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 代睿 許雯
據央視報導,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日前已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月21日,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注意到,中科院已公布楊振寧、姚期智的信息,二人分屬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和信息技術科學部。值得注意的是,楊振寧、姚期智均來自清華,分別擔任著清華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和清華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
1 楊振寧與姚期智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數學物理學部的院士名單中,楊振寧排在五位楊姓院士的最後一位。他的前面,是1997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楊應昌教授、著名的物質磁性領域專家。早在1990年,他就發現在稀土合金中的間隙原子效應,進而從理論上闡明它的起源並發明了Nd-Fe-N系新型稀土永磁材料。
根據中科院公布的信息,今年95歲的楊振寧,至少有9個院士頭銜。
除中科院院士,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物理學會及巴西科學院、委內瑞拉科學院、西班牙皇家科學院等院的院士,以及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科學院榮譽院士。
楊振寧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後創立「楊-米爾斯規範場」論(Yang-Mills gauge theory)和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因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李政道先生在23年前的1994年也已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
據清華大學官網介紹,楊振寧於1999年9月受聘於清華,出任物理系教授。目前,擔任著清華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據了解,該院是清華大學新設立的基礎科學研究實體。在數學、物理、化學和生命科學等學科以及相關領域中,選擇對未來科技發展可能產生重要影響的並對探索自然規律有深遠意義的問題為研究內容。當前側重於理論性課題。
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早在21年前的1996年6月,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等人就曾與與楊振寧討論成立高等研究中心的問題,並聘請其擔任高等研究中心名譽主任。1999年10月2日,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落成典禮舉行。10年後的2009年4月,更名為高等研究院。
1
在中科院信息技術科學部的院士名單中,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兩位姚姓院士中第二位便是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獎——圖靈獎的姚期智。
2個月前,這位籍貫湖北、生於上海的知名計算機科學專家,剛剛渡過了70歲生日。和楊振寧一樣,他也有多個院士頭銜。包括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及國際密碼協會會士。
和楊振寧一樣,姚期智也是清華大學教授,並擔任著清華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交叉信息院成立於2010年12月30日,2011年1月15日揭牌。是國內首個致力於交叉信息科學研究的教學科研單位,目標為建設世界一流的交叉信息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推動理論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的發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據當時參加揭牌儀式的清華人回憶,姚期智的致辭有兩個細節給人印象深刻。一是,當天有些重要來賓不會中文,姚期智在演講中特別提到,「今天是我們的大日子,我還要對我不懂中文的同事表示歉意,因為今天我要用中文講」。
當天,姚期智還用一個特殊的例子闡述了理論計算機科學的重要性,「世界上最賺錢的數學家James Simons,從數學家轉投資家,賺了很多錢。他賺錢後在美國國會聽證上提出設立研究生獎學金,在數學、物理系、理論計算機科學三個方向設立。由此可見,理論計算機科學在高瞻遠矚人士的心裡具有重要地位。」
1
延伸閱讀
楊振寧:歸根的反思
(來源:中國廣播網)
在2004年的山東大學大家講壇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做了題為「歸根的反思」主題演講。以下是演講節選。
1929年我父親就任清華大學教授,我們家那時候是父親、母親、我三個人搬到清華園去住,我那時候是7歲。7歲到15歲之間我在清華園裡住了8年,今年(2004年)我82歲了,再次搬回清華園裡去住。
我寫了一首《歸根》的詩,念給大家聽。昔負千尋質,高臨九仞峰。深究對稱意,膽識雲霄衝。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凌雲志,我當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談笑中。耄耋新事業,東籬歸根翁。
今天所在座的同學可能無法了解我、我父親、我祖父這幾輩知識分子的想法,因為你們沒有經過那慘痛的時代,要想描述今天的心情,請允許我念我自己的一段文章:
1997年7月1日,我有幸在香港參加了回歸盛典,看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國歌聲中升起……我父親如果看到一定比我還要激動。他出生於1896年,馬關條約、庚子賠款的年代,那時的中國殘破貧窮被列強欺辱,他們那一輩的中國知識分子,目睹洋人在租界中的專橫,忍受了二十一條、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這說不完的外人欺凌,他們是多麼盼望有一天能看到站了起來的富強的祖國,能看到大英帝國落旗退兵,能看到中國國旗驕傲地向世界宣稱:這是中國的土地。這一天,1997年7月1日,正是他們一生夢寐以求的一天。我有幸看到中華民族正在「站起來了」。
我在青少年的時候,嘗到了幾乎被亡國滅族的時候知識分子的心情,可是我有幸看到了中華民族真正地"站起來了","站起來"這幾個字的意義,我希望在座的同學都能夠理解。
我們剛才討論了過去100年種族的歷史,我們可以問,從今天開始100年以後,假如要討論20世紀對人類最重要的史事是什麼?我認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第一,是人類利用科技大大地增長了人類的生產力,這個影響將繼續下去,是十分巨大的影響;第二,是中華民族站起來了。
當然有人會問:中國面臨著很多的問題,三農問題、貪汙問題、汙染問題、外交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有這麼多的問題,你為什麼還持這麼樂觀的態度?
這個問題並不比100多年前中華民族經歷的事情嚴重。我在北京念書的時候,被日本人欺負、被日本人佔領多半的中國肥沃土地的時候,到後面的國共戰爭的時候,加上新中國建立以後所發生的問題,都是被認為是沒法解決的問題,中華民族都解決了。
那個時候的問題要比我們現在的問題要嚴重得多,那個時候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代表中華民族有內在的特別的地方,我相信也可以解決今天的問題。
我的樂觀的態度根植於過去中華民族100年的歷程。中華民族的韌性,事實上我在30多年以前就注意到,我在離開中國26年以後,在1971第一次到新中國來參觀、訪問、探親,那四個禮拜在中國的經驗,最使得我有長遠的感想的,就是我看到長城的那天。這是1971年8月在八達嶺的長城上,我弟弟給我照的相。長城象徵著中國的歷史,象徵著中國歷史的優點,象徵著中國歷史的堅韌,描述著千百年來歷史上中國一統的觀念,儘管中國歷經盛衰興旺,儘管中國有如此大的地域和多種的方言,儘管中國有過多次內戰和朝代的更換,但是貫穿歷史的只有一個中國,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個中國,在中國人民心中只有一個中國:合則盛、分則衰。
責任編輯: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