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三條理由,每條都令人唏噓。
然而,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的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中,屠呦呦是與物理學家居裡夫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並列的巨人。她入選的理由是:「如果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偉大程度,那麼屠呦呦無疑是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物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其實,早在2011年9月12日,81歲的屠呦呦就已經獲得美國「拉斯克醫學獎」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生命。」
如果不是因為獲得了諾貝爾獎,也許就算是在中國,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她。
真正的堅韌,應該是哭的時候要徹底,笑的時候要開懷,說的時候要淋漓盡致,做的時候不要猶豫。——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1955年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
瘧疾是危害人類最大的疾病之一,人類對付瘧疾的最有力的藥物均源於兩種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國科學家19世紀初從植物金雞納樹皮上提取出的奎寧,二是我國科學家20世紀70年代從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向惡性瘧疾流行的所有國家推薦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
20世紀60年代,在氯喹抗瘧失效、人類飽受瘧疾之害的情況下,屠呦呦接受了國家瘧疾防治研究項目「523」辦公室艱巨的抗瘧研究任務。1969年,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的屠呦呦成為中藥抗瘧研究組組長。
通過整理中醫藥典籍、走訪名老中醫,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匯集編寫了640餘種治療瘧疾的中藥單秘驗方集。
然而,她一直沒有找到一種治療瘧疾100%有效的藥物。科研的道路似乎註定是艱難而坎坷的。
屠呦呦沒有氣餒。在就讀於寧波中學時,班主任徐季子老師曾給這位當時並不起眼的女學生寫下這樣的評語:「不要只貪念生活的寧靜,應該有面對暴風雨的勇氣。」
在艱苦的探索中,面對「暴風雨」時,她常用唐代王之渙的詩「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來自勉和激勵自己。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在青蒿提取物實驗藥效不穩定的情況下,正是這句出自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對青蒿截瘧的記載,給了屠呦呦新的研究思路。她從中得到啟迪,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通過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創建的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成為青蒿素發現的關鍵性突破;富集了青蒿的抗瘧組分,屠呦呦團隊最終於1972年發現了青蒿素。
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後,屠呦呦率先提取得到青蒿抗瘧有效部位「醚中幹」,並終於從青蒿葉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隨後,她又開展「醚中幹」、青蒿素單體的臨床試驗,證實了其治療瘧疾的臨床有效性;並與合作單位共同確定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為其衍生物開發提供了條件。她和她的團隊按國家藥品新規,將青蒿素開發為我國實施新藥審批辦法以來第一個新藥。
諾貝爾獎評委說:屠呦呦的發現對人類的貢獻不可估量。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弗斯伯格稱,「每年約50萬人死於瘧疾,其中大多數為兒童……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引起對抗瘧新藥品的研製和發展,該藥品已挽救上百萬人性命,將過去15年瘧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
根據WHO《2015年世界瘧疾報告》,由於採取青蒿素等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大約590萬名兒童的生命。
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屠呦呦
屠呦呦長期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她也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等重要榮譽。
屠呦呦目前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還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面對榮譽,屠呦呦格外低調而謙虛。
她認為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結果。她認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發展前景。
屠呦呦一直堅持科學要實事求是。她坦言,目前青蒿素抗瘧的療效比較客觀,但青蒿素抗瘧的藥物深層機理還要繼續研究。
「只有掌握青蒿素的抗瘧機理,才能更充分地發揮藥效,更合理地應用這種藥。」屠呦呦說,「榮譽越多,責任越大,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有1600位院士,但是中國只有一個屠呦呦。
我是笑談古和今,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關注和點讚哦,會有更多精彩內容源源不斷推送給你!(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