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兩個猜想鑽研11年,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2020-11-11 北晚新視覺網

「板凳甘坐十年冷」,「甘坐」的精神殊為可貴,而讓「冷板凳」得以安放的環境則更為難得。如果說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是基礎研究的基本特質,那麼捨得投入、鼓勵試錯、寬容失敗就是必須遵循的科研規律。一個抱有雄心壯志的大國,必須拿出這樣的戰略眼光和發展定力。

新華社資料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消息,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日前也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微分幾何學是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學科的重要基礎,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空間的變化複雜萬象,很難找到一個理想結果來分析解釋,這也註定了在該領域的研究每前進一步都無比艱難。十年磨劍,終有所成。陳秀雄、王兵教授用自己的努力鑽研,讓人們清晰看到了做學問應有的樣子。為了運用新思想與新方法,他們耗時5年才完成論文,而為了驗證結論,審稿出版又耗費6年去了解新的概念和方向。11載春秋,生動詮釋了「坐冷板凳」的堅持與韌勁,其中的波折反覆更深刻展現了基礎研究的艱辛與孤寂。「就像在寫一篇小說」「靠邏輯推動而不是情節」,面對採訪,王兵如此坦言自己的心路,沒有想像中的艱難求索,只有享受其中的無比快樂,這種工匠般的專注和靜氣,在浮躁喧譁的時代尤為稀缺。

「板凳甘坐十年冷」,這恐怕是基礎研究給人的第一印象。著眼現實,「甘坐」的精神殊為可貴,而讓「冷板凳」得以安放的環境則更為難得。儘管選擇走上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之路的學者,對嚴謹治學、「坐冷板凳」都有相當的心理建設和預期。但當「SCI、專利、引用」等功利化評價機制橫亙在前,「頭銜、項目、職稱」等量化晉升之路崎嶇漫長,特別是在「產出比」「轉化率」的催促下,維持初心並不容易。從這個意義上說,擁有一個能夠安放「冷板凳」的環境,彌足珍貴。這兩位教授之所以能夠埋頭鑽研11年,與中科大微尺度研究中心的包容支持密不可分。這裡深信「優秀的人不需要考核,他們會自我鞭策、相互促進」,每3年只進行一次信用考核,列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就可以過關,正是如此靈活的機制,讓人才能夠有計劃地制定遠大目標並踏實完成。

搞基礎研究少有「電光火石的瞬間」,更多是成千上萬次的無功而返,足夠寬鬆的科研環境必不可少。一支青蒿素,諾獎得主屠呦呦試過380多種提取方法,又做了191次試驗才發現有效成分;破解MD5密碼,密碼學家王小雲手寫400多頁算法,推導幾百個方程才得到確切結果。隨著人類科學的不斷進步,以及各國對於創新的不斷重視,「問題越基礎,破解越漫長」的現象愈發普遍。寬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不再是可有可無的管理方式,而是激發創新性思維的必由之路。我們看到,國外不少大學力推「終身教授」制度,即通過一兩部專著、幾篇論文以質量認準人才後,就永久聘用不再考核,以「嚴入寬出」的方式為科研人員搭臺。國內一批高校也在探索「評價博士學位水平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等制度創新,破除「四唯」迷信,讓智力源泉充分湧流。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摒棄實用主義導向,打破「今天種糧、明天催收」,創新活力也將進一步釋放。

推動科技發展,基礎科學的建設是關鍵。當今應用科學所取得的成就,立足的幾乎都是二十世紀特別是二十世紀頭三十年基礎科學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眼下,「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這意味著,向創新型國家邁進,強化原始創新,做大基礎研究是躲不開繞不過的重要一環。這一方面需要持續不斷在體制機制上破除梗阻,另一方面則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引導更多人參與進去。如果說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是基礎研究的基本特質,那麼捨得投入、鼓勵試錯、寬容失敗就是必須遵循的科研規律。一個抱有雄心壯志的大國,必須拿出這樣的戰略眼光和發展定力。當然,推動基礎研究,不能政府部門「剃頭挑子一頭熱」,企業、社會和民間等力量都應參與進來。超越「科學家研究-工業試驗-企業出產品」的傳統產學研模式,在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的同時,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主動發力,我們的基礎研究方能在「雙輪驅動」下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公報中,「創新」出現了15次,「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摒棄功利傾向,回歸科研本真,營造起適合潛心研究的科研生態,讓人才心無旁騖投身所愛、頑強攻關、勇攀高峰,中國科技定能突破基礎研究瓶頸,攀上更光輝的高峰。

