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
在慢慢的歷史長河中,酒不僅僅是一項物質存在,更像是一種文化象徵。酒作為中國人追求個性自由的基本需求,與政治軍事、皇權社稷、世俗人情、悲歡離合、親疏遠近、喜怒哀樂、性情風度等有著密切聯繫。
然而,有關中國酒的起源問題,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說法,有儀狄與杜康等等之說。但中國釀酒的起源年代應為大汶口文化時代,即:新石器時代。這部關於白酒的時間簡史,我們從「先秦」說起。
夏朝至先秦
夏朝距今已經年代久遠,現代人於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了那一時期的青銅酒器——青銅爵,商朝甲骨文的出現,亦是有記錄「若作酒醴,爾惟曲櫱」。
殷商時期人們不僅掌握釀酒技術,亦有了儲存老酒的概念,有了舊醴、新醴之分,在這一時期,酒被王權貴族們支配。周朝,酒用於祭祀。直至春秋時期,釀酒業才開始走向市場,進入尋常百姓家中。
秦漢時期
秦朝釀酒技術,還處於相對落後的階段,多為糧食釀造、僅十度上下的米酒。而漢代的釀酒者,將精力都付諸在制曲這項技術上,發明九醞法釀酒,專注於釀造高度白酒。
商業的繁榮,將香料帶進大眾視野中,自此便有了菊花酒、桂酒、百末旨酒等一系列配製酒。
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個時期,世界上最早的釀酒工藝學著作問世,賈思邈的《齊民要術》,他將各種釀酒方法進行整合和經驗總結。
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研究出的「復釀」技術,更是提高了酒精度數,使口感大幅提高,成為了白酒行業的業界標誌。
唐宋元時期
唐代的繁榮昌盛,使酒更加的普遍。人們將酒分為生酒和燒酒,即釀造過濾後的酒和經過燒法加熱處理的酒。這一時期,人們亦研究出了琥珀色的黃酒、葡萄酒,以米酒為酒基,加入動植物藥材或香料的藥酒。
宋代開始,人們對酒有了更加精準的評判,陸續出現了「辣、辛、烈」等形容酒液的詞彙,我國釀造白酒的技術達到全新的高度,高品質的黃酒已經比比皆是。
至元朝,中國進入了全面飲用黃酒的階段,全國範圍內也颳起了飲用葡萄酒的風潮。在這一時期,元朝的釀酒人們,將自己釀製的蒸餾穀物酒叫做燒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酒。
明清時期
明清時代,人們酷愛配製酒,稱為「露酒」,這一類酒以蒸餾酒為基酒,融合香料、花果汁、藥材糖汁等。其中最為豐富的是果酒,出現了:荔枝酒、棗酒、柿子酒等品種。
他們將穀物蒸餾釀造的酒稱「燒酒」或「刀酒」,因此民間「燒刀子」、「老白乾」等俗語稱謂流傳至今。貴州燒酒、汾州燒酒、京城燒酒、老窖川酒等取代黃酒的固有地位。
現代
現代的白酒釀造技術,大多沿用從古傳承至今的技法,但在蒸餾技術上有了空前上升。從「清香、濃香、醬香」到12種不同香型的創造。酒已經成為了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一角,諸多大牌名企攜自家產品,走進了世界的舞臺,彰顯了華夏文明五千年所誕生出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