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鬥士」趙忠賢:國際物理學界代表中國的符號

2020-12-03 環球網

趙忠賢院士工作照(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供圖)

央視網消息: 趙忠賢在國際超導界享有盛譽。1997年擔任第5屆國際超導大會主席。2011年擔任第26屆國際低溫物理大會主席。2018年還將擔任第12屆國際超導大會的主席。趙忠賢自己也從未想到,有一天,他會變成國際物理學界代表中國的符號。將近76歲的趙忠賢目前仍在堅持高溫超導研究,這位「超導鬥士」跨域半個世紀的追逐,讓高溫超導紮根中國,躋身國際前列。

少年強 則國強

高中時代,趙忠賢被國家提出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深深地影響著。他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讓中國成為一個科技強國的渴望。1959年,趙忠賢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技術物理系錄取,1964年大學畢業並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他滿懷著對祖國科學未來的美好憧憬一幹就是五十多年。

物理所是新中國超導研究的發源地,年輕的趙忠賢進入中科院物理所工作時,我國的超導研究才剛起步,尋找高溫超導更是天方夜譚。1973年,經周總理批示,一批年輕學生和學者被派往國外學習, 趙忠賢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接觸到了世界超導研究最前沿。1975年回國後,趙忠賢提出要「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簡稱「高溫超導體」)。1987 年2月,趙忠賢及合作者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並在國際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組成為Ba-Y-Cu-O。國際上很多實驗室驗證了中國的工作,推動了國際高溫超導研究熱潮。

198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柏德諾茲指出:「趙教授及其同事們的研究成果是舉世矚目的,感謝他們為世界科技的發展和超導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趙忠賢等人的工作大大提升了中國物理學界的國際地位。1987年,趙忠賢作為五位特邀報告人之一參加了美國物理學會三月會議。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有這樣的待遇,在當時是極其罕見的。這也標誌著中國物理學家走上了世界高溫超導研究的舞臺。

忠誠超導 不舍晝夜

超導研究難度極高,如果沒有堅韌的內在動力,難免中途放棄,這樣的例子在國際上多得是。用趙忠賢自己的話來說,他的內生動力,就是把個人的志趣與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一起。中國的科技實力,花錢是買不來的,白送更別想,只能立足於自己咬牙攻關。不圖名、不求利、知識報國、科教興國,趙忠賢就是懷著這樣的價值觀,一步步把中國推向了科技實力的新高度。

在1987年取得成績之後,雖然獲得許多獎勵和榮譽,但趙忠賢沒有被衝昏頭腦。他一直對所裡的同事講: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我做的就是自己的本職工作。榮譽歸於國家,成績屬於集體,我個人只是其中的一份子。他兢兢業業,一門心思繼續他的高溫超導研究。

2008年日本一小組報導了LaFeAsO有26K的超導電性,趙忠賢結合他的學術思路,認識到其中可能孕育著新的突破。趙忠賢提出了高溫高壓合成結合輕稀土元素替代的方案,帶領團隊很快將鐵基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提高到50K以上,創造了55K的紀錄並保持至今,為確認鐵基超導體為第二個高溫超導家族提供了重要依據。實現了高溫超導研究領域的第二次突破。在這期間,他以67歲的年紀三次帶領年輕人幾乎通宵工作,完成了初期最關鍵的三篇論文。事後得知,其中一篇比國外同行只早了一天發表。

敬賢愛士 寄望未來

數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從未讓趙忠賢感到枯燥。「科研工作者,最幸福的就是每天都在逼近真理。」趙忠賢說。他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理想和生計成為一體,一輩子幹著自己喜歡的事業。同樣讓趙忠賢覺得幸運的,還有數十年來他能夠遇見諸多優秀的合作者。

