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威
■北絳
5月1日,是莊小威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滿兩周年的日子。這位祖籍江蘇的南方女子性格爽朗,舊友毛珺婕回憶初見時留著短髮、熱情爽朗的莊小威,覺得她不像蘇州美女,卻有幾分枕霞舊友史湘雲的神採。
隨便搜索一下「莊小威」三個字,人們大多會被她金光閃閃的履歷震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畢業生,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聘教授,「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風光履歷的背後並不是一路坦途,在史丹福大學師從美國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進行博士後研究時,莊小威也經歷過整整一年什麼都做不出來的困境。
「我的秘訣就是忘掉過去的成功和失敗,一切從頭開始,絕不輕言放棄。」這位幾乎每天從上午10點工作到夜裡12點,除了吃飯之外寸步不離實驗室的工作狂人,用自己的天分和勤奮向世界展示著華人女科學家的翩翩風採。
從物理到生物
1997年,莊小威選擇加入朱棣文在史丹福大學的實驗室。作為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十分鼓勵物理學家進入生命領域。熱愛挑戰的莊小威聽從了朱棣文的建議。
但大學沒學過生物課的莊小威,開始時甚至連DNA和RNA的區別是什麼都分不清。「做生物研究有個做物理沒有的體驗。做物理研究,經常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給出解答,沒多少人關心。做生物研究,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想新題目,有很多自然而然的東西,因為生物跟我們息息相關。而且大家都關心健康,因此比較容易產生社會共鳴。」
後來,莊小威創造性地將螢光光譜和顯微分析技術應用於單個分子,試圖探明生物體系中單個分子或單個粒子的運動表現。這種嶄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實時揭示複雜生物過程中的分子個體及其運動步驟成為可能。
2006年,年僅34歲的莊小威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科正教授,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帶領20多位科研人員,用單分子及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研究生物課題。她曾拍攝到單一感冒病毒如何影響一個細胞,這是首次有科學家記錄到這過程。
50萬美元的麥克阿瑟「天才獎」因此向她垂青。她是24個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而且是女性。
享受科研
「在科研領域搭建關係網絡並不是最重要的,在博士和博士後階段更應該專注於課題研究,成功的研究成果一定會引起別人的關注,功到自然成。」
在哈佛,如果6年期間發表的論文沒有達到要求的數量,就要走人。也正是因為這樣,初入哈佛的年輕助理教授通常會選擇相對「安全」的課題,這樣發表論文比較快。但莊小威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選擇有難度、有風險的課題。
當她拿到終身教職時,有人問她,現在是否可以選一些比較重要的課題做了?她回答說:「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課題做,從來沒有想找容易的課題做。」
莊小威的父親莊禮賢、母親朱仁芝都是中國科技大學的教授。她對科學的興趣深受父母的影響。相比較需要大量記憶的科目,莊小威打小便被物理學的嚴謹推理之美所吸引。
「我父母是大學教授,他們做得挺有意思的,還經常自得其樂。我爸經常對他做的東西有一種洋洋得意的滿足感,我覺得我也可以有這種滿足感。」莊小威說。
15歲的莊小威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在大學裡,她花了很多工夫,力圖把每一個物理定律摸得清清楚楚,絕不放過一點點細節,甚至發展到近乎病態的程度。因此,並不在意分數的她,「一不小心」四大力學課程都考了滿分,這個傳奇紀錄至今在科大仍然無人打破。
包容與創新
創新能力的匱乏長久以來被看作是桎梏國內年輕科研工作者能力進步的原因。莊小威也曾坦言自己初到美國時也對新的學習和工作模式很不適應。但經過近幾年與國內科學家的接觸,莊小威表示國內研究氛圍與美國沒有什麼差異。「現在回國感覺不一樣了,跟國內的年輕學者交流,跟在美國頂尖學校的感覺是一樣的,只是美國的基數大一點。」
關於培養創新能力,莊小威認為有亮點,首先要鼓勵學生提問題,其次要鼓勵學生儘早進實驗室做科研。「沒有一個問題是笨問題,一百個問題中總會有一個是聰明的問題,這個聰明的問題也許就是一個很大的科學發現。」
而中國遞增的科研經費更是為她所稱道。「我們現在不差錢。歐洲人、美國人都很羨慕我們,他們的科研經費很緊張,常有人說我們也很想到中國。」
「中國吸引人才的力度還可以再大一些,不光著眼於海外華人。在『9·11』之後,因為對恐怖主義的擔憂,引發了美國人對移民政策的討論,美國容納百川的氣度正在發生改變。」莊小威說。
《中國科學報》 (2014-04-18 第12版 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