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刊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提醒:用好「帽子」,激發...

2020-12-05 中國江蘇網

交匯點訊 「創新的核心是人才,科技周刊關注創新,我覺得你們可以關注下『帽子』的問題。」 8月15日,南京大學唐仲英樓,《新華日報科技周刊》報導團隊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都有為送上顧問聘書後,都院士認真地談起了自己關注已久的「創新之問」。

雖然已經82歲高齡,都有為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各類磁性材料的相關會議,接受來自企業的頻繁諮詢。如今,國家大力提倡產學研協同發展,深懷「產業情結」的他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踐行,碩果纍纍——1984年,新華日報就曾以「拿來主義」加快經濟發展為主題,對都有為用科研技術服務企業生產的事跡進行了報導。時隔30多年,和都院士對話,我們仍能清晰感受到他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一顆熱忱之心。

只顧搶帽子,貽誤創新黃金時間

「現在的人才帽子比較多,年輕人都一味忙著爭『帽子』,怎麼可能有創新成果?」令記者意外的是,溫潤謙和的都有為,提到 「帽子」頗有些痛心疾首。

「現在我們給年輕人定製了很多頂『帽子』,青年千人、長江傑青、各種學者……而且還都有年齡關卡,最晚在45歲之前。」都有為認為,激勵年輕人是好事,但一些負面現象已經出現,值得重視,不少年輕人變成了為帽子而研究,「如果45歲還上不了傑青,很多人就認為自己這輩子就完了。」

全國有多少頂「帽子」?數數真不少。除了國家層面有各類人才計劃,各省市也有各類人才計劃,比如「黃河學者」「泰山學者」「黃山學者」……等等,全國各級各類的創新人才計劃有近百個。

都有為感嘆,在上世紀末期,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啟動實施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那時候科研條件較差,科研獎勵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各種獎勵越來越多,年輕人更需要用好「帽子」,激勵創新。

如今,「帽子」成了青年人開展科研工作的必需品,都有為說,評職稱、申請項目的時候,「帽子」多了肯定競爭力強一些,他們就需要一直忙於寫材料、準備答辯,今年申請了「傑青」,明年可能要報不同單位歸口的「長江」,沒有完的時候。更令人憂慮的是,急於帶上「帽子」,會讓一些青年人優先挑選那些「短平快」的項目做,以便早發論文、多發論文,進而早日戴上「帽子」、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於是,在原本是科研黃金年齡的時候,「青椒」們卻忙著寫材料、準備答辯。都有為說,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如果不能找準目標,深入下去,根本不可能產生創新創業成果,在基礎研究方面尤其要潛心靜氣,坐住冷板凳,一個方向鑽研數十年,也並不罕見,科研有時候就是「大器晚成」。燕山大學的田永君老師專注十年研製出了nt-金剛石,這一成果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一位來自普通大學的默默無聞的教師轟動了整個材料科學界。「十年就搞這一個研究,放在別的大學可能就給解聘了。」

不提倡單純的「以帽取人」

比爭「帽子」本身問題更大的,是「以帽取人」的現象,都有為認為,現在帽子把科研人員分成了三六九等,他參與過多次不同的人才項目的評審,深知人才的差異並沒有那麼大。「評上這些『帽子』的,往往是比較優秀,但落選的也不一定就沒水平,有時候,我們更難去用同一個天平去衡量不同的人才。」

甲類人才享受某種待遇、乙類人才可得多少安家費、丙類人才有資格競爭某類項目……以「帽子」配置科技資源的現象在高校內似乎已經是習以為常,這不僅造成校內的關係隔閡和交流障礙,也固化了科研人員的資格身份,不利於正常科研的開展。「一旦得到某些頭銜,就有了佔資源、拿項目、用資金的資本,甚至全國高校隨便挑,但沒有頭銜的,不僅創造積極性受到打擊,連做項目的難度都大大增加。

