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場強勢奔襲的時代,先生們還需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為後生晚輩持起讀書、做人的一盞燈。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先生》第二季,向以德性滋養風氣的大師致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
趙忠賢年輕時的照片
央廣網北京8月18日消息(記者馮會玲 劉柏煊)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趙忠賢,1941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之一。人類發現超導百餘年來,高溫超導研究總計有兩次重大突破,他所在的團隊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以及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2017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王玉鵬這樣形容趙忠賢的:「他愛憎分明,性格很鮮明的一個人,都知道他這種直率的性格。科學上就是越直率越好,用不著繞彎子,科學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我做研究真的從來沒想過拿獎,我的個人想法,我們做科學研究實際是在為人類的文明添磚加瓦大了點,就加上一滴水吧,匯集到人類文明的長河之中。第二是滿足國家的科技發展的需求。」1987年,美國物理學會年會在紐約舉行,這個被稱為「物理學界搖滾音樂節」的大會臨時增加了「高臨界溫度超導體專門會議」,只能容納1000人的大廳擠進了3000人側耳聆聽。報告從晚上19點30分開始,一直講到凌晨3點15分。46歲的中國科學家趙忠賢是當晚51名報告人中,最耀眼的五個「特別報告人」之一。
那是那個年代中國人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少有的亮相,同時也標誌著中國高溫超導研究躋身國際行列。
當年的實驗設備極其簡陋
超導體在能源、醫療、信息、交通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是21世紀戰略性技術儲備之一。從1911年人類發現超導到現在,百年間,各國科學家為了尋找超導材料,苦苦摸索。中國超導研究起步時,就已經整整落後了50年。趙忠賢和他的團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硬是追上了世界一流研究者的步伐。
趙忠賢介紹說,「當時幹勁很足,但條件確實非常差,我們自己繞個爐子燒樣品。臨界溫度高了以後,原來的測量系統就要進行改造,好多設備都是自己現做的。那時夜裡不睡覺,困了就在椅子旁邊靠靠,有事叫起來再繼續幹。」
如今已是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的聞海虎曾在上研究生時重複趙忠賢做過的實驗,測一條曲線要不休不眠兩天兩夜才能完成。他感慨,趙忠賢他們一窮二白起步,設備修了壞,壞了修,實在無法想像該有多難。「盯著儀器上的表一個一個地記錄,不像現在都是計算機採集,計算機一划就出來了。那時每變溫一次,要調一下氣壓、氣流,讓它變溫,等溫度穩定了在表上讀數把它記錄下來。」
趙忠賢騎三輪車去買蜂窩煤
在美國的那場報告結束後,趙忠賢回到北京,脫下西裝,換上夾克,蹬上三輪去買蜂窩煤,一時間,院士蹬板車傳為美談。趙忠賢知道後樂呵呵反問:院士就不燒蜂窩煤了?趙忠賢指著照片說,「正好我在美國買了一個照相機,兒子拿了以後說來試試看好用不好用,我一蹬板車,他一按就按下來,照片就出來了。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這種事情認為都很正常的。」
院士家要燒蜂窩煤,要存大白菜,還要一邊看書一邊看孩子。與眾不同的是,趙忠賢看娃有絕招,撒一把爆米花在乾淨的床單上,讓兒子轉著圈撿著吃,吃完了他再撒一把,趙忠賢笑稱一舉三得,孩子多爬,還有助提高智力。
對趙忠賢來說,生活的不易,實驗設備的簡陋,都不算什麼,尋找液氮溫區的高溫超導體、甚至室溫超導體才是日夜縈繞在心頭的主題。他說,「超導體有幾千種,應用的沒有幾個,因為好多材料還有其他性能,譬如超導性有了,通電流如何、加磁場如何、機械性能如何……都有其他問題,其中選擇一個能用的材料很少,所以要不斷地找,還要找更好的。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不斷前進的主題。」
趙忠賢依然堅守在科研一線
百年探索,任何一點突破都舉步維艱,失敗似乎總是接踵而來。一撥又一撥的人心灰意冷地散去,或轉了研究方向,或下海經商,因為趙忠賢的熱愛,他沒有挪動半步,鐵了心要紮根超導研究。
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的趙忠賢念舊,他常常會想起寒冬臘月,課上到一半,講臺上的先生吆喝著大家一起跺腳取暖;也記得張宗燧先生,再冷的天,常能講出一身汗,熱得要脫掉蹭滿粉筆灰的毛衣。他當然更不捨得忘記當年先生們的教導:安心為國家做貢獻,哪怕苦守冷板凳。
趙忠賢介紹,「給我們上課的有嚴濟慈,力學系上課的是錢學森,給這個數學系上課是華羅庚。他們上課的時候不管教學大綱,他想怎麼講就怎麼講。科大力學系的第一屆學生到了暑期畢業,當時錢學森是系主任,說他們的基礎還沒打好,晚畢業半年,再補基礎。我們當時沒想太多,就是要好好學習,科學上能夠老老實實幹事情。」
趙忠賢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板凳坐得十年冷,憑藉超導研究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年逾古稀的趙忠賢卻沒有半點停歇。他心裡較的勁兒,就是超導研究突破的每一步,中國人絕不能再落下,要走在前面。「我們通過一番努力,也許沒有得到重大的結果,但是我們做的東西,就是給後人,給下一代人,他們會在這個基礎上會有所發展。」
【記者手記】
我是記者馮會玲,老家遼寧的趙忠賢有著東北人的幽默,別人問他,一輩子耗在超導一件事上,不枯燥嗎?他答,我們每天也有新發現,就跟愛打麻將的人一樣,分大和、小和,很有意思。別人開玩笑說他最初的那些設備實在土得掉渣,他一本正經解釋,那些土大炮可都是有功之臣,絕口不提當年到底有多難。
可是心裡哪能沒有遺憾?他也忍不住感慨,當年要是有現在1%的條件,我一定比現在做得好。不管中國的超導研究被世界矚目,還是經歷低谷,他始終不離不棄,就是因為他堅信:大樹只有紮根下去,才能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