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2020-11-30 騰訊網

11月2日,敦煌研究院助理館員付祥波在莫高窟264窟裡臨摹一尊塑身。他湊近觀察原塑身,接著用粉筆在自己臨摹塑像上做著修改記號。臨摹涉及到後續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

這原本是個冷門的行當,近年來卻不斷受到關注。從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給今年考上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祝福,到4萬人報名故宮文物修復師,從豆瓣評分9.4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熱播兩季的《國家寶藏》,一個接一個文化現象背後,是社會對文物和考古相關事業的認同。

與北京、西安等地不同,距離上海3100千米的敦煌遠處塞北,地理環境不如人意。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幾位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年輕人,探尋那裡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留在敦煌的理由。

【初見敦煌】

2017年12月12日,付祥波所乘坐的飛機對準敦煌機場跑道降落。他望向舷窗外,滿眼看到的都是黃沙。

山東漢子付祥波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的是中國傳統雕塑。他2017年畢業來到敦煌研究院,工作之一是臨摹窟中塑身,以進行保存和研究等。興趣使然、專業貼合,他來對了地方。

出機場,西行數百米,向南拐入一條僻靜的公路,兩旁僅能看見駱駝草和延伸到遠處的電線桿。路盡頭是一處小小的「綠洲」就是莫高窟,也是敦煌研究院的所在地。公元366年,一位叫樂僔的和尚在這裡首開石窟。自此,能工巧匠開窟之舉綿延千年,歷經北涼、隋、唐、宋、元等10個朝代,絲路咽喉重鎮敦煌盛極一時。莫高窟的壁畫、塑身多集中在南區,區內現存洞窟492個、塑身2000餘尊、壁畫4.5萬平方米等。

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外景。鄭子愚攝

敦煌莫高窟除了集納極高藝術價值的塑身壁畫以外,中原以及西域等文化、科技和宗教等匯聚、碰撞、交融,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留下瑰麗,是一處戈壁沙漠中的文化殿堂。明朝以後,莫高窟趨於沉寂。人們更耳熟能詳的,是離此地不遠的陽關、玉門關。

眼下,若非工作、旅遊,莫高窟附近人跡罕至。付祥波看著空無一物的戈壁,說:「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就留給時間去說吧。」

25歲的熊業騰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攝影專業。大二時,他到過敦煌,讓他震撼的不僅是文物,還有莫高窟的科技感——「數位化保護」的壁畫拍攝現場。畢業那年,熊業騰報考敦煌研究院,就衝著「數位化」去的。

熊業騰是西安人,故鄉距敦煌約1700千米,一路西行,熊業騰覺得像是去戍守邊防,既豪邁又不免悵惘。

與兩位90後不同,1980年出生、來自河南的壁畫修復師喬兆廣剛到敦煌時,對壁畫修復還不甚了解。

2000年前後,喬兆廣在報紙上看到敦煌研究院的招聘啟事。當時,喬兆廣還不知道壁畫修復是做什麼,只是謀一份工作。他給時任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王旭東寫了一封信,說明自己情況。

不久之後,喬兆廣得到「來了再說」的答覆。

【無意理會「去留」】

莫高窟海拔高出敦煌市區300米,與敦煌文物作伴的人,把進到窟區稱為上山。莫高窟的年輕人們在山上找到了榜樣,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莫高窟藝術綿延千年,每個時期的審美和技巧都印著時代的痕跡。即便是同一朝代,如唐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氣韻也不盡相同,氣韻演變背後是歷史長河的涓涓細流。琢磨各個歷史階段的藝術特點是莫高人的必修課。付祥波說:「臨摹古人作品,差之毫厘就會被懂行的人看笑話。」

在臨摹塑身前,付祥波走遍了莫高窟的大小洞窟,記錄每個窟的特點和細節。描摹中國傳統雕塑不同於西洋繪畫的速寫,只有藉助毛筆粗細變化的線條,才能還原古人在造像時對力度、空間、結構的把握。

