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趙忠賢:板凳坐得十年冷

2020-12-03 央廣網

編者按: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場強勢奔襲的時代,先生們還需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為後生晚輩持起讀書、做人的一盞燈。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先生》第二季,向以德性滋養風氣的大師致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

趙忠賢年輕時的照片

央廣網北京8月18日消息(記者馮會玲 劉柏煊)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趙忠賢,1941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之一。人類發現超導百餘年來,高溫超導研究總計有兩次重大突破,他所在的團隊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以及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2017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王玉鵬這樣形容趙忠賢的:「他愛憎分明,性格很鮮明的一個人,都知道他這種直率的性格。科學上就是越直率越好,用不著繞彎子,科學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我做研究真的從來沒想過拿獎,我的個人想法,我們做科學研究實際是在為人類的文明添磚加瓦大了點,就加上一滴水吧,匯集到人類文明的長河之中。第二是滿足國家的科技發展的需求。」1987年,美國物理學會年會在紐約舉行,這個被稱為「物理學界搖滾音樂節」的大會臨時增加了「高臨界溫度超導體專門會議」,只能容納1000人的大廳擠進了3000人側耳聆聽。報告從晚上19點30分開始,一直講到凌晨3點15分。46歲的中國科學家趙忠賢是當晚51名報告人中,最耀眼的五個「特別報告人」之一。

那是那個年代中國人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少有的亮相,同時也標誌著中國高溫超導研究躋身國際行列。

當年的實驗設備極其簡陋

超導體在能源、醫療、信息、交通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是21世紀戰略性技術儲備之一。從1911年人類發現超導到現在,百年間,各國科學家為了尋找超導材料,苦苦摸索。中國超導研究起步時,就已經整整落後了50年。趙忠賢和他的團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硬是追上了世界一流研究者的步伐。

趙忠賢介紹說,「當時幹勁很足,但條件確實非常差,我們自己繞個爐子燒樣品。臨界溫度高了以後,原來的測量系統就要進行改造,好多設備都是自己現做的。那時夜裡不睡覺,困了就在椅子旁邊靠靠,有事叫起來再繼續幹。」

如今已是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的聞海虎曾在上研究生時重複趙忠賢做過的實驗,測一條曲線要不休不眠兩天兩夜才能完成。他感慨,趙忠賢他們一窮二白起步,設備修了壞,壞了修,實在無法想像該有多難。「盯著儀器上的表一個一個地記錄,不像現在都是計算機採集,計算機一划就出來了。那時每變溫一次,要調一下氣壓、氣流,讓它變溫,等溫度穩定了在表上讀數把它記錄下來。」

趙忠賢騎三輪車去買蜂窩煤

在美國的那場報告結束後,趙忠賢回到北京,脫下西裝,換上夾克,蹬上三輪去買蜂窩煤,一時間,院士蹬板車傳為美談。趙忠賢知道後樂呵呵反問:院士就不燒蜂窩煤了?趙忠賢指著照片說,「正好我在美國買了一個照相機,兒子拿了以後說來試試看好用不好用,我一蹬板車,他一按就按下來,照片就出來了。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這種事情認為都很正常的。」

院士家要燒蜂窩煤,要存大白菜,還要一邊看書一邊看孩子。與眾不同的是,趙忠賢看娃有絕招,撒一把爆米花在乾淨的床單上,讓兒子轉著圈撿著吃,吃完了他再撒一把,趙忠賢笑稱一舉三得,孩子多爬,還有助提高智力。

對趙忠賢來說,生活的不易,實驗設備的簡陋,都不算什麼,尋找液氮溫區的高溫超導體、甚至室溫超導體才是日夜縈繞在心頭的主題。他說,「超導體有幾千種,應用的沒有幾個,因為好多材料還有其他性能,譬如超導性有了,通電流如何、加磁場如何、機械性能如何……都有其他問題,其中選擇一個能用的材料很少,所以要不斷地找,還要找更好的。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不斷前進的主題。」

