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2020-11-27 中國青年網

  19日下午,正在甘肅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來到敦煌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實地考察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等情況,並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

  習近平一直非常重視歷史文物保護。在他看來,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鑑古知今,學史明智。」敦煌莫高窟有著怎樣的歷史和故事?讓我們一起跟著總書記來學習。

  千年錘音

  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是茫茫戈壁中一處亮麗的綠洲。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它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商旅使團在這裡駐足,再出西域、入中原。

  公元366年的一天,敦煌鳴沙山東麓響起了叮叮噹噹的敲擊聲,那是莫高窟開崖建窟的第一聲錘音。

  發出這聲迴響千年錘音的人,正是被譽為莫高窟創始人的樂僔。

  或許,潛心修佛的樂僔不曾想到,他這一鑿,竟雕刻出一座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他這一鑿,竟創造了一個流經千年的文化聖殿。

  此後,莫高窟的開窟造像興盛起來,山麓斷崖上鑿壁開窟的聲音歷經10個朝代,千年綿延不絕,無數後來者在前臨宕泉河、東向三危山的鳴沙山東麓的南北兩區斷崖上,鱗次櫛比地開鑿了各種洞窟。

  對於很多人來講,莫高窟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

  敦煌莫高窟是建築、彩塑、壁畫組成的綜合藝術體。它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典範,而且是中古社會的歷史畫卷,被譽為「世界藝術畫廊」「牆壁上的博物館」「沙漠中的美術館」。

  735座洞窟、2000多尊造像、4.5萬平方米的壁畫……作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莫高窟堪稱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蹟,至今仍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400多年苦難

  越是美麗的就越是脆弱。

  1524年,明朝政府下令封閉嘉峪關。敦煌從此沉寂,莫高窟400多年無人看護,大量洞窟坍塌毀壞。

  1900年,道士王圓籙在清理莫高窟積沙時意外發現了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6萬多件的藏經洞。自此,莫高窟引起世人關注。

  可惜,雖然王道士多次向地方官員匯報,希望引起重視,但卻屢遭「冷遇」。而此時,「掠奪者」正不遠萬裡趕來。

  1905年10月,俄國人奧勃魯切夫趕至莫高窟,以五十根硬脂蠟燭為誘餌,換得藏經洞寫本兩大捆。

  1907年3月,聽說藏經洞消息的英國人斯坦因迫不及待地趕到敦煌,以四塊馬蹄銀(約二百兩)從王圓籙處換得寫經200捆、文書24箱和絹畫絲織物5大箱。

  此後,西方竊賊強盜接踵而至: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大谷探險隊成員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人奧登堡、美國人華爾納……數萬卷文物又陸續流失到十餘個國家。

  清朝官員這才懂得了敦煌文物的重要價值,但他們考慮的不是如何保護,而是千方百計地竊為己有。一時偷竊成風,敦煌文物流失嚴重。

  1910年,清政府決定將剩餘的敦煌文物裝滿6輛大車運往北京保存。然而,一路隱匿盤剝,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只剩了18箱,僅8000多件,是出土時的五分之一,且大多已成殘頁斷篇。

  迎來新生

  保護迫在眉睫。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式成立,著名油畫家常書鴻任所長。莫高窟終於結束了無人管理、任人破壞偷盜的歷史。

  初到敦煌時,石窟的慘象令常書鴻倍感辛酸。他義無反顧地幹起了既非藝術又非研究的石窟管理員工作。條件艱苦,同去的一些人先後棄他而去,就連妻子也以去蘭州治病為名出走。

  一年後,又一次晴天霹靂,教育部命令撤銷敦煌藝術研究所,將石窟交給縣政府管轄,經費停止撥給。常書鴻的學生們無奈離去,他卻選擇了堅守。四處求援後,他終於解決了經費、編制等問題。他把自己一生獻給了敦煌,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敦煌莫高窟,1950年文化部將「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並針對莫高窟壁畫和彩塑病害、崖體風化和坍塌、風沙侵蝕等嚴重威脅文物安全的問題,開始了初步搶救性保護。

  1954年,文化部特地撥款,在莫高窟第一次安裝了電燈,為長期在戈壁深處工作的第一代「莫高人」送去光明;1961年,莫高窟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改革開放後,莫高窟的面貌煥然一新:編制擴大、人才匯聚、條件改善。1987年,莫高窟成為中國第一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遺產地。

  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在敦煌莫高窟召開,這意味著80年前出走的敦煌學已經回歸故裡。此後,在中國學者辛勤努力下,「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被動局面得以逐漸改變,現在國際學術界已經公認中國是敦煌學研究的中心。

