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賢:堅持,科研就不再是「坐冷板凳」而是享受

2020-12-03 中國科協

「大學時光是難忘的,我今天談談自己的體會,讓我們一起討論吧!同學們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任。」

8月26日,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開學的第一天。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趙忠賢做客國科大雁棲湖校區,為新生作了一場「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科技價值觀報告會。

該報告會由中科院直屬機關黨委主辦,旨在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愛國奮鬥精神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進中國科學院「講愛國奉獻,當時代先鋒」的主題活動,學習優秀科學家和科研團隊的先進典型事跡,大力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趙忠賢院士作報告

代代有使命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趙忠賢引用「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的教誨作為開場。他說,上世紀50年代,趙忠堯、洪朝生、彭桓武、周光召等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他那一代人。

「他們為新中國諸多科技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趙忠賢說。正是洪朝生先生帶領團隊奠定中國低溫技術和低溫物理的基礎,才推動他們開始中國的超導研究。

老一輩科學家受祖國召喚,為中華科技生根。讓趙忠賢感到欣慰的是,今天,新一代年輕科技工作者也能在奉獻中獲得滿足。

前不久,他應邀參觀江西某企業與大學團隊合作完成的「高溫超導磁體電磁感應加熱裝置」時,一位參與該工作的大學講師告訴他:「一輩子參與做了一件世界第一的事,也非常值得。」這令趙忠賢十分感動,「在當前的評價體系下,這難能可貴」。

早擔責任 努力「幹」

應祖國「向科學進軍」的號召,1959年,趙忠賢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學不久,他聽了「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講述前蘇聯的第一顆衛星等故事。「這使我從此喜歡上科學技術,並深感責任重大。」趙忠賢回憶說。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訓是「紅專並進,理實交融」。大學期間,趙忠賢曾與同學們討論「紅專」問題。他認為,「紅」在於內在信念而不在於表面。「專」就是真功夫,需要專業水平精益求精。「信念內涵深邃,包括對國家和社會的奉獻精神。」

在趙忠賢看來,選擇方向最重要。他認定了『超導』這一方向,便在探索中加深認識,並在一次次小的進步中提高信心和興趣,「如果講廢寢忘食,還真的是經常發生」。

受錢三強治學影響,趙忠賢認為不必做「滿分學生」,「4分的好處是,不要把精力完全放在追求考試成績上,要擴大視野,加強在觀察問題及駕馭知識方面的鍛鍊」。

在科學研究一線幾十載,趙忠賢特別強調科學研究要有責任、追求和興趣。

「作為科研人員,最首要的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趙忠賢曾在國防任務中連續工作38小時,雖辛苦但那是責任和信任,他倍感光榮。他指出,人才是在承擔責任中成長的,科學家的人生追求應是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貢獻,為國家和民族爭光。

責任即是機遇,而堅持不懈地努力是抓住機遇的基礎。趙忠賢從未離開過科研一線,古稀之年,他還時常到實驗室與年輕人討論問題,翻閱文獻至深夜。「人生機遇很多,努力『幹』才有機會碰上運氣,『見異思遷』不行。」

曾有人問趙忠賢,當你加班勞累,遇到困難時,是怎麼想的?趙忠賢回答;「責任是一方面,多數是興趣和專注。」

的確,有興趣的科學研究是一種享受。趙忠賢因此鼓勵同學們,長期堅持,總會看到新鮮的事物。堅持就不再是「坐冷板凳」,而是享受。

科學研究要紮根

「科學研究在於解決科學問題,而不是湊熱鬧、表演。哪怕開始是棵小樹,堅持下去必能長大。跟著別人湊熱鬧,再好的成果自己也只能是個跑龍套的。」趙忠賢希望同學們去除浮躁,紮下根去做研究。

報告最後,趙忠賢發出了擲地有聲地號召:「你們趕上了好時代,建設科技強國的重任在你們的肩上,你們是未來的棟梁,前途光明。」

報告持續1個半小時,1400餘名師生坐滿了整個禮堂。趙忠賢以生動、幽默的故事與意味深長的諄諄教誨,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校長、黨委書記李樹深指出:「同學們今天所在的地方,正是當年『兩彈一星』的發源地。雖然時代在變化,但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和奉獻精神永遠不會過時,要以趙忠賢院士等中國科學院的優秀科學家為榜樣,沉下心來,找準方向,積蓄力量。」

