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國家富強不能靠房地產

2020-12-07 騰訊網

文章來源:新材料在線

即便已經82歲高齡,都有為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各種磁性材料相關會議。近幾個月來,他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外面,常常是頭天晚上回去,第二天下午又要出差。

都有為在磁性、磁輸運性質與材料組成、微結構關係等方面的教學及研究成果突出,編著學術專著達10餘本,與科研組的師生共發表SCI論文800餘篇,被SCI論文引用1萬餘次,獲國家發明專利24項。學術上的辛勤付出讓他所獲榮譽無數,先後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省/部級二等獎4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憑藉其在磁性材料領域的傑出貢獻,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筆者不禁好奇,是什麼力量在支撐這樣一位載譽滿滿、已過耄耋之年的科學家依然如此勤勉?

對材料初創企業應寬容失敗鼓勵成功

國家富強不能靠房地產,只能靠實體經濟,只有實體經濟達到世界一流,國家在世界上才是一流。

——都有為

近年來,中國磁性材料生產企業發展速度很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專業從事磁性材料生產的企業大大小小已經1000家以上。然而,目前國內的磁性材料廠商還存在著過度依賴勞動力資源、加工工藝不穩定、規模小等問題。

「這跟我們整個工業基礎相關,原先我們工業基礎、機械加工能力都比較弱,現在慢慢趕上來了,所以我相信若干年以後,我們在自動化、智能化方面也會慢慢趕上去。」

面對磁性材料產業發展問題,都有為態度樂觀。但是對於磁性材料初創企業的融資難問題,都有為卻急在心裡。

「材料這方面,越是有技術,創業難度就越大,而在這一行業中,不少微小型企業,很難得到資助,也未必能夠讓大企業看重,走上被收購的道路。」

都有為認為,資金支持對於磁性材料產業發展,尤其是對初創企業而言,至關重要。磁性材料的產業化,不但需要保持長期的固定資產投入,還需要一定的流動資金,而流動資金一旦缺乏,訂貨和職工工資都會受影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開始火苗很容易熄滅,這個星星之火需要政府來培育。

都有為建議政府採用低息貸款,或參股等方式支持初創企業的發展。

我覺得政府要力氣支持初創型的企業,哪怕十個企業有一兩個成功,我認為這是成功,要寬容失敗鼓勵成功

建言踐行,都有為在科研之餘不但幫助了磁性材料企業攻克技術難關,甚至幫助初創企業找資金,這些年來,受過他技術幫助的企業究竟有多少?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了。

1982年,一家生產揚聲器和微電機使用的永磁鐵氧體產品的磁性材料廠,因為技術力量薄弱,質量上不去,產品大量積壓,瀕臨破產。機緣巧合,廠方偶然看到了都有為撰寫的相關論文,深受啟發,於是派人專門趕來南京大學找到都有為,請他當技術顧問。

都有為在不影響校內教學、科研任務的前提下,先後7次前往該廠講學,課後還輔導技術骨幹。除講課外,他還多次給該廠郵寄資料,一年多時間裡,他陸續給工廠寫了數十封信,回答技術難題,提出注意事項。

在幫助職工提高技術素養的基礎上,都有為還幫助該廠成立了攻關小組,將改造陳舊設備作為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經過一年多努力,該廠通過了磁能積研究課題的技術鑑定。自此,該廠因為產品質量的提高而重新打開銷路,半年盈利27萬元,並有7種產品出口國外。

如今,國家大力提倡產學研協同發展,都有為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踐行,在那個智慧財產權完全得不到保障的年代,他的踐行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力,更是格局。

中國磁性材料基礎研究差距尚存

「國內的磁性材料研究已經積累了一批活躍的青年人才,他們是中國磁性材料發展的希望」

——都有為

近些年,習慣了強國語境的國人,很難想像中國的材料技術產業發展走過了多麼艱辛的歷程,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十年甚至幾年以後就能趕英超美。對此,都有為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基礎研究方面,國內外的差距仍然巨大。

具體到磁性材料研究,都有為指出,許多基本原理都是國外先提出來,比如當磁性材料溫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時磁性會消失,這一物理特性由法國科學家皮埃爾·居裡發現,再比如說亞鐵磁性、反鐵磁性這些概念都是由國外科學家提出來的,儘管早在東漢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探索磁性材料的應用。

科研水平的差距在應用層面體現得尤為明顯。儘管中國的永磁和軟磁生產量已經走到國際前列,但很多原始專利還是在國外授權。另外,技術含量高的磁性材料,如磁存儲基本上都是國外控制。中國的磁性材料產品,無論在技術水平、生產設備、產品質量和檔次以及合格率等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

讓人欣慰的是,這一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近幾年來情況有一些變化,國內的專利也很多了,並且有些專利是中國首先提出來的。」都有為興奮地談到,「國內的磁性材料研究已經積累了一批活躍的青年人才,他們是中國磁性材料發展的希望。」

