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百度百科
王澤山,1935年9月10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火炸藥專家、含能材料專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1960年王澤山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本科畢業後,進入炮兵工程學院工作;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開始山先後在炮兵工程學院、華東工學院、南京理工大學工作;1980年擔任華東工學院化工系主任;1997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被評為江蘇省「十大傑出科技人物」 ;2017年當選江蘇省黨的十九大代表 。2019年9月25日,入選「最美奮鬥者」名單。
王澤山長期從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 。
一、科研成就
1、科研綜述
王澤山系統地研究了發射藥及其裝藥理論;發明低溫感技術,提高了發射效率,使發射威力超過中國國外同類裝備的水平;研究和解決了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有關理論和綜合性處理技術,實現了資源化再利用,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明了一種高密度火藥裝藥技術,已推廣應用 。
1985年,王澤山和他的團隊著手開展大量超期儲備的火炸藥相關方面的研究。1990年,王澤山開始從事火炸藥的另一個難題「含能材料的低溫感」 。
2、學術專著
截至2017年8月,王澤山出版專著14部,發表論文100多篇 。
3、項目承擔&成果獎勵
截至2018年7月,王澤山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二、人才培養
1、教學理念
王澤山在執教生涯中,注重方法、因材施教。在指導學生開展研究的時候,他也總是鼓勵學生將新技術及時應用到科研工作中。不僅自己瞄準國際前沿,他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2、科研思想
王澤山認為:「在科研上要做就做前人不敢想、想不到的事。」「做研究不要使巧勁,不要追求短平快的項目,科學要實在,不要浮誇。選定目標不能半途而廢,遇到問題不輕易放棄。」「搞科研,不能滿足於獲得了什麼獎,應該想辦法把項目轉化為工業化生產。」
3、指導學生
王澤山是中國國內較早實踐與國外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的教授之一。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他推動實施了與瑞典隆德大學合作培養博士研究生的項目,為南京理工大學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博士生 。
截至2018年7月,王澤山一共培養了百餘名碩士,90多位博士。
1935年9月10日,王澤山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
1951年至1954年,王澤山先後就讀於吉林市第一中學校、第一高中、第二高中 。
1954年8月,王澤山進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炮兵工程系,選擇了陸軍中的火炸藥專業,是全班惟一主動選擇火炸藥專業的學生。
1960年8月,王澤山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本科畢業後,進入炮兵工程學院(1984年更名華東工學院,1993年更名南京理工大學)工作,擔任火藥實驗室主任(1960年9月至1962年9月)。
1961年3月,王澤山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9月,王澤山先後在炮兵工程學院、華東工學院工作,擔任助教(至1980年2月)。
1980年2月,王澤山擔任華東工學院化工系主任(至1985年5月)。
1985年2月,王澤山擔任華東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9年,王澤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含能材料)。
2001年5月30日,王澤山院士被聘任為華北工學院(2004年更名為中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7年6月,當選江蘇省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王澤山69歲考下駕照,開車穿行於北京、山西之間,前往工廠測試、試驗;為了方便工作,他玩轉智慧型手機,常常用微信、QQ與年輕同事語音視頻。
王澤山始終以「強軍興國」為使命,用「一輩子專注做一件事」的執著與堅韌,在火炸藥領域潛心研究,創立「發射裝藥學」,注重探究科學原理、突破關鍵技術、推動轉化應用「三位一體」,在廢棄火炸藥無公害化處理與再利用、含能材料低溫感技術、等模塊裝藥等方面突破了多項世界性瓶頸技術,推動中國火炸藥研究應用從跟蹤仿製跨入自主創新和引領發展,為實現中國武器裝備現代化和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工業報評)
王澤山密切聯繫兵工含能材料領域相關企業,擔任了北化集團瀘州北方公司、北化集團銀光公司、北重集團、五洲設計院等多家兵工企業的專家、顧問,為企業科研成果轉化和科研生產能力提升、含能材料人才培養做出了積極貢獻。(中國兵工學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