(原標題: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陳秀雄、王兵教授用自己的努力鑽研,讓人們清晰看到了做學問應有的樣子。為了運用新思想與新方法,他們耗時5年才完成論文,而為了驗證結論,審稿出版又耗費6年去了解新的概念和方向。11載春秋,生動詮釋了「坐冷板凳」的堅持與韌勁,其中的波折反覆更深刻展現了基礎研究的艱辛與孤寂。
  • 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冷板凳」
    千百年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將其歸結為「天災」。通過潛心鑽研,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帶領團隊終於將「兇手」緝拿歸案,獲得了國內外權威專家高度認可。而他們16年如一日致力於蝗蟲成災相關機制研究,為人類糧食安全鍥而不捨地努力,堪稱「板凳甘作十年冷」的典範。
  • 樊錦詩:科研就要腳踏實地,甘坐「冷板凳」
    11月20日,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辦,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活動現場以「守一不移,奉獻敦煌」為題做報告,為青年學子們上了動人的一課。抱著這樣的信念,196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樊錦詩便踏上了西去的列車,從此紮根戈壁沙漠,開啟了在敦煌近56年的研究工作。「雖然敦煌莫高窟精美絕倫,但是改革開放前,敦煌研究所的職工,過著住土屋、喝鹹水、點油燈的日子。沒有衛生設備,物資匱乏、環境閉塞、荒無人煙。
  • 搞科研不能是「冷板凳」 2020年將是中國科研史轉折點
    現在很多學校和機構有合同制,青年學者為了能留下來,不得不追求短期化、風險小的研究項目,為了快速出成果而忽視科研價值。更有許多從事基礎科研的工作者,用著十分昂貴的儀器,做著門檻極高的高智商工作,但是在成果沒出現之前,他們的身價甚至沒有儀器高,而且這個過程將有多麼漫長,無人知曉。社會缺少「科研」氛圍,是科研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 方精雲:科研人員坐住「冷板凳」需要穩定的財政支持
    人民網北京3月17日電 「做基礎研究的人不需要太多,但國家要保證有一批精幹的隊伍來做這些基礎研究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近日在人民網訪談時表示,總體來說,我國做純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數量偏少。 方精雲分析,我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數量偏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基礎研究的成果和實際應用有很大的距離,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容易在短期內體現出來。因此,對於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就不如應用研發和技術推廣等方面。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
    為31142種植物建立「戶口簿」「我們摸清了自己的家底」     就像一個歷史聲音的迴響。     2004年,《中國植物志》全套出版完成。時年89歲的老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徵鎰先生豪邁宣告:「我要為《中國植物志》這部巨著而熱烈歡呼,中國植物學界終於站起來了!」
  • 年輕人要坐得住「冷板凳」?盧耀如院士:為青年科學家「擺凳子」
    這種懷疑是非常正常的,在國內,按資排輩早已不是新鮮事,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能否留得住這樣的科學家,取決於我國科研環境對他們的友好和寬容
  • 在種地的空隙裡鑽研學問
    有位鋤地的人,放下鋤頭,一邊擦汗,一邊走到地頭的大樹下休息。忽然,他象想起了什麼事,連忙摘下幾片老樹葉,拿出筆來,匆匆在樹葉上寫些什麼,又小心地放進一個瓦罐裡。這人叫陶宗儀(元末明初文學家),他當初曾去應考進士,落選了,就隱居在這松江地面,一面種地,一面鑽研學問。休息的時刻,他總是抓緊時間思索、回味讀過的書中的意思。每有所得,就記下來。
  • 耗時11年,兩個教授解了兩個猜想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 裘法祖的做人做事做學問
    我畢業從醫生已經有六十七年了,我常捫心自問,杏林行走67載,是否讓每一個經過我診治的病人感到溫暖,是否做到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我深感我自己做得還很不夠。在這六十七年當中,我悟出一個道理:「做個醫生不難,做個好醫生很難,永遠做個好醫生更加難。」早年讀春秋左傳時,記得有一句話: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學問。
  • 丘成桐建議取消奧數 稱龐加萊猜想如女子般美妙
