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

2020-08-22 麻辣西斯A科技

稿源:百度百科


人物簡介


趙忠賢,1941年1月30日出生,遼寧新民人,物理學家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之一

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技術物理系,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17年1月9日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趙忠賢長期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探索高溫超導電性研究。研究氧化物超導體BPB系統及重費米子超導性,在Ba-La-Cu-O系統研究中,注意到雜質的影響,並參與發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趙忠賢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和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


主要貢獻


一、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方向/科技成果獎勵

趙忠賢一直從事低溫物理與超導電性研究, 特別是從1976年開始從事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研究。趙忠賢所發表的論文包括第Ⅱ類超導體的磁通釘扎與臨界電流問題;非晶態合金的超導電性。1983年開始研究氧化物超導體BPB系統及重費米子超導性,1986年底在 Ba-La-Cu-O 系統研究中,注意到雜質的影響,並於1987年參與發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1987年2?月他們小組獨立地發現了液氮溫度超導體,並首先向世界上公布了其化學成份Ba-Y-Cu-O,這個研究成果推動了很多國家的超導研究。

1976年,起探索高溫超導電性,研究了Chevrel相超導化合物臨界溫度的經驗規律、高速淬火Ag-Ge合金在極低溫度下的超導性及其結構與時效過程關係、非晶態Cu-Zr及Ni-Zr合金的超民電性與臨界電流。1983年,開始研究氧化物超導體BPB系統及重費米子超導性,1986年,在Sr-La-Cu-O系統中得到超導起始轉變溫度為48.6°K的結果,為當時最高記錄。1987年,參與發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

1986年,趙忠賢得知瑞士物理學家柏諾滋和繆勒的在La-Ba-Cu-O材料中發現了35K的超導電性的可能性,他立即帶領他的研究小組開始了這方面的進一步研究。為了揭開這類超導體的謎底,他們夜以繼日地奮戰在實驗室中,反覆推敲實驗方案。1987年初,他們又獲得了起始轉變溫度在100K以上的超導體。1988年春,他們首先在Ti系氧化物超導體上,獲得轉變溫度在120K的超導體。

趙忠賢是國際上最早認識到柏諾茲和繆勒關於「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達35K 超導性」(後獲諾貝爾獎)的重要意義的少數幾位學者之一。該工作與他多年堅持的「結構不穩定性可以導致高臨界溫度」的思路產生共鳴。1987 年2月,趙忠賢及合作者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並在國際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組成為Ba-Y-Cu-O,推動了國際高溫超導研究熱潮。

趙忠賢的第二個主要貢獻是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長期的堅持和積累,趙忠賢在探索新的高溫超導體方面逐漸地發展了一種新的思路,即存在多種合作現象的層狀四方體系中,有可能實現高溫超導。1990年所在集體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2年作為化學所的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8年日本一小組報導了LaFeAsO有26K的超導電性,趙忠賢結合他的學術思路,認識到其中可能孕育著新的突破。基於LaFeAs(O,F)壓力效應研究,趙忠賢提出輕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溫高壓的合成方案,率先將鐵基超導體的臨界溫度從26K提高到52K,顯著超過了40K的麥克米蘭極限。很快又合成了絕大多數50K以上的系列鐵基超導體,創造了大塊鐵基超導體55K最高臨界溫度紀錄。2011年,因對超導量子尺寸效應的貢獻作為成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3年,趙忠賢因「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5年,獲得國際超導領域重要獎項Matthias獎

二、人才培養

1、教學理念

趙忠賢提出大力培養和造就各行各業的領軍人才是國家長遠發展的需要,領軍人才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是人才資源中尤為寶貴的稀缺資源。領軍人才是在實踐中通過完成所承擔任務脫穎而出的,造就和培養領軍人才必須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搭建能使他們充分發揮才幹的舞臺,拔苗助長只能害了他們。。

2、指導學生

截至2017年,趙忠賢已經培養超過46名博士、18名碩士。


人生經歷


11941年1月30日,出生於遼寧新民。

195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技術物理系;同年,先後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實習研究員、課題組負責人之一。

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趙忠賢被派往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接觸到世界超導研究的最前沿。

1974年2月至1975年9月,在英國劍橋大學等實驗室進修。

1976年,從事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研究。

1977年,在《物理》雜誌上撰文闡述自己的看法,支持對國際廣泛認同的麥克米蘭極限提出挑戰的那一派觀點。

1979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超導材料實驗室副主任。

1984年11月,赴美國依阿州立大學作訪問學者。

1986年3月,回國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溫帶超導聯合研究組負責人之一。

1987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同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87年初,與同事們一起獨立發現液氮溫區超導體。

1988年,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1989年,當選為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

