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威:做學問不應是為拿諾貝爾獎—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莊小威在北京大學 黃箭峰攝

莊小威,1972年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1987年畢業於蘇州中學的科大少年班預備班,1991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學士,1997年,她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1997年至2001年於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後。作為年僅40歲的女性,莊小威在科學殿堂裡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她34歲成為哈佛的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學系少有的雙科教授,她在哈佛大學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還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2012年5月1日,她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受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邀請,8月21日,華裔美籍生物物理學家莊小威教授在北京大學作了一場精彩的報告。

 

報告中,她向北大學子坦誠地講述了自己的科學人生,以及她對如何做學問的理解和探索,讓人們了解到國際頂尖學者做學問的狀態,同時,也對當下學生、學者和學術界如何做好學問有著很好的啟發。

 

不考100分可能會更好

 

莊小威從小就喜歡物理,求學階段基本圍著自己的興趣轉,大學學習物理以後,「真的覺得物理非常非常的美,非常嚴謹,很合我的口味,不要死記硬背,注重邏輯推理,一連串下來,理解了也就全部學會了。」有一段時間,她對物理的興趣發展到近乎病態,「每一個定律都想把它搞的透透徹徹,清清楚楚,一點點細節都不肯放過,以至於四大力學每門都考了100分。」

 

這個當年在中科大的傳奇故事,20多年後它的創造者卻並不認同。「現在,我並不贊同每一門都要考100分。其實,我那時候對100分並不感興趣,只是想弄懂很多的知識,所以,花很多時間把每門課都考了100分。現在我的建議是不一定要考100分,說不定不考100分更好,因為從95分到100分不是增加5%的努力就可以,而是很多很多額外的努力。現在知識的範圍這麼廣,我們更加注重交叉學科,這是最容易出新成果的地方,把時間用來多學一些東西,對我們更有幫助。所以,做學問不用一定要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有時候會浪費時間。」

 

不過,時至今日,她高度認可她在中科大少年班的學習。「最大好處是很自由,想學什麼課就學什麼課,完全憑自己的興趣學,這種自由的選課方式養成了我沒有太多局限性的思維方式。」

 

不要輕易相信前人的觀點

 

莊小威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時,師從物理學家沈元壤教授,沈教授在上世紀90年代先後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沈先生對我的影響很大,是他教給了我怎麼做科研。那時候我剛剛大學畢業,不像現在的學生大學的時候就被鼓勵做科研,有創造性。我那時候就是讀書本,認為凡是書上教的都是對的,一推廣,教授說的都是對的,再一推廣,凡是出了的論文都是對的。其實,這樣我有了一個很缺乏的東西就是懷疑,也就很容易不再有創新性和創造力。」莊小威回憶說。

 

「沈先生當時教會我的就是不要輕易相信任何前人的結論,包括自己前一段時間的結論,對於問題要反覆論證,要證明自己大概是錯的,即使最後證明自己基本上沒什麼錯了,也不能說就是一個真理,只能說它離真理非常接近。」

 

「如果希望自己的結果是對的,甚至潛意識的讓自己的結果變成對的,這是一個很危險的做科學的方法。要敢於懷疑,特別是敢於懷疑自己,哪怕去年我發表一個論文,今年證明它錯了,這時千萬不要不敢碰它,不敢讓別人知道我錯了,千萬不要害怕,能證明自己是錯的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我從沈先生那裡學到的就是一種懷疑態度,一種嚴謹方法,而並不是一些細節的知識。」

 

做學問要切忌虛榮和浮躁

 

莊小威博士畢業後,在沈元壤教授的鼓勵下開始尋找教職,沒有想到史丹福大學向她伸出了橄欖枝。「我當時差點就拿到斯坦福的錄取通知,學術委員會一名教授甚至給我打了電話。我當時特高興,覺得自己挺了不起的。可是兩天後,這名教授通知因為我沒做博士後,他們認為有缺陷,不錄用我了。我哭了一整天,很傷心。後來想想那個傷心很大一部分是虛榮心作怪,我並不覺得人生一個很大的機會沒有了,而是我的同學才剛剛跑到斯坦福來做博士後,我一出現就是斯坦福的教授,我比他們厲害多了,我真的覺得這是一種虛榮。不過那之後,我還是做了一個非常非常對的決定,我打電話告訴其他想給我教職的學校,我還沒有準備好,然後靜下心來在斯坦福做了3年多博士後。」