國科大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董軍社做主持報告會時說,趙院士為高溫超導研究在中國紮根並躋身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貢獻,同學們要傳承老科學家們的愛國奉獻精神。學校將不斷加強在教工、學生中弘揚科學家精神,通過對先進事跡的學習,化為優良的學風,提升科研道德建設水平,讓科教報國、追求卓越的精神,植入每個師生的思想深處。

聽報告時,國科大生命學院2019級新生張致淳在筆記本上認真地寫下了趙忠賢說的「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告訴《中國科學報》:「祖國和前輩們已經為我們奠定了好的基礎,讓我們擁有與發達國家同臺競技的機會,我要珍惜這個時代。」

國科大化學學院2019級研究生李智慧也深受觸動,「趙院士一生堅守並踐行著科技創新、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初心,是我們的榜樣和燈塔。我希望自己也能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爭取早日在自己的專業方向上做出創新和突破」。(韓揚眉)

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趙忠賢:「土炮」搞超導,也管用
    他告訴年輕的同學們,做科研首先是選對方向,然後是堅持,堅持下去,科研就不再是「坐冷板凳」而是享受。這番話,正是趙忠賢科研生涯的濃縮。淡泊名利、潛心研究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部分。老一輩科學家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的奉獻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有了他們「數十年磨一劍」的堅持才有了我國科技的長足進步。
  • 趙忠賢:我就是一個普通人
    ——趙忠賢 在穿上西裝,打上領帶之前,75歲的趙忠賢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的老頭,頭髮花白,操著一口東北口音。今天,他難得盛裝一次,緩步走上人民大會堂主席臺,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象徵科技終身榮譽的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
  • 趙忠賢:一輩子都在尋找更好的超導材料
    在數十年沉心高溫超導研究的歲月裡,趙忠賢的勤奮有目共睹——在67歲那年,他還曾帶領年輕人通宵攻關。作為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趙忠賢在科研上卻很「摳門」——他的設備是用自己「淘」來的閒置品改造而成,他戲稱為「土炮」,語氣幽默,令人莞爾。
  • 科學家的堅守精神: 趙忠賢和屠呦呦的啟示
    科學家的堅守精神: 趙忠賢和屠呦呦的啟示 1月9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共同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隨著科學的日益專業化,普通人對科研工作漸感陌生,他們看到的只是科學家取得成就時的「光鮮外表」,很難體會背後的艱辛。以屠呦呦為例,許多人初識大名是因其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獎,諾獎的光環讓不少人猜測「一夜暴得大名」的屠呦呦必定一路順遂。其實她同樣經歷過失敗和失意。
  • 趙忠賢:「超導」賢才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在這一波熱潮中,趙忠賢帶領中科院物理所團隊日夜攻克。那時科研條件異常艱苦,好多設備是趙忠賢團隊自己造的。比如,燒樣品的爐子就是自己動手製作的,買的設備都是二手貨。有了自製爐子,趙忠賢和同事們不分晝夜地幹,夜裡不睡覺,困了就靠在桌子上歇歇,有事就起來繼續幹。「那時候經常就是睡在實驗室裡,幾個月不回家。」趙忠賢說。
  • 記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趙忠賢:一輩子都在尋找更好的超導材料
    作為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趙忠賢在科研上卻很「摳門」——他的設備是用自己「淘」來的閒置品改造而成,他戲稱為「土炮」,語氣幽默,令人莞爾。國內的研究也遇冷,有人轉投其他領域,但趙忠賢卻堅持要坐「冷板凳」。「熱的時候要堅持,冷的時候更要堅持。」憶及這段往事,他說,「我當時很正常,不痴迷也不呆傻。我認為超導還會有突破,所以才堅持。」多年的堅守之後,趙忠賢科研人生的另一個高峰出現在了「大家想都不敢想」的方向上——趙忠賢與國內的同行分別打破了國際物理學界普遍認為的40K以上無鐵基超導的「禁忌」。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院士趙忠賢:一輩子只做超導一件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趙忠賢認為,「如果我們的社會,每個人都持之以恆做一件事,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  趙忠賢1976年起一直在中科院物理所從事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研究,因對液氮溫區超導體研究的貢獻,於1987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1989年、2013年,他領銜的科研團隊先後摘得代表基礎研究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超導賢才」趙忠賢是咱瀋陽人
    這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在《榜樣3》專題節目中說的一句話。作為瀋陽人,趙忠賢1964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50多年來,除參加國防任務的幾年外,趙忠賢一直從事超導研究,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推動了這項研究從追趕到引領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進程,並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
