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年輕科學家」樊代明院士 激勵青年科學家與國際高手過招

2021-01-22 溫州日報甌網

2019/10/26 02:09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王一川 瀏覽:3639

自謂「比較年輕的科學家」的樊代明院士,踏著笑聲而來。10月23日晚,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溫州)峰會迎來了第一位抵達的中國院士——樊代明,從溫州機場出來,到10月24日的《醫療康養與中醫藥創新發展論壇》作主旨報告,樊代明建言深入淺出、比擬妙趣橫生、金句脫口而出,現場笑聲不斷、掌聲不斷。

66歲的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風趣地說,青年科學家就該到世界上遛遛,與國際高手過招。中老年科學家也要越活越年輕,他6年前60歲,但今年就要「活成」54歲,活出優秀、風趣、青春的人生。

□晚報記者 王若江/文

通訊員 柳承志/攝

從小戰士到「年輕院士」

樊代明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科學家。1953年11月,樊代明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童年生活艱辛。19歲時,樊代明參軍,部隊駐紮在西藏亞東海拔4800多米的坑道裡,氣候奇冷。初到部隊,樊代明被分配養豬,3個月後當炊事員,因發明「海拔4800米黃豆炒半熟生豆芽法」被報紙報導。隨後,他轉崗當衛生員。在他當衛生員期間,親眼目睹了2個戰友死於高原疾病。

1975年,樊代明考入第三軍醫大學。臨走時他跑到戰友的墳前發誓:一定努力學習醫療知識。

軍醫大每晚10點就吹熄燈號,樊代明就拿著手電筒在被窩裡悄悄看書。他在學習上破釜沉舟,背英語字典,背完1頁撕碎1頁,逼得自己全記住。超常的付出得到豐厚回報,樊代明參加了撥亂反正後全國第一批研究生考試,取得本專業全國第一的成績。隨後,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學習,樊代明都以超常的速度和優異的成績完成。

1985年1月,樊代明赴日本癌症中心學習,研究人源性胃癌單克隆抗體。為了攻克這座「堡壘」,樊代明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就距他住處很近的繁華商業區,他一次也未光顧過。當時31歲的他,研製成功了4種人源性胃癌單克隆抗體,轟動了日本醫學界。

樊代明回國後,始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帶領團隊發現了4種新的胃癌抗原,克隆成功為其編碼的2個新基因;研製成功10種胃癌單抗;首創胃癌血清免疫PCR診斷技術並獲國家專利和國家新藥證書,使血清診斷胃癌陽性率從45%提高到70%以上,並可檢出部分早期胃癌。2001年,47歲的樊代明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7年,樊代明任第四軍醫大學校長;2010年,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樊代明說:「中國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為74歲左右,我還是比較年輕的院士、科學家。」

青年科學家要與世界高手過招

從賓館到論壇會場,樊代明一路感受溫州喜迎青科會的氛圍。他連聲點讚:「青科會,很好!科技是人類共同的事業,需要大家一起來推進,絕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如果我們不交流、不合作,很難產生新的火花。」

樊代明對青年科學家明顯「高看一眼」。他形象地比喻:一個事物,既有正面,又有側面、背面,人到了老年,往往只研究、欣賞正面,而青年科學家思想解放,敢於探索側面、背面,說不定真理就在那兒。

樊代明任第四軍醫大學校長後,推出一規定,博士生發表的論文一定要在國際學術雜誌發表,科學的水平要以全球為背景,以世界定水準,要與世界高手過招,不然就緩授學位。

有的學生為此急哭了,樊代明拍拍他的肩膀:「我怕眼淚,可科學不相信眼淚,沒辦法,繼續做實驗吧。」有個學生乾脆把鋪蓋搬到實驗室,晝夜連軸轉,實在困了就在地板上睡一會,如此數月,結果出來了,論文也在國際學術雜誌上發表。

樊代明執教至今直接培養了200多名學生,其中院士有兩名,國家級學會主任委員兩名,89名獲得高級職稱。他擔任主任的西京醫院消化內科,人人有國際論文,成為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被國家基金委評為全國首批醫科院校唯一的「優秀科技創新群體」,並且「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出了好幾個。樊代明說,培養青年科學家,一要創造好的環境;二要嚴格培養制度;三要打好基礎。

樊代明任校長時,曾有媒體打開英文《公共醫學網》,檢索到樊代明發表的220多篇國際論文。樊代明說,他也是與世界高手反覆過招。

你見過背著藥箱的老虎嗎?