 

莊小威說,現在看來,如果她博士畢業後馬上工作,是絕對錯誤的。「因為我當時比較迷茫,我並不是很清楚我想做些什麼東西,我當時要的就是教授的頭銜,我甚至連教授做什麼都不知道。等我做了博士後3年以後,再找工作的時候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我知道我要做什麼,而且我知道我能做好它。」莊小威表示,她想以自己的切身體會來分享一個經驗,這就是不要浮躁,不要急躁,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急功近利,要很有耐心的做博士和博士後,用這段時間積累知識,積累經驗,積累方法,最重要的是積累思想,這對一個學者將來如何做好學問非常重要。

 

莊小威說,她的博士後導師在這方面給她了一個很好的啟發。「他常說,沒有比博士後更快樂的階段了,不需要考慮其他東西,唯一要做的就是學問,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條路呢?因為我們愛做學問,我們既然愛做學問,為什麼不利用這個非常好的機會做學問呢?這是很有道理的,我想對博士後的同學說,博士後不是鍍金,不是導師想讓你幫著幹幾年活兒,你想的是自己趕快功成名就,而是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讓你積累,讓你準備。」

 

不追求短期出成果的東西

 

莊小威說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時,和她最對胃口的人就是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所以她選擇了朱棣文的實驗室。「我不太想做他的東西,做博士後總想做一些新的東西。我想做一個新的方向,我就跟朱先生商量,他說要不我們做生物吧。我說為什麼不呢?」

 

事實上,莊小威當時對生物一點了解都沒有,她甚至在大學沒修過生物,連DNA和RNA的區別都不知道。「我完全是一種無知而無畏的感覺。當然,事情不會這麼簡單,有兩年我什麼也做出不來,拼命的想找題目做,找的那些題目都是一些很無聊的,很沒意思的題目,因為我對生物沒了解。我哭過很多回,最後咬咬牙還是堅持下來了,最後還是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所謂「有意思的東西」,是她用自己紮實的物理功底,帶領研究團隊發展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識別個體病毒粒子進入細胞的機理,並用單分子技術從本質上研究核酸與蛋白的相互作用,她曾拍攝到單一枚感冒病毒如何影響一枚細胞,這是首次有科學家記錄到這一過程。

 

莊小威說:「這個過程告訴我做事情就是要持之以恆,不要放棄,要堅持,要不怕困難的做下去,要有耐心,不要追求那種短期就能出成果的東西。」在這一點上,她從知名化學家、生物物理學家,也是哈佛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謝曉亮身上學到很多,「他常常會用4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做一個研究,他發現自己做錯的東西,也不放棄,重新開始做,所以,堅持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是他獲得成功肯定的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對我也意義重大。」

 

做學問不應是為拿諾貝爾獎

 

總結自己在做學問上一路走來的經驗,莊小威認為有5個重要因素成就了今天的她。

 

「第一,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我從小到大就想做科學家,因為很省事兒,沒有外界的幹擾,一門心思想做好學問就行,這點對我幫助很大,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很難有做不好的。」

 

「第二,要有一個很長遠的很高瞻遠矚的眼光,這決定你最後做出成就的大和小,不要覺得只能做這樣的東西,不能做那樣的東西。在選擇課題時,不要自己生拉硬扯的製造一個題目,雖然不排除少數人有獨到的眼光發現一些別人還沒有想到的問題,但是,那些很多人都在關心卻還沒有想到方法來解決的問題,同樣值得去研究,而且做出的結果意義會很大。」

 

「第三,不要害怕做難的東西,不要害怕做花精力的東西,不要撿便宜做。貪圖便宜一般是很短視的,你做出來的東西成就有局限,一定要很膽大的做敢於創新的東西,儘管這個東西可能花的時間,花的精力比較多一些。」

 

「第四,持之以恆,要有耐心,要耐得住寂寞。」

 

「第五,一點幸運,我必須說,我是非常幸運的。」

 

當有學生問她如何向諾貝爾獎而努力時,莊小威的回答有點出人意料。「我不想向諾貝爾獎努力,我覺得做研究首先你喜歡做,其次對人類有貢獻,做任何事情都不應該為任何一個獎項去做,那樣就比較沒意思了。所以,這絕對不是我的人生規劃。」

 