2018年春節,付祥波沒有回老家,而是在山上靜心臨摹塑身。2月20日,正月初五,雪霽。在院裡小巷轉角處,他看見一位身型瘦小、穿著樸素的老太太正在掃雪。

他認出老太太就是樊錦詩。研究院裡的年輕人稱她為樊奶奶。攀談幾句後,樊錦詩向付祥波提出要求:「你要有更高的追求,不僅要達到前幾任先生的水平,還要超過他們。後來人當然要比前人做得好,不然還有什麼意思?」付祥波把樊奶奶的話記在心裡。最近的一次見到樊奶奶是今年國慶前一天。和往常一樣,她拄著拐杖,穿著樸素的深色外套、黑褲子,腳踩一雙運動鞋走進雕塑工作室。付祥波向樊奶奶介紹自己的手頭工作。他看到樊奶奶臉上浮現一個淡淡微笑。

工作室裡,孫紀元老前輩臨摹的塑身就安放在靠牆位置,工作和出入時都能看見。付祥波以此提醒自己,「以前輩為榜樣,不要讓自己過得太安逸」。桌上有一本日曆本。每過一天,他就會在上面打一個叉。打叉並非數著日子熬過去,相反,付祥波以此警醒自己:「度年如日。」

如果說,付祥波的工作是復刻從前,那麼熊業騰的「數位化敦煌」就是留住當下。

熊業騰加入團隊後才了解到,閃光燈直接對著壁畫閃爍的危害要遠遠超過陽光直射,所以,每一塊反光板都是根據每個洞窟結構特製。為最大程度還原洞窟內壁畫、藻井等,幾平方米牆壁通常都需要拍攝數千張照片,再通過後期人工拼接,以使圖像嚴絲合縫。

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主任吳健是熊業騰攝影業務上的偶像。初到敦煌研究院,吳健就告訴熊業騰,莫高窟壁畫是有溫度和肌理的。只要吳健有新作品,熊業騰都會研究照片背後的拍攝角度、用光等技法,想著早點追上他。與熊業騰一起畢業的同學,已有很多不再從事攝影相關工作。熊業騰覺得,是敦煌延續自己的攝影夢想。

敦煌雪後。熊業騰一早從市區上山。天微微亮,莫高窟九層樓映著晨曦,圓月當空。「仿佛就是一瞬間過了一千多年,莫高窟還是老樣子,只不過是人變了。」這是熊業騰當時心裡活動。而這或許也就是「溫度」的釋義——歷史的積澱,而肌理則是文物內核美感。

喬兆廣的工作是在和時間賽跑。

天長日久,不少壁畫已經模糊、變色,有的像魚鱗似的一片片翹起來,有的甚至還剝落了。修復師們的工作就是通過除塵、填墊、粘結、按壓……讓壁畫能與時間的侵蝕抗衡。

喬兆廣現年40歲,在部門還算年輕主力。學習壁畫修復,要由前輩們「傳幫帶」,合格壁畫修復師「出師」通常得要5到6年,也只有真正有經驗,熟練掌握各種技術時,才會被指派修復國寶級壁畫。

喬兆廣在洞窟裡修複壁畫。敦煌研究院提供

「時間」,讓喬兆廣很矛盾。他希望時間快一些,因為壁畫修復經驗隨時間積累;他也希望時間慢一些,壁畫修復急不得。

多年前,一處由「大國工匠」李雲鶴老前輩修的壁畫,時至今日也和當初修復時一樣,可謂毫無瑕疵。喬兆廣就像是一名給壁畫看病的醫生。「壁畫是有生命的,有生老病死。」喬兆廣說。壁畫不可再生,這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所謂壁畫修復,更像是為壁畫延續壽命,讓瑰寶能留存時間長一些。喬兆廣記得李老的一句話:「肉還能長出來,壁畫是不可能再長出來。所以千萬不能讓壁畫掉下來,不然就是罪人。」

11月初,敦煌氣溫驟降,為了保護壁畫,修復工作即將「冬休」。11月4日,喬兆廣趁著最後一小段窗口期進到洞窟,先為一處比小指甲蓋還小的起甲壁畫背面除塵,接著把配製好的粘結劑通過專門工具注射到壁畫背面,最後將一小片壁畫貼回牆體。進入狀態,喬兆廣很快就忘卻時間,能抓緊做一點是一點。

有意思的是,喬兆廣剛進洞窟打下手那會兒,到飯點就會停下手中工作,等著前輩們出來吃飯。可是他發現,前輩們左等不出來右等也不出來。眼瞅著飯點就要過了,他等不及走進洞窟裡去提醒,這才發現前輩們早就忘記時間。

