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81歲的屠呦呦因在生物醫學上做出的成就,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當時的媒體報導稱為」三無「科學家。4年之後,這個」三無「科學家又獲得了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的最高獎項——諾貝爾醫學獎。她也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成為中國的驕傲。
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位辛勤耕耘、屢建功勳,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卻沒有入選中國的科學院院士,兩次增選科學院院士都落選了,為什麼成為中國的科學院院士,難度如此之高?
01
1930年的冬天,屠呦呦出生於在浙江省寧波市的一個醫藥之家,是家裡五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而屠呦呦這個名字是父母依據《詩經》中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給取的,寄託了父母對她的美好的期盼。
屠呦呦6歲的時候就被父母送進小學上一年級,得益於良好的家庭教育,屠呦呦後來的學習生涯一帆風順,15歲進入到了寧波私立甬江女中學習。如果她的人生就這樣發展下去,或許和普通人沒有區別,可就在她16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她不得不被迫終止學業。
16歲那年,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結核,這在當時屬於很嚴重的疾病,傳播性也很高,因此屠呦呦被迫終止了學業,必須及時接受治療。好在當時的家庭條件還不錯,屠呦呦得到了全面的治療,在與病魔抗爭了兩年後病情有所好轉。
也許是因為這次患病的經歷,讓屠呦呦更加堅定了學醫救人的遠大志向。病情康復後,屠呦呦很快完成了初中、高中學業,隨後成功考入北京大學,學習生藥學專業。大學4年,屠呦呦一門心思地撲在學習上,手腦並用,努力學習醫學知識,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分配到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
02
上個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嚴重影響到治療效果,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病,全世界約二分之一人口受威脅。屠呦呦和她所在的研究組,從60年代開始擔起了抗瘧藥研究任務,屠呦呦臨危受命,擔任該研究組組長。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科研條件還是相對落後的,尤其是醫療設備、物資都極其匱乏,而在那樣的情況之下,屠呦呦所帶領的團隊依然百折不撓,從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收集所有關於瘧疾的藥方2000多張,然後進行整理、實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
在經歷了數百次的失敗後,屠呦呦終於成功提取了青蒿素,隨後又通過青蒿素結構中的羰基,合成了雙氫青蒿素。青蒿素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而雙氫青蒿素要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還要強得多,被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屠呦呦的這一醫學成就,為全世界人類帶來健康的福音,使得全球每年因瘧疾而死亡的人數下降了38%,大大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成功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而迄今為止,全球已經有數十億人從中受益。
因此,在2015年10月8日這天,為表彰她為人類治療和控制這一重大寄生蟲類傳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真是振奮人心,屠呦呦無疑是中國人的驕傲。
03
然而,貢獻如此突出她,為何沒有入選兩院院士?
我們都知道,科學院院士頭銜是所有科研學術工作者夢寐以求的榮譽頭銜,不僅能顯著提升自己在業內乃至社會的地位,帶來一定的福利待遇提升,更多的是證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大家的信賴與稱讚。
院士代表著一個科研工作者的最高榮譽,可以說是國家的國之瑰寶,是推進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因此,每個國家增選院士都有其嚴格的評選流程,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增選,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確實更為嚴格。
按照大家的理解,如果某個科研工作者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的,只要是中國國籍,那麼應該很大程度被選為院士,但實際情況卻與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名額有限,而且參選的人員無一不是業內的佼佼者,可謂是優中選優。而根據中科院的有關規定,65歲以上只能由老院士來推薦,而且需要6個院士以上,可最終能不能當選仍參雜著太多未知因素。
因為無論是哪一種投票都帶有主觀性,在貢獻程度差別不大的情況下,更多的人當然願意將珍貴的一票投給自己所熟悉的人。
而屠呦呦對人類做出的貢獻是無法估量的,她時至今日沒有當選院士確實讓很多人感到遺憾,但其中原因確實有著許多無奈。
04
一方面,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屠呦呦團隊曾多次表示她本人無意參選院士,也不會報名。她曾表示:」我都這麼大歲數了,把機會留給年輕人吧「。
一方面,專研於科研的人,大都有一個古怪性格,不太善於人際交往,時至今日,能找到有關屠呦呦的訪談屈指可數。不喜歡與外界過多交流,將全身心投入到科研當中的人,更不會阿諛奉承,在人情上做文章,出於對科研嚴謹的態度,也是有一說一,不會拐彎抹角。
比如首都醫科大學的校長饒毅,就是一個剛正不阿,直言不諱,有錯誤直接指出,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的人,而這樣性格實際上會得罪一些人,所謂忠言逆耳,難免會讓有些人覺得刺耳,從而使得他們無法進入到院士行列。饒毅在落選院士後曾表示」被淘汰的原因實際上是眾所周知的「,因此他決定」永不參選院士「。
不僅是屠呦呦和饒毅,袁隆平也是如此,他至今也不是中科院院士。他們的性格極為相似,不願意在除了研究之外有其他的無用的交流,好的工作作風會當面誇獎,不好的自然也會當面指出,不會盲從。
可能有很多人會為像屠呦呦和袁隆平這樣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卻評不上院士的科學家鳴不平,其實大是可不必的。
像他們這樣科學家,其實根本不需要用院士頭銜來證明自己了。對於他們而言,院士只不過是一個稱謂而已。而像這樣甘於默默奉獻,淡泊名利,不計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國家為人民做出貢獻的科學家,不管是不是院士,都更加值得我們的尊重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