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回應稱消息不實-虎嗅網

2020-11-28 虎嗅APP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界面新聞查詢發現,按照規定,2020年並非增選院士的年份。2020年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界面新聞表示,上述消息不實,兩院院士去年剛剛增選過一輪,且屠呦呦並沒有參選。


網絡傳聞近日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


網上傳聞


界面新聞注意到,根據《中國工程院章程》和《中國科學院章程》,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中國工程院章程》明確,每次的增選院士名額,由主席團討論決定;《中國科學院章程》明確,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有效候選人由學部主席團審定,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


若按照「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的規定,下一次增選時間應為2021年,而並非2020年。


中國兩院最近一次增選院士是在2019年。公開報導顯示,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7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額不超過80名。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出爐,共有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7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


上述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向界面新聞表示,屠呦呦已經超過80歲了,在2019年的兩院院士增選中,屠呦呦並沒有參選。


從網文所說「落選原因」來看,兩院章程中也並未對院士的「留洋背景、博士學位、足夠論文」進行明確要求。


根據《中國工程院章程》規定,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專家),可被提名並當選為院士。另據《中國科學院章程》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公開資料顯示,屠呦呦生於1930年,如今接近90歲高齡,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抗瘧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但由於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曾被稱為「三無」科學家。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被推薦人年齡(按增選年6月30日實足年齡計算)一般不超過65歲。對65周歲以上的候選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此外,歸口初選部門報送的院士候選人年齡不得超過65周歲。


同樣,《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中也明確,候選人的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5周歲,年齡超過65周歲的候選人,獲得6位院士提名方為有效,且僅能接受6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學部院士應不少於4位。

相關焦點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有網絡媒體傳言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對於此消息,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媒體公開表示,上述消息不實。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 屠呦呦因沒有論文和博士學位落選兩院院士?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因發現青蒿素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我國本土科學家。先後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和共和國勳章等重磅榮譽稱號。但自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由於屠呦呦並沒有當選為院士,因此科學院和工程院遭到了部分人的質疑,認為應當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應該破格授予屠呦呦院士稱號。
  • 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來源:說談大學 搜狐新聞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而與此同時,國外媒體對屠呦呦教授的評價是,她是能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和圖靈並列的巨人(有點過了,但讚美溢於言表)! 這樣看來,屠呦呦教授的再次落選,到底是一種「長臉」,還是「打臉」呢?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再次落選2020年兩院院士的評選或許要算其中之一了。 於是有論者說,屠呦呦落選兩院院士評委給出的理由很奇葩,而第三條尤其讓人大跌眼鏡,屠呦呦入選「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似乎又打了讓屠呦落選兩院院士的評委們的臉。 而且據說,屠呦呦此次落選兩院院士,她自己並沒有申報。屠呦呦作為2019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和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還會稀罕那個兩院院士的頭銜麼?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 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次有機會嗎?
    隨著2021年的到來,我國科學院院士以及工程院院士的增選工作正式啟動。每兩年舉行的院士增選,都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為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稱號,每一位院士都是「國寶」,都是各行各業裡面的頂尖專家。這次的院士增選,引來外界諸多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這次的候選人裡面,有很多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科學家。
  • 屠呦呦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何如此難?
    屠呦呦教授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被稱為「三無教授」即: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院士頭銜,但就是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研究出青蒿素;為了驗證其療效,不惜親自試服,以致換上肝炎。可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許多人發現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於是很多人開始質疑中國的院士制度,為屠呦呦鳴不平,而近期這種聲音在網上愈演愈烈。
  • 顏寧教授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負氣出走?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但她卻在不惑之年選擇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終身教授,並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但隨著顏寧教授 「學術女神」形象的深入人心,對顏寧教授的相關消息也出現了一些不實的報導。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顏寧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負氣出走美國」。儘管很遺憾顏寧教授至今尚未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這卻是一個假消息。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中國有1600多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
    屠呦呦教授獲頒諾獎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了她落選的理由: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三條理由,尤其是第三條,令人大跌眼鏡。屠呦呦何許人也?作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1972年成功提取到青蒿素。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
  • 顏寧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卻在中國院士評選中落選,終於知道原因了
    顏寧毫無疑問是頂級的科學家,她在2019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她之前在中國的院士評選中卻遺憾地落選。李愛珍在2007年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中國兩院院士評選中卻先後4次落選,且都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屠呦呦因研發青蒿素而聞名,在最初的瘧疾藥物奎寧失效之前,瘧疾再次成為人類最難攻克的疾病之一。而青蒿素的問世對於人類來說,無異於出現了救命稻草,自然,屠呦呦也被捧上了神壇。然而,在學術界,很多學者並不認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開發者,在他們眼中,青蒿素的研發是包括屠呦呦在內的所有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屠呦呦的獨家冠名是不恰當、不公平的。
  • 人民日報:是時候改進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了
    評選是否客觀、公正,不僅事關院士群體自身的尊嚴和公信力,更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熱情,甚至海外留學人員的來去選擇。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 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有什麼區別,誰貢獻很大卻沒有入院士
    簡單的來說,科學院是注重研究的,工程院是注重工程實踐的,極端點的認識可以是,一個重理論,一個重實踐,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鐘南山、袁隆平都是工程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一般在一線(有實踐),科學院院士則主要在大學裡(以理論為主)。其實你看兩院的分類就知道,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大部分都是基礎的理論,是各類研究的基礎,而工程院的分類則主要是側重於實際的。
  • 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2020年的兩院院士的理由
    據說評委給出的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院士的理由是: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我覺得像是謠言。不過那些中醫院士都寫了些啥論文呢?怎麼就沒有一個能拿諾貝爾獎呢?
  • 屠呦呦:落選院士的諾獎得主,被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在青蒿提取物實驗藥效不穩定的情況下,正是這句出自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對青蒿截瘧的記載,給了屠呦呦新的研究思路。她從中得到啟迪,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通過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創建的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成為青蒿素發現的關鍵性突破;富集了青蒿的抗瘧組分,屠呦呦團隊最終於1972年發現了青蒿素。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要想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看一下中國兩院院士選拔制度:我們可以看到,院士的提名需要由兩院院士與學術團隊提供。屠老今年已經90歲,按規定需要5名院士一同提名。而一般情況下,院士只會提名自己研究領域的同行。屠呦呦的專業領域自然是中醫藥方向。
  • 屠喲呦落選院士之我見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不過,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