如今,喬兆廣也成了容易忘記時間的人。

【是敦煌留住了我】

今年,敦煌研究院文保類職位報名錄用比為4:1。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覺得,敦煌之所以能吸引和留住年輕人,敦煌魅力是其中一部分,而一小部分原因是文保工作催不得,相當於給年輕人很大自由度。

院裡不催,可這群年輕人好像仍舊被什麼催著往前奔跑。

今年11月2日,付祥波把工作室裡其中一尊塑身搬進窟裡,實地對比原塑身。一比之下,付祥波立刻愁容滿面。原來,由於一開始是通過照片臨摹,塑身頭部傾角與原塑身有些許差距;二來,只有身臨其境,把自己放在和古人同一位置,才能深刻體會到古人藝術造詣之高。

付祥波在洞窟裡臨摹雕塑。敦煌研究院提供

之後幾天,付祥波每天都在窟裡泡很久,修改塑身。「專注做點事」,就是當下最幸福的事情。「待久了,會不由自主地有責任感,會覺得有擔子要遞給我們。」付祥波說。

喬兆廣在修複壁畫前有個儀式,要平心靜氣,會在精力最旺盛時做最重要的修復。這是對工作的尊重也是對文物的敬畏。

修複壁畫是個精細活,手可不能抖。為讓自己有一雙像外科醫生的手,喬兆廣找到練習方法,就是修復住所附近起甲的建築。長此以往,手就不抖了,功夫也熟練了。

對於一些修復要求較高的壁畫,每天只能修20平方釐米左右,相當於一個巴掌大小。大多數修復師就是「面壁」一坐一整天。「不會覺得枯燥,反而是很有成就感。」喬兆廣說。

窟裡工作條件艱苦。多年以前,前輩們只能用鏡子把日光反射進一片漆黑的洞窟,再利用白紙漫反射,把洞窟「照」亮。因為陽光直射,明火煙燻都會對敦煌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壞。直到莫高窟通電,情況才有所緩解。喬兆廣說,現在條件好了很多。

20年前,與喬兆廣一同到敦煌的年輕人裡,已經有幾位同事陸續離開。喬兆廣在這裡成了家,從此紮根敦煌,也慢慢理解了王旭東那句「來了再說」背後的辛酸。

熊業騰到敦煌後還輪崗當過洞窟講解員。正值年中旅遊旺季,每天要帶多批遊客,每批遊客都要在1.5小時內完成8個開放洞窟的講解。講解詞說多了口乾舌燥,每天喝個七八瓶礦泉水都是常有的事。

一次,熊業騰帶遊客進入到一個洞窟,猛然感覺洞窟裡撲面而來的溼潤感。他才體會到培訓時講到的,壁畫塑身的勁敵是洞窟開放時帶入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經過一次又一次講解,熊業騰懂得了莫高窟在開放和保護之間的微妙平衡。

熊業騰在洞窟數位化現場工作。敦煌研究院提供

回到攝影崗後,他對於文物數位化的感悟又加深了。趁著今年疫情,莫高窟暫不開放,熊業騰所在團隊「竊喜」,終於能完成第148號洞窟的「數位化」工作。最近,熊業騰申報了一個課題:記錄莫高窟周邊環境四季變化以及突發情況,希望為保護莫高窟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從西安到敦煌,會有心理落差嗎?畢竟,同為旅遊城市,西安「大唐不夜城」花燈如晝;敦煌到淡季,很安靜。

「當時,常書鴻前輩可是從法國巴黎依然決然回到一無所有的敦煌工作。」熊業騰答。

1935年,在法國已小有名氣的中國畫家常書鴻從舊書攤上看到一部《敦煌圖錄》畫冊,被敦煌深深吸引。從法國巴黎塞納河畔投身不見人煙的大漠戈壁。常書鴻之後,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成為敦煌守護人。

敦煌研究院裡,佇立著一座名為「青春」的雕像,雕像裡的少女身背草帽,拿著工具昂揚大步,一席齊耳短髮,隨著微風飄起。這是孫紀元老前輩以剛剛來到敦煌的樊錦詩為藍本創作的。

為什麼願意留在敦煌?「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熊業騰說。

【相關連結】

《法國宣布歸還西非國家文物,中國敦煌流散海外的萬卷文書怎麼辦?》

我在敦煌修文物:在莫高窟裡臨摹雕塑是怎樣的體驗?