  走向未來

  今天的莫高窟,憑藉科技手段和文化創意「活起來、傳開去」,正釋放更耀眼的光芒。

  在莫高窟15餘公裡外,有一個形似沙丘、又如流水的土黃色流線型建築。這是2014年建成的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在這裡,遊客猶如置身飛船,觀看球幕電影,感受著數字敦煌的神奇。遊客也因此有序分流,有效降低對石窟的不利影響。

  這個充滿想像力的工程,是樊錦詩1998年起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17年間做成的一件大事。

  「洞子看壞了絕對不行,不讓遊客看也不行。」為了讓莫高窟「延年益壽」,甚至「容顏永駐」,樊錦詩與敦煌研究院的同仁們不斷探索。

  一方面是對文物本體及其賦存環境的科學保護。

  他們在全國率先制訂了文物專項保護條例和保護總體規劃,讓莫高窟有了專項法規的「護身符」。同時,分析研究塑像、壁畫的製作材料和病害機理,保護修復了大量彩塑壁畫,形成了一整套科學保護規範。比如通過綜合防治風沙體系,使莫高窟的風沙減少了75%左右。

  另一方面,開拓性地建立數字檔案,讓莫高窟以數位化的方式「永生」。

  他們建立了敦煌石窟數字檔案,完成了敦煌石窟135個洞窟的數位化。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字圖像及虛擬漫遊體驗節目正式上網;2017年,「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正式開通。全球網友都可登錄欣賞石窟內部文物的高清圖像,還可以進行VR虛擬實境體驗。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表示,今後,要充分發揮敦煌研究院在國際文化遺產領域的重要影響力,繼續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互鑑,促進絲路沿線國家文化資源共享,聯合建設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文物保護和文化弘揚基地,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新貢獻。

  敦煌,再不是地理意義上的敦煌。敦煌,正在成為世界的敦煌。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甘肅日報、敦煌石窟公共網等 整理:嶽小喬)

