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新聞中心-北方網

2021-01-12 北方網

在敦煌,時間既慷慨又奢侈

對穿越時光而來的莫高窟而言

千年只是一瞬

而對於守護它的人來說

要做成一件事,可能就是一生

甚至是幾代人的傳承

近日,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

一家三代守護敦煌的故事

讓不少人為之動容

64年重複相同的動作

他讓殘損的壁畫復活

1956年,李雲鶴響應國家號召前往新疆。因探望在甘肅敦煌工作的舅舅,李雲鶴便在當地逗留了幾日。未承想,這一留,便是一輩子。

初見敦煌、初見莫高窟,李雲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觸動,「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面積的精美藝術,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太感動了」。

「留下來」,這是千年敦煌對李雲鶴的無聲邀請,同樣也是他對敦煌作出的莊重承諾。

三個月的試用期過後,時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給李雲鶴分配的工作是修復莫高窟的壁畫。在當時,國內還沒有專門從事壁畫修復的人才和技術,一切都得從頭慢慢摸索。就這樣,李雲鶴成為了莫高窟第一位壁畫修復師。

△20世紀50年代的莫高窟

沒有美術和雕塑功底就拜師學基礎,沒有工具就自己造,沒有技術就自己研究。 就這樣,李雲鶴一點一點摸索,製作出原創的「修復套裝」:最小的醫用注射器、包裹綢布的棉球、專用的修復刀、洗耳球、除塵器……他還開拓出「空間平移」「整體揭取」「掛壁畫」等眾多國內首創的壁畫修復技法。

△1963年,配合巖體加固壁畫揭取。(敦煌研究院提供)

△1975年,莫高窟220窟甬道修復。(敦煌研究院提供)

64年來,李雲鶴共修復了4000平方米壁畫、500多身塑像,而且做到零失誤。在他手上,莫高窟裡被「病害纏身」的壁畫和塑像「重獲新生」。

△2010年,敦煌研究院藏唐代彩塑菩薩像修復。(李波拍攝)

△壁畫修復前後對比圖

64年,對於千百年的文物而言,只是一瞬。對於一個人來說,卻已是一生。

如今,87歲的李雲鶴依然堅持在修復一線。但他深知,這樣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像我這個年齡,你再堅持,總有一天……」

讓李雲鶴欣慰且自豪的是,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輩、孫輩也加入了這場與文物漫長對話的旅程中。

△李雲鶴(左)、兒子李波(中)、孫子李曉洋(右)2019年莫高窟465窟工作現場 (莊嶽拍攝)

父親對我的影響很大

對文物要永遠保持敬畏

1990年,李雲鶴的兒子李波同樣成為了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復師。對於生於敦煌、長於敦煌的李波而言,回到敦煌修壁畫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家裡有一位修壁畫的父親,這對我的影響是極大的。而且這裡是我的故鄉,我對敦煌對莫高窟,有感情也有責任。」

在李波的印象裡,父親常說,「對待文物要有感情,知道它的可貴才能用心保護它。一旦要修,就要修到最完美的狀態,寧可不修也不能修壞了。」

而真正讓李波明白這句話是在2000年,一次他與父親外出援助兄弟單位的文物修復工作中。當時,李波負責修復一座天王像,可當他給父親看修復成果時,卻得到了父親這樣的評價:「你的理解和狀態都不對,我很懷疑你學到哪裡去了。」

對於父親的批評,李波一開始並不理解,而當他花了兩三天時間翻閱更多資料、進行更多思考,他才領悟到:「文物修復不是簡單的拼接,得去領會文物自身的狀態,不能糊弄自己更不能糊弄古人。」

後來,李波一直堅持著這個理念,也把這種思想傳遞給自己的學生,「無論如何,對文物一定要保持敬畏之心。」

因為爺爺所以更堅持

修復文物帶給我踏實感

2011年,李雲鶴的孫子李曉洋也加入了文物修復工作。一開始,李曉洋並不清楚自己能堅持多久,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枯燥的文物修復工作也曾使他萌生過退意,「每天坐在同一個地方,成百上千次地重複同一個動作,真的很枯燥。」

如今,李曉洋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也已超過十年。為何堅持下來了?除了在與文物長時間對話中積攢的熱愛,在他看來,還有兩件事對他的影響最為明顯。

