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院士周光召:留學回國搞科研,呼籲應改進院士制度、普及科學

2020-12-05 騰訊網

周光召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研究設計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為中國物理學研究、國防科技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科學院評

總有一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為中國崛起而付出一生,正如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他們無疑是最可愛的人,也是最值得我們敬仰的人民偶像。

1964年10月16日,寂寥荒漠的羅布泊上空,一個巨大蘑菇雲升騰而起,那是中國實現了核爆炸!而參與其中的科學家之一周光召,也在這一刻被歷史銘記。

為國專研物理,學成報效祖國

周光召生於1929年,高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上清華大學選修班。在選擇專業時,由於國家當時對物理人才的需求,他毅然選擇清華物理系,並於1951年成為著名物理學家彭桓武的研究生。

次年,全國院系開始進行調整,周光召轉入北大進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

1957年,周光召被國家派往莫斯科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進行為期三年的高能物理研究。在此期間,他不僅提出了「粒子自旋的螺旋態」理論,還發現了「部分膺失流守恆律」,從此蜚聲中外。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當周光召知道蘇聯撕毀合同的消息,毅然選擇回國效力。當時,世界各國對於原子彈的各種資料進行高度保密,所以國內研製原子彈還處於摸索階段,經常遇到難以逾越的難關。

而唯一可供參考的內部資料來自蘇聯,裡面還有個別數據出現錯誤,但在周光召的敏銳和智慧下,成功發現並解決,從而讓原子彈的研發能得以延續。

呼籲改進院士制度,推動科學普及

1987年,周光召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面對類似「一考定終身」的院士制度,以及科技界存在的問題,周光召決定領導中國科學院實行改革:實行「一院兩制」、倡導科學院與高校的結合等措施,讓原有封閉、不流動的科研體制轉變為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新體制。

「現在到處設院士像和院士館,這實在有點過分,不利於年輕一代在科學上的成長。學術界應該是沒有權威意識的,只有在統一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討論才能真正造就人才,實現科技創新。」

而且談及現如今的高考制度,周光召表明自己不一定能考得上大學。他曾經因為高考偏科而被一所大學拒之門外,後來被清華大學錄取。

上世紀90年代,由於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導致公民科學素質相對滯後,這時,周光召又站了出來,不僅領導中國科協建立起了學術年會制度,還在當地掀起了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推動了科學普及工作。

同時他也身體力行,在十多年的時間裡,親赴國內近百座城市,進行近200場科普報告。

堅持科學精神,拒絕陳規陋習

周光召曾經痛斥科技界的弊端和陋習,「做管理就不要搞科研,想搞科研就不要去做管理。」

確實,現在國內的科技界許多人做管理又搞科研,而且常常利用職務之便留下科研經費,使得真正搞科研的人沒有科研經費,讓中國科研事業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影響,也導致許多年輕有為的科學家紛紛選擇出國。

因此,周光召曾書寫一文,呼籲革除當前科技界的陋習,不急於求成,不為名利所惑,在中國走向偉大民族復興的21世紀,培養更多的科技青年人才,才能為中國經濟打下自主的基礎,為中華文化譜寫燦爛的篇章。

