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科研就要腳踏實地,甘坐「冷板凳」

2020-11-21 光明網

科學家精神是照亮我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明燈,科技事業所獲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科學家們兢兢業業的探索與矢志報國的優秀品質。11月20日,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辦,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活動現場以「守一不移,奉獻敦煌」為題做報告,為青年學子們上了動人的一課。

樊錦詩在做報告(主辦方供圖)

擇一事,終一生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這是一代大學生的共同志願。」抱著這樣的信念,196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樊錦詩便踏上了西去的列車,從此紮根戈壁沙漠,開啟了在敦煌近56年的研究工作。

「雖然敦煌莫高窟精美絕倫,但是改革開放前,敦煌研究所的職工,過著住土屋、喝鹹水、點油燈的日子。沒有衛生設備,物資匱乏、環境閉塞、荒無人煙。我在敦煌工作的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結婚生子後,一家分為三處。」回憶起大半個世紀前的敦煌,樊錦詩講述著自己的心路歷程——

「我不止一次產生過離開敦煌的想法,可是在敦煌待的時間越長,就越會對敦煌產生不可割捨的感情。特別是當我認識到敦煌莫高窟無與倫比的珍貴价值,想起前輩們當年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為敦煌文物研究保護工作開創的事業,他們視敦煌石窟為自己的生命,為敦煌奉獻了一生。」

「敦煌有很多工作要做,可當時從事石窟考古的專業人員幾乎沒有。我感到不甘心,很慚愧。我想既然敦煌事業需要我,我要以前輩為榜樣,留在敦煌,為敦煌石窟事業做一點貢獻。」最終,她留了下來,並以此生奉獻敦煌。

在樊錦詩的介紹中,不難看出老一輩敦煌人精神對她的鼓舞,這也是我國科學家、學者們精神力量薪火相傳的真實寫照。如今的樊錦詩,也在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照耀更多的學子,將奮鬥的接力棒傳遞下去。

正視困難,探索解難

樊錦詩的一生都在為莫高窟「芳華永駐」而不斷探索:面對艱巨、浩繁的基礎性研究,做考古報告起步時的缺乏經驗,以及探索莫高窟保護手段中缺乏相關的技術研究,她從不退縮:研究遇到難題,就直面挫折、勇於修正;報告沒有先例可循,就多方對比,嘗試摸索;為了敦煌石窟的未來,她積極吸收新科技、展開新嘗試.....

「敦煌石窟這樣世界稀有的瑰寶,怎麼能讓它消亡呢?我本來希望檔案照片和膠片能長久保存文物信息,但發現連檔案照片也會變質,等於在告訴我石窟無信息也無法保存下來。敦煌壁畫在退化,怎麼辦?」這是曾經使樊錦詩常常陷入沉思的問題。

追隨上世紀中葉起敦煌研究院確定的三大使命:保護、研究、弘揚,樊錦詩與同事們在敦煌建立了我國唯一一個文物領域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讓千年莫高窟以數位化的方式「永葆青春」,從提出設想到真正做成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數字檔案,這條路,樊錦詩和她的同事們走了整整20年。

2018年,樊錦詩被評為100位「改革先鋒」之一;2019年國慶前夕,她成為42位國家勳章和榮譽稱號獲得者之一,是其中唯一的「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曾經有報告文學以「敦煌的女兒」來稱呼樊錦詩,但這位年過耄耋的老人總是謙虛地表示,自己是替所有的同事去領獎,功勞要屬於大家。

腳踏實地,甘坐「冷板凳」

腳踏實地,一個一個問題去解決。是樊錦詩一生研究工作中秉持的基本信念。樊錦詩說「做任何專業都是要下真功夫,不怕苦。數據、實驗、記錄、分析,在我看來就是要坐冷板凳,就是這樣單調枯燥的鑽研,只要你堅持,一定能有所得。」

對於當代青年人在未來選擇中遇到的迷茫,樊錦詩表示,只要是國家需要、自己感興趣的,就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是過分地關注經濟效益。應該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所抱負、追求成功,選擇這些研究、學術一定會有挫折、會有困難,但只要你選了它,就應該堅定信念走下去。人生是複雜的,但是作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在專業上足夠堅持。世上沒有天才,只有靠勤奮、鑽研才能做出成果。現在的時代很多人追求短、頻、快,但做研究一定要耐得起時間。

