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精神:永不凋落的沙漠之花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敦煌作為戈壁沙漠中的肥沃綠洲,生生世世滋養了無數西去東來的人。常沙娜,「敦煌守護神」常書鴻之女,這朵用一生心血澆灌敦煌藝術的「沙漠之花」,帶著她和父親畢生的力作,日前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絢麗綻放。這是繼1946年在蘭州舉辦《常書鴻父女書畫展》之後,時隔73年,這對敦煌「守護使者」作品的再次重逢。

  魂牽敦煌情緣 戈壁沙漠裡賡續中華文脈

  中華文明的基因得以生生不息,背後有著無數文物守護者的心血付出。在西北大漠,有一個名字無人不知,他就是敦煌學奠基者——常書鴻,他和女兒常沙娜,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敦煌藝術。他們原本可以過從容優雅的生活,卻把一生都交給了戈壁大漠,交給了孤寂的風沙和冷夜。

  常書鴻於1927年赴法國留學,曾是巴黎前途無量的畫壇新秀。1932年,常書鴻參加了赴巴黎深造公費獎金選拔考試,以一副《梳妝少女》摘得桂冠,順利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一家人遷到巴黎生活。

  常書鴻師從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勞倫斯,其作品一再獲得當時學院派最權威的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逐步躋身知名美術家行列。有人說,如果他當年能一直在巴黎畫下去,一定會成為世界級藝術家。

為1944年常書鴻臨摹《薩埵那捨身飼虎-敦煌壁畫莫高窟北魏第254窟》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然而,一個偶然的相遇讓他放棄了成為世界巨匠的前程。1935年,在塞納河邊散步的常書鴻在一個舊書攤上讀到伯希和編著的《敦煌圖錄》。這本書完全擊中了他,圖冊上那些靈動精妙的壁畫、莊嚴肅穆的彩塑,讓他深深地被祖國的文化歷史折服,便毅然決然地放棄了法國的一切,回國尋訪敦煌那富藏中國千古藝術珍寶的秘境。

  1937年,還不會講中國話的沙娜隨同母親飄洋過海與父親團聚。在抗日戰爭的炮火中,一家人在戰亂中輾轉各地。直到1943年3月,歷經千辛萬苦的跋涉,常書鴻一行才到達莫高窟。

  由於長年沒有人修繕維護,當時的莫高窟已經慘不忍睹:附近的農民不僅在洞窟裡生火做飯,還在莫高窟前的綠洲中放牧;一些珍貴壁畫被人用膠布粘走,個別彩塑也被偷去;許多洞窟的前室都已坍塌,棧道也幾乎全部毀損,大多數洞窟無法登臨。

  原本為繪畫藝術而來的常書鴻開始帶領大家清理積沙、修築防沙牆、種植防沙林,原本拿畫筆的手開始揮動鐵鍬。同時,常書鴻著手繪製莫高窟全景地圖,調查制定洞窟內容表並臨摹洞內壁畫,為敦煌學研究積累最基礎的資料。

  從那時起,常書鴻便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於敦煌的保護與研究之中,艱難地守護著莫高窟的每一件民族藝術瑰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像生根一般,獨守荒漠,一待就是五十年。

  常書鴻為敦煌藝術的保護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不但把一部分被沙土掩埋的洞窟清理出來,將洞窟、塑像統一編號,為後人研究提供方便,還組織修複壁畫,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寫了一批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論文,臨摹了大量的壁畫精品,多次舉辦大型展覽,出版畫冊,向更多的人介紹敦煌藝術,提高中國在敦煌研究領域的水平。

  藍天和黃沙之間,常書鴻將畢生心血都獻給了莫高窟,無怨無悔,儘管他因此失去了許多。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女兒常沙娜也和他一樣,一生致力於敦煌藝術教育推廣,執著守護著敦煌文化的文脈和根基。

  演繹敦煌傳奇 父女用作品訴說守護與承諾

  在「花開敦煌——常書鴻、常沙娜父女作品展」展廳的許願牆上,常沙娜寫下這樣的留言:「親愛的爸:我終生聽著您的教導要弘揚滲透敦煌的文化藝術。今天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了『花開敦煌』父女作品展,我們又相見了!」

  常沙娜自幼與父輩一起守護敦煌文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常沙娜12歲時就隨大人們一起在敦煌石窟內臨摹壁畫,描稿、勾線、著色、渲染、開臉……常書鴻要求她從客觀臨摹入手,一個洞窟一個洞窟地臨摹,並讓她在臨摹中準確把握歷代壁畫的時代風格,理解其內容與形式、民族傳統與西域影響的關係。從那時起,常沙娜就展露出過人的藝術才華。漸漸地,她立下了與父親相同的志向:一生致力於敦煌藝術的保護,守護這一方千年淨土。