趙忠賢依然堅守在科研一線

百年探索,任何一點突破都舉步維艱,失敗似乎總是接踵而來。一撥又一撥的人心灰意冷地散去,或轉了研究方向,或下海經商,因為趙忠賢的熱愛,他沒有挪動半步,鐵了心要紮根超導研究。

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的趙忠賢念舊,他常常會想起寒冬臘月,課上到一半,講臺上的先生吆喝著大家一起跺腳取暖;也記得張宗燧先生,再冷的天,常能講出一身汗,熱得要脫掉蹭滿粉筆灰的毛衣。他當然更不捨得忘記當年先生們的教導:安心為國家做貢獻,哪怕苦守冷板凳。

趙忠賢介紹,「給我們上課的有嚴濟慈,力學系上課的是錢學森,給這個數學系上課是華羅庚。他們上課的時候不管教學大綱,他想怎麼講就怎麼講。科大力學系的第一屆學生到了暑期畢業,當時錢學森是系主任,說他們的基礎還沒打好,晚畢業半年,再補基礎。我們當時沒想太多,就是要好好學習,科學上能夠老老實實幹事情。」

趙忠賢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板凳坐得十年冷,憑藉超導研究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年逾古稀的趙忠賢卻沒有半點停歇。他心裡較的勁兒,就是超導研究突破的每一步,中國人絕不能再落下,要走在前面。「我們通過一番努力,也許沒有得到重大的結果,但是我們做的東西,就是給後人,給下一代人,他們會在這個基礎上會有所發展。」

【記者手記】

我是記者馮會玲,老家遼寧的趙忠賢有著東北人的幽默,別人問他,一輩子耗在超導一件事上,不枯燥嗎?他答,我們每天也有新發現,就跟愛打麻將的人一樣,分大和、小和,很有意思。別人開玩笑說他最初的那些設備實在土得掉渣,他一本正經解釋,那些土大炮可都是有功之臣,絕口不提當年到底有多難。

可是心裡哪能沒有遺憾?他也忍不住感慨,當年要是有現在1%的條件,我一定比現在做得好。不管中國的超導研究被世界矚目,還是經歷低谷,他始終不離不棄,就是因為他堅信:大樹只有紮根下去,才能枝繁葉茂。

