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數位化令敦煌永續青春

2021-01-09 人民政協網

  「莫高窟是唯一的,敦煌值得我認真。」這些話語,聽全國政協委員、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講了多遍。2003年,樊錦詩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件《關於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這件提案事關敦煌文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今年9月10日,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正式啟用,意味著整個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竣工,遊客自此將獲得全新的「數字敦煌」視覺體驗。

  在大漠深處鳴沙山的斷崖壁上,莫高窟奇蹟般地存在了千年。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然而這些年,莫高窟在拉動經濟,滿足海內外遊客的文化需求的同時,自身更飽受著有形無形的損耗。到了「黃金周」,莫高窟最多一天迎接過18000名遊客,而它的單日最高承載量是3000名遊客。「遊客增多使洞窟內的溫度、溼度和二氧化碳不斷變化,對文物的影響是日積月累的。看到壁畫的顏色正在褪去,真令人心痛。莫高窟是不可再生的、是脆弱的,應該首先予以很好的保護,只有保護才能讓莫高窟充分發揮作用。」樊錦詩寢食難安。

  所有人都看出她的焦慮。但是用什麼方法才能兼顧莫高窟的保護和利用?

  在了解了計算機的先進技術後,樊錦詩豁然開朗,「任何有形的物質都將歸於無形。無論我們怎樣努力,都只能延緩莫高窟的衰老,數位技術也許可以將洞窟的詳盡信息完整地保留給後人。」

  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樊錦詩考慮通過政協這個平臺發出自己的聲音。在遼闊安靜的大漠,這個設想每天都在她腦海中奔騰,漸次得到充盈,直到2003年她提出提案。

  「這個提案是為了解決三大矛盾:日益增長的遊客數量與容量有限的莫高窟洞窟極限承載量之間的矛盾;遊客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渴望了解更多敦煌莫高窟歷史文化藝術知識的願望與傳統的僅限於進洞講解接待模式之間的矛盾;蓬勃發展的旅遊業與莫高窟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樊錦詩道出了自己多年的思考。

  提案提交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多位國家領導人和部委負責人先後作出了重要批示。經過反覆的技術驗證和調研,2007年底,國家發改委通過了《關於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立項。2008年底,總投資2.6億元的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開工。

  作為核心子項目遊客服務設施,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的正式竣工啟用標誌著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全部項目圓滿完成。數字中心開放後,遊客通過網絡預約、自主選擇、線上支付,先領略一場藝術數字電影,再入洞窟實地遊覽。「莫高窟單日遊客最大承載量由3000人次能增加到6000人次,達到文物保護和開放利用的雙贏。」樊錦詩充滿喜悅和期待,「從保護、研究到展示,數位技術都有廣闊的利用空間。」

  自第八屆到第十二屆,樊錦詩已經連續擔任了5屆全國政協委員。她曾向記者表示,自己非常看重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從不錯過提提案的機會。「正是因為提案受到重視,才使紙上的建議變成現實」。

