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何如此難?

2020-12-06 生活得顏色

三無教授屠屠呦呦靠堅守獲得諾貝爾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這是她名字的出處!

出生於1930年的屠呦呦教授,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治療瘧疾的藥品,美國專家篩選了幾十萬種藥品,都不見療效。

屠呦呦教授相信中醫中藥的博大精深,遍讀古方,最終找到了分子式為C15H220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成功挽救了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

屠呦呦教授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被稱為「三無教授」即:

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院士頭銜,但就是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研究出青蒿素;為了驗證其療效,不惜親自試服,以致換上肝炎。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許多人發現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

於是很多人開始質疑中國的院士制度,為屠呦呦鳴不平,而近期這種聲音在網上愈演愈烈。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根據中國科學院的相關規定,增補院士採用的是推推薦制,被推薦人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對65周歲以上的候選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

聚焦新型冠狀病毒中的兩位院士

高福,國家疾控中心主任,1961年出生,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50歲左右當選院士。

2019年底,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親臨武漢調研新型冠狀病毒起因,並在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由疾控中心等近40多名科研人員撰寫的論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發表於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NEJM)。

科研能力、論文產出效率,可謂是強悍、高效。

新冠病毒肆虐的兩個多月裡,發表了450多篇SCI的高福院士受到巨大質疑,成為黑色笑柄甚至歷史罪人。

舒紅兵,1967年出生,現任武漢大學教授、副校長、醫學研究院院長,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院士時不足50歲,真正是年輕有為,人生贏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研工作者的最高榮譽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月29日,科技部發文稱,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科研單位不應該把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國家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危機時刻卻突然出臺對SCI指揮棒的否定,說明已經認識到科研管理體制的痼疾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危害極大,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箇中緣由益智教授分析得很透徹。

相關焦點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有網絡媒體傳言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對於此消息,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媒體公開表示,上述消息不實。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回應稱消息不實-虎嗅網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界面新聞查詢發現,按照規定,2020年並非增選院士的年份。2020年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界面新聞表示,上述消息不實,兩院院士去年剛剛增選過一輪,且屠呦呦並沒有參選。網絡傳聞近日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2017年,清華「美女教授」顏寧(施一公的學生)落選院士,也曾一度引發媒體關注。尤其是顏寧又離開清華,出走美國兩年之後,又評選上了美國科學院院士。根據《中國工程院章程》和《中國科學院章程》,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
  • 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來源:說談大學 搜狐新聞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而與此同時,國外媒體對屠呦呦教授的評價是,她是能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和圖靈並列的巨人(有點過了,但讚美溢於言表)! 這樣看來,屠呦呦教授的再次落選,到底是一種「長臉」,還是「打臉」呢?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大多數民眾都不明白,為何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如此艱難?
  • 屠呦呦因沒有論文和博士學位落選兩院院士?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屠呦呦研究員但大家對屠呦呦的一番熱忱卻被有些人拿來大肆利用和消費。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後,有人對此持續發難,炮製出了所謂「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的重大新聞。並在通稿中給出了評委會的三點理由,即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沒有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和沒有留洋背景。
  • 85歲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卻2次落選中科院士,這到底是為何?
    她也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成為中國的驕傲。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位辛勤耕耘、屢建功勳,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卻沒有入選中國的科學院院士,兩次增選科學院院士都落選了,為什麼成為中國的科學院院士,難度如此之高?
  • 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次有機會嗎?
    比如說清華大學曾經最年輕的博導顏寧,如今已經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這麼多的頭銜,是否能夠讓她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外界關心的話題之一。另外,我國還有一位著名的候選人物,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位人物,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按照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超過65歲的科學家,原則上不再推薦。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屠呦呦早在2015年就曾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進行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的獎項。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 顏寧教授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負氣出走?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如清華大學的薛其坤院士,因在我國本土做出第一個諾獎級成果而屢獲大獎,成為學術明星;又如因創辦西湖大學,探索新型辦學模式的施一公院士,因他廣泛的社會活動也廣為人知。如果當選,顏寧將成為當年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也是在同年,顏寧表示其已經接受母校普林斯頓大學發來的邀請,擔任終身講席教授,而此時中科院的增選結果還沒有出爐。為什麼說顏寧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謠言?顏寧教授在遠赴美國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出爐,顏寧落選。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然而距離屠呦呦獲得這個獎項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屠呦呦還是沒有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的院士,這不禁讓人們開始質疑起中國科學院的評選制度來——屠呦呦已經獲得了這樣的殊榮,而她做出的貢獻也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難道還不能進國家的科學院嗎? 其實,對於這個情況的出現,外界一直是眾說紛紜。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再次落選2020年兩院院士的評選或許要算其中之一了。據說,評委給出的落選理由一是沒有留洋背景,二是沒有博士學位,三是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屠呦呦在國內落選兩院院士形成對照的是: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等科學家一起被英國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入選理由一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二是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三是她的成績跨越東西。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因為學歷太低,遺憾落選院士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抗瘧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因為學歷太低,遺憾落選院士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抗瘧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科學領域的頂級殿堂,曾有無數人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他也成為無數追夢人的夢想。然而,屠呦呦女士和顏寧女士未能入選中科院,成為所有人詫異的焦點,人們在好奇:中科院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真的病了?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而有部分網友說:中科院院士評選方法需要改改了,顏寧這樣出色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也不是院士,如果不是評選機制有問題,為什麼最優秀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顏寧為什麼落選院士,是不是院士評選方法存在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以及它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