如今,趙忠賢年過七旬,頭髮花白,科研仍然是他的一項樂事。即使在周末,也時常能在實驗室裡看見他的身影。「不過,我已經不能像年輕人一樣『奮戰』在一線了。我們的實驗樣品比頭髮絲還細,我年紀大了,手也抖了,這種事我就是拿著放大鏡也做不了了。」趙忠賢感慨,「但是,我能做的有兩件事,一是跟大家一起『凝練方向』,探討集中力量在哪方面能有突破,第二是『營造環境』,把年輕人的激情激發起來,把創造性發揮出來,讓他們能有所突破。」

如今,趙忠賢身邊已經凝聚出了一支世界領先的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隊伍。對於中國超導研究的未來,趙忠賢充滿信心。「如果有一天,超導又有新的突破,我相信一定有中國人的身影。」(文/劉禛)

相關焦點

  • 超導領域的「中國符號」:2016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趙忠賢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40多年前,中國的高溫超導研究剛剛起步,與國際發達國家差距甚遠;而今,中國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高溫超導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從追趕到領跑,趙忠賢功勳卓越。
  • 「超導鬥士」趙忠賢:熱愛超導50載,培養出四十多名博士人才
    然而,儘管中國物理的發展初露頭角,在熱門的超導材料方面始終是個門外漢,國內缺乏具體的理論,也沒有相關人員的成就。直到2014年,趙忠賢教授的研究終於突破了這一壁壘,引領我國的超導事業躋身前列。物理學家的超導熱情趙忠賢出生於1941年,他在高中時期便對物理有濃厚的興趣,最終報考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
  • 中國人的故事|強國脊梁:「超導鬥士」趙忠賢
    超導臨界溫度極低,廣泛應用受到限制,尋找高溫超導體至今仍是全世界科學家的夢想。1977年,趙忠賢在《物理》雜誌上撰文,指出超導體的臨界溫度可以達到40—55K(約-233℃—-218℃),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達到80K(約-192℃)。這與傳統的「麥克米蘭極限」理論相悖,以致於當時不少人認為「趙忠賢膽子實在太大了」。
  • 趙忠賢:「超導」賢才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1964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50多年來,除參加國防任務的幾年外,他一直從事超導研究,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北京的趙」 上世紀80年代,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引發了全世界範圍的「超導熱」。在這一波熱潮中,趙忠賢帶領中科院物理所團隊日夜攻克。
  • 趙忠賢:兩獲「頭獎」的超導院士—新聞—科學網
    2014年1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頒獎舞臺上,再次出現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趙忠賢的身影。   以他為代表的物理所團隊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因「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的突出貢獻,榮獲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院士趙忠賢:一輩子只做超導一件事
    趙忠賢1976年起一直在中科院物理所從事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研究,因對液氮溫區超導體研究的貢獻,於1987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1989年、2013年,他領銜的科研團隊先後摘得代表基礎研究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趙忠賢:五十年磨一劍 鑄就超導強國夢
    憶及熱愛的超導事業,他滔滔不絕。他說:「我不是什麼大官兒,也別把我報導成勞模,我只是在做本職工作。」    這位樸實無華的老人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趙忠賢。    中科院物理所所長王玉鵬評價說:「幾十年來,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從追趕到引領世界,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趙忠賢是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 趙忠賢:一輩子都在尋找更好的超導材料
    「中國『高溫超導』的年輕一代,不用像我一樣堅持40年。給他們十幾年時間,就能獲得更有影響的成果。」1月9日,趙忠賢,這位在「高溫超導」領域卓有成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 當日,他向《光明日報》談到中國超導的未來,他寄望很高。
  • 趙忠賢:「土炮」搞超導,也管用
    科技日報記者 李豔圖片由實習生陸越繪製今年8月底,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趙忠賢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新生們作了一場入學報告。在堅持高溫超導研究的日子裡,遇過冷也遇過熱,他不止一次地跟團隊人員說,不要盲目追逐熱點,認準研究方向就堅持下去,瞄準世界一流,在國際舞臺上與同行對話。趙忠賢曾留下一張站在破舊燒結爐前的照片,這張照片是他當年工作環境的真實寫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科研經費少,趙忠賢團隊在極端落後的實驗條件下夜以繼日地工作。
  • 後來居上 中國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起步,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 2017年,趙忠賢獲頒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他在高溫超導研究領域的成就, 以及對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從起步、追趕、到躋身國際前列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我國高溫超導之路,趙忠賢是親歷者。 世界超導研究開始於1911年,而我國的超導研究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