在報告的最後,樊錦詩的話令人感動:「我是個大大咧咧的人,我對生活中的穿衣飲食都不在意,心中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敦煌石窟。能為敦煌做貢獻,是我最大的喜悅、最大的安慰,我已年過八十,如果還能為敦煌石窟做點事,我將繼續盡我微薄之力。」(光明網記者 張蕃)

來源: 光明網

相關焦點

  • 為兩個猜想鑽研11年,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板凳甘坐十年冷」,「甘坐」的精神殊為可貴,而讓「冷板凳」得以安放的環境則更為難得。如果說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是基礎研究的基本特質,那麼捨得投入、鼓勵試錯、寬容失敗就是必須遵循的科研規律。一個抱有雄心壯志的大國,必須拿出這樣的戰略眼光和發展定力。
  • 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板凳甘坐十年冷」,這恐怕是基礎研究給人的第一印象。著眼現實,「甘坐」的精神殊為可貴,而讓「冷板凳」得以安放的環境則更為難得。儘管選擇走上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之路的學者,對嚴謹治學、「坐冷板凳」都有相當的心理建設和預期。但當「SCI、專利、引用」等功利化評價機制橫亙在前,「頭銜、項目、職稱」等量化晉升之路崎嶇漫長,特別是在「產出比」「轉化率」的催促下,維持初心並不容易。
  • 方精雲:科研人員坐住「冷板凳」需要穩定的財政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近日在人民網訪談時表示,總體來說,我國做純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數量偏少。 方精雲分析,我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數量偏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基礎研究的成果和實際應用有很大的距離,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容易在短期內體現出來。因此,對於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就不如應用研發和技術推廣等方面。
  • 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冷板凳」
    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熱更難。在很多人眼裡,坐冷板凳意味著被邊緣化,從此遠離名譽地位,與孤獨相伴,是迫不得已、不求上進的無奈選擇。殊不知,科學研究有其自身規律,只有耐得住寂寞、堅持不懈,才有可能迎來柳暗花明。
  • 年輕人要坐得住「冷板凳」?盧耀如院士:為青年科學家「擺凳子」
    這種懷疑是非常正常的,在國內,按資排輩早已不是新鮮事,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能否留得住這樣的科學家,取決於我國科研環境對他們的友好和寬容
  • 年輕,就要做先行者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 題:年輕,就要做先行者——青春在探索中閃光新華社記者彭韻佳、沐鐵城大至浩渺蒼穹,微如塵埃質子。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上下求索,勇做未知領域的「先行者」。顯微鏡下,宣戰病毒。
  • 袁隆平土味兒「門規」引熱議,要想搞出真東西,就要腳踏實地、不辭辛苦
    深耕田野,是袁老一直踐行的科研姿態,某種程度上也是他成功的關鍵。去年9月,在北京參加「共和國勳章」頒授儀式後,袁老心心念念:「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即便已名動天下、年過耄耋,袁老仍然雷打不動堅持「土辦法」,讓人動容。下田作業,是從事農業應用科學研究的前提,這昭示著一條樸素且顛撲不破的道理:要想搞出點真東西,就要腳踏實地、不辭辛苦。但反觀現實,如今的科研圈卻頗受浮躁風氣侵擾。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
    此後,來自全國數十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四代植物學家312人、繪圖人員167人前僕後繼,加入到《中國植物志》的編研。     一部《中國植物志》不僅記載了中國的植物,也向世人昭示了中國科學家的風骨。     「研究植物學的人是需要跑野外的。3萬多種植物裡,有1萬多種是中國的植物工作者用腳板『發現』的。」
  • 閔乃本團隊:「冷板凳」,一坐十九年
    閔乃本把這個階段,看成是科研中最難的一關,「彷徨、得不到要領的時候是最痛苦的,但從來沒有一個人想過放棄。」一個實驗失敗,從頭再來;一個方法失效,就再用另一種方法。    屢敗屢戰了幾年,幸運女神終於來敲門了。    1992年,閔乃本教授在香港作學術訪問。一有空,他就泡在圖書館裡,查看各種學術資料。
