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中國強!尤其是青年科學家強,則我國科技才有未來,才有領先世界的可能。
其實我們有很多青年科學家想要立志服務國家,就比如發現石墨烯超導的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的天才少年科學家曹原,就不止一次的說「我是中國人,學成後我是要回到中國的」。
但也有網友質疑:回來後缺少資金、器材,還能否做出優秀的成果?
這種懷疑是非常正常的,在國內,按資排輩早已不是新鮮事,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
之前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了很多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出走,如清華生命科學家顏寧、北大數學家許晨陽。
能否留得住這樣的科學家,取決於我國科研環境對他們的友好和寬容。
這種友好在於科研資金投入、實驗設備的使用、獎項榮譽的頒發等是否能夠打破按資排輩,切實以項目作為優先。
作為我國老一輩科學家,應該以大無畏的精神,給青年科學家提供便利,給他們「擺凳子」「搭臺子」,讓他們有發光發熱,創造奇蹟的舞臺。
同濟教授盧耀如,花光360萬積蓄,只為給年輕科學家「擺凳搭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先生就是一個為年輕科學家提供便利的典範,他把擔任貴州師範大學名譽校長、同濟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和津貼共360萬元全部捐出,設立了盧耀如生態工程地質學科基金,用於獎勵、資助貧困學生和博士研究生,讓他們將來為國家和社會多做貢獻,而非當大官和撈取名利。
年近九旬的盧耀如只有當初貴州省提供的一套住房,平時在北京上海的時候就租房住,360萬完全可以在北京買一套房,但他卻認為「自己半截身子都入土了,與其買房不如把錢捐給需要的人,為國家人才培養盡綿薄之力」。
關於青年科學家晉升難的問題,盧耀如院士指出,有的單位對青年科學家在5年內拿不出成果或晉升不了更高一級專業技術職稱,就要被淘汰走人,但資金不優先,實驗設備不優先,怎麼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科研成果呢。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批從延安來的老幹部認識到自己的科學知識水平不怎麼高,國家建設需要懂科學技術的人才,他們很尊重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工作者,放心、放手地把工作交給青年人才去做。
現在的科學家,應該效仿老一輩的做法,給年輕人施展才能的平臺。
科技改變未來,已經不是口號!如果我們的青年科學家無法成長起來,我國就無法在未來立足。
在思瑪德,科技已經融入教育,科技教育產品已經相當成熟。在2020「創青春·郵儲杯」川渝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思瑪德教育科技產品未來學校智能系統從3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以92.40的最高分榮獲本次大賽一等獎。
未來學校智能系統是以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為學校管理、老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科學有效的決策,是同北京師範大學、未來創新學習研究院等中青兩輩科學家共同努力研發出來的。
科技的發展需要傳承,如盧耀如院士所說,要給年輕科學家搭建舞臺,思瑪德一直堅持回饋和反哺社會,資助貧困大學生、孵化青年創業,才有今天領先行業的教育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