相關焦點

  • 敦煌莫高窟今晚亮相《國家寶藏3》,它的國寶守護人是...
    作為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土地上能稱得上「國家寶藏」的可謂燦若星河。但自央視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開播以來,觀眾、網友們對有一處「寶藏」現身節目的呼聲可謂是最高的,那就是敦煌莫高窟!進入第三季第五期節目,它終於來了!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張謇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三個多月前,總書記曾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談起張謇,稱讚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三個月後,總書記又實地了解張謇的事跡。這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總書記為何如此關注?他又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今天的《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我們一起來聽張謇的故事。
  • 江青煽動紅衛兵:敦煌莫高窟是精神鴉片
    [摘要]江青:敦煌藝術沒什麼可以繼承的東西。敦煌藝術是精神鴉片!歷史是過去歲月發生的客觀事實,但由於立場、視角的不同,對同一史實的解讀或者存在差異,但歷史事實本身仍存在於過去的歲月之中。這幾種類型,一般都可稱為「歷史選擇主義」,而後面兩種類型,則可稱為「歷史塗改主義」。 筆者參加過一次敦煌採風活動,對照現場參觀的印象,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在莫高窟文物流失的問題上,我們的歷史記錄與史實同樣存在著偏差。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自此,能工巧匠開窟之舉綿延千年,歷經北涼、隋、唐、宋、元等10個朝代,絲路咽喉重鎮敦煌盛極一時。莫高窟的壁畫、塑身多集中在南區,區內現存洞窟492個、塑身2000餘尊、壁畫4.5萬平方米等。鄭子愚攝 敦煌莫高窟除了集納極高藝術價值的塑身壁畫以外,中原以及西域等文化、科技和宗教等匯聚、碰撞、交融,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留下瑰麗,是一處戈壁沙漠中的文化殿堂。明朝以後,莫高窟趨於沉寂。人們更耳熟能詳的,是離此地不遠的陽關、玉門關。 眼下,若非工作、旅遊,莫高窟附近人跡罕至。
  • 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
    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P到10658000,3元/月   在敦煌,時間既慷慨又奢侈  對穿越時光而來的莫高窟而言  千年只是一瞬  而對於守護它的人來說  要做成一件事,可能就是一生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新書訪談錄】訪談一·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 郝春文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張議潮領軍出行圖 圖片選自《敦煌學十八講》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餘錄》序言中正式提出「敦煌學」的概念。何謂「敦煌學」?
  • 跟著《登場了!敦煌》看人類文明的驕傲
    「以青春視角,看千年敦煌的活力湧動;以時代觸覺,感受古老東方的華彩篇章。」這是最近熱播的《登場了!敦煌》中令人心潮澎湃的經典語錄。其中第一期的節目主題——匠心,通過敦煌守護者一生的奉獻,展現了敦煌在我國歷史文化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新聞中心-北方網
    在敦煌,時間既慷慨又奢侈對穿越時光而來的莫高窟而言千年只是一瞬而對於守護它的人來說要做成一件事,可能就是一生甚至是幾代人的傳承近日,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一家三代守護敦煌
  • 與劍南春一起品讀敦煌之美
    「以青春之力,重現歷史榮光」,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總冠名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於11月18日正式上線!節目中汪涵化身敦煌探索團團長,帶領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年輕人組成「敦煌探索團」共同探索敦煌璀璨千年文化。
  •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是歷史遺蹟,是文化記憶,是消亡物體。而敦煌莫高窟,終究有一天也會成為博物館的一份子。因為這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我們把視野從屏幕拉到西北大漠。這一千六百多年裡,莫高窟淡褪了紅綠鮮豔的顏料,剝蝕了崇高宏偉的佛雕,坍圮了一個個窟門又散落了一卷卷經書。沉默了千年,卻在它被喚醒那一刻,即邁向了消亡的命運。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首先,在壁畫臨摹的基礎上展開了石窟歷史與藝術的研究。在北京大學宿白先生的指導下,開始了系統的石窟考古研究。與此同時,對壁畫圖像內容的考證研究也全面展開。1981年,中日合作的《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1—5卷)出版,集納了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對石窟年代的考古分期研究、各時期石窟藝術風格的研究以及部分壁畫圖像的研究成果。
  • 【世界藝術史大會】「華夏遺韻」「千年敦煌」北大賽克勒博物館雙...
    2016年9月10日,世界藝術史大會特展「華夏遺韻」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以及「千年敦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開幕,9月11日向觀眾開放,展覽持續到10月18日。歡迎大家參觀!
  • 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敦煌之神秘偉大,但究竟莫高窟裡都畫了些啥?下面的四個小故事,可以從側面幫助了解敦煌。原來九色鹿是釋迦牟尼的前世,默默隱居,造福百姓。前文的四個小故事,是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代表,在出行之前,你一定好奇,敦煌4.5萬平方米的壁畫都畫了些啥?
  • 上海迪士尼、敦煌莫高窟也開了……
    敦煌莫高窟昨日恢復開放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免費 10日,暫停開放108天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恢復開放,並宣布自恢復開放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含港澳臺地區)醫護工作者可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及從業資格證,享受免除莫高窟門票費用的特別優惠。
  • 說說歷史上雮塵珠的前世今生
    說說歷史上雮塵珠的前世今生時間:2020-04-12 15:2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說說歷史上雮塵珠的前世今生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鬼吹燈之怒睛湘西中頻繁出現一個物件兒-----雮塵珠. 今兒我們就來講講雮塵珠 的前世今生! 關於這雮塵珠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 一周觀展指南|敦煌莫高窟今起重開,北京「三國志」繼續延展
    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大部分藝術機構均有序開放,敦煌莫高窟在關閉4個多月後於今天起重新開放,瓜州榆林窟和敦煌西千佛洞將在5月11日開放。不少場館也推出了新展,當生活開始回歸,藝術依舊可以撫慰心靈。去年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引起觀展熱潮的「三國志」展,也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開放,並將延期展出。
  • 樊錦詩:數位化令敦煌永續青春
    「莫高窟是唯一的,敦煌值得我認真。」這些話語,聽全國政協委員、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講了多遍。2003年,樊錦詩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件《關於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這件提案事關敦煌文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比中國敦煌的莫高窟還古老,唐僧曾經來過
    阿旃陀石窟雖然遠在印度,但跟中國著名的敦煌莫高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大量的古代佛教塑像和壁畫讓所有來到這裡參觀遊覽的遊客全都嘆為觀止,流連忘返。跟中國的敦煌莫高窟一樣,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石窟內都是沒有布置燈光的。當你走進石窟內,想要參觀石窟裡面的佛像和壁畫,就得緊緊跟隨導遊,他會使用手電筒幫你照明進行講解。
  • 敦煌:一部具象的時間簡史
    霍金說:時間是四維空間的一個維度,實時間是我們現在感受的時間;虛時間是指與歷史流向垂直的時間。劉慈欣說: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敦煌說:你說的都對,但,我更懂時間。1976、1977年,楊家橋公社開展「學大寨」農業生產競賽活動,從月牙泉抽水灌田,年提水量3至4萬立方米。糧食沒打下多少,泉水急劇下降、泉岸嚴重坍塌,泉眼堵塞,月牙泉告急。1985年,月牙泉平均水深僅為0.7至0.8米。由於水少,當時泉中乾涸見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無力再成月牙形。這一年,有2000年文字記載歷史的月牙泉似已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