  • 搞科研不能是「冷板凳」 2020年將是中國科研史轉折點
    新冠疫情多少影響了就業,考研裡的很多年輕人都動起了繼續深造,甚至搞科研的念頭。爭做學霸是好事,但走這條路真的要「三思」。因為搞科研真的難,難,難!讓「冷板凳」熱起來許多人都應該聽過「摩爾定律」,指的是「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用以說明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
  • 當孩子懷著滿腔熱情坐上了「冷板凳」,怎麼辦?
    所以,雖然今天坐了冷板凳,也不用失望,不是你沒有實力,只是你在踢球方面,不夠努力而已……」側臉看著小諾,發現那層憂鬱的神色悄然已經散開,笑意漸漸漾上孩子臉龐,他重新又成為了那個沒心沒肺,有說有笑的孩子了。心下釋然。
  • 年輕,就要做先行者——青春在探索中閃光
    對「80後」科研工作者王奇慧來說,這也是一場科研的硬仗。  「我們一直在研究,一直在準備。」博士後畢業後,王奇慧進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  隨著接收機設備正式進場安裝,甘恆謙便開始頻繁奔走於北京與貴州之間。
  • 沈學礎:做科研要腳踏實地、鍥而不捨
    沈學礎在大學三年級時參與了尋找氦氣的科研工作,這是他第一次與光譜研究結緣。1958年,沈學礎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恰逢中國科學院和復旦大學合辦的技術物理研究所成立,沈學礎成為該所首批研究人員,開始真正走上物理科學研究之路。進入技術物理所不到兩年時間,沈學礎參與的研究論文就發表在《物理學報》上。隨後不久,年僅25歲的沈學礎就受邀參加中國物理學會年會並作學術報告。
  • 樊錦詩:數位化令敦煌永續青春
    這些話語,聽全國政協委員、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講了多遍。2003年,樊錦詩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件《關於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這件提案事關敦煌文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今年9月10日,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正式啟用,意味著整個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竣工,遊客自此將獲得全新的「數字敦煌」視覺體驗。   在大漠深處鳴沙山的斷崖壁上,莫高窟奇蹟般地存在了千年。
  • 【動態】蘇曉龍:艱苦奮鬥甘坐科研冷板凳勇攀高峰探索量子新世界——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系列專題報導(九)
    獲2009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010年山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19年中國光學學會光學科技獎二等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級科研項目2項,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60餘篇。不斷創新將科研與實用相結合「科學強調的是原創性,我們要做第一個發現者。」蘇曉龍非常重視自己和學生創新性工作。在他的實驗室裡,曾創下了量子物理領域的多項世界頂尖成果。蘇曉龍的研究方向是從事多組份糾纏態光場的實驗製備、連續變量量子計算和連續變量量子通信網絡。這些專業的術語中與現實生活最接近的技術就是量子計算與保密通信。
  • 坐了7年的冷板凳 信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方波被查
    按說,統戰部長一職應該是過渡性崗位,通常情況下兩至三年多會轉任更重要崗位,但方波卻坐了整整七年的的冷板凳,不僅沒有得到提拔或重用,甚至連「平安著陸」都沒有實現,於近日被查。這些年,方波在信陽的日子並不好過。幾年來,一直被群眾舉報涉嫌與郭永昌一起違規處置國有資產,將價值上億元的固始縣人民醫院以改制形式低價出讓給民間資本。
  • 坐了21年冷板凳坐不住了,土耳其還想加入歐盟,歐盟會同意嗎?
    畢竟從1999年到2020年,土耳其在候選國的冷板凳上已經坐了整整21年了,再不入群的話,恐怕以後都沒有這個機會了。正好這次疫情讓埃爾多安看到了機會,所以他在控制本國疫情擴散的同時,還派遣A-400運輸機向波士尼亞,北馬其頓,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以色列等國展開了人道主義援助。埃爾多安這麼做,主要出於兩個目的。一是彰顯自己的大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