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6 02:09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王一川 瀏覽:3639
自謂「比較年輕的科學家」的樊代明院士,踏著笑聲而來。10月23日晚,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溫州)峰會迎來了第一位抵達的中國院士——樊代明,從溫州機場出來,到10月24日的《醫療康養與中醫藥創新發展論壇》作主旨報告,樊代明建言深入淺出、比擬妙趣橫生、金句脫口而出,現場笑聲不斷、掌聲不斷。
66歲的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風趣地說,青年科學家就該到世界上遛遛,與國際高手過招。中老年科學家也要越活越年輕,他6年前60歲,但今年就要「活成」54歲,活出優秀、風趣、青春的人生。
□晚報記者 王若江/文
通訊員 柳承志/攝
從小戰士到「年輕院士」
樊代明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科學家。1953年11月,樊代明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童年生活艱辛。19歲時,樊代明參軍,部隊駐紮在西藏亞東海拔4800多米的坑道裡,氣候奇冷。初到部隊,樊代明被分配養豬,3個月後當炊事員,因發明「海拔4800米黃豆炒半熟生豆芽法」被報紙報導。隨後,他轉崗當衛生員。在他當衛生員期間,親眼目睹了2個戰友死於高原疾病。
1975年,樊代明考入第三軍醫大學。臨走時他跑到戰友的墳前發誓:一定努力學習醫療知識。
軍醫大每晚10點就吹熄燈號,樊代明就拿著手電筒在被窩裡悄悄看書。他在學習上破釜沉舟,背英語字典,背完1頁撕碎1頁,逼得自己全記住。超常的付出得到豐厚回報,樊代明參加了撥亂反正後全國第一批研究生考試,取得本專業全國第一的成績。隨後,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學習,樊代明都以超常的速度和優異的成績完成。
1985年1月,樊代明赴日本癌症中心學習,研究人源性胃癌單克隆抗體。為了攻克這座「堡壘」,樊代明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就距他住處很近的繁華商業區,他一次也未光顧過。當時31歲的他,研製成功了4種人源性胃癌單克隆抗體,轟動了日本醫學界。
樊代明回國後,始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帶領團隊發現了4種新的胃癌抗原,克隆成功為其編碼的2個新基因;研製成功10種胃癌單抗;首創胃癌血清免疫PCR診斷技術並獲國家專利和國家新藥證書,使血清診斷胃癌陽性率從45%提高到70%以上,並可檢出部分早期胃癌。2001年,47歲的樊代明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7年,樊代明任第四軍醫大學校長;2010年,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樊代明說:「中國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為74歲左右,我還是比較年輕的院士、科學家。」
青年科學家要與世界高手過招
從賓館到論壇會場,樊代明一路感受溫州喜迎青科會的氛圍。他連聲點讚:「青科會,很好!科技是人類共同的事業,需要大家一起來推進,絕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如果我們不交流、不合作,很難產生新的火花。」
樊代明對青年科學家明顯「高看一眼」。他形象地比喻:一個事物,既有正面,又有側面、背面,人到了老年,往往只研究、欣賞正面,而青年科學家思想解放,敢於探索側面、背面,說不定真理就在那兒。
樊代明任第四軍醫大學校長後,推出一規定,博士生發表的論文一定要在國際學術雜誌發表,科學的水平要以全球為背景,以世界定水準,要與世界高手過招,不然就緩授學位。
有的學生為此急哭了,樊代明拍拍他的肩膀:「我怕眼淚,可科學不相信眼淚,沒辦法,繼續做實驗吧。」有個學生乾脆把鋪蓋搬到實驗室,晝夜連軸轉,實在困了就在地板上睡一會,如此數月,結果出來了,論文也在國際學術雜誌上發表。
樊代明執教至今直接培養了200多名學生,其中院士有兩名,國家級學會主任委員兩名,89名獲得高級職稱。他擔任主任的西京醫院消化內科,人人有國際論文,成為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被國家基金委評為全國首批醫科院校唯一的「優秀科技創新群體」,並且「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出了好幾個。樊代明說,培養青年科學家,一要創造好的環境;二要嚴格培養制度;三要打好基礎。
樊代明任校長時,曾有媒體打開英文《公共醫學網》,檢索到樊代明發表的220多篇國際論文。樊代明說,他也是與世界高手反覆過招。
你見過背著藥箱的老虎嗎?
樊代明在論壇上講述了《整合健康學》。他說,在這裡我要糾正病人的一個錯誤認識:病都是治好的。這是錯的!人的疾病,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比如最常見的感冒,感冒是我們治好的嗎?所有的感冒不治也好。人類約有7000種罕見病,到現在還是無藥可治。
樊代明頻頻發問:動物有醫生嗎?只有寵物才有醫生。你看到過一隻背著藥箱的老虎到處跑嗎?
在陣陣掌聲、笑聲中,樊代明嚴肅批評了過度治療:老百姓一輩子存了那麼點錢,都在最後半年被花光了。有種能力叫自愈力,但是有醫學之後,人體的自愈力大幅下降,一個小小的傷口都要化膿啊,都要用抗生素啊。
樊代明解讀了他率先提出的「整合醫學」「整合健康學」:「習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我們不僅要GDP,還要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更要人的健康。我們曾一度認為健康就是沒病,於是一直在治病,我們能不能在治病之前做點什麼?康復以後做一點什麼?加起來,我們說這就是大健康,當然大健康不僅僅涉及一個人人體的本身,還涉及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凡是和人體有關的一切知識,我們都要拿來組成新的醫學知識體系。從整體觀、整合觀和醫學觀出發來認識醫學,這也就是我們提倡的整合醫學。那麼,在整合醫學下面的『健康』就是整合健康學,要從人的整體出發,把所有與人體有關的知識加以整合,為人類的健康提出我們的方法、理論,要真正推進人民健康。」
溫州人精神值得學習
樊代明曾多次來溫州,到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講學。早在2015年,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生物醫藥協同創新中心就開始探索整合醫學。去年,還成立了由樊代明擔任名譽院長溫州整合醫藥研究院,並請樊代明和其他6位院士組成該院學術委員會。該研究院成立後,通過整合臨床醫學、藥學和生命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在醫藥基礎理論、臨床重大疑難疾病防治等領域開展研究,並整合各級各類研究平臺,聯合進行科技攻關和協同創新,促進研究成果轉化等。
樊代明非常看好整合醫學在溫州的發展前景:「一個中心成立的效應就像滾雪團,剛開始滾是很慢的,到後來會從算術級增長到幾何級增長,2018年又成立了整合醫藥研究院。我相信,溫州的整合醫學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溫州正在打造國內一流醫療康養中心城市和國家健康智城。樊代明笑言:「浙江山清水秀,空氣好,我愛人喜歡攝影,到浙江旅遊時,在鏡頭看到的都是一幅幅美景,每次拍照都叫我閃開,嚷道不要『破壞風景』。同樣,溫州具備建設這些一流醫療康養城市天然條件,現在除了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外,還要加大文化創新。」
樊代明很看好溫州的民風。他說,溫州人永不滿足,即使是最好,但還要追求更好。誰比溫州人好,溫州人就向誰學習。這種溫州人的精神也值得大家學習。
樊代明還寄語青年科學家,開好青科會,珍惜與諾獎獲得者等大師的交流機會。溫醫大的視光學、藥學等達到國際水準,就是勇於追求更好,敢於到世界上遛遛,敢與國際高手過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