  1946年常書鴻為了推廣敦煌籌集經費,帶著年僅15歲的女兒常沙娜在蘭州舉辦父女聯展,引起了很大反響,更多人開始關乎寶貴的敦煌藝術。畫展期間,一位加拿大籍猶太女士葉麗華,對常沙娜的才華大加讚賞,並提出願意資助常沙娜到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附屬美術學校深造。

  在波士頓,常沙娜學習了素描、透視、色彩、繪畫、設計、人體解剖、美術史……接受了系統的藝術和文化教育,了解了各種文化之間的聯繫,也理清了敦煌佛教藝術與西域絲綢之路文化的淵源。

圖為常沙娜臨摹整理《敦煌壁畫女供養人纈染刺繡披帶圖案分析》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在進步同學的影響下,常沙娜選擇中斷學業,在打工攢好了路費之後毅然回國。1951年春季,常沙娜在協助父親籌辦的「敦煌文物展覽」上,與梁思成夫婦結緣。應梁思成、林徽因的邀請,常沙娜破格成為清華大學營建系助教,並開啟了真正的工藝美術之路。

  在林徽因的指導下,常沙娜開始把敦煌的元素用於創作和創造。除了傳統的景泰藍改造,身為年輕教師的常沙娜還參與了首都「十大建築」的建築裝飾設計。其中,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頂由於空間跨度過大,一直沒有找尋到合適的設計,她從敦煌壁畫中的藻井圖案獲得靈感,設計出了有唐代風範的圓形浮雕花燈,得到全票通過。1997年,在退休前,她還主持設計了中央人民政府贈送香港特區的大型禮品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

  如果說常書鴻通過藝術家的視角打開世人對敦煌藝術的崇敬,那麼常沙娜則通過對圖案裝飾元素的解析,讓人能更直觀地認識敦煌石窟蘊含的智慧,每一個局部都令人驚豔。他們倆的藝術作品各具風格、各有特色,共同延續了敦煌的藝術神韻。

  傳承敦煌精神 不斷挖掘敦煌文化的當代價值

  「花開敦煌——常書鴻、常沙娜父女作品展」 是兩代「敦煌人」對那片神奇土地的一次隔空凝望。

  「100年對敦煌的歷史是短暫的,而對父親常書鴻在敦煌的50年人生是凝重而珍貴的。作為常書鴻的女兒,早期曾隨父親在敦煌經歷了難忘的少年時代,與敦煌結下了深厚的情結,是敦煌的風土培育了我做人應有的淳厚;是敦煌的藝術給予了我學習傳統藝術的功底。」常沙娜對記者表示,這批作品此後經歷了動蕩的歲月,能留存至今實屬幸事。這個展覽是她對父親的紀念,是對父親訴說自己堅守敦煌的一種承諾,也是希望喚醒更多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圖為常沙娜在許願牆上留言述說對父親的承諾。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常書鴻和常沙娜他們既有父女之情,也有師徒之誼,更有共同的志向。展覽展出了常書鴻父女二人的油畫、速寫、壁畫臨摹、花卉創作、裝飾圖案設計、服飾設計等200餘件作品,貫穿了兩代人在不同時期的藝術經歷,講述了他們共同致力於敦煌事業的熱情。

  「常書鴻父女的展覽,充滿了堅韌患難中的溫情,他們的故事讓人們看見時代變遷中藝術家的擔當與情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表示,常書鴻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文人以藝術救國的愛國情操,他守護的不只是敦煌,更是守護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宏觀歷史。常沙娜則承襲了父輩的赤誠,將敦煌的藝術和精神,發揚光大到了更多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當中。

  「展覽體現的不僅僅是常書鴻、常沙娜父女血脈相親的家風傳承,更是體現了敦煌精神的薪火相傳。」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表示,敦煌只有走進人心才能延續文化的生命,要讓敦煌精神不斷煥發出時代之光, 打造出國際最具活力的敦煌學研究實體和最有影響力的敦煌文化展示與交流平臺。(記者 方永磊)