    本報記者韓萌攝    本報訊(記者申劍麗)昨日,參與證明龐加萊猜想的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在光明日報演講時,將龐加萊猜想比喻為美妙的女子。他認為興趣和不懈的鑽研對學科發展很有益,「如果覺得今天的工作只是為導師、為基金會、為政府做,做學問就始終會有一定限度!」
  • 秦奮:想做「被需要的」學問
    因此,秦奮常說:「我想要做被『需要』的學問,被科技進步所需要,學科建設所需要,社會發展所需要。」立志科研以社會需要為起點20世紀90年代,全國開展城鎮土地定級估價工作。2002年,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孫九林院士的帶領下,秦奮參與編制了國家基礎條件平臺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建設方案,並主持編寫了黃河中下遊科學數據中心的建設方案。目前,該平臺已為國家重大科研與工程項目、全球上千萬人次提供了數據及信息服務。該成果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新世紀以來河南大學作為第一單位獲得的第一個一等獎。
  • 核心猜想 | 陳秀雄團隊的基礎科研:掘進在人跡罕至的地方
    2020年11月8日,人民日報新媒體轉發新華社電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科技周刊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提醒:用好「帽子」,激發...
    雖然已經82歲高齡,都有為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各類磁性材料的相關會議,接受來自企業的頻繁諮詢。如今,國家大力提倡產學研協同發展,深懷「產業情結」的他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踐行,碩果纍纍——1984年,新華日報就曾以「拿來主義」加快經濟發展為主題,對都有為用科研技術服務企業生產的事跡進行了報導。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那以後,龐加萊猜想再一次引起國際學術界的強烈關注。  「在丘先生的指導下,從2003年五六月份起,我和朱熹平開始集中來做這件事情,一起做了兩年多,直到2005年的夏天基本上完成,後面有一些小的修改。」曹懷東說,「我們的收穫是很大的,對今後的研究也會有用。」  「我開始動員北京的專家做(龐加萊猜想),但是沒有人做。1997年開始動員朱熹平做,他一直堅持到現在。」
  • 中科大:倆教授坐11年冷板凳出熱成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基礎學科,基礎學科打基礎的。基礎科學出成果,需要耐得住寂寞。基礎科學的研究,是要做冷板凳的!致敬兩位教授!
  • 坐穿「科研牢底」搭建宇宙天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
    而不管你是院士還是博士,做哪方面高端的研究,你都有責任去做科普這件事情。如果一個科學家的成就以10分來計算的話,8分來自於他的科研成就,另外2分應該來自於他對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傳播。這是因為,科技強國的定義包括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是能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第二個便是國家整體的國民科學素質高。整體的公民科學素質不提升,即使我們把科研搞得風生水起,我們依然是科技貧困國。
  • 閔乃本團隊:「冷板凳」,一坐十九年
    之後的兩年時間,研究組的科學家們沒日沒夜地撲在實驗室裡,做了無數試驗,想了各種辦法,卻都以失敗告終。    閔乃本把這個階段,看成是科研中最難的一關,「彷徨、得不到要領的時候是最痛苦的,但從來沒有一個人想過放棄。」一個實驗失敗,從頭再來;一個方法失效,就再用另一種方法。    屢敗屢戰了幾年,幸運女神終於來敲門了。
  • 萬昕:以赤子之心,做「無用之學」
    (圖文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提供)貝赫和斯維納通——戴爾猜想(簡稱BSD猜想),與黎曼假設、龐加萊猜想、霍奇猜想等世界難題並稱為世界七大數學難題。2017年,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數學院)研究員萬昕和合作者用巖澤理論證明了任意情形(包括非正規情形)秩為0與1時的BSD公式,也證明了橢圓曲線的巖澤理論主猜想,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劍橋數學雜誌》(Cambridge Journal of Mathematics)等國際頂級期刊上,被國際同行評價為「集數十年來發展的幾乎所有方法之大成的皇冠性成果」。
  • 莊小威:做學問不應是為拿諾貝爾獎—新聞—科學網
    不要輕易相信前人的觀點 莊小威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時,師從物理學家沈元壤教授,沈教授在上世紀90年代先後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沈先生對我的影響很大,是他教給了我怎麼做科研。那時候我剛剛大學畢業,不像現在的學生大學的時候就被鼓勵做科研,有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