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2020-10-14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

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以及專家代表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構建青年科學家成長環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接受採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攝

不少青年科學家手頭沒有過多資金,只有一些研究成果;還有的青年科學家屬於大器晚成的類型,現在有些政策導向與評價機制不是十分有利於青年科學家的成長與成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金振民教授說,有的單位對青年科學家在5年內拿不出成果或晉升不了更高一級專業技術職稱,就要被淘汰走人;有的單位出現個別獎勵的「馬太」效應,重複給某一個人獎勵,不利於調動和發揮廣大青年科學家的積極性。

金振民院士建議,社會應該多擺凳子、多搭臺子、多營造創新環境,引導和培養青年科學家有科學精神,有仰望天空的雄心壯志和理想力量,有腳踏實地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感,有獨立思考的工作作風和創造能力,不迷信書本與權威,此外就是勤奮學習有修養。

青年科學家只有守得住寂寞,把基礎工作做紮實了,發展的機會才會越來越多。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YES)聯盟主席王猛介紹,早期他作為單位派到河南省洛陽項目的一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天早上帶著包子、饅頭開展野外考察工作。他花了3年把洛陽的溝溝寨寨基本跑遍,才摸清一點門道。尤其是把26平方公裡金礦的數據全部探測採集齊備後,慶幸自己堅持下來,沒有半途而廢。

王猛說,在初出茅廬默默無聞時期自己也曾想放棄自己的專業,像同齡人一樣到各地去旅遊、在社交媒體上發朋友圈,但他不斷提醒自己,兒時的夢想就是到野外撿石頭與小夥伴們分享;畢業後實現了兒時的夢想,到野外給國家探尋金礦,這是多麼出彩的事業。不忘初心,他就一直堅持到現在,每年至少有3個月時間在野外進行科考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介紹,他年輕時做技術員工作,就遭遇到很多的委屈、挫折。在院士評審環節,有關部門向他所在的單位徵求意見時,參加座談會的同事說,盧耀如受這麼大的挫折還能當院士,完全得益於在他在貧困地區不計較名利,堅持為國家多做貢獻。同時,對黨和國家的堅定信念,讓他跨過了人生的坎坷和挫折。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接受採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攝

盧耀如年近九旬,他只有貴州省提供的一套住房,且自己沒有去住,平時在北京、上海生活都是租公寓住。他把擔任貴州師範大學名譽校長、同濟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和津貼共360萬元,設立了盧耀如生態工程地質學科基金,用於獎勵、資助貧困學生和博士研究生,讓他們將來為國家和社會多做貢獻,而不是當大官和撈取名利。

「360萬元不捐出去的話,自己可以用於買房子改善居住環境。」盧耀如院士說,在1950年秋,他家貧困沒有路費,去北京上清華大學時,是團福州市工作委員會南臺辦事處曾麗黎和黃民倆人送來他們自己當月的津貼,以及賣掉生產的蔬菜錢約30萬元,當時1萬元幣制改革後為1元人民幣。盧院士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當時眼淚都要掉下來,但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發誓一定好好學習,來報答國家與社會。」

