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教授屠屠呦呦靠堅守獲得諾貝爾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這是她名字的出處!
出生於1930年的屠呦呦教授,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治療瘧疾的藥品,美國專家篩選了幾十萬種藥品,都不見療效。
屠呦呦教授相信中醫中藥的博大精深,遍讀古方,最終找到了分子式為C15H220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成功挽救了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
屠呦呦教授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被稱為「三無教授」即:
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院士頭銜,但就是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研究出青蒿素;為了驗證其療效,不惜親自試服,以致換上肝炎。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許多人發現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
於是很多人開始質疑中國的院士制度,為屠呦呦鳴不平,而近期這種聲音在網上愈演愈烈。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根據中國科學院的相關規定,增補院士採用的是推推薦制,被推薦人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對65周歲以上的候選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
聚焦新型冠狀病毒中的兩位院士
高福,國家疾控中心主任,1961年出生,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50歲左右當選院士。
2019年底,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親臨武漢調研新型冠狀病毒起因,並在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由疾控中心等近40多名科研人員撰寫的論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發表於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NEJM)。
科研能力、論文產出效率,可謂是強悍、高效。
新冠病毒肆虐的兩個多月裡,發表了450多篇SCI的高福院士受到巨大質疑,成為黑色笑柄甚至歷史罪人。
舒紅兵,1967年出生,現任武漢大學教授、副校長、醫學研究院院長,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院士時不足50歲,真正是年輕有為,人生贏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研工作者的最高榮譽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月29日,科技部發文稱,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科研單位不應該把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國家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危機時刻卻突然出臺對SCI指揮棒的否定,說明已經認識到科研管理體制的痼疾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危害極大,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箇中緣由益智教授分析得很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