相關焦點

  • 中國敦煌沙漠裡的泉水 千萬年來與沙漠共存永不乾枯
    甘肅敦煌市的鳴沙山月牙泉是個非常奇特的地方,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宛如一輪明月,它的神奇之處就是流沙永遠填埋不住清泉,我們都知道水火不容的道理,沙漠和永不乾枯的清泉卻能共存,一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解釋得清楚,古時候人們很難解釋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就會用一些豐富的想像力來神話自然現象。
  • 吉永小百合:昭和時代最美女人 永不凋落的「百合花」
    1956年,11歲的吉永小百合首次為廣播劇《赤胴鈴之助》中的小百合一角配音。1959年,參加《呼喚清晨的口哨》劇組的招募考試,順利被選中,初登銀幕在片中飾演纖細瘦小的少女美和子。1962年,讀高中時主演了浦山桐郎導演的劇情片《化鐵爐林立的街》,因在片中飾演清新純潔、品學兼優的少女,從此聲名日盛,被影迷們親切地稱呼為小百合花 ;同年,與橋幸夫二重唱的歌曲《いつでも夢を》(《永懷夢想》),銷量達30萬張,並獲得第4屆日本唱片大獎。1965年,吉永小百合考入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部史學科,在就學之時繼續從事電影拍攝 。
  • 甘肅有一個地方叫敦煌,沙漠與清泉共存,神奇的景象令人嘆為觀止
    近日,敦煌沙漠深處迎來夏季候鳥,過境水鳥破萬隻,遠超歷年來監測記錄。等到這一消息的公布,隨之而來也迎來大家對它的熱議。從而,那個原本不是非常熱門的旅遊城市敦煌,也再一次的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是的,在甘肅有這麼一個地方,它的名字叫敦煌。
  • 月牙泉四周都是沙漠,為何千百年來永不乾涸?
    但最能代表甘肅的,應該是敦煌了,敦煌的莫高窟壁畫,令世界矚目。它旁邊的鳴沙山和月牙泉,不但是世界有名的沙漠奇觀,還是甘肅的標誌性景點。前段時間火爆抖音的敦煌舞,又一次讓全國人民認識了甘肅,認識了敦煌。提起敦煌,就不得不提鳴沙山和月牙泉。敦煌是酒泉市的地級市,在甘肅省西部。這裡有著西北地區該有的特色,氣候乾旱,多沙漠戈壁,風沙比較大,儘管如此,它的魅力依舊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前往。
  • 江青煽動紅衛兵:敦煌莫高窟是精神鴉片
    [摘要]江青:敦煌藝術沒什麼可以繼承的東西。敦煌藝術是精神鴉片!歷史是過去歲月發生的客觀事實,但由於立場、視角的不同,對同一史實的解讀或者存在差異,但歷史事實本身仍存在於過去的歲月之中。陳寅恪先生在其《敦煌劫餘錄·序》中的確提到過這句話,原文是這樣的:「或曰,『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其發見之佳品,不流入於異國,即秘藏於私家。茲國有之八千餘軸,蓋當時唾棄之剩餘,精華已去,糟粕空存,則此殘篇故紙,未必實有繫於學術之輕重者在。今日之編斯錄也,不過聊以寄其憤慨之思耳』!」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一大批中國敦煌學家長期甘於寂寞、甘坐冷板凳,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埋頭於資料整理等具體的學術研究,既不為世俗之功名利祿所左右,亦不為功利性甚強之學術評價體系所綁架。如方廣錩教授為調查敦煌遺書的收藏情況,曾遍訪英、法、俄、日、美等諸多敦煌遺書藏家,成為當今世界上接觸敦煌遺書原件最多的學者。
  • 敦煌的沙漠綠洲奇觀,去鳴沙山和月牙泉,感受屬於這裡的美麗!
    敦煌的沙漠綠洲奇觀,去鳴沙山和月牙泉,感受屬於這裡的美麗!甘肅省是個美麗的地方,很多人去這裡旅行了,從東往西是細長的形狀,漢武帝時代設立的河西迴廊四郡在甘肅省。今天讓我給大家來繼續說這個旅遊,時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那就別讓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床上,家裡,多出去走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好了,好了,咱們廢話不多說,那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內容吧,敦煌、酒泉、武威、張掖這四個城市我最喜歡敦煌,這裡歷史悠久,留下了很多文物古蹟,例如莫高窟、玉門關、千佛洞等。
  • 《絲路花雨》女主「英娘」:讓敦煌壁畫「起舞」
    中新社蘭州6月3日電 題:《絲路花雨》女主「英娘」:讓敦煌壁畫「起舞」中新社記者 南如卓瑪周虹今年24歲,但在舞劇《絲路花雨》的舞臺已經長達10年。2017年開始,她成為劇中的女主角。周虹說,登臺後,77分鐘的表演時間裡「我就是英娘」。
  • 母親節之花是什麼 康乃馨/萱草/魯冰花花語介紹匯總
    這種愛才是孩子和母親永恆的精神支柱和我們民族生存的真正價值。2019年母親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本期傳統節日就帶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母親節之花是什麼,它的花語是什麼,一起來看一看吧。  母親節之花:康乃馨  由來  1934年5月,美國首次發行母親節紀念郵票,郵票上一位慈祥的母親,雙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著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鮮豔美麗的康乃馨。隨著郵票的傳播,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把母親節與康乃馨聯繫起來,康乃馨便成了象徵母愛之花,受到人們的敬重。