相關焦點

  • 韓啟德談科學技術史研究:「板凳願坐十年冷」
    11月14日上午,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在致辭中表示,要做出好的科技史研究,首先要建立追求一流學術的願望,「板凳願坐十年冷」,捨得下功夫。韓啟德認為,要做出好的科技史研究,首先要建立追求一流學術的願望,「板凳願坐十年冷」,捨得下功夫,摒棄浮躁,拒絕平庸。其次是要加強學術功底,擴大知識面,理工醫科出身的學者要特別加強史學功底,歷史出身的學者要努力補充科技醫學的基礎知識,大家都要更好應用科學方法,加強哲學思考。(光明網記者 張佳興)來源: 光明網
  • 韓啟德談科學技術史研究: 「板凳願坐十年冷」
    11月14日上午,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在致辭中表示,要做出好的科技史研究,首先要建立追求一流學術的願望,「板凳願坐十年冷」,捨得下功夫。韓啟德認為,要做出好的科技史研究,首先要建立追求一流學術的願望,「板凳願坐十年冷」,捨得下功夫,摒棄浮躁,拒絕平庸。其次是要加強學術功底,擴大知識面,理工醫科出身的學者要特別加強史學功底,歷史出身的學者要努力補充科技醫學的基礎知識,大家都要更好應用科學方法,加強哲學思考。
  • 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冷板凳」
    而他們16年如一日致力於蝗蟲成災相關機制研究,為人類糧食安全鍥而不捨地努力,堪稱「板凳甘作十年冷」的典範。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陳宜瑜至今清晰記得這樣一幕:多年前,康樂等人大箱子小箱子地把蝗蟲從野外搬回實驗室裡,其中辛勞不言而喻。「這項重大成果是康樂團隊長期堅持的結果。」陳宜瑜評價說。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熱更難。
  • 科學家的堅守精神: 趙忠賢和屠呦呦的啟示
    科學家的堅守精神: 趙忠賢和屠呦呦的啟示 2018年04月04日 14:20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科學家的堅守精神: 趙忠賢和屠呦呦的啟示 1月9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共同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趙忠賢:「土炮」搞超導,也管用
    這番話,正是趙忠賢科研生涯的濃縮。淡泊名利、潛心研究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部分。老一輩科學家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的奉獻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有了他們「數十年磨一劍」的堅持才有了我國科技的長足進步。趙忠賢正是這些堅守者中的一份子。
  • 趙忠賢:一輩子都在尋找更好的超導材料
    在數十年沉心高溫超導研究的歲月裡,趙忠賢的勤奮有目共睹——在67歲那年,他還曾帶領年輕人通宵攻關。作為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趙忠賢在科研上卻很「摳門」——他的設備是用自己「淘」來的閒置品改造而成,他戲稱為「土炮」,語氣幽默,令人莞爾。
  • 趙忠賢院士:紀念洪朝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材料人平臺將推送兩篇紀念文章,以下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院士撰寫的《撰寫大百科全書「洪朝生」條目二三事--紀念洪朝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決定出版第一部「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卷由錢三強先生負責。1982或83年的一天,錢臨照先生派人送來一張親筆籤字的紙條,讓我去他家一趟。原來是讓我寫大百科全書「洪朝生」條目。
  • 中國人的故事|強國脊梁:「超導鬥士」趙忠賢
    當時,美、日的實驗室也在搞這個研究,大家都明白,誰能在這場超導大戰中拔得頭籌,誰就能在高溫超導領域寫下劃時代意義的一筆。《超導世界的赤子之心——趙忠賢》視頻截圖。資料圖趙忠賢立刻組織團隊,開始研究銅氧化物超導體。「當時幹勁很足,但條件確實非常差,沒有樣品,我們自己繞個爐子燒。」
  • 記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趙忠賢:一輩子都在尋找更好的超導材料
    前者推動了國際相關研究的熱潮,趙忠賢因此於1987年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物理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獲此獎;後者被授予Matthias獎,這是國際超導領域重要獎項。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在數十年沉心高溫超導研究的歲月裡,趙忠賢的勤奮有目共睹——在67歲那年,他還曾帶領年輕人通宵攻關。
  • 趙忠賢:我就是一個普通人
    ——趙忠賢 在穿上西裝,打上領帶之前,75歲的趙忠賢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的老頭,頭髮花白,操著一口東北口音。今天,他難得盛裝一次,緩步走上人民大會堂主席臺,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象徵科技終身榮譽的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
