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中國兩年一屆的兩院院士增補評選備受關注,而兩院院士無疑是中國科學和工程界的最高榮譽,許多人都趨之若鶩。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年輕的屠呦呦曾被提名過院士,但都落選了。
為什麼能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卻不能當選兩院院士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其中的原因。
一、評選標準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科院院士的標準和條件為: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增選採取院士直接推薦和部門按照組織系統推薦的方式,不受理本人申請。院士增選過程包括推薦候選人、通訊評審、公示、會議評審、選舉等環節,有效候選人和初步候選人名單要向全社會公布,有效候選人的相關材料都要進行公示,全部過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 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藥,尤其是對於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
青蒿素的發現無疑是世界級的重大貢獻,然而中科院評選委員會認為發現青蒿素是集體的貢獻,忽略了屠呦呦個人在其中的作用。
二、年齡
根據2003年新修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為了確保院士增選質量,保持院士群體的學術活力,使院士隊伍結構更加優化,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認真總結和研究了歷次增選工作的經驗,提出改進措施,對院士增選工作做了重要改革:即要求被推薦人的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對65歲以上的被推薦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被推薦人相同方為有效;連續三次均為有效候選人而未能當選者,停止一次候選人資格(獲得6位或6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位院士所在學部與被推薦人相同者不受此限制);此外,對院士增選工作的評審辦法也做了重要改進。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獲得此獎的華人科學家。人們都認為屠呦呦應該入選中科院院士,結果因為年齡超標,屠呦呦還是落選了。
屠呦呦沒有當選中科院院士並不影響她的偉大,同樣,中國科學院沒有接納屠呦呦也並不影響其為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殿堂。我們只是希望為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的科學家都應當值得被尊重。你對此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