1991年後,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物理研究所超導實驗室主任、所長; 同年趙忠賢回到母校中國科技大學,為青年大學生作了一場題為《超導技術研究和我們的使命》的學術報告。

1994年-2000年,趙忠賢院士一直擔任數學物理學部的主任和常委委員。

2004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學部諮詢評議委員會,趙忠賢院士當選為首屆主任。

2015年6月,趙忠賢院士榮獲2015年馬蒂亞斯獎。

2017年1月,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7年3月21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趙忠賢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12月21日,入選「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


人物評價


趙老師始終以他敏銳的洞察力引領著中國超導研究的方向,他對工作的執著和刻苦也一直影響著年輕一輩,他在67歲時還和年輕人一起在實驗室熬通宵。(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興江評)

他是中國高溫超導研究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為高溫超導研究在中國紮根並躋身國際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評)

相關焦點

  •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趙忠賢院士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趙忠賢院士科技部門戶網站 www.most.gov.cn 2017年01月05日        趙忠賢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1月9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因發現、提取抗瘧藥物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共同獲得此項殊榮。屠呦呦的獲獎,也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性科學家。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都怎麼花的?
    據新華社消息,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名單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盤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由國務院設立,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劉永坦、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兩人獲得,本文為您盤點了歷屆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一起來看!
  • 超導領域的「中國符號」:2016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趙忠賢
    從追趕到領跑,趙忠賢功勳卓越。他帶領團隊在世界兩次高溫超導研究突破中勇立潮頭,兩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國際公認的超導研究權威,中國高溫超導研究的領軍人。   研究震驚世界   超導,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當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一定數值時,電阻會突然消失,具備這種特性的材料被稱為超導體,它在信息通訊、生物醫學、航空航天等領域有著巨大應用潛力。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亮相中國科技館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趙忠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中國科協辦公廳、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同志出席。首先,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致辭。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亮相中國科技館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趙忠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中國科協辦公廳、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同志出席。首先,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致辭。
  • 致敬國之脊梁:歷數首屆至今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負責,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從2000年度開始頒獎以來到2019年度,共有33位中國科學家獲得此項殊榮。
  • 歷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畢業於何高校?幾乎全為名牌大學!
    從2001年開始,每年年初國家都會頒發上一年度的「最高科學技術獎」,截止到目前已經頒發了19個年度,在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發前,我們來回顧一下過去20個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以及他們的本科畢業院校,本文我們先來了解2000到2009年度(頒獎時間2001年到2010年),
  •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
    錢七虎,1937年10月26日出生於江蘇崑山,少將軍銜,防護工程專家、軍事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提出的防護工程建設轉型、建設超高抗力深地下防護工程、戰略通道橋隧並舉、能源地下儲備等多項發展戰略建議,被軍委和國家部委採納實施 。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永坦將800萬獎金捐出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份殊榮不單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 帶你認識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來看看你的家鄉有幾位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就是為了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氣氛,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通過不懈的努力,為中國的科技發展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 張存浩、程開甲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共中央、國務院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院士,共同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趙忠賢:「土炮」搞超導,也管用
    科技日報記者 李豔圖片由實習生陸越繪製今年8月底,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趙忠賢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新生們作了一場入學報告。趙忠賢曾留下一張站在破舊燒結爐前的照片,這張照片是他當年工作環境的真實寫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科研經費少,趙忠賢團隊在極端落後的實驗條件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當時幹勁很足,但條件確實非常差,沒有樣品,我們自己繞個爐子燒。」趙忠賢回憶說。
  •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澤山
    王澤山,1935年9月10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火炸藥專家、含能材料專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3、項目承擔&成果獎勵截至2018年7月,王澤山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出生家庭、年齡、地域、教育背景
    原標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群體特徵分析及思考作者 :吳藝貝、李俠>(上海交通大學 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已頒獎18屆,每屆最多授予2人,先後共有33位獲獎者,獎金也由最初的500萬元提高至800萬元,主要獎勵在科技領域的領軍人才。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工大
    圖集 新華社哈爾濱8月3日電(記者楊思琪)「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份殊榮不單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從20世紀80年代起,劉永坦院士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
  • 2017年度「國家三大獎」即將揭曉 歷屆「最高獎」給了誰
    2017年度「國家三大獎」即將揭曉 歷屆「最高獎」給了誰  人民網北京1月8日電 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即將召開。這是繼2017年5月3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簡稱《方案》),獎勵大會「變臉」後首次與公眾見面。
  • 86歲諾獎得主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剛剛過完86歲生日的屠呦呦今天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500萬。2015年10月5日,她因為發現青蒿素,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同時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還有超導專家趙忠賢。
  • 33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畢業於什麼大學?清華並列第三位
    中國大學說,說中國大學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