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是唯一的,敦煌值得我認真。」這些話語,聽全國政協委員、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講了多遍。2003年,樊錦詩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件《關於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這件提案事關敦煌文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今年9月10日,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正式啟用,意味著整個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竣工,遊客自此將獲得全新的「數字敦煌」視覺體驗。
在大漠深處鳴沙山的斷崖壁上,莫高窟奇蹟般地存在了千年。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然而這些年,莫高窟在拉動經濟,滿足海內外遊客的文化需求的同時,自身更飽受著有形無形的損耗。到了「黃金周」,莫高窟最多一天迎接過18000名遊客,而它的單日最高承載量是3000名遊客。「遊客增多使洞窟內的溫度、溼度和二氧化碳不斷變化,對文物的影響是日積月累的。看到壁畫的顏色正在褪去,真令人心痛。莫高窟是不可再生的、是脆弱的,應該首先予以很好的保護,只有保護才能讓莫高窟充分發揮作用。」樊錦詩寢食難安。
所有人都看出她的焦慮。但是用什麼方法才能兼顧莫高窟的保護和利用?
在了解了計算機的先進技術後,樊錦詩豁然開朗,「任何有形的物質都將歸於無形。無論我們怎樣努力,都只能延緩莫高窟的衰老,數位技術也許可以將洞窟的詳盡信息完整地保留給後人。」
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樊錦詩考慮通過政協這個平臺發出自己的聲音。在遼闊安靜的大漠,這個設想每天都在她腦海中奔騰,漸次得到充盈,直到2003年她提出提案。
「這個提案是為了解決三大矛盾:日益增長的遊客數量與容量有限的莫高窟洞窟極限承載量之間的矛盾;遊客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渴望了解更多敦煌莫高窟歷史文化藝術知識的願望與傳統的僅限於進洞講解接待模式之間的矛盾;蓬勃發展的旅遊業與莫高窟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樊錦詩道出了自己多年的思考。
提案提交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多位國家領導人和部委負責人先後作出了重要批示。經過反覆的技術驗證和調研,2007年底,國家發改委通過了《關於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立項。2008年底,總投資2.6億元的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開工。
作為核心子項目遊客服務設施,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的正式竣工啟用標誌著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全部項目圓滿完成。數字中心開放後,遊客通過網絡預約、自主選擇、線上支付,先領略一場藝術數字電影,再入洞窟實地遊覽。「莫高窟單日遊客最大承載量由3000人次能增加到6000人次,達到文物保護和開放利用的雙贏。」樊錦詩充滿喜悅和期待,「從保護、研究到展示,數位技術都有廣闊的利用空間。」
自第八屆到第十二屆,樊錦詩已經連續擔任了5屆全國政協委員。她曾向記者表示,自己非常看重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從不錯過提提案的機會。「正是因為提案受到重視,才使紙上的建議變成現實」。
(作者為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