多人想到愛因斯坦總是會想到一個他吐著舌頭的照片,那個照片拍攝的時候,愛因斯坦早已成名,但是愛因斯坦年輕時,也並不是這樣的一個模樣,這個科學家也是比較幽默的一個人,會寫詩同時也會拉小提琴,關鍵是還能夠靠著自己的詩句打動年輕女孩子,所以愛因斯坦的泡妞技能也是滿滿的。
  • 宇宙只有114億歲,科學家得出新結論:比原來年輕23億年
    眾所周知,太陽系的「年齡」約為46億歲,銀河系的「年齡」約為80億歲,根據科學家們的推測,宇宙的年齡約為137億歲。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宇宙比想像中要更年輕,大概只有114億歲。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科學家採用哈勃常數來計算宇宙的壽命。
  • 致年輕科學家的信 | 成功申請科研經費的技巧
    詳情點擊查看:給年輕科學家的信 | 如何參加教職面試?;給年輕導師的信 | 如何在實驗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致年輕科學家的信系列 | 誠信研究,職業維穩;致年輕科學家的信 | 如何展示研究成果?。但這些建議背後的一個假設是,您有足夠的經費來完成這些工作。在這期分享中,我們將著手於幫助您解決實驗室中的另外一頭「大象」——科研經費不足問題。
  • 中國最年輕的科學家少女,謙虛拒絕央視採訪
    我國最年輕的科學家,你猜是幾歲呢?15歲的談方琳,就是這我國最年輕的科學家,她出自書香門第,她的父母都是教師,父親是華東師範大學的一名數學教授,曾經榮獲了多項的數學獎項,談方琳自幼在父親的影響之下對數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也不僅僅是數學,她從小學到初中的全科成績都遙遙領先。
  • 科學家可能剛剛發現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子星
    我們首先從中發現中微子,然後數小時後,發現爆炸光。它起源於大麥哲倫星雲,人眼短暫可見。原始恆星的殘留物有望... [+] NRAO / AUI / NSF,薩克斯頓多年以來,科學家們觀察了這種大災難的餘輝,觀察到了明亮,膨脹的氣態殼。
  • 「比較年輕科學家」樊代明院士 激勵青年科學家與國際高手過招
    10月23日晚,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溫州)峰會迎來了第一位抵達的中國院士——樊代明,從溫州機場出來,到10月24日的《醫療康養與中醫藥創新發展論壇》作主旨報告,樊代明建言深入淺出、比擬妙趣橫生、金句脫口而出,現場笑聲不斷、掌聲不斷。66歲的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風趣地說,青年科學家就該到世界上遛遛,與國際高手過招。
  • 科學家發現昆蟲翅膀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樣脆弱
    昆蟲翅膀看似脆弱,其實比我們想像中堅韌許多  據了解,該實驗是由來自機械和製造工程部門的簡-亨寧•德克斯(Jan-Henning Dirks)博士和大衛•泰勒(David Taylor)教授聯合進行的,德克斯博士表示,沙漠蝗蟲——草蜢可以說是昆蟲世界中最有耐力的「飛行員」了。雖然它們的翅膀要比人類的頭髮薄上數十倍,但可以連續數天不停歇的飛躍沙漠和海洋。
  • 關注|年輕的中國女科學家,正在影響世界
    也有人「酸溜溜」地說:比我美、比我年輕,還比我有才!以前每提起女科學家,大家腦中浮現的總是不苟言笑、表情嚴肅的女學霸。今天小編要帶大家認識咱中國才貌雙全的年輕女科學家!她們不光有超高智商,超凡能力,而且她們的容貌才氣,更是顛覆人們的想像:形容出塵,氣質不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她們的故事,看看實力與顏值並存的她們,如何滿懷對科學的執著與信仰,依靠科學的力量讓世界更美!
  • 對年輕科學家的早期研究應給予更多關注
    年輕研究者身上承載著更多希望與可能,科技強國的建設也要求有理想、有情懷、有責任、有擔當的接班人永不斷檔。近日,新一批「科學探索獎」名單出爐,50位科學家獲此獎勵,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最年輕的僅30歲。縱覽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比如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技術、前沿交叉。
  • 宇宙中威力最大的爆炸:卻比你我想像的都要更怪異
    宇宙中威力最大的爆炸:卻比你我想像的都要更怪異  Connor Feng • 2019-01-15 17:33:00
  • 科學家解析卡西尼號數據,都發現了什麼?結果遠超我們想像!
    如果要問太陽系中那一顆行星最特別,肯定會有許多人回答土星,土星因為有其巨大的光環而被人們所熟知,但是我們對土星環的了解卻知之甚少,直至今日連土星環的形成時間都沒有弄清,雖說土星有45億年的歷史,也就是太陽系早形成的早期,但是絕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土星環並沒有那麼古老,而是近幾億年形成的
  • 科學探索獎頒布,30歲年輕女科學家獲獎
    科學探索獎頒布,30歲年輕女科學家獲獎編輯/貝塔的大飛機校稿/貝塔的大飛機9月25日,一年一度科學探索獎頒布,50位年輕科學家獲得此項獎項。科學探索獎是國內規模較大的,影響力較廣的一個獎項。由騰訊總裁馬化騰、著名科學家施一公等共同設立。目的是為了獎勵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年輕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