  • 記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趙忠賢:一輩子都在尋找更好的超導材料
    尹鋼攝/光明圖片/視覺中國「中國『高溫超導』的年輕一代,不用像我一樣堅持40年。給他們十幾年時間,就能獲得更有影響的成果。」1月9日,趙忠賢,這位在「高溫超導」領域卓有成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談到中國超導的未來,他寄望很高。
  • 「超導賢才」趙忠賢是咱瀋陽人
    11月9日、10日晚,由中央組織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錄製的專題節目《榜樣3》在央視綜合頻道、新聞頻道播出,一批優秀共產黨員和黨組織代表在節目中述說入黨經歷,展示了新時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奮鬥的精神風貌。節目播出後,在瀋陽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榜樣3》裡有咱瀋陽人  「我們要把硬骨頭肯出味兒來!」
  • 中國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磁懸浮電廠可應用
    9月初,來自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實驗室的高溫超導磁懸浮車亮相四川國際科技博覽會,引發廣泛關注。起步,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2017年,趙忠賢獲頒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他在高溫超導研究領域的成就,以及對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從起步、追趕、到躋身國際前列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我國高溫超導之路,趙忠賢是親歷者。
  • 高溫超導研究領軍人
    【人物小傳】 趙忠賢,遼寧新民人,1941年生,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到中科院物理所工作至今。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忠賢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超導專家。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趙忠賢——代表成就:超導技術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兩個「兩次」——●兩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輩子只做一件喜歡的事從20多歲的小夥子今年75歲的中科院院士趙忠賢,一輩子都在做一件事——研究超導。在他的帶領下,我國的超導研究從默默無聞走到了國際前沿。別人說趙忠賢為科學付出了一輩子,趙忠賢卻說,「沒有覺得自己做科學是在付出,因為我喜歡」。超導的研究史有百餘年,出現了兩次高溫超導重大突破,趙忠賢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 後來居上 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起步,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  2017年,趙忠賢獲頒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他在高溫超導研究領域的成就, 以及對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從起步、追趕、到躋身國際前列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我國高溫超導之路,趙忠賢是親歷者。  世界超導研究開始於1911年,而我國的超導研究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
  •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
    2011年,因對超導量子尺寸效應的貢獻作為成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3年,趙忠賢因「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5年,獲得國際超導領域重要獎項Matthias獎。
  •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趙忠賢院士
    趙忠賢,男,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防課題組業務負責人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50多年來,除參加國防任務的幾年外,他一直從事超導研究,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超導臨界溫度很低,廣泛應用受到影響,尋找液氮溫區的高溫超導體甚至室溫超導體一直是科學家長期的夢想。
  • 聯創光電高溫超導裝置完成產業化交付 中科院院士趙忠賢親啟運行按鈕
    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趙忠賢蒞臨現場,冒著四十度高溫深入車間進行指導,並親自按下運行按鈕。  據悉,趙忠賢院士中國科技界的泰山北鬥,國寶級科學家,曾獲得第三世界世界科學院物理獎、陳嘉庚科學獎等殊榮,2017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年被評為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最具世界影響力的華人之一。
  • [先生]趙忠賢:板凳坐得十年冷
    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先生》第二季,向以德性滋養風氣的大師致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趙忠賢年輕時的照片央廣網北京8月18日消息(記者馮會玲 劉柏煊)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趙忠賢,1941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