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創新的核心是人才,科技周刊關注創新,我覺得你們可以關注下『帽子』的問題。」 8月15日,南京大學唐仲英樓,《新華日報科技周刊》報導團隊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都有為送上顧問聘書後,都院士認真地談起了自己關注已久的「創新之問」。
雖然已經82歲高齡,都有為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各類磁性材料的相關會議,接受來自企業的頻繁諮詢。如今,國家大力提倡產學研協同發展,深懷「產業情結」的他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踐行,碩果纍纍——1984年,新華日報就曾以「拿來主義」加快經濟發展為主題,對都有為用科研技術服務企業生產的事跡進行了報導。時隔30多年,和都院士對話,我們仍能清晰感受到他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一顆熱忱之心。
只顧搶帽子,貽誤創新黃金時間
「現在的人才帽子比較多,年輕人都一味忙著爭『帽子』,怎麼可能有創新成果?」令記者意外的是,溫潤謙和的都有為,提到 「帽子」頗有些痛心疾首。
「現在我們給年輕人定製了很多頂『帽子』,青年千人、長江傑青、各種學者……而且還都有年齡關卡,最晚在45歲之前。」都有為認為,激勵年輕人是好事,但一些負面現象已經出現,值得重視,不少年輕人變成了為帽子而研究,「如果45歲還上不了傑青,很多人就認為自己這輩子就完了。」
全國有多少頂「帽子」?數數真不少。除了國家層面有各類人才計劃,各省市也有各類人才計劃,比如「黃河學者」「泰山學者」「黃山學者」……等等,全國各級各類的創新人才計劃有近百個。
都有為感嘆,在上世紀末期,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啟動實施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那時候科研條件較差,科研獎勵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各種獎勵越來越多,年輕人更需要用好「帽子」,激勵創新。
如今,「帽子」成了青年人開展科研工作的必需品,都有為說,評職稱、申請項目的時候,「帽子」多了肯定競爭力強一些,他們就需要一直忙於寫材料、準備答辯,今年申請了「傑青」,明年可能要報不同單位歸口的「長江」,沒有完的時候。更令人憂慮的是,急於帶上「帽子」,會讓一些青年人優先挑選那些「短平快」的項目做,以便早發論文、多發論文,進而早日戴上「帽子」、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於是,在原本是科研黃金年齡的時候,「青椒」們卻忙著寫材料、準備答辯。都有為說,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如果不能找準目標,深入下去,根本不可能產生創新創業成果,在基礎研究方面尤其要潛心靜氣,坐住冷板凳,一個方向鑽研數十年,也並不罕見,科研有時候就是「大器晚成」。燕山大學的田永君老師專注十年研製出了nt-金剛石,這一成果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一位來自普通大學的默默無聞的教師轟動了整個材料科學界。「十年就搞這一個研究,放在別的大學可能就給解聘了。」
不提倡單純的「以帽取人」
比爭「帽子」本身問題更大的,是「以帽取人」的現象,都有為認為,現在帽子把科研人員分成了三六九等,他參與過多次不同的人才項目的評審,深知人才的差異並沒有那麼大。「評上這些『帽子』的,往往是比較優秀,但落選的也不一定就沒水平,有時候,我們更難去用同一個天平去衡量不同的人才。」
甲類人才享受某種待遇、乙類人才可得多少安家費、丙類人才有資格競爭某類項目……以「帽子」配置科技資源的現象在高校內似乎已經是習以為常,這不僅造成校內的關係隔閡和交流障礙,也固化了科研人員的資格身份,不利於正常科研的開展。「一旦得到某些頭銜,就有了佔資源、拿項目、用資金的資本,甚至全國高校隨便挑,但沒有頭銜的,不僅創造積極性受到打擊,連做項目的難度都大大增加。
「我們不能讓『帽子』成為少數人的權利,要創造一個讓年輕人靜下來的創新環境。」都有為建議,高校應該按需用人,而不是按『帽子』用人,根據人才的特點和能力去聘用,建立「能進能出」的人才機制,避免「一評定終身」的弊端,既要讓真正符合國家發展和高校需求的優秀人才「進得去」,也要讓無法沉心做學問、搞科研的人才「出得來」。
「國外科研經費的使用比較靈活,課題組可以自主聘用博士後、訪問學者等等,不拘於學科,更不是因為『帽子』,都是根據研究方向的實際需要,這樣才可能激發創新活力,湧現創新成果。」
「人才」,首先是人,然後才是才
「現在我們國內很多研究室條件已經不比國外差,可是沒有人,再好的實驗室也只是個零啊!」都有為對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是數十年如一日,在談及科研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經歷,他曾不假思索地說是自己的兩個學生拿到國家優秀博士論文。
「所謂人才,人是在前面的,首先是做人」,都有為強調,對人才的培養要全面,人的「氣場」很關鍵。他不無遺憾地說,現在有些大學生雖然很聰明,但是怕吃苦,嬌生慣養,群體意識比較差。「舉個小例子,離開實驗室關空調,應該是每一個學生的習慣,但有些學生都做不到,實驗室老師找他談,有人甚至說,老師我付電費就得了,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何以談科研上的群體協作?」
創新要從改革教育開始,都有為講過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科學家安德烈?海姆的故事,他的口頭禪是「把科學研究當成快樂的遊戲」,他曾用強磁場懸浮青蛙,獲得了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沒有哪個諾貝爾獎得主是為了得諾貝爾獎而從事科學研究的,都是因為有了興趣,才深入研究。創新的原動力是興趣和好奇心。」
都院士回憶自己上小學的時候,雖然整天玩,但並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事後回想,他覺得兒童時期正是一個人想像力最豐富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在於灌輸給孩子多少知識,而是要讓孩子養成愛動腦筋、好問、獨立思考、善鑽研的好習慣。「我們國內的教育模式要改進,現在總是讓孩子按課本上的來,孩子們已經不敢獨立思考,連提問的勇氣都沒有了,創新的關鍵就是獨立思考,甚至異想天開。如果我們的教育把孩子的創新能力發掘出來了,將來得諾貝爾獎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批一批。」
交匯點記者 秦繼東 楊頻萍 張宣 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