盧耀如院士認為,當前,有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才華,就是不會「拍馬屁」。如何激勵與發現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和發揮人才,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善和「補短板」。比如,有的科研院所領導不是從工作和事業發展的高度來選人用人,重用的人不一定成才,相反,有一些人才被埋沒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批從延安來的老幹部認識到自己的科學知識水平不怎麼高,國家建設需要懂科學技術的人才,他們很尊重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工作者,放心、放手地把工作交給青年人才去做。」盧耀如院士在淮河、新安江、海河、長江、黃河、珠江及其它流域,曾負責及指導北京官廳水庫、新安江水電站、三峽(石灰巖壩區)、烏江渡等百多座大、中、小型水利水電樞紐的勘測與研究工作。他建議,當下一些單位的領導在發現、培養和成就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多學習一下「老幹部」們的傳統優良做法。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院士校長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張希、李校堃,以及一批大學校長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針對一些制約青年科學家成長的現象或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
  • 年輕人要坐得住「冷板凳」?盧耀如院士:為青年科學家「擺凳子」
    尤其是青年科學家強,則我國科技才有未來,才有領先世界的可能。其實我們有很多青年科學家想要立志服務國家,就比如發現石墨烯超導的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的天才少年科學家曹原,就不止一次的說「我是中國人,學成後我是要回到中國的」。
  • 院士:青年科學家5年內拿不出成果就面臨淘汰
    「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以及專家代表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構建青年科學家成長環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 院士:青年科學家5年內不出成果面臨淘汰,有的單位出現馬太效應
    「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以及專家代表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構建青年科學家成長環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 青年科學家5年內拿不出成果就面臨淘汰有的單位出現「馬太」效應
    「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 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以及專家代表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構建青年科學家成長環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 浙江:寧願少修一公裡高速公路 也要多引進一名院士專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溫州10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今天,浙江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鄭金平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新聞中心媒體見面會上,再次向參加本屆峰會的中外科學家伸出「橄欖枝」說:「浙江寧願少修一公裡高速公路,也要多引進一名
  • 院士專家呼籲:破解計算技術難題亟需更多青年人才
    在近日舉行的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應用大獎賽決賽暨頒獎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大獎賽專家諮詢委員會主席李國傑面向現場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提出一個期待:希望更多的青年人才從事並行計算的科研和技術攻關,讓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並行計算強國。在他看來,並行計算不是陽春白雪,而是計算機從業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更為重要的是,大力發展以並行計算的代表的軟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硬體的不足。
  • 「比較年輕科學家」樊代明院士 激勵青年科學家與國際高手過招
    10月23日晚,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溫州)峰會迎來了第一位抵達的中國院士——樊代明,從溫州機場出來,到10月24日的《醫療康養與中醫藥創新發展論壇》作主旨報告,樊代明建言深入淺出、比擬妙趣橫生、金句脫口而出,現場笑聲不斷、掌聲不斷。66歲的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風趣地說,青年科學家就該到世界上遛遛,與國際高手過招。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2020-11-10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金力院士:對青年研究者的「大膽假設」要給予包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加強基礎研究是一項重大而長期的任務,要加大投入,創造良好科研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持續不斷做好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工作。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三五」時期,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
  • 新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呼籲:給青年科學家更多的關注...
    此外,他還將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給後輩提供自己的經驗和建議,倡議扶持青年科學家成長。阿爾特出生在紐約市,1956年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文學士學位,1960年在該校得到醫學學位。四年後與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證實與B肝病毒有關。阿爾特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
  • 陳竺院士等呼籲:加強生命倫理學研究
    這種不匹配狀況,將影響到我國科學家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課題研究,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這是日前在上海交大舉行的《生命倫理學》首發式暨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等專家的共同觀點。    基因重組、動物克隆等等科學突破和醫學奇蹟,在給人類帶來莫大福祉的同時,也引發了空前的倫理衝撞。因此,重視生命倫理已成為世界潮流。
  •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農業院士專家呼籲,用科技讓農民富起來
    要靠科技創新,要靠全社會協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在近日舉行的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上表示。該論壇聚集了國內數十位農業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和首席科學家,他們來自於動植物遺傳育種、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農業工程等多個研究領域。而他們討論的核心話題就是如何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真正富起來」。
  • 如何成為「航天傑出青年」?「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成功舉辦
    9月19日至20日,中國航天大會「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航天青年及福州大學師生近300人參與了論壇。在「成為——傑出航天青年說」論壇活動上宣布了中國宇航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正式成立,中國宇航學會科技交流事業部負責人姜軍就中國宇航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組織機構、章程、活動內容進行了發布。隨後舉行了俱樂部主席團聘書頒發儀式。
  • 國際青年醫學科學家研討會聚焦醫藥發展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技,而科技的未來在青年。10月18日下午,作為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重要版塊之一,一場由頂尖科學家高端引領、讓青年科學家深度參與、令民營企業家對接成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高峰會議——國際青年醫學科學家研討會暨中國(溫州)醫藥峰會,在溫州市七都金融科技文化中心舉行。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大健康論壇舉行
    10月18日下午,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最受關注的主論壇之一——大健康論壇在溫州醫科大學舉行,200餘位國家高層次人才及頂級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參加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宋偉宏等國內外院士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季加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等頂尖科學家和青年學者,聚焦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科技戰役、未來醫學人才培養等話題,分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探討疫情後健康與醫療產業發展方向。
  • 湖南院士周光召:留學回國搞科研,呼籲應改進院士制度、普及科學
    ——中國科學院評 總有一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為中國崛起而付出一生,正如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他們無疑是最可愛的人,也是最值得我們敬仰的人民偶像。 1964年10月16日,寂寥荒漠的羅布泊上空,一個巨大蘑菇雲升騰而起,那是中國實現了核爆炸!而參與其中的科學家之一周光召,也在這一刻被歷史銘記。
  • 多位院士雲集南京,呼籲通過腦科學教育提高兒童心智
    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分會成立大會現場來自全國各地教育界、心理學界、計算機學界、生命科學界等多領域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成立大會從學者專家們的學術報告中,我們能看到認知學和人工智慧的交叉、神經教育學與工程科學的交叉,我們看到了一個心理學、腦科學、教育學的跨學科平臺的成立。
  • 「多寶魚有毒致癌」言過其實 專家呼籲科學理性
    多寶魚有毒致癌說法言過其實 專家:放心食用  多寶魚學名大菱鮃,原產於歐洲大西洋海域,屬於比目魚的一種。其身體扁平、略成菱形,褐色中隱約可見黑色和棕色花紋。由於遊動時體態十分優美,宛如水中之蝴蝶,故又稱「蝴蝶魚」。
  • 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家沙龍第六期培育青年科學家支撐航天強國建設主題沙龍成功召開
    為探索具有科技社團特色的青年科技人才發現、舉薦、培養和評價的創新服務模式,幫助青年科技人才在職業生涯初期發展,推動航天領軍人才不斷湧現,促進青年創新隊伍建設與人才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增進青年科學家之間交流,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宇航學會(以下簡稱「學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同承辦,科創中國、中國宇航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CSA雲論壇等平臺支持的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家沙龍第六期培育青年科學家支撐航天強國建設主題沙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