  • 庫姆塔格沙漠科考隊順利完成科考任務返回敦煌
    首次庫姆塔格沙漠聯合科考隊順利完成科考任務返回敦煌市  新華網蘭州9月24日電(記者王志恆) 23日晚間,首次庫姆塔格沙漠聯合科考隊61名隊員全部返回甘肅省敦煌市,這標誌著中國對庫姆塔格沙漠的首次科考活動順利結束,聯合科考隊完成了全部預定的科考任務,此舉結束了庫姆塔格沙漠沒有進行過全面科考的歷史
  • 神奇敦煌開講啦!當詩詞遇見敦煌
    為長河落日裡的大漠古道,曾匆匆而行的是一代又一代,積極奮進的和平身影; 因為735個洞窟裡的一斧一鑿,曾跪地匍匐的是一個又一個,與人為善的慈悲之心; 因為4.5萬平方米壁畫上的一幅幅畫卷,記錄著的是一朝又一朝,生民的真實生活。 看敦煌,從來不能孤立地看。
  • 敦煌壁畫到底有多美?(高清圖集)
    領略敦煌壁畫獨到的藝術之美,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成就,體驗敦煌石窟藝術創作者高超的技藝與匠心,傳播與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寶藏。井心層次豐富,有動有靜,富於變化,色彩明淨,體現出唐代藝術欣欣向榮的精神。
  • 我國甘肅省,有個存在了三年的「巨嬰」,是沙漠一道亮麗的風景
    ▲敦煌旅遊今天我們就要來講講我國甘肅敦煌的沙漠,在這裡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景點,它就是「大地之子」。「大地之子」是一個長15米,寬15米,由石材拼接雕刻而成的雕塑,其栩栩如生,給沙漠增添了非常生動的色彩。這座巨大的嬰兒雕塑就這樣睡在了一望無垠的沙漠之中,遠遠望去非常震撼。
  • 世上最罕見的花,大王花上榜,最後一種被譽為永不凋零的貴族之花
    【世上最罕見的花,大王花上榜,最後一種被譽為永不凋零的貴族之花】大王花,是世界上花朵最大的植物。產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等熱帶雨林中,以花朵巨大而氣味惡臭著稱。奧西利亞玫瑰,花瓣裡外是不同的色彩,一面赤色一面白色。
  • 敦煌的地質景觀——丹霞為何瑰麗?
    全文字數: 2350閱讀時間: 5分鐘大家好,我是清溪草,為了去敦煌徒步我也是拼了,要徒步遊學怎能不先了解敦煌文化?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天,我會分如下幾個主題介紹敦煌。有不足之處請告訴我或者留言補充。
  • 中國沙漠第一泉,曾經幾百年不枯,如今花了40億人工「續命」
    中國沙漠第一泉,曾經幾百年不枯,如今花了40億人工「續命」!中國有著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在這廣闊的國土上有著很多不同的景觀,也正是因為不同的景點,讓中國的旅遊業突飛猛進。如今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出門去旅遊,享受自己的旅途時光。
  • 代表著「希望」的敦煌,突現一大湖泊,在此之前乾涸了300年
    說到旅遊,敦煌是中國眾多旅遊景點中許多遊客打卡的地方之一,加上今年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敦煌再次回到了大眾面前,古老神秘的敦煌對每一位遊客都抱有憧憬,我去尋找這個神秘的地方。敦煌的環境大家都知道,成為沙漠中的珍珠,最離不開的就是水,人類也是水的起源,敦煌中的月牙泉,曾經幾乎是乾涸的月牙泉,我們花了很多資金和心血之後,終於挽回了那個,我知道了水資源在這裡不足多少,疲勞與珍貴。
  • 景致記錄:甘肅敦煌鳴沙山,沙會鳴叫,泉水永不乾涸
    敦煌鳴沙山,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南郊七公裡,庫姆塔格沙漠邊緣,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鳴沙山的沙,極細極細,晶瑩剔透,纖塵不染。鳴沙山的沙,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互相碰撞時,會發出嗡嗡的聲音,鳴沙山也因此而得名。白天的鳴沙山,尤其是中午的鳴沙山,十分炙熱,連沙粒都是燙人的。
  • 世界最美沙漠泉水,中國花19億把它救活,壯觀程度讓外國人羨慕
    世界最美沙漠泉水,中國花19億把它救活,其壯觀程度讓外國人羨慕,說到旅行,孩子們去哪裡玩?也許很多孩子都喜歡山水花草的自然美,我在大城市裡住了很久,有時會厭倦都市的喧囂和混濁的空氣,想要親近自然,但是,自然中的美景不僅是山水和花草,沙漠的景色也很值得一看。
  • 與劍南春一起品讀敦煌之美
    「以青春之力,重現歷史榮光」,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總冠名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於11月18日正式上線!節目中汪涵化身敦煌探索團團長,帶領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年輕人組成「敦煌探索團」共同探索敦煌璀璨千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