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甘坐十年冷」,「甘坐」的精神殊為可貴,而讓「冷板凳」得以安放的環境則更為難得。如果說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是基礎研究的基本特質,那麼捨得投入、鼓勵試錯、寬容失敗就是必須遵循的科研規律。一個抱有雄心壯志的大國,必須拿出這樣的戰略眼光和發展定力。
新華社資料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消息,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日前也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微分幾何學是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學科的重要基礎,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空間的變化複雜萬象,很難找到一個理想結果來分析解釋,這也註定了在該領域的研究每前進一步都無比艱難。十年磨劍,終有所成。陳秀雄、王兵教授用自己的努力鑽研,讓人們清晰看到了做學問應有的樣子。為了運用新思想與新方法,他們耗時5年才完成論文,而為了驗證結論,審稿出版又耗費6年去了解新的概念和方向。11載春秋,生動詮釋了「坐冷板凳」的堅持與韌勁,其中的波折反覆更深刻展現了基礎研究的艱辛與孤寂。「就像在寫一篇小說」「靠邏輯推動而不是情節」,面對採訪,王兵如此坦言自己的心路,沒有想像中的艱難求索,只有享受其中的無比快樂,這種工匠般的專注和靜氣,在浮躁喧譁的時代尤為稀缺。
「板凳甘坐十年冷」,這恐怕是基礎研究給人的第一印象。著眼現實,「甘坐」的精神殊為可貴,而讓「冷板凳」得以安放的環境則更為難得。儘管選擇走上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之路的學者,對嚴謹治學、「坐冷板凳」都有相當的心理建設和預期。但當「SCI、專利、引用」等功利化評價機制橫亙在前,「頭銜、項目、職稱」等量化晉升之路崎嶇漫長,特別是在「產出比」「轉化率」的催促下,維持初心並不容易。從這個意義上說,擁有一個能夠安放「冷板凳」的環境,彌足珍貴。這兩位教授之所以能夠埋頭鑽研11年,與中科大微尺度研究中心的包容支持密不可分。這裡深信「優秀的人不需要考核,他們會自我鞭策、相互促進」,每3年只進行一次信用考核,列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就可以過關,正是如此靈活的機制,讓人才能夠有計劃地制定遠大目標並踏實完成。
搞基礎研究少有「電光火石的瞬間」,更多是成千上萬次的無功而返,足夠寬鬆的科研環境必不可少。一支青蒿素,諾獎得主屠呦呦試過380多種提取方法,又做了191次試驗才發現有效成分;破解MD5密碼,密碼學家王小雲手寫400多頁算法,推導幾百個方程才得到確切結果。隨著人類科學的不斷進步,以及各國對於創新的不斷重視,「問題越基礎,破解越漫長」的現象愈發普遍。寬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不再是可有可無的管理方式,而是激發創新性思維的必由之路。我們看到,國外不少大學力推「終身教授」制度,即通過一兩部專著、幾篇論文以質量認準人才後,就永久聘用不再考核,以「嚴入寬出」的方式為科研人員搭臺。國內一批高校也在探索「評價博士學位水平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等制度創新,破除「四唯」迷信,讓智力源泉充分湧流。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摒棄實用主義導向,打破「今天種糧、明天催收」,創新活力也將進一步釋放。
推動科技發展,基礎科學的建設是關鍵。當今應用科學所取得的成就,立足的幾乎都是二十世紀特別是二十世紀頭三十年基礎科學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眼下,「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這意味著,向創新型國家邁進,強化原始創新,做大基礎研究是躲不開繞不過的重要一環。這一方面需要持續不斷在體制機制上破除梗阻,另一方面則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引導更多人參與進去。如果說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是基礎研究的基本特質,那麼捨得投入、鼓勵試錯、寬容失敗就是必須遵循的科研規律。一個抱有雄心壯志的大國,必須拿出這樣的戰略眼光和發展定力。當然,推動基礎研究,不能政府部門「剃頭挑子一頭熱」,企業、社會和民間等力量都應參與進來。超越「科學家研究-工業試驗-企業出產品」的傳統產學研模式,在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的同時,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主動發力,我們的基礎研究方能在「雙輪驅動」下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公報中,「創新」出現了15次,「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摒棄功利傾向,回歸科研本真,營造起適合潛心研究的科研生態,讓人才心無旁騖投身所愛、頑強攻關、勇攀高峰,中國科技定能突破基礎研究瓶頸,攀上更光輝的高峰。
(原標題: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