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什麼?百度百科說:時間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王羲之說: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霍金說:時間是四維空間的一個維度,實時間是我們現在感受的時間;虛時間是指與歷史流向垂直的時間。劉慈欣說: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敦煌說:你說的都對,但,我更懂時間。
實時間與虛時間:月牙泉的消逝
1907年,匈牙利籍探險者斯坦因在從莫高窟馱走了大量經卷時,摟草打兔子,拍下了鳴沙山沙丘之間的一汪呈大月牙形的清泉。作為地質學上的一個奇蹟,此泉因形狀酷似新月而得名——月牙泉。最早關於月牙泉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兩千年前的東漢,據記載:「千古不涸」、水面、水深極大;據稱,直至清朝時,泉面還能跑大船。
1975年6月,楊家橋公社在「以糧為綱」的精神驅動下,給月牙泉安裝了三臺水泵,進行大規模的抽水實驗。1976、1977年,楊家橋公社開展「學大寨」農業生產競賽活動,從月牙泉抽水灌田,年提水量3至4萬立方米。糧食沒打下多少,泉水急劇下降、泉岸嚴重坍塌,泉眼堵塞,月牙泉告急。
1985年,月牙泉平均水深僅為0.7至0.8米。由於水少,當時泉中乾涸見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無力再成月牙形。這一年,有2000年文字記載歷史的月牙泉似已名存實亡。
2008年,敦煌開始應急治理月牙泉,將黨河的地表水抽到調蓄池,沉澱、過濾、澄清後,通過11根 井管導水到月牙泉底,進行滲透滴灌。夏天蒸發量大,黨河自身難保,滴管的水量更是杯水車薪。黨河乾渠在酷夏枯竭時,只能在水井抽地下水給月牙泉補給。工程設計的可用期限是十年,超過十年,就不起作用了。從2008至2018年,正滿十年。
也許月牙泉命不久矣,也許變成「植物人」的月牙泉早已「腦死亡」,無論是哪種情況,月牙泉的死亡可期。我們並不知道月牙泉何時誕生、由何產生,就如同無法推斷宇宙大爆炸一樣。如果把月牙泉當成某種概念上的「宇宙」。在實時間的概念上,月牙泉即將走向一個終點。在虛時間這個概念體系裡,在比三維更高的維度上,時間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閉合的圓,沒有起始也沒有終結。
在虛時間裡的月牙泉,沒有科學定律中失效的奇點,也沒有人們需要在該處乞求上帝的宇宙邊緣。月牙泉既不創生也不毀滅結束。不同的是,關於宇宙如何終結存在「演化開放」、「坍縮閉合」兩種可能,而月牙泉的終結,只有一種可能。
四維空間的時間:莫高窟的摺疊
莫高窟第220窟是整個敦煌保存最完好的初唐石窟:石窟左壁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畫成的西方極樂世界圖,碧波蕩漾的七寶池水平臺上,阿彌陀佛端坐蓮臺。中部的舞樂場面,樂工奏樂,歌伎起舞是一派歌舞昇平的盛唐景象。
與其它洞窟不同,220窟中的壁畫顏色豔麗如初。據說,這個洞窟是大畫家張大千從宋繪千佛壁畫中「剝」出來的。220窟表層宋畫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斑駁脫落。在洞窟中臨摹壁畫的過程中,張大千發現壁畫後面竟然還隱藏著另一幅歷史和藝術價值都更高的唐代壁畫。由於長年「不見天日」,這幅重見天日的唐畫色彩非常鮮豔。與其他常見到的黑臉孔的敦煌佛像不同,這幅壁畫中的佛像肌膚雪白。
莫高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層層疊疊的壁畫,其實是古人對「寸土寸金」的莫高窟珍視而造成的。從公元366年開鑿,至元代停工,經歷世代變遷、風俗流轉、供養人更迭,但石窟卻只有有限的空間。於是後人會在前人的壁畫上繼續疊加新作,就仿佛想蓋房又不拆遷,只在原建築上加蓋,直至形成聳入雲端的摩天大樓。
