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要坐得住「冷板凳」?盧耀如院士:為青年科學家「擺凳子」

2020-10-17 升學霸

少年強則中國強!尤其是青年科學家強,則我國科技才有未來,才有領先世界的可能。

其實我們有很多青年科學家想要立志服務國家,就比如發現石墨烯超導的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的天才少年科學家曹原,就不止一次的說「我是中國人,學成後我是要回到中國的」。

但也有網友質疑:回來後缺少資金、器材,還能否做出優秀的成果?

這種懷疑是非常正常的,在國內,按資排輩早已不是新鮮事,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

之前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了很多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出走,如清華生命科學家顏寧、北大數學家許晨陽



能否留得住這樣的科學家,取決於我國科研環境對他們的友好和寬容。

這種友好在於科研資金投入、實驗設備的使用、獎項榮譽的頒發等是否能夠打破按資排輩,切實以項目作為優先。

作為我國老一輩科學家,應該以大無畏的精神,給青年科學家提供便利,給他們「擺凳子」「搭臺子」,讓他們有發光發熱,創造奇蹟的舞臺。



同濟教授盧耀如,花光360萬積蓄,只為給年輕科學家「擺凳搭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先生就是一個為年輕科學家提供便利的典範,他把擔任貴州師範大學名譽校長、同濟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和津貼共360萬元全部捐出,設立了盧耀如生態工程地質學科基金,用於獎勵、資助貧困學生和博士研究生,讓他們將來為國家和社會多做貢獻,而非當大官和撈取名利。

年近九旬的盧耀如只有當初貴州省提供的一套住房,平時在北京上海的時候就租房住,360萬完全可以在北京買一套房,但他卻認為「自己半截身子都入土了,與其買房不如把錢捐給需要的人,為國家人才培養盡綿薄之力」。



關於青年科學家晉升難的問題,盧耀如院士指出,有的單位對青年科學家在5年內拿不出成果或晉升不了更高一級專業技術職稱,就要被淘汰走人,但資金不優先,實驗設備不優先,怎麼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科研成果呢。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批從延安來的老幹部認識到自己的科學知識水平不怎麼高,國家建設需要懂科學技術的人才,他們很尊重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工作者,放心、放手地把工作交給青年人才去做。

現在的科學家,應該效仿老一輩的做法,給年輕人施展才能的平臺。

科技改變未來,已經不是口號!如果我們的青年科學家無法成長起來,我國就無法在未來立足。

在思瑪德,科技已經融入教育,科技教育產品已經相當成熟。在2020「創青春·郵儲杯」川渝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思瑪德教育科技產品未來學校智能系統從3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以92.40的最高分榮獲本次大賽一等獎。

未來學校智能系統是以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為學校管理、老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科學有效的決策,是同北京師範大學、未來創新學習研究院等中青兩輩科學家共同努力研發出來的。



