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20-12-04 圖文說教育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中國兩年一屆的兩院院士增補評選備受關注,而兩院院士無疑是中國科學和工程界的最高榮譽,許多人都趨之若鶩。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年輕的屠呦呦曾被提名過院士,但都落選了。

為什麼能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卻不能當選兩院院士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其中的原因。

一、評選標準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科院院士的標準和條件為: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增選採取院士直接推薦和部門按照組織系統推薦的方式,不受理本人申請。院士增選過程包括推薦候選人、通訊評審、公示、會議評審、選舉等環節,有效候選人和初步候選人名單要向全社會公布,有效候選人的相關材料都要進行公示,全部過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 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藥,尤其是對於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

青蒿素的發現無疑是世界級的重大貢獻,然而中科院評選委員會認為發現青蒿素是集體的貢獻,忽略了屠呦呦個人在其中的作用。

二、年齡

根據2003年新修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為了確保院士增選質量,保持院士群體的學術活力,使院士隊伍結構更加優化,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認真總結和研究了歷次增選工作的經驗,提出改進措施,對院士增選工作做了重要改革:即要求被推薦人的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對65歲以上的被推薦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被推薦人相同方為有效;連續三次均為有效候選人而未能當選者,停止一次候選人資格(獲得6位或6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位院士所在學部與被推薦人相同者不受此限制);此外,對院士增選工作的評審辦法也做了重要改進。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獲得此獎的華人科學家。人們都認為屠呦呦應該入選中科院院士,結果因為年齡超標,屠呦呦還是落選了。