    趙忠賢長期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探索高溫超導電性研究。研究氧化物超導體BPB系統及重費米子超導性,在Ba-La-Cu-O系統研究中,注意到雜質的影響,並參與發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趙忠賢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和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
  • 趙忠賢:五十年磨一劍 鑄就超導強國夢
    這位樸實無華的老人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趙忠賢。    中科院物理所所長王玉鵬評價說:「幾十年來,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從追趕到引領世界,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趙忠賢是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他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國際領先的成果,是新中國培養的科學家的傑出代表,為高溫超導研究紮根中國並處於國際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
  • 趙忠賢:兩獲「頭獎」的超導院士—新聞—科學網
    趙忠賢組利用高壓合成技術很快製備出PrO1-xFxFeAs,將臨界溫度提高到52K,證明鐵基超導體是除銅氧化物之外第二個高溫超導家族。   短短幾個月,趙忠賢團隊發現系列臨界溫度超過40K的超導體,並創造了55K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紀錄,同時在物理上認識到高的超導臨界溫度與磁的不穩定性密切相關。
  • 中國人的故事|強國脊梁:「超導鬥士」趙忠賢
    1977年,趙忠賢在《物理》雜誌上撰文,指出超導體的臨界溫度可以達到40—55K(約-233℃—-218℃),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達到80K(約-192℃)。這與傳統的「麥克米蘭極限」理論相悖,以致於當時不少人認為「趙忠賢膽子實在太大了」。但趙忠賢說:「超導研究突破的每一步,中國人絕不能再落下,要走在前面。」
  • 「超導鬥士」趙忠賢:國際物理學界代表中國的符號
    趙忠賢自己也從未想到,有一天,他會變成國際物理學界代表中國的符號。將近76歲的趙忠賢目前仍在堅持高溫超導研究,這位「超導鬥士」跨域半個世紀的追逐,讓高溫超導紮根中國,躋身國際前列。少年強 則國強高中時代,趙忠賢被國家提出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深深地影響著。他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讓中國成為一個科技強國的渴望。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1987年,他帶領科研團隊在全球率先發現液氮溫區的銅氧化物超導體,用便宜而好用的液氮替代了昂貴的液氦來實現超導。2008年,趙忠賢又與同事們發現了50K以上的一批鐵基高溫超導材料,並創造了至今未被打破的55K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的世界紀錄。中國人第一次站到了世界超導研究的最前沿。生於遼寧新民的趙忠賢,性格裡有著東北人的爽快。「你問我遇到困難時怎麼想?
  • 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11載春秋,生動詮釋了「坐冷板凳」的堅持與韌勁,其中的波折反覆更深刻展現了基礎研究的艱辛與孤寂。「就像在寫一篇小說」「靠邏輯推動而不是情節」,面對採訪,王兵如此坦言自己的心路,沒有想像中的艱難求索,只有享受其中的無比快樂,這種工匠般的專注和靜氣,在浮躁喧譁的時代尤為稀缺。「板凳甘坐十年冷」,這恐怕是基礎研究給人的第一印象。
  •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趙忠賢院士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趙忠賢院士科技部門戶網站 www.most.gov.cn 2017年01月05日        趙忠賢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 「超導鬥士」趙忠賢:熱愛超導50載,培養出四十多名博士人才
    直到2014年,趙忠賢教授的研究終於突破了這一壁壘,引領我國的超導事業躋身前列。物理學家的超導熱情趙忠賢出生於1941年,他在高中時期便對物理有濃厚的興趣,最終報考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1964年畢業後,他便被分配到中國物理研究所繼續從事物理相關的工作,因為心懷熱愛,趙教授始終奮鬥在第一線,幹科研一幹就是五十年。
  • [先生]趙忠賢:板凳坐得十年冷
    趙忠賢年輕時的照片央廣網北京8月18日消息(記者馮會玲 劉柏煊)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趙忠賢,1941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之一。人類發現超導百餘年來,高溫超導研究總計有兩次重大突破,他所在的團隊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以及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
  • 為兩個猜想鑽研11年,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11載春秋,生動詮釋了「坐冷板凳」的堅持與韌勁,其中的波折反覆更深刻展現了基礎研究的艱辛與孤寂。「就像在寫一篇小說」「靠邏輯推動而不是情節」,面對採訪,王兵如此坦言自己的心路,沒有想像中的艱難求索,只有享受其中的無比快樂,這種工匠般的專注和靜氣,在浮躁喧譁的時代尤為稀缺。「板凳甘坐十年冷」,這恐怕是基礎研究給人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