科技的發展需要傳承,如盧耀如院士所說,要給年輕科學家搭建舞臺,思瑪德一直堅持回饋和反哺社會,資助貧困大學生、孵化青年創業,才有今天領先行業的教育科技產品。

相關焦點

  • 院士專家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以及專家代表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構建青年科學家成長環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 院士校長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還沒有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連「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青年科學家只有守得住寂寞,把基礎工作做紮實了,才會有創新發展的機遇。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YES)聯盟主席王猛介紹,早期他被單位派到河南省洛陽市,每天早上帶著包子、饅頭開展野外考察工作,花了3年時間才把洛陽的溝溝寨寨基本跑遍,摸出了一點門道。尤其是把26平方公裡金礦的數據全部探測採集齊後,他慶幸自己沒有半途而廢。
  • 院士:青年科學家5年內拿不出成果就面臨淘汰
    「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金振民院士建議,社會應該多擺凳子、多搭臺子、多營造創新環境,引導和培養青年科學家有科學精神,有仰望天空的雄心壯志和理想力量,有腳踏實地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感,有獨立思考的工作作風和創造能力,不迷信書本與權威
  • 院士:青年科學家5年內不出成果面臨淘汰,有的單位出現馬太效應
    「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金振民院士建議,社會應該多擺凳子、多搭臺子、多營造創新環境,引導和培養青年科學家有科學精神,有仰望天空的雄心壯志和理想力量,有腳踏實地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感,有獨立思考的工作作風和創造能力,不迷信書本與權威
  • 青年科學家5年內拿不出成果就面臨淘汰有的單位出現「馬太」效應
    「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 金振民院士建議,社會應該多擺凳子、多搭臺子、多營造創新環境,引導和培養青年科學家有科學精神,有仰望天空的雄心壯志和理想力量,有腳踏實地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感,有獨立思考的工作作風和創造能力,不迷信書本與權威,此外就是勤奮學習有修養。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介紹,他年輕時做技術員工作,就遭遇到很多的委屈、挫折。
  • 盧耀如:青年應以德立志,用知識回報國家和社會
    帶著這些問題,在近期舉辦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子活動——「韌性城市國際論壇」上,新華網對話國際著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盧耀如:我年輕求學的時候,因家裡經濟條件困難,一度連學費都交不上,後來是在許多老師同學的熱心幫助下順利完成了學業。大學畢業後,我又去貴州工作。我們做地質工作的,經常要跋山涉水,深入山區做科研勘察,過程中很多次遇到當地的孩子,久而久之就熟悉了。那時候,大山裡人人都窮,但孩子們眼神裡那股對山外世界的好奇、對知識的渴望,深深觸動了我。
  • 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冷板凳」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陳宜瑜至今清晰記得這樣一幕:多年前,康樂等人大箱子小箱子地把蝗蟲從野外搬回實驗室裡,其中辛勞不言而喻。「這項重大成果是康樂團隊長期堅持的結果。」陳宜瑜評價說。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熱更難。在很多人眼裡,坐冷板凳意味著被邊緣化,從此遠離名譽地位,與孤獨相伴,是迫不得已、不求上進的無奈選擇。
  • 方精雲:科研人員坐住「冷板凳」需要穩定的財政支持
    人民網北京3月17日電 「做基礎研究的人不需要太多,但國家要保證有一批精幹的隊伍來做這些基礎研究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近日在人民網訪談時表示,總體來說,我國做純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數量偏少。 方精雲分析,我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數量偏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基礎研究的成果和實際應用有很大的距離,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容易在短期內體現出來。因此,對於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就不如應用研發和技術推廣等方面。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
    時年89歲的老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徵鎰先生豪邁宣告:「我要為《中國植物志》這部巨著而熱烈歡呼,中國植物學界終於站起來了!」     植物志是記載某個國家或某一地區植物名稱、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經濟價值等的科學著作。     老一代科學家至今記得一個尷尬現實:幾十年前,如果要了解在我國生長的植物的資料,常常不得不到國外出版的雜誌書籍中去搜尋。因為我國沒有自己的植物志。
  • 樊錦詩:科研就要腳踏實地,甘坐「冷板凳」
    科學家精神是照亮我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明燈,科技事業所獲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科學家們兢兢業業的探索與矢志報國的優秀品質。11月20日,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辦,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活動現場以「守一不移,奉獻敦煌」為題做報告,為青年學子們上了動人的一課。
  • 施一公談西湖大學這兩年:建設一流大學,要坐得住「冷板凳」
    政協小組會間隙,會議室往往僅剩獨坐「冷板凳」的施委員一人——利用休息,他會在電腦上抽空整理文章,思索著自己關注的科技教育等問題。每年兩會,施一公都是媒體追逐的焦點。今年兩會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減少了上會記者數量,讓他有了「相對的清靜」。但同時,關於他創辦的匯集中外頂尖學術人才的西湖大學動向,仍受外界高度關注。
  • 搞科研不能是「冷板凳」 2020年將是中國科研史轉折點
    新冠疫情多少影響了就業,考研裡的很多年輕人都動起了繼續深造,甚至搞科研的念頭。爭做學霸是好事,但走這條路真的要「三思」。因為搞科研真的難,難,難!讓「冷板凳」熱起來許多人都應該聽過「摩爾定律」,指的是「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用以說明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
  • 為兩個猜想鑽研11年,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板凳甘坐十年冷」,「甘坐」的精神殊為可貴,而讓「冷板凳」得以安放的環境則更為難得。如果說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是基礎研究的基本特質,那麼捨得投入、鼓勵試錯、寬容失敗就是必須遵循的科研規律。一個抱有雄心壯志的大國,必須拿出這樣的戰略眼光和發展定力。
  • 年輕人,科技強國@你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青年一代肩負著科技強國的光榮使命,惟有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拿出「坐得住冷板凳」的決心,刻苦鑽研、求真務實,才能擔當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耐得住寂寞才有更多「嫦娥」奔月  李丙  在哈爾濱度過最後一個冬天,我的博士生涯也即將結束。
  • 閔乃本團隊:「冷板凳」,一坐十九年
    「彷徨、得不到要領的時候是最痛苦的,但從來沒有一個人想過放棄」     儘管1984年發現準晶,掀起了準晶研究熱,但1986年,閔乃本教授的研究組將準晶概念導入介電體超晶格時,並不被看好。    當時這是個冷門,有些科學家認為,準位相匹配材料研究只能發表一些論文,不能作出應用性成果。
  • [先生]趙忠賢:板凳坐得十年冷
    在市場強勢奔襲的時代,先生們還需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為後生晚輩持起讀書、做人的一盞燈。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先生》第二季,向以德性滋養風氣的大師致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趙忠賢年輕時的照片央廣網北京8月18日消息(記者馮會玲 劉柏煊)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趙忠賢,1941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之一。
  • 1.5億元重獎50位青年科學家!可做科研也可還房貸
    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當天獲獎的50位青年科學家,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女性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我們選拔出的這些年輕人,我相信有相當一部分,未來能夠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