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趙忠賢:一輩子都在尋找更好的超導材料

2020-12-08 新華網客戶端

記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趙忠賢:一輩子都在尋找更好的超導材料

2017-01-10 14:42 來源: 光明日報

2001年2月10日,「高溫超導磁懸浮試驗車」在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學正式通過國家級驗收,該課題責任專家趙忠賢(前右)興奮地登上實驗車。尹鋼攝/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高溫超導』的年輕一代,不用像我一樣堅持40年。給他們十幾年時間,就能獲得更有影響的成果。」1月9日,趙忠賢,這位在「高溫超導」領域卓有成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談到中國超導的未來,他寄望很高。

過去百餘年世界超導研究史中,在兩次高溫超導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時刻,趙忠賢帶領的團隊都「跑」在前列,他們獨立發現了「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以及「發現系列50K(開爾文,熱力學溫度單位)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前者推動了國際相關研究的熱潮,趙忠賢因此於1987年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物理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獲此獎;後者被授予Matthias獎,這是國際超導領域重要獎項。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在數十年沉心高溫超導研究的歲月裡,趙忠賢的勤奮有目共睹——在67歲那年,他還曾帶領年輕人通宵攻關。作為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趙忠賢在科研上卻很「摳門」——他的設備是用自己「淘」來的閒置品改造而成,他戲稱為「土炮」,語氣幽默,令人莞爾。

 

跌宕難阻守初心

 

趙忠賢1964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技術物理系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除去搞國防任務的五年,一直從事超導研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探索高溫超導體。

超導現象最早由一位荷蘭科學家於1911年發現,指某些材料在低於一定的臨界溫度下電阻為零的現象。「假如超導現象能在常溫下實現,遠程超高壓輸電將沒有損耗,能節省很大電量。」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王玉鵬說,醫療中常用的核磁共振儀器,其核心部件就用了超導磁體。

在探索十餘年後,趙忠賢迎來了第一個科研高峰——1987年2月,他帶領團隊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並在國際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組成為Ba-Y-Cu-O。國際上很多實驗室驗證了中國的工作,掀起了國際高溫超導研究的熱潮。

趙忠賢因此於1987年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物理獎,他也成為首次獲此獎項的中國科學家,這一成果在1989年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集體一等獎。

隨後,低谷不期而至。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際物理學界在通過銅氧化物超導體探索高溫超導機理的研究上遇到了瓶頸。國內的研究也遇冷,有人轉投其他領域,但趙忠賢卻堅持要坐「冷板凳」。

「熱的時候要堅持,冷的時候更要堅持。」憶及這段往事,他說,「我當時很正常,不痴迷也不呆傻。我認為超導還會有突破,所以才堅持。」

多年的堅守之後,趙忠賢科研人生的另一個高峰出現在了「大家想都不敢想」的方向上——趙忠賢與國內的同行分別打破了國際物理學界普遍認為的40K以上無鐵基超導的「禁忌」。2008年,趙忠賢帶領其團隊不僅發現了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還創造了大塊鐵基超導體55K的紀錄,這項研究又為他贏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而他本人則在2015年被授予國際超導領域的重要獎項——Matthias獎。

在跌宕起伏之間,趙忠賢對「初心」的追逐從未變過,用他的話說:「我這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尋找更好的超導材料。」

 

攀登還靠勤為徑

 

中國的一系列成果發布後,美國《科學》雜誌曾發文盛讚:「如果以後再有更多的樣品和數據誕生於中國,我們不必感到驚訝」,「如洪流般不斷湧現的研究結果標誌著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國」。

然而,任何影響巨大的科研發現都不是隨手撿得。兩獲世界讚譽的背後,是趙忠賢數十年高溫超導研究中無數次製備、測試、分析、放棄、再重新開始的身影……

根據趙忠賢的回憶,1986年4月,瑞士科學家穆勒和柏諾茲發現Ba-La-Cu-O材料在35K時開始出現超導現象。9月底,他看到這些論文後,馬上與團隊一道開始銅氧化物超導體研究。他們夜以繼日奮戰在實驗室裡,餓了就在實驗室煮個白麵條,累了就輪流在椅子上打個盹,廢寢忘食工作最終換來了他科研人生的第一次突破。

在2008年,他的第二次重大進展出現前夕,日本科學家發現了在摻氟的鑭氧鐵砷材料中存在26K的超導性。隨即,有中國科學家把超導臨界溫度提到略高於傳統超導體的理論極限40K。趙忠賢則率領團隊很快將超導臨界溫度提高到50K以上,並創造了大塊鐵基超導體55K的世界紀錄,保持至今。當時已經67歲的他,在成果出現前夕還曾帶領年輕人熬了三個通宵。「現在可不敢熬夜了,身體受不了。」談及此事,趙忠賢並不當回事兒,「別把我報導成勞模,我就是在做本職工作。」

人生至此,本已可安享晚年,趙忠賢卻依然堅持著他的高溫超導研究,「我如今的工作重點有兩個,一是凝練學科方向;二是盡我所能為大家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在他衣兜裡,還時常揣著一個小本,隨時記錄研究思路,「現在年紀大了,有什麼想法得趕緊記下,怕忘記了。」