相關焦點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釋文方面,中國學者陸續推出了《敦煌文獻分類錄校叢刊》《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等一系列分類釋錄文本,基本涵蓋了敦煌遺書的重要類別。與此同時,中國學者編纂出版了《敦煌石窟內容總錄》《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敦煌石窟藝術》《敦煌石窟全集》《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等一系列記錄敦煌石窟的基本資料。敦煌遺書的資料整理和刊布方面工作,幾乎被中國學者壟斷。
  • 江青煽動紅衛兵:敦煌莫高窟是精神鴉片
    這句話不過是陳寅恪先生列舉的當時或有的一個說法,這個說法不僅不是陳先生的觀點,在接下來的文章中,陳先生因對這句話「知其不然」,還進行了反駁和否定:「是說也,寅恪有以知其不然,請舉數例以明之……倘綜合併世所存敦煌寫本,取品質二者相與互較,而平均通計之,則吾國有之八千餘軸,比於異國及私家之所藏,又何多讓焉。今後斯錄既出,國人獲茲憑籍,宜益能取用材料以研求問題,勉作敦煌學之預流。」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敦煌莫高窟有著怎樣的歷史和故事?讓我們一起跟著總書記來學習。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是茫茫戈壁中一處亮麗的綠洲。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它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商旅使團在這裡駐足,再出西域、入中原。  公元366年的一天,敦煌鳴沙山東麓響起了叮叮噹噹的敲擊聲,那是莫高窟開崖建窟的第一聲錘音。  發出這聲迴響千年錘音的人,正是被譽為莫高窟創始人的樂僔。
  • 誰為敦煌上了把鎖:解密敦煌藏經洞
    這些不遠萬裡來到莫高窟探寶的外國學者,沒有受到任何限制。然而卻沒有任何一個中國學者前來。直到聽說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後,清朝廷這才意識到這些藏經的重要價值,但他們考慮的卻不是如何保護它們,而是千方百計想把它們竊為己有。1910年,清政府決定要把剩餘藏經洞經卷全部運往北京保存。在運送的路途中,幾乎每到一處就會失竊一部分,這是藏經洞經卷最大的浩劫。
  • 敦煌莫高窟今晚亮相《國家寶藏3》,它的國寶守護人是...
    但自央視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開播以來,觀眾、網友們對有一處「寶藏」現身節目的呼聲可謂是最高的,那就是敦煌莫高窟!進入第三季第五期節目,它終於來了!今晚(1月3日),國寶守護人辛柏青、張鈞甯、俞灝明將通過敦煌研究院選送的《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三件國寶,帶領觀眾領略「絲路明珠」之美和背後的「莫高精神」。
  • 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
    因探望在甘肅敦煌工作的舅舅,李雲鶴便在當地逗留了幾日。未承想,這一留,便是一輩子。  初見敦煌、初見莫高窟,李雲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觸動,「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面積的精美藝術,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太感動了」。  「留下來」,這是千年敦煌對李雲鶴的無聲邀請,同樣也是他對敦煌作出的莊重承諾。
  •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這是授予樊錦詩的頒獎詞。  作為我國文物有效保護的科學探索者和實踐者,樊錦詩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 上海迪士尼、敦煌莫高窟也開了……
    敦煌莫高窟昨日恢復開放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免費 10日,暫停開放108天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恢復開放,並宣布自恢復開放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含港澳臺地區)醫護工作者可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及從業資格證,享受免除莫高窟門票費用的特別優惠。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1981年,中日合作的《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1—5卷)出版,集納了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對石窟年代的考古分期研究、各時期石窟藝術風格的研究以及部分壁畫圖像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還先後出版了《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等書,為學術界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資料。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為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 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新聞中心-北方網