「我們不能讓『帽子』成為少數人的權利,要創造一個讓年輕人靜下來的創新環境。」都有為建議,高校應該按需用人,而不是按『帽子』用人,根據人才的特點和能力去聘用,建立「能進能出」的人才機制,避免「一評定終身」的弊端,既要讓真正符合國家發展和高校需求的優秀人才「進得去」,也要讓無法沉心做學問、搞科研的人才「出得來」。

「國外科研經費的使用比較靈活,課題組可以自主聘用博士後、訪問學者等等,不拘於學科,更不是因為『帽子』,都是根據研究方向的實際需要,這樣才可能激發創新活力,湧現創新成果。」

「人才」,首先是人,然後才是才

「現在我們國內很多研究室條件已經不比國外差,可是沒有人,再好的實驗室也只是個零啊!」都有為對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是數十年如一日,在談及科研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經歷,他曾不假思索地說是自己的兩個學生拿到國家優秀博士論文。

「所謂人才,人是在前面的,首先是做人」,都有為強調,對人才的培養要全面,人的「氣場」很關鍵。他不無遺憾地說,現在有些大學生雖然很聰明,但是怕吃苦,嬌生慣養,群體意識比較差。「舉個小例子,離開實驗室關空調,應該是每一個學生的習慣,但有些學生都做不到,實驗室老師找他談,有人甚至說,老師我付電費就得了,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何以談科研上的群體協作?」

創新要從改革教育開始,都有為講過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科學家安德烈?海姆的故事,他的口頭禪是「把科學研究當成快樂的遊戲」,他曾用強磁場懸浮青蛙,獲得了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沒有哪個諾貝爾獎得主是為了得諾貝爾獎而從事科學研究的,都是因為有了興趣,才深入研究。創新的原動力是興趣和好奇心。」

都院士回憶自己上小學的時候,雖然整天玩,但並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事後回想,他覺得兒童時期正是一個人想像力最豐富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在於灌輸給孩子多少知識,而是要讓孩子養成愛動腦筋、好問、獨立思考、善鑽研的好習慣。「我們國內的教育模式要改進,現在總是讓孩子按課本上的來,孩子們已經不敢獨立思考,連提問的勇氣都沒有了,創新的關鍵就是獨立思考,甚至異想天開。如果我們的教育把孩子的創新能力發掘出來了,將來得諾貝爾獎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批一批。」