李曉洋記得,有一天傍晚,他們結束工作出了洞窟後,爺爺坐在一個石墩上接電話。大漠的餘暉打到爺爺臉上,映得他的白色胡碴分外鮮明。在李曉洋的記憶裡,爺爺的身體一直非常好。當看到那一幕,他的心被揪了一下,覺得爺爺是不是老了。自然而然地,李曉洋想到了更多,「或許把這件事堅持下去,才是爺爺最想看到的。」就這樣,他有了再堅持堅持的想法。

讓李曉洋最終留在這個行業的「決定性瞬間」發生在2014年,他和同事在莫高窟360窟開展壁畫修復。修復前,牆上的壁畫幾乎完全被浮塵遮蓋,損毀也很嚴重;修復後,壁畫變得清晰、線條十分明確。那一瞬間,他仿佛有穿梭千年的晃神,「這件事讓我很有成就感,覺得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更多人看到更精美的壁畫,值了。」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李曉洋明白了爺爺一直說的文物修復師身上的責任,也慢慢有了對這份工作的獨特感受,李曉洋稱之為踏實,「感覺自己確確實實做了一些特別有意義的工作,所以內心特別踏實。」

這個踏實,是心有歸處;這個踏實,是守護傳承。

「敦,大也;煌,盛也」

曠世敦煌的背後

有著不輸其盛大輝煌的凡人匠心

家道悠悠,文脈綿綿,敦煌是以延續

致敬,匠人;致敬,匠心

  原標題: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

相關焦點

  • 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
    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P到10658000,3元/月   在敦煌,時間既慷慨又奢侈  對穿越時光而來的莫高窟而言  千年只是一瞬  而對於守護它的人來說  要做成一件事,可能就是一生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或許,潛心修佛的樂僔不曾想到,他這一鑿,竟雕刻出一座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他這一鑿,竟創造了一個流經千年的文化聖殿。  此後,莫高窟的開窟造像興盛起來,山麓斷崖上鑿壁開窟的聲音歷經10個朝代,千年綿延不絕,無數後來者在前臨宕泉河、東向三危山的鳴沙山東麓的南北兩區斷崖上,鱗次櫛比地開鑿了各種洞窟。  對於很多人來講,莫高窟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
  • 敦煌精神:永不凋落的沙漠之花
    敦煌作為戈壁沙漠中的肥沃綠洲,生生世世滋養了無數西去東來的人。常沙娜,「敦煌守護神」常書鴻之女,這朵用一生心血澆灌敦煌藝術的「沙漠之花」,帶著她和父親畢生的力作,日前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絢麗綻放。這是繼1946年在蘭州舉辦《常書鴻父女書畫展》之後,時隔73年,這對敦煌「守護使者」作品的再次重逢。
  •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央視截屏圖  中國甘肅網5月19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記者 雷媛)2020年5月17日晚8時,《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敦煌女兒」樊錦詩再獲殊榮,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舍半生,給茫茫大漠。
  • 《夢遊敦煌》動畫片即將上線_遊俠網 Ali213.net
    《夢幻西遊》電腦版又一款全新動畫片《夢遊敦煌》即將在暑期與廣大玩家正式相見。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在這裡流傳著無數美妙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如今,科普類動畫片《夢遊敦煌》將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另一個次元與廣大玩家一起感受敦煌盛景,帶你了解更多與敦煌有關的瑰麗文化。
  • ...一生守護生態安全的「森林醫生」 ——山東閆家河林業有害生物...
    生態文明先進事跡丨一生守護生態安全的「森林醫生」 ——山東閆家河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防治研究事跡 2020-11-26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與劍南春一起品讀敦煌之美
    「以青春之力,重現歷史榮光」,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總冠名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於11月18日正式上線!節目中汪涵化身敦煌探索團團長,帶領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年輕人組成「敦煌探索團」共同探索敦煌璀璨千年文化。