相關焦點

  • 周光召: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呼籲改進院士制度針對一些媒體刊登的前任中科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炮轟院士制度一文,他沒有做出解釋,只說,當前的院士制度和科技界,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有人這樣批判院士制度:現在的院士類似於「一考定終身」,承襲中國幾千年的科舉制度,不少院士對自身的定位錯了,社會對他們的定位也錯了。
  • 一流人物周光召——我國科學繁榮發展的領路人
    ) 周光召:1929年5月出生,湖南寧鄉人,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此後,周光召的科學工作主要轉入了對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有許多科研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國際科學界對他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被第三世界科學院、美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等11個國家和地區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是目前中國科學家中當選為外國院士最多者。
  • 科學精神與百年物理學發展 周光召院士與北大學生對話
    科學精神與百年物理學發展 周光召院士與北大學生對話 5月21日下午,2005年北京科技周組委會在北京大學舉辦了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周光召院士參加的與大學生對話活動,主題是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為了祖國科研的發展,饒毅放棄了在美國體面高薪的工作,毅然選擇回國。在投身科研的過程中,他為人耿直犀利,看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然而,作為一位海外歸來的優秀科學家,擁有累累成就的他為何在落選院士後,表示自己將永遠不參選院士呢?
  • 由「王正敏造假」反思中國院士制度
    這不僅在於一旦當選院士,即「為終身榮譽」;還在於,擁有「院士」身份,無論個人、團隊還是所在單位,隨之即有著「利滾利」式科研項目、科研經費,乃至巨大經濟利益。院士造假非止一起院士造假事件,已不是一起了。幾年前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的課題組,連續在國外發表造假論文,也僅以其中一名副教授被除名而草草告終,但李院士還是院士,依然風光無限。
  • 【中國新聞網】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研討會舉行 楊振寧李政道...
    ,中科院原黨組副書記郭傳傑、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以及周光召院士家屬等也分別發言,暢談周光召院士唯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和厚德載物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對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並祝周老90歲生日快樂、健康長壽。
  • 院士制度改革,不肯向歪風邪氣低頭、被排擠的饒毅,還有機會嗎
    「四無」科學家屠呦呦獲獎,打了部分院士的臉,也揭露了我國院士制度存在的缺陷。為此,科技部表示將改革院士制度,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進一步出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硬措施,並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行動,讓院士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 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研討會舉行 楊振寧李政道致賀
    、「兩彈一星」元勳、著名物理學家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5月15日在北京舉行。孫自法 攝  他本人2003年回國以後,同周光召有了更多接觸,兩人都是香港求是基金會的成員,基金會每年要開兩次會,每次會常常開兩天,在這個過程中,感到周光召做人、做事都是一個使人非常喜歡、尊敬的人。  李政道在「祝賀光召兄九十華誕」的信中說:「光召兄和我相識已久,相交甚歡。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普及是與科學發展相伴隨的。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 出身湖南的外籍院士朱經武:留學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培養中國人才
    中科院官網上顯示,現在中科院的外籍院士有近一百人,其中不乏一些仁人志士,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著嘔心瀝血的貢獻。朱經武出生在1941年12月2日的中國湖南長沙,是世界著名的超導體物理學家,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的著名院士。他曾任美國休斯敦大學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第二任校長,以及臺灣綜合大學系統首屆系統總校長 。
  • 有關院士制度參考材料
    二、關於院士管理體制   中科院學部經過近60年的發展,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為核心、相對完善的院士制度管理體系,在發揮院士諮詢評議、學術引領和明德楷模作用,加強院士自律和恪守科學道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觀點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沒有布魯諾、伽利略的宣揚傳播,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便難以掀起近代科學的革命風暴;沒有赫胥黎「鬥犬」般的維護和戰鬥,就不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
  • 院士呼籲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
    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2020科技倫理研討會在武漢召開,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呼籲,國家和相關部門應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朱邦芬院士認為,要減少對各類「一流」的評估和獎勵,弱化各種「帽子」與物質待遇之間的強關聯。區分科研不端和科研不當行為,對於科研不端的個人,真正做到「零容忍」,對於科研不端行為泛濫的單位或期刊,要給以「黃牌」警告以至「紅牌」罰出場。
  • 四川「布鞋院士」:公費留學回國奉獻,教書育人培養遙感技術人才
    誰也不曾想過,小說中虛構的人物竟然在現實中還有翻版,在我國中科院研究所裡,有些人表面上是一絲不苟為科研的中科院士,暗地裡卻還是一個「金庸迷」,他就是被譽為「布鞋院士」的李小文先生。中科院「掃地僧」,和不事邊幅的農村老大爺別無二致。
  • 放棄候選院士的饒毅: 棄美籍歸國, 呼籲人才回國效力, 追求中國夢
    比起關注娛樂八卦新聞,科學人才的相關事件才值得我們關心。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更多的頂尖人才,願意放棄海外的生活,甚至放棄國籍,毅然決然回到中國。這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只有他們願意為祖國建設做貢獻,中國才能夠離中國夢越來越近。北大院長饒毅,他就是一個願意放棄美國優渥待遇,回歸祖國懷抱的精英人才。
  • 從廣東貧寒家庭走出,他赴蘇聯留學,回國後"創造"領域歷史,當選院士!
    他曾駕駛拖拉機開墾過荒地,在工棚裡學習知識,也曾在蘇聯留學,還創造了多個&34;,成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的開拓者。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汪懋華。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出身貧寒,立志學農1932年11月,汪懋華出生於廣東省興寧市的一個貧寒家庭,一家老小都靠著母親的一臺縫紉機維持生計。從小汪懋華就開始幫母親幹活,白天放學後他去小店鋪售賣做好的帽子補貼家用,晚上則幫忙剪裁帽子模板。
  • 「寒門院士」舒紅兵:從蘭州大學到武漢大學,留學美國卻毅然回國
    1992年,一心鑽研科研事業的舒紅兵選擇留學美國。他在美國Emory大學的細胞及發育生物專業就讀,並順利獲得博士學位,緊接著他又用兩年的時間在美國Tularik公司David Goeddei實驗室工作研究並在此期間考取了博士後學位。
  • 方舟子:院士權力太大地位太高 應向美國學習
    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選舉舉國矚目,近幾年也總要鬧出點新聞。2001年出了院士候選人做廣告的新鮮事,2003年則是有幾十名部級官員成了工程院院士候選人,讓人擔憂工程院是否會成為「高官俱樂部」。2005年院士選舉結果還未正式公布,卻又傳來了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周光召院士等老院士抨擊現行的院士制度,乃至建議在適當的時候取消院士制度的報導。
  • 一門三院士!領域佳話
    其實,在植物科學研究領域中,也有一門三院士的佳話,他們是來自華南農業大學三代三院士的故事:被譽為「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之父」丁穎院士培養了2017「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盧永根院士,而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研究員也於
  • 饒毅:放棄美國國籍堅決回國,卻因太耿直評不上院士,他卻不後悔
    近來,很多人都對清華北大頗有微詞,原因無他,只因為很多從清華北大畢業的人才都選擇留學國外,並定居其他國家,為其他國家的科研作貢獻。所以他在美國任教期間,經常會回國進行學術交流。饒毅的性格非常耿直,只要是他看不慣的事情,他都敢站出來說,因而得罪過不少人。他在美國任教期間,經常會回國演講,在演講中,他曾直白地指出了國內的研究環境非常不好,這才致使中國的科研之路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