對科研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從都有為的言語間不經意的流露出來。談及科研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經歷,他不假思索地指出是自己的兩個學生拿到國家優秀博士論文。

回顧都有為的科研歷程,可以窺見中國的材料技術發展走過的艱辛歷程,方能理解都有為重視人才的良苦用心。

1953年,都有為考入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然而,在那個運動多發的年代,都有為的學業和科研數度中斷,被迫到南京附近江浦縣的一個村子裡勞動鍛鍊,之後還經歷了大煉鋼鐵、上山挖煤的一段時光。大學畢業後,近二十餘年時間,他都沒有好好翻過一次專業書,更別提認真坐下來開展一項實驗了。

直到1978年,都有為才重新執掌教鞭,回到熱愛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此後,都有為赴美參加中美凝聚態合作項目,在霍普金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開展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究。回國後,都有為重新回歸了感興趣的磁性材料研究。

在那個物資都匱乏的年代,實驗室設備奇缺,都有為並沒有因此而懈怠,沒有試驗設備,他就經常去化學系樓走廊晃悠,把別人不用的天平、瓶瓶罐罐,通通帶回來,自己改裝一下,製作成樣品製備、測量設備。

即便在這樣一窮二白的艱苦條件下,都有為還能堅持每年輸出2篇論文,在當時國內物理界最高水平的雜誌《物理學報》上發表。

「那時,我們的實驗室在北大樓地下室,天一下雨,屋裡的水就漲起來了,我們拿著掃帚和水桶,深一腳、淺一腳與惡劣環境搏鬥,捍衛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但遇到黃梅天,水實在太多,就只能穿著雨靴直接進入實驗室工作。」現在的實驗環境好了,他還時常能憶起那段時光。

不敢擔風險的投資機構是「平安保險」

都有為對於資本過度青睞房地產,而投資初創企業卻慎之又慎的現象很是不滿,曾經戲稱一些投資機構為「平安保險」。

「我覺得年輕科研工作者需要在研究與教學工作上做出成績,沒有精力到社會上去開拓,這些事情更適合我們老頭子來做。」在回答為什麼如此頻繁在外奔波時,都有為如是說。

除了為從事科研的學生提供幫助,都有為還關注著自主創業的學生發展狀況。他認為,學生投身創新創業熱潮中,不缺技術、人才,最缺的還是資金。而磁性材料的初創公司由於投入大,周期長,融資往往非常艱難。

都有為對於資本過度青睞房地產,而投資初創企業卻慎之又慎的現象很是不滿,曾經戲稱投資機構為「平安保險」。

「當下有些公司做投資,不希望冒半點風險,要對被投資的小公司進行苛刻的評估,自己認為投出的錢不會打水漂且保險了,才會拿出資金支持。」都有為無奈搖搖頭說,「創業怎麼可能會沒有風險呢?有風險是很正常的,不能因為有風險就不去支持了嘛。」

有的學生在創業中遇到困難了,打電話向都有為訴苦,他不但在專業上提供指導,還常常自己為學生融資作擔保。作為磁性材料權威,「都有為」這個名字,在業界無人不曉,有了這位大家的擔保,投資人自然心裡有底。享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初創公司有了資金支持,如魚得水。

此外,他還以支援院士工作站建設等多種方式,為青年創業者們提供便利。

「我覺得作為老師,總會跟學生心連心,他們的事我能夠盡一份力,總會幫助。」

結語

採訪中,都有為先生的笑容讓筆者很自然地放鬆心情,他說話聲音輕柔,但很清晰。筆者與都有為先生從家常裡短聊到磁性材料產業發展;從他年過八旬依舊放不下工作的緣由聊到他的產業情結。

在參加完採訪當天的活動,他還要趕往北京,準備第二天的學術會議。

臨別處,筆者借用南京大學給予都有為先生的評語,以表敬意——「君子謙謙,溫和有禮,不以嬌豔花朵示人,僅憑碧玉琢成的葉片,已使其他望塵莫及。」

2020全國醫藥粉體製備及物性表徵

技術高峰論壇

在成功舉辦「2019全國醫藥粉體製備及物性表徵技術高峰論壇」前提下,應行業所需,中國粉體網將於2020年4月1日-4月2日在杭州舉辦「2020第二屆全國醫藥粉體製備及物性表徵技術高峰論壇」,論壇將著重討論粉體工程最前沿的理論和實踐,學習交流粉體工程在醫藥粉體中的應用經驗和體會,強化醫藥從業者對粉體科學的認識,助力藥企探索前進之路,為醫藥從業者提供一個共享的平臺。

論壇熱誠歡迎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企業界代表積極參加,同時歡迎公司、企事業單位到會展示技術成果,洽談產、學、研、用合作。

會務組:

聯繫人:公經理

聯繫人:翟經理

相關焦點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具體來說:早在1986年的時候,袁隆平就將雜交水稻育種戰略劃分為一系法、兩系法和三系法,讓雜交水稻育種的程序化繁為簡;過去的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一直有三大難題,雄性不育系的培育途徑、水稻雜種優勢的利用和如何突破制種關,但這一系列難題都被袁隆平先生成功解決;在2018年的時候,就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示範田高達1065.3公斤的畝產量創下整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上的最高紀錄
  • 國之棟梁——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材料類)
    作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建院以來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纍纍,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
    中國科學院學部的最高組織形式是院士大會,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中國科學院成立後,十分注意依靠國內高水平科學家參與學術領導,在經歷了評議會、科學工作委員會、專門委員會等方案幾度討論與演變後確定了建立專門委員制度。1953年初專門委員人數達253人,這為建立學部打下了基礎。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等華人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曹曉風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外,還有6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分別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黃永剛(Yonggang Huang)、華泰立(Terence Hwa)、 曹穎(Doris Y. Tsao)和楊麗笙(Lai-Sang Young)。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機構。
  • 屠呦呦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何如此難?
    三無教授屠屠呦呦靠堅守獲得諾貝爾獎。「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這是她名字的出處!出生於1930年的屠呦呦教授,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治療瘧疾的藥品,美國專家篩選了幾十萬種藥品,都不見療效。屠呦呦教授相信中醫中藥的博大精深,遍讀古方,最終找到了分子式為C15H220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成功挽救了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
  • 屠呦呦應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要說最近我們國家哪位科學家的最具有影響力,估計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是屠呦呦老師,因為他剛在2015年獲得了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界大獎諾貝爾獎,而他也是中國唯一獲得此殊榮的科學家。屠呦呦老師是因為發現全新抗瘧疾藥物青嵩素而獲獎的,青嵩素被世界衛生組織稱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瘧疾治療藥物」,而得瘧疾的呢,據說每年大概有幾十萬人,可見他這一發現對人類的意義有多大。
  • 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南大都有為、邢定鈺、祝世寧院士談創新
    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南大都有為、邢定鈺、祝世寧院士談創新 2018-05-30 2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
    ,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當前,我國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
  • 科技周刊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提醒:用好「帽子」,激發...
    8月15日,南京大學唐仲英樓,《新華日報科技周刊》報導團隊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都有為送上顧問聘書後,都院士認真地談起了自己關注已久的「創新之問」。雖然已經82歲高齡,都有為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各類磁性材料的相關會議,接受來自企業的頻繁諮詢。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 長三角「一體化」要有具體的內涵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因病逝世
    2014年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為武漢大學學生做「愛心與創新」講座供圖/視覺中國據武漢大學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下面看看有哪些地學部院士吧!安芷生第四紀地質學家安院士長期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希望研究在淄博更多地進行轉化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長期從事磁學和磁性材料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開展了磁性、磁輸運性質與材料組成、微結構關係的研究。在採訪中,都有為院士告訴記者:「從參加第一屆新材料技術論壇以來,我一直關注淄博的轉型發展,與淄博的企業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希望我對磁學和磁性材料的技術研究能在淄博更多地進行轉化應用。」
  • 楊振寧姚期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二人均有多個外國院士頭銜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 代睿 許雯  據央視報導,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日前已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月21日,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注意到,中科院已公布楊振寧、姚期智的信息,二人分屬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和信息技術科學部。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是院士,但並不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對於很多學者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終身榮譽,從設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的人數還未超過1000人,他們是一個國家最為聰明、最有貢獻的人。
  • 都有為院士張裕恆院士作客寧波材料所磁性材料及應用論壇
    12月4日下午,南京大學都有為院士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裕恆院士作客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報告會結束後,兩位院士與參會師生做了深入交流,並耐心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從兩位學者身上,大家深切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追求科學、為國家著想、並付諸行動的偉大精神。   報告人簡介   都有為,磁學與磁性材料專家,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磁學和磁性材料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開展了磁性、磁輸運性質與材料組成、微結構關係的研究。
  • 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按照中國科學院官網信息整理:中國科學院化學部江桂斌建立了較系統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分析方法體系,在新POPs的汙染水平、傳輸與演變趨勢、累積機理和毒性效應方面開展了長期研究,為我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目標做出了相應的貢獻。發展了系列的色譜與原子光譜聯用技術,解決了有機汞、有機錫和有機砷等常見化學形態的分析問題,部分技術實現了產業化。曾獲2007年長江學者成就獎、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 為大多數民眾所知曉的幾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稱號,大多數的院士你可能並不了解,但也有一些科學院院士,為大多數民眾所知曉。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曾說過「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的故事在民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我和我的祖國
    >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23日電 (金迦力)70年漫長徵程,書寫著新中國從貧窮弱國蛻變為富強大國的壯麗篇章
  • 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為西華大學作學術報告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伍迪)為慶祝建校60周年,西華大學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來訪該校,並為學校相關專業老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作了題為「石墨烯等二維材料的製備與應用探索」精彩的前沿科技報告,報告由該校副校長餘孝其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