 

「摳門兒」有道暗得意

 

1987年的美國物理學年會,是趙忠賢一個難忘的記憶。當時只有5個人受邀做特約演講,他是其中之一。向世界展示中國超導研究的重大突破,讓趙忠賢「感到光榮與驕傲」。

實際上,赴美國做報告前,趙忠賢用的設備還是他自製的「土爐子」。據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仙輝回憶:「當時使用的是自己搭的設備,數量不夠,5個教授只能共用一臺設備輪流做研究。」但趙忠賢卻覺得那是一段「激動人心的日子」,因為「艱苦又快樂,每兩三天就有新成果出現」。而他並不介意跟別人共享實驗設備,「大家輪流用,還能提高使用率,節省經費」。

後來,在科研方向遇冷時,趙忠賢越發「摳門兒」起來。20世紀90年代,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趙忠賢認定,「有錢的時候堅持,沒錢的時候更要堅持」。沒有合用的設備,他淘來處理品,自己改裝。有些設備老得連零件都買不到了,卻還一直作為項目組的基礎設備被使用。他說:「別小瞧我這『土炮』,管用著呢!」

 

守心皆因樂其中

 

從事高溫超導研究數十年,趙忠賢常被問:「一輩子就幹了這麼一件事,有時還很辛苦,不覺得枯燥嗎?」

「這是我的興趣所在,又能養家餬口,還有比這更理想的選擇嗎?」趙忠賢說,「就像有人愛打麻將,玩到半夜,是去睡覺,還是接著玩?肯定是接著玩嘛!」對他而言,做研究就像有些人愛玩麻將一樣,十分有趣,並不覺得辛苦和枯燥,「我們做科研,每天總感覺更接近真理,一旦發現新現象、做出新材料、提出新問題,就像打麻將的和牌,也有大和、小和,多有意思。」

作為兩次領導科研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發表論文400餘篇,桃李滿天下的著名科學家,趙忠賢仍有遺憾,這就是未領先於日本科學家發現鐵基超導材料。實際上,他的團隊在1993年就研究過和鐵基超導體結構相同的材料,只不過用的是銅,而當時鐵元素被公認為不利於超導。

「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當時思想再解放一些就好了。」趙忠賢說,在他看來,搞科研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夠迅速抓住問題的本質,並駕馭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它,而不斷創新,則是保持興趣的重要因素。他時常勉勵實驗室裡的年輕人「什麼都可以做,不怕失敗,要不斷創新、不斷嘗試」。

如今已76歲的趙忠賢希望能盡己所能,呼籲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來為年輕人營造輕鬆的研究氛圍,「我也錯過了好多機會,我希望將自己的這些經驗教訓分享給年輕科研工作者,讓他們能少走些彎路」。

 

作者: 詹媛 [責任編輯: 呂芮光]