然而,人生的另一項「重大成果」卻是讓莊小威欣喜的。「有時候做學問也是有好處的,它還能給你帶來幸福的生活,我認識了我的丈夫,不但如此,我們現在還有了一個兩歲的女兒。很多女生有些害怕做科學,我想說幸福的家庭生活和做科學事業是不矛盾的,當然,是需要有犧牲,我經常覺得見女兒的時間少到讓自己傷心,但是並不是說我沒有享受到家庭的幸福。」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莊小威或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 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據中國科大官網的消息稱,莊小威博士曾經師從朱棣文教授。朱棣文是繼楊振寧、李政道等之後的第5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也是首位掌管美國能源部的華裔。界面新聞了解到,莊小威出生於江蘇省如皋市,15歲時從蘇州中學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在中國教育界有「千年學府」之稱的蘇州中學,其前身是由範仲淹創辦的蘇州府學。
  • 中科天才錯失諾獎,莊小威:從物理到生物,心無旁騖做科學
    未來,她和諾貝爾獎的距離只有四個月。01莊小威生於江蘇,5歲前在江蘇如皋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她的父母都是中科大教授,然而莊小威沒有上過幼兒園,也沒有正規地學過拼音識字。倒是有一次,莊小威父親教哥哥物理的時候,沒上過學的她竟顯出幾分物理天分。
  • 莊小威訪問母校中國科大 會場「站」無虛席—新聞—科學網
    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會見了莊小威教授,認真聽取了她對於我校在人才引進和學科發展等方面的建議。   7月3日下午,莊小威教授在生命科學學院禮堂向全校師生做題為「揭示生命中不可見的奧秘—利用超解析度成像在納米尺度上對生物系統的精細解析」的報告,「大師論壇」報告會由我校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主持,整個會場可謂是「站」無虛席,莊小威老師剛踏入會場,臺下便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 美國科學院院士莊小威:莊家有女是奇才—新聞—科學網
    風光履歷的背後並不是一路坦途,在史丹福大學師從美國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進行博士後研究時,莊小威也經歷過整整一年什麼都做不出來的困境。 「我的秘訣就是忘掉過去的成功和失敗,一切從頭開始,絕不輕言放棄。」這位幾乎每天從上午10點工作到夜裡12點,除了吃飯之外寸步不離實驗室的工作狂人,用自己的天分和勤奮向世界展示著華人女科學家的翩翩風採。
  • 《賽先生》:莊小威有同等工作卻未獲諾獎—新聞—科學網
    其中,特別令人惋惜貝慈葛的工作不僅與華人教授莊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完全一樣,而且他們研究論文發表的時間也一樣,令人不解為何出現厚此薄彼。 得獎的工作反映現代科學的交叉:實際上是物理學研究、目的是觀察化學分子、用途是生物醫學研究,所以橫跨物理、化學和生物。 得獎工作的核心概念和技術都是物理,頒發化學獎頗出人意料。
  • 15歲考入少年班,34歲差點奪得諾獎,莊小威是真正的科學家
    莊小威在中科大就讀期間,從來沒有將分數太當回事,而她這樣的態度,甚至也和後來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後的感言,如出一轍。但是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莊小威的成績一直很優異,甚至在物理課程方面,還創下了中科大的一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 南方科技大學鄧巍巍教授:像做學問一樣做新聞
    在7月23日的座談交流會上,鄧巍巍從他所從事的學術研究新角度淺談他對「做學問」和「做新聞」間共通點的理解。鄧巍巍的發言,讓我對新聞行業、新聞記者職業有了新角度的啟發和領悟。  鄧巍巍指出,做學問和做新聞是一樣的,關鍵都是要提出一個好的問題。  在他看來,學問研究和新聞報導的關鍵都在「開題」,即找到一個有價值的問題。
  • 莊小威:美國科學院最年輕華人院士
    正是這個時候,莊小威偶然與化學、生物學科的合作夥伴一起開始做一些跟蹤分子行為的實驗,從此開始跨越物理和化學兩個學科的研究,站在了世界科學的前沿。做科研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只有對自己的學問擁有長期的熱情,才能擁有動力,而動力就是化解一切困難的秘訣。常常一周七天,莊小威除了吃飯和睡覺,剩下的時間全是工作。莊小威在科學世界的成就,取得了業界內的公認。
  •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
  • 科學網—莊小威入選北大「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
    莊小威在獲頒入選證書後,對北大學生作了題為《從物理到生物》的報告。她以自身從物理學到生物學研究方向的轉變過程,告訴比她小近20歲的後輩,一個人的成功要有三點要素:第一要有長遠目光,目光決定最後的成就;第二,不要害怕做難的東西,不要害怕花精力,一定要大膽創新,儘管這個東西可能花很長時間;第三,要持之以恆,很多東西不是一次就能試出來的,要試很多次,要耐得住寂寞。