樊代明在論壇上講述了《整合健康學》。他說,在這裡我要糾正病人的一個錯誤認識:病都是治好的。這是錯的!人的疾病,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比如最常見的感冒,感冒是我們治好的嗎?所有的感冒不治也好。人類約有7000種罕見病,到現在還是無藥可治。

樊代明頻頻發問:動物有醫生嗎?只有寵物才有醫生。你看到過一隻背著藥箱的老虎到處跑嗎?

在陣陣掌聲、笑聲中,樊代明嚴肅批評了過度治療:老百姓一輩子存了那麼點錢,都在最後半年被花光了。有種能力叫自愈力,但是有醫學之後,人體的自愈力大幅下降,一個小小的傷口都要化膿啊,都要用抗生素啊。

樊代明解讀了他率先提出的「整合醫學」「整合健康學」:「習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我們不僅要GDP,還要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更要人的健康。我們曾一度認為健康就是沒病,於是一直在治病,我們能不能在治病之前做點什麼?康復以後做一點什麼?加起來,我們說這就是大健康,當然大健康不僅僅涉及一個人人體的本身,還涉及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凡是和人體有關的一切知識,我們都要拿來組成新的醫學知識體系。從整體觀、整合觀和醫學觀出發來認識醫學,這也就是我們提倡的整合醫學。那麼,在整合醫學下面的『健康』就是整合健康學,要從人的整體出發,把所有與人體有關的知識加以整合,為人類的健康提出我們的方法、理論,要真正推進人民健康。」

溫州人精神值得學習

樊代明曾多次來溫州,到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講學。早在2015年,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生物醫藥協同創新中心就開始探索整合醫學。去年,還成立了由樊代明擔任名譽院長溫州整合醫藥研究院,並請樊代明和其他6位院士組成該院學術委員會。該研究院成立後,通過整合臨床醫學、藥學和生命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在醫藥基礎理論、臨床重大疑難疾病防治等領域開展研究,並整合各級各類研究平臺,聯合進行科技攻關和協同創新,促進研究成果轉化等。

樊代明非常看好整合醫學在溫州的發展前景:「一個中心成立的效應就像滾雪團,剛開始滾是很慢的,到後來會從算術級增長到幾何級增長,2018年又成立了整合醫藥研究院。我相信,溫州的整合醫學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溫州正在打造國內一流醫療康養中心城市和國家健康智城。樊代明笑言:「浙江山清水秀,空氣好,我愛人喜歡攝影,到浙江旅遊時,在鏡頭看到的都是一幅幅美景,每次拍照都叫我閃開,嚷道不要『破壞風景』。同樣,溫州具備建設這些一流醫療康養城市天然條件,現在除了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外,還要加大文化創新。」