  • 烏爾賴希:不想繼續在板凳上坐一年,因此決定轉會
    拜仁慕尼黑門將烏爾賴希這個轉會窗口加盟了漢堡俱樂部,烏爾賴希在最近的採訪中解釋了自己的決定,烏爾賴希表示自己不想再在板凳上坐一年,想出場比賽,因此決定轉會。
  • 趙忠賢:五十年磨一劍 鑄就超導強國夢
    這位樸實無華的老人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趙忠賢。    中科院物理所所長王玉鵬評價說:「幾十年來,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從追趕到引領世界,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趙忠賢是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他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國際領先的成果,是新中國培養的科學家的傑出代表,為高溫超導研究紮根中國並處於國際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
  • 趙忠賢:堅持,科研就不再是「坐冷板凳」而是享受
    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趙忠賢做客國科大雁棲湖校區,為新生作了一場「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科技價值觀報告會。趙忠賢說。正是洪朝生先生帶領團隊奠定中國低溫技術和低溫物理的基礎,才推動他們開始中國的超導研究。老一輩科學家受祖國召喚,為中華科技生根。讓趙忠賢感到欣慰的是,今天,新一代年輕科技工作者也能在奉獻中獲得滿足。
  • 趙忠賢:兩獲「頭獎」的超導院士—新聞—科學網
    趙忠賢組利用高壓合成技術很快製備出PrO1-xFxFeAs,將臨界溫度提高到52K,證明鐵基超導體是除銅氧化物之外第二個高溫超導家族。   短短幾個月,趙忠賢團隊發現系列臨界溫度超過40K的超導體,並創造了55K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紀錄,同時在物理上認識到高的超導臨界溫度與磁的不穩定性密切相關。
  • 買了無座票,他自製小板凳坐回家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候車室裡,背著大包小包的、帶著小板凳的乘客越來越多,回家的氣氛也越來越濃。有意思的是,一位乘客沒買到座票,自己動手,做了一個小板凳回家。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劉偉娟  沒買到座票,自製小板凳回家  候車廳內,乘客老周坐在小板凳上,靠玩手機打發候車時間。
  • 趙忠賢:「超導」賢才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在這一波熱潮中,趙忠賢帶領中科院物理所團隊日夜攻克。那時科研條件異常艱苦,好多設備是趙忠賢團隊自己造的。比如,燒樣品的爐子就是自己動手製作的,買的設備都是二手貨。有了自製爐子,趙忠賢和同事們不分晝夜地幹,夜裡不睡覺,困了就靠在桌子上歇歇,有事就起來繼續幹。「那時候經常就是睡在實驗室裡,幾個月不回家。」趙忠賢說。
  • 四川打工「板凳爸爸」帶自製小板凳四千裡返鄉:兒子寫作業用
    撿工地上的下腳料請師傅做的,兩個兒子一人一根,「做父親的要一碗水端平」爸爸板凳從上海到重慶,再到宜賓縣王場鎮老家,這兩根板凳跟著它的主人走了4000多裡,坐了25個小時的火車、汽車「板凳爸爸」嶽定明。跟走紅網絡的視頻中的形象比起來,嶽定明顯得更加年輕、精神,唯一不變的是張嘴就笑的習慣。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到十多公裡外的白花鎮看望讀高中的兒子,然後緊張地幫著侄兒操辦婚事。 據嶽定明介紹,出現在視頻中和他一起乘車返回宜賓老家的女子是他嫂嫂。都在上海打工,結伴回家過年。
  • 韓春雨的「熱」與「冷」
    原標題:韓春雨的「熱」與「冷」   ■科技觀察家   十年如一日埋頭在自己的簡陋實驗室做研究的「三無」副教授韓春雨應該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成為「網紅」,而且一度被稱頌為「韓春雨現象」。
  • 「超導鬥士」趙忠賢:國際物理學界代表中國的符號
    趙忠賢自己也從未想到,有一天,他會變成國際物理學界代表中國的符號。將近76歲的趙忠賢目前仍在堅持高溫超導研究,這位「超導鬥士」跨域半個世紀的追逐,讓高溫超導紮根中國,躋身國際前列。少年強 則國強高中時代,趙忠賢被國家提出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深深地影響著。他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讓中國成為一個科技強國的渴望。
  • 七旬大爺發揮餘熱 製作「共享板凳」方便小區
    13日上午9點多,在太原市長風國興小區裡,晁福元大爺在寒風中熱火朝天地做著小板凳。地上擺著鋸子、錘子等各式工具,大爺一會兒鋸木板,一會兒釘釘子,忙得不亦樂乎。「想到能方便大家,心裡高興,不覺得冷,也不覺得累。」晁大爺笑著說。  晁大爺今年已經70多歲,早年做過木匠。年紀大了以後,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便出去撿廢品。別人丟棄的廢舊板材、木地板等,在他眼裡都是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