  • 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位於大漠深處,低調而有文化感的敦煌莫高窟重回視線,5月10日重新開放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 今年也是藏經洞發現120周年,1900年6月22日,(農曆5月26日),王圓籙道士發現藏經洞,由此開啟了敦煌的近代屈辱史。
  • 敦煌》看人類文明的驕傲
    「以青春視角,看千年敦煌的活力湧動;以時代觸覺,感受古老東方的華彩篇章。」這是最近熱播的《登場了!敦煌》中令人心潮澎湃的經典語錄。其中第一期的節目主題——匠心,通過敦煌守護者一生的奉獻,展現了敦煌在我國歷史文化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天津:四點發力建「雙城」-新聞中心-北方網
    天津北方網訊:11月27日,天津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通過了《中共天津市委關於制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將「『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列入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的主要目標之一
  •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沉默了千年,卻在它被喚醒那一刻,即邁向了消亡的命運。他來到敦煌時,這個地方掩於風沙,香火冷落,王道士清理積沙,招募資金修復洞窟,一個人默默做著這些事情。100年後敦煌或將消失後來,有人一直在風沙洗禮處,修復敦煌的信仰。所謂修復,難以如初,多少會留下遺憾。常書鴻,敦煌守護者,他忍受著大泉河的苦鹹水,大漠的風沙,甚至遭遇妻子與人私奔,家庭破碎的結局。
  • 用滿腔熱血 澆築閃光警徽-新聞中心-北方網
    天津北方網訊:2021年起,每年1月10日設立為「中國人民警察節」,從此,人民警察和教師、記者、醫師、護士一樣,有了屬於自己的行業性節日。他們用滿腔熱血澆築閃光警徽,一心精誠守護平安。在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故事,致敬擔當奉獻。
  • 【世界藝術史大會】「華夏遺韻」「千年敦煌」北大賽克勒博物館雙...
    2016年9月10日,世界藝術史大會特展「華夏遺韻」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以及「千年敦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開幕,9月11日向觀眾開放,展覽持續到10月18日。歡迎大家參觀!
  • 供電員工上門「送電」解難題-新聞中心-北方網
    天津北方網訊:「你好,是供電公司嗎?我家電錶快欠費了,現在家裡90歲的老母親和保姆正在隔離,我和愛人都在海濱醫院隔離,沒法買電。你們能過去看看嗎?」日前,國網天津濱海公司大港供電服務中心客服人員接到濱海新區大港油田三號院中區西裡宋先生打來的求助電話。
  • 神奇敦煌開講啦!當詩詞遇見敦煌
    它不因千年歷史,就拒絕少年輕狂,這裡自有意氣風發,諸如「少年將軍佐聖朝,為國掃蕩狂妖」的熱血故事,和你英姿。 無論何種身份,何等學識,何般心境,來自何方,只要你來敦煌,它都有獨特的魅力,等你來賞。
  • 盤點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敦煌元素,還不快來把博物館「帶」回家
    雙方通過遊戲去復原和展示敦煌壁畫上的精髓,又以敦煌IP文化為基礎再創作更多新的作品,讓玩家有機會深入感受敦煌文明的魅力。△敦煌博物館x樂樂茶 食品類文創產品 敦煌博物館x合生元:給寶寶飛天般的守護猶如飛天守護人間,來自敦煌的大愛傳承千年。媽媽,也是守護寶寶的小仙女!
  • 敦煌星象圖 精確超過想像
    星圖繪製的具體年份或許尚待進一步求證,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世界最古老的手繪星圖,精確程度超越了千年以後的歐洲天象圖。  敦煌《全天星圖》(局部)  目測手繪星圖十分精確   這份發現於敦煌藏經洞中的《全天星圖》,又稱《敦煌星圖甲本》,為絹本彩色手繪,長1.98米。
  • 跑遍世界尋找敦煌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跑遍世界尋找敦煌 錢成熙 2017-04-28 21:01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們相愛一生,一生太短」、鳳凰古城、美麗總是讓人擔心
    在沈從文老先生中,他在《美麗總令人憂愁》中寫道:生命是一種東西,他比一朵花更經得起風雨,以一種對自然充滿愛的眼光來回顧生活,我不禁感到激情的寶藏,並珍視藤葛這一恰巧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藤葛。在同一個人中,碰巧沒有第二次機會。
  • 敦煌第一次將壁畫與遺書結合!
    >(4-3)T 西魏·佛菩薩像中心柱造像是莫高窟乃至中國早期石窟的一個特點,是由印度支提窟發展變化而成券形龕,敦煌現存的中心柱造像洞窟僅有28個。這套敦煌拾遺,有留存千年的文字、佛像、壁畫。收藏它,是收藏歷史,更是收藏敦煌記憶。它足以是一次精明的投資,時間越久,越能彰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