相關焦點

  • 趙忠賢:一輩子都在尋找更好的超導材料
    「中國『高溫超導』的年輕一代,不用像我一樣堅持40年。給他們十幾年時間,就能獲得更有影響的成果。」1月9日,趙忠賢,這位在「高溫超導」領域卓有成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 當日,他向《光明日報》談到中國超導的未來,他寄望很高。
  • 一輩子都在尋找更好的超導材料-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高溫超導』的年輕一代,不用像我一樣堅持40年。給他們十幾年時間,就能獲得更有影響的成果。」1月9日,趙忠賢,這位在「高溫超導」領域卓有成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談到中國超導的未來,他寄望很高。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1月9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因發現、提取抗瘧藥物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共同獲得此項殊榮。屠呦呦的獲獎,也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性科學家。
  • 超導領域的「中國符號」:2016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趙忠賢
    他帶領團隊在世界兩次高溫超導研究突破中勇立潮頭,兩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國際公認的超導研究權威,中國高溫超導研究的領軍人。   研究震驚世界   超導,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當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一定數值時,電阻會突然消失,具備這種特性的材料被稱為超導體,它在信息通訊、生物醫學、航空航天等領域有著巨大應用潛力。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院士趙忠賢:一輩子只做超導一件事
    「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導體、開展超導機理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趙忠賢認為,「如果我們的社會,每個人都持之以恆做一件事,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  趙忠賢1976年起一直在中科院物理所從事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研究,因對液氮溫區超導體研究的貢獻,於1987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1989年、2013年,他領銜的科研團隊先後摘得代表基礎研究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名單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盤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由國務院設立,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劉永坦、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兩人獲得,本文為您盤點了歷屆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一起來看!
  • [先生]趙忠賢:板凳坐得十年冷
    2017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王玉鵬這樣形容趙忠賢的:「他愛憎分明,性格很鮮明的一個人,都知道他這種直率的性格。科學上就是越直率越好,用不著繞彎子,科學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做研究真的從來沒想過拿獎,我的個人想法,我們做科學研究實際是在為人類的文明添磚加瓦大了點,就加上一滴水吧,匯集到人類文明的長河之中。
  • 袁隆平、屠呦呦等1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寄語青少年
    作者:邱晨輝袁隆平、屠呦呦等1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寄語青少年9月19日,全國科普日拉開帷幕,「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項目成功採集了袁隆平、孫家棟、屠呦呦、黃旭華等19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
  • 趙忠賢:五十年磨一劍 鑄就超導強國夢
    (新華網記者 何中然 攝)    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陳聽雨)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兩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未見到趙忠賢之前,記者想像的是一位頭頂光環、不苟言笑、講著普通人聽不懂的高深理論,被人仰視的大人物。    然而出現在眼前的,是一位滿頭銀絲,身穿黑色夾克和黑褲子的長者。
  •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
    趙忠賢長期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探索高溫超導電性研究。研究氧化物超導體BPB系統及重費米子超導性,在Ba-La-Cu-O系統研究中,注意到雜質的影響,並參與發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趙忠賢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和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
  •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趙忠賢院士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趙忠賢院士科技部門戶網站 www.most.gov.cn 2017年01月05日        趙忠賢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 中國人的故事|強國脊梁:「超導鬥士」趙忠賢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實現了從「起步」「追趕」到「領跑」的跨越,這一切成績,都離不開一個人——趙忠賢。作為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先驅之一,他在我國最早提出要探索高溫超導體,最早建議成立國家超導實驗室,兩次帶領團隊斬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引領我國高溫超導研究躋身世界前列。今天,讓我們走進趙忠賢的超導人生。
  • 「超導鬥士」趙忠賢:熱愛超導50載,培養出四十多名博士人才
    改革開放後,國家更加注重科技的發展和科研人才的培養,趙忠賢便作為第一批學者遠渡重洋,前往劍橋大學進修學習。那時候中國的科研事業剛剛起步,對超導材料的研究只能算得上是初窺門徑,卻遲遲沒有巨大突破,尋找新的超導材料更是困難重重。而趙忠賢當時就認準了這點,他認為這是物理事業重大的突破口,在一段時間的交流學習後,他接觸了最先進的超導理論,也更加堅信自己的研究方向。
  • 趙忠賢:「土炮」搞超導,也管用
    科技日報記者 李豔圖片由實習生陸越繪製今年8月底,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趙忠賢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新生們作了一場入學報告。趙忠賢回憶說。沒有設備,趙忠賢就帶領大家用「淘」來的閒置品改造,被人們戲稱為二手「土炮」,連燒樣品的燒結爐也是自製的。有些設備老得連零件都買不到了,還一直作為項目組的基礎設備使用。趙忠賢和同事們不分晝夜地幹,餓了就在實驗室煮白麵條,累了就輪流在椅子上打個盹。
  • 「超導鬥士」趙忠賢:國際物理學界代表中國的符號
    趙忠賢自己也從未想到,有一天,他會變成國際物理學界代表中國的符號。將近76歲的趙忠賢目前仍在堅持高溫超導研究,這位「超導鬥士」跨域半個世紀的追逐,讓高溫超導紮根中國,躋身國際前列。少年強 則國強高中時代,趙忠賢被國家提出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深深地影響著。他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讓中國成為一個科技強國的渴望。
  • 趙忠賢:「超導」賢才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50多年來,除參加國防任務的幾年外,他一直從事超導研究,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北京的趙」 上世紀80年代,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引發了全世界範圍的「超導熱」。在這一波熱潮中,趙忠賢帶領中科院物理所團隊日夜攻克。那時科研條件異常艱苦,好多設備是趙忠賢團隊自己造的。比如,燒樣品的爐子就是自己動手製作的,買的設備都是二手貨。
  • 趙忠賢:兩獲「頭獎」的超導院士—新聞—科學網
    但由於鐵基化合物的磁性因素,一般都認為不利於超導。一度,物理學家都將其看為高溫超導體的禁區。   2008年2月18日,日本研究組報導在摻氟的鑭氧鐵砷化合物中存在轉變溫度為26K的超導電性。雖然其轉變溫度仍低於40K,但卻立刻引起中國學者的極大關注。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在中國科技館揭幕開放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趙忠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中國科協副主席孟慶海,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高洪善等出席揭幕儀式。殷皓致辭表示,2020年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20周年,中國科技館與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共同實施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項目,希望以此為契機,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使之深入人心,植入人們的心田
  • 高溫超導研究領軍人
    他帶領團隊在世界兩次高溫超導研究突破中勇立潮頭,兩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國際公認的超導研究權威,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領軍人。 趙忠賢一輩子很純粹,他整個研究生涯都在和超導打交道。2016年1月9日,他的科學貢獻獲得世人認可。在這裡,他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面對這一科技界的最高榮譽,他很平靜。「我不過是個普通人,做了該做的事,完成了本職工作。」
  • 「超導賢才」趙忠賢是咱瀋陽人
    這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在《榜樣3》專題節目中說的一句話。作為瀋陽人,趙忠賢1964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50多年來,除參加國防任務的幾年外,趙忠賢一直從事超導研究,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推動了這項研究從追趕到引領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進程,並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