樊代明很看好溫州的民風。他說,溫州人永不滿足,即使是最好,但還要追求更好。誰比溫州人好,溫州人就向誰學習。這種溫州人的精神也值得大家學習。

樊代明還寄語青年科學家,開好青科會,珍惜與諾獎獲得者等大師的交流機會。溫醫大的視光學、藥學等達到國際水準,就是勇於追求更好,敢於到世界上遛遛,敢與國際高手過招。

相關焦點

  • 國際青年醫學科學家研討會聚焦醫藥發展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技,而科技的未來在青年。10月18日下午,作為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重要版塊之一,一場由頂尖科學家高端引領、讓青年科學家深度參與、令民營企業家對接成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高峰會議——國際青年醫學科學家研討會暨中國(溫州)醫藥峰會,在溫州市七都金融科技文化中心舉行。
  • 2020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名單揭曉
    大會開幕式上,由石藥集團獨家支持的2020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名單揭曉。石藥集團執行長張翠龍,同樊代明院士、鍾南山院士等眾多業內大咖一起,為獲獎科學家們頒獎!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是中國抗癌協會為表彰獎勵在腫瘤醫療、科研、教育崗位勇於創新,做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於2016年設立的獎項。2020年度共有10名青年科學家獲此榮譽。頒獎儀式上,不僅碩果纍纍,而且星光熠熠。
  • 院士校長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張希、李校堃,以及一批大學校長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針對一些制約青年科學家成長的現象或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
  • 院士專家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以及專家代表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構建青年科學家成長環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 院士專家齊聚中國科學家論壇 論道科技創新
    9月19日,全國科普活動日之際,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各地各行業的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企業家等參會,就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善科技創新生態等話題交流探討。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劉燕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等在開幕上致辭。
  • 院士:青年科學家5年內拿不出成果就面臨淘汰
    「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以及專家代表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構建青年科學家成長環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獲世界級榮譽 網友:中國居裡夫人
    48歲中國最年輕女院士謝毅獲獎了,她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該獎也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獎」。謝毅能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是因為她的研究對世界有著重大意義。她研究的能源轉換中材料利用問題是全球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她致力於無機化學領域研究,還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網友稱謝毅才48歲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未來值得期待,有機會拿真正的諾貝爾獎。
  • 傑青基金:青年科學家如何「冒尖」
    田中群院士(中)與學生在實驗室討論。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指出:未來總是屬於年青人的。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今年恰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周年。
  • 給50位青年科學家一人發300萬,這事靠譜
    「科學探索獎」發起人之一、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曾呼籲,科學精神靠全社會傳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靠青年科學家去傳播。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大家尊崇嚮往的職業,才能鼓勵更多人投身到科學事業當中來。讓科研人員得到應有的尊崇和物質上的保證,無疑有助於鼓勵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社會氛圍的形成。
  • 強調「未來」的大獎,為什麼不獎勵給年輕的科學家?
    王振義院士 顯然這個問題裡包含著兩個不完全一致的命題,一是未來科學大獎,這個名字中強調「未來」的大獎,為什麼不獎勵給年輕的科學家?第二個命題似乎不是很明顯,但也足夠清晰。難道年輕的科學家沒有同樣好的創新嗎?
  • 院士:青年科學家5年內不出成果面臨淘汰,有的單位出現馬太效應
    「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以及專家代表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構建青年科學家成長環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 12位頂尖科學家、百餘位院士參會
    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10月18日上午,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正式開幕。共有來自12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近800名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參加開幕式。70%左右的嘉賓為45周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參會代表覆蓋125個國家和國際科技組織。 受疫情形勢影響,今年以「線下為主,線上線下結合、境內境外互動」的方式舉行。
  • 盧耀如院士:為青年科學家「擺凳子」
    尤其是青年科學家強,則我國科技才有未來,才有領先世界的可能。其實我們有很多青年科學家想要立志服務國家,就比如發現石墨烯超導的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的天才少年科學家曹原,就不止一次的說「我是中國人,學成後我是要回到中國的」。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綠色化學國際研討會開幕
    溫州網訊 10月18日-19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隆重舉行。峰會以「匯聚天才英才,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願景目標,聚焦消除貧困、環境與健康等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一帶一路」倡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議題。
  • 甘肅省兩名科學家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我省兩名科學家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每日甘肅網11月2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武永明)國際宇航科學院日前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我省兩名科學家當選工程學部正式院士,他們分別是: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的邱家穩研究員、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的李得天研究員。
  • 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基礎研究與國際合作主題青年科學家沙龍圓滿落幕
    趙振國院士和王貽芳院士分別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為沙龍致辭。通過分享科研院所、高校、專業機構、領軍企業在培養青年科學家參與基礎研究及創新方面的典型案例,幫助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科學家開展探索性、原創性研究,搭建科學家與企業家的橋梁,促進具有較強科研領軍才能和協同創新能力的青年科學家領銜跨界交流、拓展視野,滿足創新、創業、創造的需求。
  • 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201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2年獲「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和「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14年12月入選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2015年獲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和「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  2016年6月因觀察到了蛋白質在原子層面如何工作,並對細胞膜上嵌入蛋白質的結構展開了深入研究
  • 「接地氣」的施一公院士:科學家需要挑戰過去
    他是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九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在即將舉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年會活動上將會出現這位重磅大咖的身影,讓我們首先一同走近這位大咖院士,探索他身上的獨特魅力吧。  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青年一代的拼搏力量。  被保送清華生物系,學習成績年年名列全年級第一。
  • 當「好奇青年」遇上「硬核科技」
    參會人員七成是4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科技桂冠第16次「拋向」青年學者、高校學子與兩院院士面對面交流、天馬行空的「菠蘿科學獎」向好奇心致敬……近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在浙江溫州舉行,「硬核科技」與「好奇青年」碰撞出金石鏗鏘,也點亮了年輕學子的科學夢想。
  • 中國科大謝毅院士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人民網北京3月20日電 (趙永新、曾皓)北京時間3月19日凌晨,第十七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在法國巴黎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謝毅憑藉利用納米固體化學原理尋找新型能源材料,發現二維超薄半導體在提升光電、熱電轉換效率方面的工作,榮獲本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