    因探望在甘肅敦煌工作的舅舅,李雲鶴便在當地逗留了幾日。未承想,這一留,便是一輩子。初見敦煌、初見莫高窟,李雲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觸動,「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面積的精美藝術,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太感動了」。「留下來」,這是千年敦煌對李雲鶴的無聲邀請,同樣也是他對敦煌作出的莊重承諾。
  • 聚焦敦煌古城文化,愛奇藝上線《登場了!敦煌》,每周三12點更新
    敦煌》在愛奇藝正式上線。「敦煌」不只是一個地名,這次由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開啟屬於她的腳步,更有汪涵帶隊,錢正昊和李浩源等青春藝人,共同探索敦煌歷史痕跡下背後的故事。敦煌不只是西域堅固的堡壘,也不是只有大而盛的絲路明珠。
  • 敦煌:一部具象的時間簡史
    劉慈欣說: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敦煌說:你說的都對,但,我更懂時間。實時間與虛時間:月牙泉的消逝1907年,匈牙利籍探險者斯坦因在從莫高窟馱走了大量經卷時,摟草打兔子,拍下了鳴沙山沙丘之間的一汪呈大月牙形的清泉。
  •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而敦煌莫高窟,終究有一天也會成為博物館的一份子。因為這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我們把視野從屏幕拉到西北大漠。2.1 華爾納剝離敦煌莫高窟320窟壁畫的殘痕2.2 8世紀初 唐代 敦煌莫高窟320窟南壁 菩薩壁畫 哈佛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 藏
  • 「神舟飛船之父」與「敦煌女兒」齊聚清華,兩位都提到同一個字……
    因為「愛莫高窟」樊錦詩堅守大漠半個多世紀保護、研究、弘揚莫高窟文化被稱為「敦煌女兒」樊錦詩說:我已年過80我還能為敦煌石窟做點事雖有客觀原因,但主觀原因在於自己我作為考古報告編纂的負責人沒有深入鑽研,沒有下足功夫,沒有真正負起責任」「我作為一名考古學的科研工作者必須為歷史負責為敦煌石窟世界文化遺產負責
  • 樊錦詩:數位化令敦煌永續青春
    「莫高窟是唯一的,敦煌值得我認真。」這些話語,聽全國政協委員、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講了多遍。2003年,樊錦詩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件《關於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這件提案事關敦煌文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比中國敦煌的莫高窟還古老,唐僧曾經來過
    阿旃陀石窟雖然遠在印度,但跟中國著名的敦煌莫高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大量的古代佛教塑像和壁畫讓所有來到這裡參觀遊覽的遊客全都嘆為觀止,流連忘返。跟中國的敦煌莫高窟一樣,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石窟內都是沒有布置燈光的。當你走進石窟內,想要參觀石窟裡面的佛像和壁畫,就得緊緊跟隨導遊,他會使用手電筒幫你照明進行講解。
  • 敦煌》看人類文明的驕傲
    其中第一期的節目主題——匠心,通過敦煌守護者一生的奉獻,展現了敦煌在我國歷史文化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為了心中那份召喚,他放棄了繁華優越的巴黎生活,來到黃沙漫天的莫高窟,更將此後六十年的榮辱沉浮和恩愛情怨都留在了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中。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讚譽他「篳路藍縷,厥功至偉,常公大名,宇宙永垂」。
  • 敦煌文物珍品 回鶻文木活字
    第三次是1944~1949年間,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收集的回鶻文木活字6枚。至於這6枚回鶻文木活字是何人何時何地所收集,已無從考辨,估計也出自莫高窟北區。第四次是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於1988-1995年發掘莫高窟北區時,在B56窟、B59窟、B160窟、B162窟、B163窟、第464窟等6個洞窟內發現的,共計發現回鶻文木活字48枚。
  • 天下第一說敦煌|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敦煌回鶻文木活字
    天下第一說敦煌|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敦煌回鶻文木活字 2020-05-01 0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神鹿與告密者|中文自修·聰明小豆丁|敦煌壁畫|壁畫|敦煌研究院
    不過,最近課代表發現,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古老的敦煌再次煥發了全新的生機!敦煌研究院和騰訊聯合推出了一款名為「雲遊敦煌」的小程序,其中有一出動畫短劇——《神鹿與告密者》重現了九色鹿的故事。九色鹿和敦煌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大費周章把它再次帶到屏幕上,對於我們的孩子們有什麼意義?別急,課代表這就為你來一一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