屠呦呦沒有當選中科院院士並不影響她的偉大,同樣,中國科學院沒有接納屠呦呦也並不影響其為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殿堂。我們只是希望為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的科學家都應當值得被尊重。你對此有何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沒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為什麼屠呦呦沒當上中科院院士?當人們這麼問的時候,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對院士頭銜等一系列榮譽的盲目迷信與崇拜。所以當屠呦呦擁有了諾貝爾獎的榮譽,卻沒能「順理成章」的成為中科院院士時,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注意到這個「遺漏」,並認為這是不合常理的。事實上,諾貝爾獎和中科院院士的評選完全是兩個獨立的標準,並沒有直接關係。就像屠呦呦所回應的那樣:「(沒能當選中科院院士),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 「三無」科學家:89歲屠呦呦,斬獲諾貝爾獎,卻不是院士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屠呦呦以高齡研究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她實際上只是一個「三無」科學家,既不是博士學位,也沒有院士頭銜和留洋學習背景。一般來說,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那麼屠呦呦究竟為什麼不是院士呢?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然而就是如同屠呦呦、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最終卻沒能進入中國科學院,獲得應該有的榮譽,這又是為什麼呢? 有人認為,在2015年屠呦呦代表中國的科研者團隊拿到中國本土第一個諾獎時,屠呦呦這個名字就已經作為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名揚海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譽比起世界級的諾獎來說,幾乎是小巫見大巫,因此,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雖然至高無上,但是屠呦呦已經不需要了,院士頭銜對於屠呦呦來說僅僅是錦上添花,並不能證明什麼。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屠呦呦摘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她的「無博士學歷,無院士頭銜,無留洋經歷」特殊身份又受到廣泛關注,如何評價她背後大量科研人員的貢獻也引發爭議。 輿論對屠呦呦落選院士的「打抱不平」由來已久。有人認為,一個獲得美國醫學最高獎的科學家,竟無法評上中國的院士,不是由於學術原因。
  • 屠呦呦得諾獎中科院應該開心嗎?
    有多少人一直在發問,中國每年 1 萬億人民幣的科研經費,為什麼就生產不出諾貝爾獎?更有人說中國有一千多名中科院院院士,為什麼就沒有人能夠得到諾貝爾獎?這些問題,隨著一位偉大的中國女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而得到了答案。對普通學者和科學家來說,屠呦呦給無數中國學者,帶來了希望,更帶來了信心。不過,諾貝爾獎為什麼會獎給屠呦呦,卻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 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中科院院士?是不夠格嗎?
    他們的付出理所應當被我們銘記,他們的功勞也是旁人難以企及的,但是即便是像他們這樣改變世界的科研者,也還是沒能夠評上中科院院士,到底這當中到底是什麼阻隔住了他們邁向院士的腳步呢?屠呦呦作為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的能力已經得到了世界級獎項的認可,諾貝爾醫學獎已經是對於醫學科研者的最高禮遇了。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與屠呦呦在國內落選兩院院士形成對照的是: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等科學家一起被英國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入選理由一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二是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三是她的成績跨越東西。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 屠呦呦、袁隆平為何沒評上中科院院士?是被一硬性條件卡住
    但讓人很奇怪的就是,這兩位都不是中科院的院士,再次我們有必要解釋一下中科院的職責,中科院是中國自然研究科學的最高機構,他所研究的科研項目,涵蓋了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發展,尤其是所去的的成功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中科院為何不認可顏寧與屠呦呦,資歷不夠?還是評選制度「病了」
    作為中國最尖端的科研所,科研工作者都已進入科學院為最大的榮譽,然而像是屠呦呦、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最終卻沒能進入中國科學院,得到應有的榮譽,這又是為什麼呢?在2019年,屠呦呦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圖靈一道入圍了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對她來說恐怕只是一個虛名,她的能力早已經得到了國際認可,若是授予屠呦呦院士,反而是有些過高在「捧」,因此一直屠呦呦都沒有正式被評選。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聯合開展的以屠呦呦命名的「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即「屠呦呦」辦已經開班招生。再次讓屠呦呦走到公眾面前,尤其是對她為何不是中科院院士感到疑惑。屠呦呦先生,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聯合開展的以屠呦呦命名的「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即「屠呦呦」辦已經開班招生。再次讓屠呦呦走到公眾面前,尤其是對她為何不是中科院院士感到疑惑。大家也非常疑惑,為何做了這麼多科研,成果利國利民的科學家,卻不是中科院院士呢?網絡上有人更是藉此炮轟中科院,質疑其院士選拔機制。有的自媒體更是炮製出了屠呦呦先生無法當選院士的3大原因,分別是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 這些牛人都曾「落選」中科院院士,院士是怎麼評出來的?
    近日,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在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有61名學者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世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頗有盛名的39歲年輕美女科學家顏寧遺憾落選,目前,顏寧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其實,曾經落選中科院院士也不乏一些我們所熟知的「牛人」,例如:袁隆平:從小我們就是知道,袁隆平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然而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來卻成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袁隆平評不上國內的院士?當年的討論可謂非常激烈,而袁隆平本人卻看得很淡,認為:當院士不是目的。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近日,屠呦呦再次落選中科院院士,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院士是我國學術領域的最高榮譽。大眾比較疑惑的地方在於,屠呦呦憑藉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
  • 屠呦呦:我申請過好幾次中科院院士 情況很複雜
    屠呦呦成為史上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公民。這一榮譽不僅讓眾多中國人倍感自豪,同時也引發了世界其他國家的高度關注。  屠呦呦的「三無」身份(無留學背景、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吸引了不少西方媒體的注意。不少西媒試圖按圖索驥,在科技工作者屠呦呦日復一日波瀾不驚的生活背後,發見驚心動魄的大事件。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根據《中國工程院章程》和《中國科學院章程》,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中國工程院章程》明確,每次的增選院士名額,由主席團討論決定;《中國科學院章程》明確,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有效候選人由學部主席團審定,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若按照「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的規定,下一次增選時間應為2021年,而並非2020年。
  • 屠呦呦不是院士,但在我們心裡早已勝過院土
    屠呦呦不是院士但在我們心中早已勝過院士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沒有2015年度就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屠呦呦沒有選上院士,但在國人的心裡早已勝過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