  (作者為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相關焦點

  •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樊錦詩領獎。 央視截屏圖  中國甘肅網5月19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記者 雷媛)2020年5月17日晚8時,《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敦煌女兒」樊錦詩再獲殊榮,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舍半生,給茫茫大漠。
  • 樊錦詩王愛勤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中國甘肅網11月4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召開,52位中國科技工作者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授予鍾南山院士與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
  • 樊錦詩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樊錦詩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召開,有52位中國科技工作者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授予鍾南山院士與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
  • 樊錦詩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召開,52位中國科技工作者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授予鍾南山院士與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樊錦詩研究員從事石窟考古、保護、研究、弘揚與管理實踐工作長達57年,創建基於價值和系統論的世界遺產綜合保護管理體系,開拓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石窟考古新模式,提出數字敦煌構想,研發高保真、高精度石窟文物數位化成套關鍵技術,實現敦煌石窟文物數位化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率先在國內開展遺產地遊客承載量研究,建成了我國首個石窟高科技數字展示中心,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 【文旅要聞】樊錦詩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召開,有52位中國科技工作者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授予鍾南山院士與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共50位,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愛勤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樊錦詩:科研就要腳踏實地,甘坐「冷板凳」
    我在敦煌工作的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結婚生子後,一家分為三處。」回憶起大半個世紀前的敦煌,樊錦詩講述著自己的心路歷程——「我不止一次產生過離開敦煌的想法,可是在敦煌待的時間越長,就越會對敦煌產生不可割捨的感情。特別是當我認識到敦煌莫高窟無與倫比的珍貴价值,想起前輩們當年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為敦煌文物研究保護工作開創的事業,他們視敦煌石窟為自己的生命,為敦煌奉獻了一生。」
  • 鍾南山樊錦詩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授予52名傑出科技工作者,其中最高獎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了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介紹,鍾南山院士是我國呼吸疾病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敢醫敢言、勇於擔當,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無數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貢獻;樊錦詩研究員是我國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紮根大漠50餘年,潛心石窟研究,提出「數字敦煌」構想,為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從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給今年考上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祝福,到4萬人報名故宮文物修復師,從豆瓣評分9.4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熱播兩季的《國家寶藏》,一個接一個文化現象背後,是社會對文物和考古相關事業的認同。 與北京、西安等地不同,距離上海3100千米的敦煌遠處塞北,地理環境不如人意。
  • 報北大考古專業的留守女孩,樊錦詩給她回信了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張瑞 :贈《再見經遠—2018中國水下考古「經遠艦」調查工作紀實報告》作者籤名蓋章版一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君:贈江口沉銀三件套 《江口沉寶》文物圖錄+定製版手鏟+同款衝鋒衣昨天,鍾芳蓉也開通微博作出回應稱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的影響
  • 以青春之我,創青春中國——寫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
    青春永續,因為不變的追尋:五四運動拉開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引領下開啟復興之路  燕山腳下,雁棲湖畔。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達成283項務實成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  海陀山下,媯水河畔。
  •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他帶著研究所的同事,治理風沙,修整圍牆、維護洞窟、請求物資,一生和敦煌緊緊糾纏在一起,耗盡青春、愛情、家庭甚至生命。▲ 1979年 常書鴻和妻子李承仙在敦煌今年82歲的樊錦詩,被人稱為敦煌的女兒,她走得比前輩更遠。
  • 聽「敦煌女兒」樊錦詩講敦煌(之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因此,敦煌文化具有多民族文化並存的顯著特點。敦煌研究院供圖 孫志軍/攝  敦煌壁畫不僅展示了中古時期漢民族服裝演變的歷史,而且保存了古代西北多個民族的珍貴服飾資料,可稱為中國服飾文化的寶庫。除了北朝時期的鮮卑族外,中唐時期出現了吐蕃人物形象,如第159窟的吐蕃贊普頭戴朝霞冠(指紅氈高帽),辮髮束髻於耳側,頸飾瑟瑟珠,身披大翻領的左衽長袖缺袴衫,腰束革帶,長靿烏靴。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式成立,著名油畫家常書鴻任所長。莫高窟終於結束了無人管理、任人破壞偷盜的歷史。  初到敦煌時,石窟的慘象令常書鴻倍感辛酸。他義無反顧地幹起了既非藝術又非研究的石窟管理員工作。條件艱苦,同去的一些人先後棄他而去,就連妻子也以去蘭州治病為名出走。
  • 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頒獎:鍾南山、樊錦詩獲成就獎
    最高獎項:鍾南山、樊錦詩其中,最高獎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兩位獲獎者是大眾熟悉的科學家:鍾南山院士和樊錦詩研究員。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是我國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紮根大漠50餘年,潛心石窟研究,提出「數字敦煌」構想,為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作出重大貢獻。
  • 鍾南山、樊錦詩獲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技成就獎
    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3日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共有52名傑出科技工作者獲獎,其中,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得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 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掛牌,國家文物局、「敦煌的女兒」發來賀信
    樊錦詩任名譽院長、馮天瑜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劉禮堂任院長,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餘西雲任常務副院長。研究院設立七個研究中心(所),包括:武漢大學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武漢大學青銅文明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一帶一路」考古研究中心、武漢大學茶文化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文化遺產與數位化保護研究中心。
  • 敦煌》看人類文明的驕傲
    「以青春視角,看千年敦煌的活力湧動;以時代觸覺,感受古老東方的華彩篇章。」這是最近熱播的《登場了!敦煌》中令人心潮澎湃的經典語錄。其中第一期的節目主題——匠心,通過敦煌守護者一生的奉獻,展現了敦煌在我國歷史文化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神舟飛船之父」與「敦煌女兒」齊聚清華,兩位都提到同一個字……
    因為「愛莫高窟」樊錦詩堅守大漠半個多世紀保護、研究、弘揚莫高窟文化被稱為「敦煌女兒」樊錦詩說:我已年過80我還能為敦煌石窟做點事仍將盡我的微薄之力她還回憶做石窟考古遇到的困難:在敦煌待了20年石窟考古報告卻始終沒有進展相反越做越難圖源:人民日報樊錦詩深感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