今日莫高窟,是解讀四維空間的時間最方便的模型。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於四維空間有無限的想像。大致上,人們採用愛因斯坦對於四維空間的理解:三維空間加上一維度時間,雖然這個理論是值得商榷的,但卻是最普遍的。四維空間是所有平行宇宙即所有時間的三維空間的集合。
在四維空間,時間仿佛如同剝離莫高窟層層壁畫的雙手,跨越千百年的同一空間的壁畫在此疊加。舉手之間,上千年的歷史可以同時出現在面前,只不過,這個空間是間斷的,而非連續的。我們可以同時看到唐朝的繁盛之風,宋朝的清麗禪意,元朝的豪邁粗獷,明朝的規行矩步,那一剎,莫高窟從三維變成了四維。
彎曲時空:敦煌古城的平行
1988年,日本人根據井上靖的小說拍攝一部名為《敦煌》的電影。電影講述了北宋年間,落第書生趙行德為深入了解西夏文明、隻身犯險,後被西夏的漢人僱傭軍頭領賞識,又搭救回鶻公主與之相愛,最後為守護敦煌文明於戰亂而創建藏經洞的故事。電影中,個人的愛恨情仇與民族大義、戰爭反思、文明傳承緊密相連,讓人似乎夢回一千年前那個文明衝撞的時代。
為了如實還原電影場景,在敦煌城西南約15公裡處,按照清明上河圖的形制,復建了敦煌古城。城樓、工事、衙門、酒肆......所有腦海中敦煌興盛時曾存在的三百六十行,一一再現人間。漫步古城,仿佛遙聽邊角連營,恍惚胡姬蹁躚。
時空彎曲,其實一百年前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就已經出現過,他認為宇宙的時空是通過彎曲來實現不同的平行時空,也可以利用時空彎曲進行時空旅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立體的長方體上位於體對角線上的兩個點,要想最快走完這兩點之間的路線,那麼就可以將這個三維的長方體,拆成長方體的二維展開圖,此時的最快到達的路徑就是兩點之間的直線。這就是利用了類似時空扭曲的方式,達到瞬間轉移的目的。
古城大門仿佛一個現實中的「蟲洞」:可以在時空中任意穿梭,無論是現在回到宋朝,還是宋朝回到現在。不同的是, 這裡難覓宋朝的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於是,我只好閉上眼,假裝,那日敦煌猶在。
時間與生命:壁畫墓的永生
對於有限時間的生命,中國人想出了一個無限延展的主意。中國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待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築和隨葬生活用品均應仿照世間。《荀子禮論》: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位於敦煌市城東六公裡處的西晉畫像磚墓,是敦煌漢唐墓葬文化的一個縮影。現在已發掘面世的兩座墓為漢代和西晉時期墓葬。三國滅亡以後的西晉時期,中原地區戰亂頻繁,很多能工巧匠和有錢人就為躲避戰亂,到此安居。這座墓始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它比莫高窟的建造早一百多年。
墓室的畫像磚主要集中在高大的照牆上,一磚一畫。主要內容有四神獸、李廣射虎、生活世俗等七大類。這些畫像磚以其豐富的內容客觀反映了西晉時期人們的思想信仰、社會生活以及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
在地下的長久的黑暗中,壁畫墓鮮亮的圖案仿佛逝者期望復甦的靈活,鮮活著,又或者說,永生著。敦煌人,從不畏懼死亡,生前的財富、習俗、親眷關係、職業等種種細節,都會藉由壁畫接引到另一個時空。在那裡,生命從不消亡,時間仿佛靜止,敦煌無意改變。
後記
敦煌,一個讓人思緒連篇、感慨萬千的地方。本文用敦煌的風物,解讀「時間」——有物理學上的時間,和關於生命意義上的時間。科普知識晦澀,本人才疏學淺,不求甚解,但求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