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 2350
閱讀時間: 5分鐘
大家好,我是清溪草,為了去敦煌徒步我也是拼了,要徒步遊學怎能不先了解敦煌文化?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天,我會分如下幾個主題介紹敦煌。有不足之處請告訴我或者留言補充。
前期
敦煌的地質景觀——丹霞為何瑰麗?
雅丹地貌是風力侵蝕而成嗎?
敦煌學與薦書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真的如此嗎?
敦煌的詩詞
你是否只記得「春風不度玉門關」和「西出陽關無故人」
敦煌流失的文化
珍品為何丟失?它們何時歸來?
敦煌的雙線旅遊
鳴沙山、月牙泉的故事
後期
敦煌的不同玩法——007特工採訪(待定)
敦煌徒步復盤
知道我為什麼先寫第一篇的原因了吧?去過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人或許不再對荒無人煙的沙漠獨有情鍾;或許也還固執地念著那自由、散漫的瘋狂,更願意去體會那空曠下的渺小以及由此引發的內心獨白。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歷史上曾經是河西走廊漢文化、青藏高原藏文文化、西域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交匯處。我們知道,古代文化交融的地方往往成為繁盛之地。
敦煌雖小,卻蜚聲海內外。一座西北邊城如何被世人所知?我們今天首先來談談他的地理位置和地緣文化。
敦煌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北面的戈壁與天山餘脈相接,南面則是與祁連山相連的崑崙山支脈阿爾金山。
連接著河西走廊與新疆的敦煌佔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實際是河西走廊向西的延伸。西面塔裡木盆地的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由於受到地形阻隔,不易穿越向東。而敦煌,是被沙漠戈壁包圍的一小塊綠洲。其東接中原,周圍卻沒有大城市,距最近的蘭州1100公裡。附近的玉門關扼守西去吐魯番的北路絲路,而陽關扼守西去南疆的南路絲路,與敦煌形成鐵三角。
敦煌的繁榮除了位置,水源也是重要條件。就如我們知道古代的大江大河往往是文明的發源地一樣。在西北乾旱地區,水源地顯得尤為重要。
敦煌為大陸性溫熱沙漠型氣候區,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晝夜溫差大,降雨少,蒸發強,空氣乾燥。敦煌氣象站(1956-2004年)多年平均降水量40.1 mm,蒸發量高達2400 mm,其降雨量遠遠小於蒸發量。
敦煌是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地區,但同時也是西北地區的重要農業基地之一,其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是當地的地下水。敦煌的地下水來自疏勒河、黨河(大水河)。而且根據地下水流向來看的話,敦煌的地下水主要來自大水河。可以說,黨河是維繫敦煌綠洲的生命線,敦煌的大多數人口和農業種植區域也都分布在黨河的衝積扇上。
黨河-圖片來源於政府網絡
今天我們主要講講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的形成經歷著一系列的過程:
1、一開始,在沙漠裡有一座基巖構成的平臺形高地,沙漠河流的衝刷使得高地內的節理或裂隙加寬擴大。風的吹蝕使風蝕溝谷和窪地逐漸分開了孤島狀的平臺小山,後者演變為石柱或石墩。
石柱-網絡圖片
2、風的吹蝕將石柱「雕刻」成各種形狀。如果巖層近於水平且硬、軟巖層相間,軟巖層被剝蝕掉,硬巖層相對突出,就會變得像屋簷那樣,稱為石簷。
石簷-網絡圖片
3、如果軟、硬層相間的巖層是陡傾斜的,就會形成鋸齒狀的雅丹地形
4、如果組成石柱的巖石下軟上硬,兼之低處的風攜帶的沙多且沙粒粗大,高處的風攜帶的沙少且沙粒細小,風的吹蝕和磨蝕作用就會讓石柱下部變得很細,像磨菇把,上段就成了蘑菇傘,形成蘑菇石。
蘑菇石-網絡圖片
5、若蘑菇把被剝蝕掉,蘑菇傘只靠著很小的一點接觸面積坐落在基巖上,看上去搖搖晃晃的,就稱為搖擺石。
搖擺石-網絡圖片
6、在球狀風化的配合下,兩塊圓咕隆咚的大石頭只靠一個切點互相接觸,上面的圓石似乎風都吹得動,就叫風動石。因為球狀風化也是花崗巖的特徵,所以其實就形狀而言,海邊更容易見到風動石。比如福建東山島的花崗巖區。
地球的外貌是內力與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比如板塊構造,抬升下沉,而流水和風力往往是典型的外力,塑造了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
大面積的雅丹分布不僅與原生沉積構造有關,也與後期的水力和風力侵蝕密切相關。
羅布泊大面積的雅丹分布,是因為其地質基礎便是湖相沉積。以土為主,卻含有堅硬的泥巖、石膏層。不管是風還是水,也都欺軟怕硬,所以,在如今的沙漠中它們總是差異侵蝕,形成凹凸相間的地貌特徵。儘管雅丹地貌各異,其形成過程卻類似。
在地質歲月中,湖水反覆進退,湖底形成一層沙一層泥,不斷交錯,成層。泥巖層結構緊密堅硬,一般不易遭受風和水的侵蝕,但是,它卻抵禦不住溫差的作用。
在羅布荒原旅行,常會聽見突發的「闢拍」聲,有時似鞭炮,有時似狼嚎,似鬼怪出沒,其實這都是雅丹地貌在作怪。我們知道乾旱地區晝夜溫差變化劇烈,常達30°C~40°C以上。熱脹冷縮的效應,使外露的巖石崩裂發出聲響。最著名的就是花崗巖的球狀風化,然而,泥巖因為結構成層,所以崩裂也是一層層剝離脫落,形成許多水平狀或垂直狀的外觀,使夾在泥巖層之間的沙層逐漸暴露在地表,為雅丹形成的第二階段創造了條件。
地表風化破壞後,風、水即有了肆虐的對象。在風的吹蝕或水流衝刷下,堆積在地表的泥巖層間的疏鬆沙層,被逐漸搬運到了遠處,原來平坦的地表變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間,雅丹地貌的雛形即宣告誕生。
雛形的雅丹地貌更有利於風化剝蝕作用。在沙層暴露後,風、水等外力繼續施加作用,使低洼部分進一步加深和擴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於有泥巖層的保護,相對比較穩固,只是外露的疏鬆沙層受到侵蝕,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態。至此,雅丹地貌最後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後,依舊會隨侵蝕作用的進行,繼續變化。所以雅丹最後也會經歷誕生、盛年和消失的過程。
另外,附近柴達木的雅丹地貌,是75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早期的湖泊沉積物,由於地質運動抬高而脫離水體,期間的鹽和沙凝結地殼被西風侵蝕雕塑而成。因其奇特怪誕的地貌,飄忽不定的狂風,再加上當地巖石富含鐵質,地磁強大,常使羅盤失靈,導致無法辨別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視為魔鬼城。
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屬於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風蝕谷狹窄,雅丹造型豐富多彩,高密集型為世界所少見。世界上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盧特荒漠東南部,約2萬平方公裡,雅丹高200米,風蝕谷寬500米,雅丹呈壠脊狀延伸,長數公裡至十幾公裡。
好啦,今天的雅丹就將到這裡啦,我是知識的搬運工,如果你覺得內容對你有用,不妨掃描下面的二維碼,助力我親自去遠方,謝謝,金額不在多少,遇見便是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