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
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以及專家代表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構建青年科學家成長環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接受採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攝
不少青年科學家手頭沒有過多資金,只有一些研究成果;還有的青年科學家屬於大器晚成的類型,現在有些政策導向與評價機制不是十分有利於青年科學家的成長與成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金振民教授說,有的單位對青年科學家在5年內拿不出成果或晉升不了更高一級專業技術職稱,就要被淘汰走人;有的單位出現個別獎勵的「馬太」效應,重複給某一個人獎勵,不利於調動和發揮廣大青年科學家的積極性。
金振民院士建議,社會應該多擺凳子、多搭臺子、多營造創新環境,引導和培養青年科學家有科學精神,有仰望天空的雄心壯志和理想力量,有腳踏實地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感,有獨立思考的工作作風和創造能力,不迷信書本與權威,此外就是勤奮學習有修養。
青年科學家只有守得住寂寞,把基礎工作做紮實了,發展的機會才會越來越多。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YES)聯盟主席王猛介紹,早期他作為單位派到河南省洛陽項目的一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天早上帶著包子、饅頭開展野外考察工作。他花了3年把洛陽的溝溝寨寨基本跑遍,才摸清一點門道。尤其是把26平方公裡金礦的數據全部探測採集齊備後,慶幸自己堅持下來,沒有半途而廢。
王猛說,在初出茅廬默默無聞時期自己也曾想放棄自己的專業,像同齡人一樣到各地去旅遊、在社交媒體上發朋友圈,但他不斷提醒自己,兒時的夢想就是到野外撿石頭與小夥伴們分享;畢業後實現了兒時的夢想,到野外給國家探尋金礦,這是多麼出彩的事業。不忘初心,他就一直堅持到現在,每年至少有3個月時間在野外進行科考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介紹,他年輕時做技術員工作,就遭遇到很多的委屈、挫折。在院士評審環節,有關部門向他所在的單位徵求意見時,參加座談會的同事說,盧耀如受這麼大的挫折還能當院士,完全得益於在他在貧困地區不計較名利,堅持為國家多做貢獻。同時,對黨和國家的堅定信念,讓他跨過了人生的坎坷和挫折。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接受採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攝
盧耀如年近九旬,他只有貴州省提供的一套住房,且自己沒有去住,平時在北京、上海生活都是租公寓住。他把擔任貴州師範大學名譽校長、同濟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和津貼共360萬元,設立了盧耀如生態工程地質學科基金,用於獎勵、資助貧困學生和博士研究生,讓他們將來為國家和社會多做貢獻,而不是當大官和撈取名利。
「360萬元不捐出去的話,自己可以用於買房子改善居住環境。」盧耀如院士說,在1950年秋,他家貧困沒有路費,去北京上清華大學時,是團福州市工作委員會南臺辦事處曾麗黎和黃民倆人送來他們自己當月的津貼,以及賣掉生產的蔬菜錢約30萬元,當時1萬元幣制改革後為1元人民幣。盧院士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當時眼淚都要掉下來,但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發誓一定好好學習,來報答國家與社會。」
盧耀如院士認為,當前,有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才華,就是不會「拍馬屁」。如何激勵與發現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和發揮人才,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善和「補短板」。比如,有的科研院所領導不是從工作和事業發展的高度來選人用人,重用的人不一定成才,相反,有一些人才被埋沒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批從延安來的老幹部認識到自己的科學知識水平不怎麼高,國家建設需要懂科學技術的人才,他們很尊重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工作者,放心、放手地把工作交給青年人才去做。」盧耀如院士在淮河、新安江、海河、長江、黃河、珠江及其它流域,曾負責及指導北京官廳水庫、新安江水電站、三峽(石灰巖壩區)、烏江渡等百多座大、中、小型水利水電樞紐的勘測與研究工作。他建議,當下一些單位的領導在發現、培養和成就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多學習一下「老幹部」們的傳統優良做法。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