  • 女科學家莊小威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少年時期的莊小威跟奶奶、姑姑在一起。(資料圖)科學界著名「美女天才」:莊小威表妹講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家住如皋市麗澤華庭居民小區、今年38歲的倪朋朋,對被科學界譽為「最美女天才」的表姐莊小威錯過諾獎甚為遺憾,但對她的聰慧,至今仍佩服得五體投地。「她從小就聰明,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那種稟賦過人。」
  • 莊小威:中科大少年班難以打破的神話,42歲與諾獎擦肩引公憤
    提到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少女莊小威,至今學弟學妹們都將她奉為神話——美國科學院最年輕華裔院士,哈佛大學雙聘教授,34歲就能擁有同名實驗室,42歲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引起華人界的憤慨和爭議……1972年,莊小威出生於江蘇如皋市。
  • 美國最年輕華人院士莊小威:對老家印象最好
    對於自己取得的成績,莊小威歸結為專注與堅持:「我自己腦子是比較靈一些,但是更大的原因是因為我特別堅持,五六年甚至十年,碰到困難也不退縮,遇到挫折也不改初衷。」  從「零」開始,以光學角度打開生物學新世界  莊小威向記者強調,別人看到的只是她成功的一面,「其實挫折是挺多的,只是失敗的你沒聽到」。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哈佛大學雙學科正教授、三院院士莊小威
    在少年班學習期間,頭三年不分系和專業,什麼課都學,在打好基礎、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強化訓練後,再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點從全校範圍內自由選擇專業,這樣,將來想往哪個方向發展就有了一定的基礎,而且也有利於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美國的大學都是這樣做的,因為高中畢業時並不一定清楚自己的興趣和潛力所在。」1991年,19歲的莊小威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
  • 莊小威:從蘇州中學到哈佛教授,2019年獲「NAS科學發現獎」!
    2018年,她憑藉極高解析度成像技術,斬獲「科學突破獎」2018年10月17日晚,有著豪華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Prize)揭曉,3名華人科學家獲獎,莊小威獲生命科學突破獎,獎金為300萬美元。她的獲獎理由是:開發極高解析度成像技術,發現細胞隱藏的內在結構,這種方法超越了光學顯微鏡的空間解析度限制。
  • 諾貝爾獎委屈莊小威了嗎
    資料顯示為北京大學副教授的席鵬在這個科研領域頗有發言權,因為他曾跟隨今年諾獎得主之一、該領域公認的領軍人物黑爾學習,他表示:「莊小威沒能獲獎,我大感意外。」資料背景為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博士、化學專業的徐磊發表博文直稱「諾獎獲得者埃裡克·貝齊格在超解析度顯微鏡方面的貢獻不如莊小威」。
  • 「豪華版諾貝爾獎」揭曉,莊小威、陳志堅獲生命科學突破獎
    北京時間 10 月 17 日晚,有著豪華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以高達 2200 萬美元的獎金獎勵科學家們在數學、物理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發現。,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5 年被聘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06 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並在哈佛大學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2012 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莊小威:14歲上中國科技大學,「四大力學」滿分,物理系奇蹟
    大學期間,她一鳴驚人,物理、"四大力學"都拿了滿分,讓無數理科生瘋狂崇拜。四門科目滿分,很多人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簡單的四個字,背後付出的是比別人辛苦百倍的汗水,這不是天才的靈感,它不僅需要紮實的數學基礎,更需要清晰嚴謹的頭腦和思維。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35載再憶華羅庚精神:
  • 從天才少女到憾失諾獎的外籍院士:莊小威像看電影一樣看細胞
    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陳宇翱,自然聽說過許多傳奇的師兄師姐,但當年這位四大力學拿滿分的天才少女,依然是最響亮的一個名字。目前,莊小威在哈佛的實驗室致力於開發以單分子成像、超高解析度成像等光學成像技術,並將這些技術應用於生命科學研究。莊小威「光憑看,你就能知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