交匯點記者 秦繼東 楊頻萍 張宣 王甜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受聘為《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二批科學顧問
    中國江蘇網訊 5月8日下午,《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二批科學顧問聘任啟動,新華日報科技周刊報導團隊赴北京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向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頒發《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聘書。震驚世界之餘,也為當時正處在「岔路口」的中微子研究找到了未來發展方向。關於青少年科普,王貽芳表示,科普難點很多,要把科學說清楚傳達給大家,要滿足「準確」和「清楚」這兩點要求,但有時候這兩點本身就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大多數科普集中在科學相關的雜誌和媒體,受眾並不廣泛,大眾化的媒介並不感興趣。
  • 新晉歐洲科學院院士、蘇大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時玉舫受聘為《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9月4日,《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聘任儀式在蘇州大學舉行,新華日報科技周刊報導團隊赴蘇州市向歐洲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頒發《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聘書。時玉舫出生於山東沂蒙山區,1977年被山東農學院錄取。
  • 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南大都有為、邢定鈺、祝世寧院士談創新
    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南大都有為、邢定鈺、祝世寧院士談創新 2018-05-30 2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下面看看有哪些地學部院士吧!安芷生第四紀地質學家安院士長期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
  •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
    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制定能力。  第五,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
  • 「左腦」產業「右腦」人才 提供智力支持 17位院士任職科技顧問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已經有多家企業與院士聯合在淄博註冊公司,由院士擔任法人代表。17位院士擔任政府科技顧問,13位院士擔任山東(淄博)國家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發展戰略指導委員會委員,提供專家諮詢服務。未來,更多高層次人才將走進淄博,而這裡創新創業的土壤恰好適合科技種子生根發芽。
  • 中國科學院專家濰坊行暨 「院士大講堂」活動在高新區舉行
    中科創新園落地濰坊以來,在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深入挖掘濰坊企業技術需求,積極引進院所優質產業化項目和高層次專家來濰發展,為濰坊市提供了技術對接、成果轉化、投融資等眾多服務,成果顯著。濰坊市將持續加強政策集成,用好用活科技創新平臺,撬動更多資源支持科技研發和創新創業,努力為各類人才和企業家提供最好的舞臺。
  • 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為西華大學作學術報告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伍迪)為慶祝建校60周年,西華大學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來訪該校,並為學校相關專業老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作了題為「石墨烯等二維材料的製備與應用探索」精彩的前沿科技報告,報告由該校副校長餘孝其主持。
  • 星光熠熠:果殼網科學人首批科學顧問,他們都是誰?
    為此,我們廣泛邀請科學家擔任「科學人」的顧問,希望讓信息在公眾和科學家之間充分流動起來,用信息的流動衝決盲從與封閉。科學人團隊還會繼續擴大科學顧問規模,以下是接受邀請的首批科學顧問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王自發(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簡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3年入選首批「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雷達技術專家保錚教授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1日18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科技英才:天體物理學家——艾國祥院士
    全國英才資料庫:中國科技英才、天體物理學家艾國祥院士,國家級英才人物;1938年2月生於湖南益陽。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臺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主任,1997~2000年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委員會主席。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當代青少年趕上了科技創新的好時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發言。新華網 於耀東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方針,科技創新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中國正在全球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長遠布局,奮力爭先。
  • 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周杏 方巍)8月18日,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展覽主題為「科技創新、引領未來」,展覽主要介紹平江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眾託、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錦武三位院士的光輝事跡。
  • 當前院士最多的央企|航天科技集團有33位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祝學軍、朱廣生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當前,航天科技集團有33位(在職10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人數位居央企之首。
  • 國際著名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國際著名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九三學社社員,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陳星弼先生。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5日訊(記者 陳淋)國際著名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九三學社社員,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陳星弼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2月4日17時1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89歲。  陳星弼先生1931年1月28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希望研究在淄博更多地進行轉化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長期從事磁學和磁性材料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開展了磁性、磁輸運性質與材料組成、微結構關係的研究。在採訪中,都有為院士告訴記者:「從參加第一屆新材料技術論壇以來,我一直關注淄博的轉型發展,與淄博的企業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希望我對磁學和磁性材料的技術研究能在淄博更多地進行轉化應用。」
  • 科技周刊薦讀 | 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黑洞」
    正如頒獎人所表示,今年的獎項關乎「宇宙最黑暗的秘密」——三位獲獎人都因在黑洞研究方面所做的卓越貢獻而獲獎。諾獎花落「黑洞」意味著什麼?記者聯繫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和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的專家為我們解讀。  「諾貝爾獎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獎勵突破人類認知的一些新發現,黑洞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 科技周刊薦讀丨「郭守敬」望遠鏡讓銀河系有了新畫像
    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90期)  【探索】」等11項代表成果……  累累碩果背後,「LAMOST的核心創新和關鍵技術」正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華日報《科技周刊》記者獨家採訪了項目負責人之一崔向群院士,聽她講述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的科技創新故事。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國家富強不能靠房地產
    學術上的辛勤付出讓他所獲榮譽無數,先後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省/部級二等獎4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憑藉其在磁性材料領域的傑出貢獻,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筆者不禁好奇,是什麼力量在支撐這樣一位載譽滿滿、已過耄耋之年的科學家依然如此勤勉?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新華社上海5月28日電 題: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新華社記者劉雪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閃耀的光環和榮譽在丁健看來並不值得過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