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有法律人士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這些部門規章的出臺為規範學術行為、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部門規章更多的是為各高校和研究院制定學術誠信監督管理辦法提供依據,缺乏統一、明確的監督辦法和懲處機制,且立法層級較低,處罰力度不足。解決學術不端問題,前提是要建立完備的法律制度。對此,國家層面應儘快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
-
高校一稿多投屬學術不端 情節嚴重者開除公職
本報訊 (記者 劉振) 省教育廳近日正式出臺《陝西高等學校學術道德建設實施細則》,明確了9種學術不端行為,情節嚴重者可給予開除公職等處理。據悉,該細則從本月起正式施行。記者注意到,與此前徵求意見稿相比,第五條由「一稿多投重複發表,或將已有成果改頭換面多次發表」改為「由他人代寫或者代替他人撰寫學術(學位)論文及其他學術成果」。 省教育廳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該條目主要是參考《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處理辦法》,結合徵求到的各方意見做出的修改。《辦法》中未將「一稿多投」列為學術不端行為。
-
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被指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4歲的舒紅兵是當年全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年輕的院士。近日有人爆料,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有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尤其是一圖多用(同一文章一圖多用,不同文章一圖多用),包括了Immunity,PNAS,Cell Research等研究成果。
-
朱邦芬:遏制學術不端,從認真查處重大案例開始—新聞—科學網
11月8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和高等研究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嚴詞指出。 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描述了當前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一是隨著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急功近利傾向與道德水準滑坡,擁有各種學術頭銜帶來的利益與學術不端行為低風險之間的反差,導致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的涉及面之廣及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由於國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網際網路自媒體傳播廣、速度快等特點,人們對科研誠信的關注史無前例。 每個國家都有科研誠信問題,而我國尤為嚴重。
-
網曝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涉嫌學術不端,本人回應
日前,網上突然曝出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涉嫌剽竊學術論文等學術不端問題。一位網友在新浪微博和知乎等處發帖稱,自己是一名醫療工作者,在撰寫論文搜索資料時發現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發表的論文,涉嫌剽竊浙江大學和山西醫科大學兩名碩士研究生的文章,並有多篇文章涉嫌剽竊、抄襲、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等學術不端問題。7月1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聯繫上李兆申院士,他表示事情通過組織在處理,「論文絕對沒問題。」
-
科技部部長回應政協委員關切——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 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其二,張博某次在網上搜索自家刊物,得到的搜索結果前6項都是「釣魚」式代發論文網站。
-
張裕卿之後,打擊學術不端何時能走向必然
這就使得學術造假問題根本沒有消滅在萌芽狀態的可能性,不是悄無聲息,就是震驚全國。這種狀態就更加使得各個研究單位,對懲治本單位研究人員的學術不端投鼠忌器。哪怕學術失信人員在本單位內已經聲名狼藉,還是傾向於捂蓋子。如果沒有外部幹預,可以想見問題還會越來越嚴重。
-
科學網—國外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措施與借鑑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防治學術不端問題上已經有比較豐富的經驗,本課題希望通過對國外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措施進行研究,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鑑。但本課題不討論涉及科學本身的倫理價值問題,只從科學研究的基本準則和管理入手探討如何防治學術不端行為。
-
關注: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被指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
近日有人爆料,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有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尤其是一圖多用(同一文章一圖多用,不同文章一圖多用),包括了舒紅兵院士在2011年,以44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且同時淘汰了饒毅、施一公,和現在的高福院士。據說饒毅教授是敗在了第一輪競選中,以至於饒毅直接宣稱:今後不再當候選院士!
-
31篇文章被撤,中國學者被指學術不端,網友:該罰!
這些被撤的稿件均被懷疑從專輯文章「Data Security in Multimedia Modeling」嚴重抄襲,同時涉嫌偽造評審專家,使論文順利過審。還有其餘文章來自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刑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不乏優秀的院校和單位,不禁令人震驚,學術不端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了嗎?復旦大學的研究者曾在《Nature》上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了國內學術界的學術不端現狀,並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此前,演藝圈的一位「高學歷」演員也曾被曝出在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期間,博士論文複製率極高,涉嫌嚴重抄襲行為。
-
球迷舉報馬寧論文一稿多發、重複發表,屬嚴重學術不端
這屬於惡意一稿多發,重複發表,嚴重的學術不道德,學術不端。強烈要求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就該校副教授馬寧的學術不端行為進行調查。」此前,京魯首戰主裁沈寅豪被舉報論文抄襲,已經返回同濟大學進行解釋。
-
加強科學道德建設 摒棄學術不端行為
制度機制方面 1.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 進一步推進科技管理體制、學術評價體系的改革,在學位論文答辯、學術論文發表、學術著作出版、科研項目立項及評估、學術職位的評聘與晉升、院士增選、科研成果及科技工作者的表彰獎勵等方面,建立健全公開、公平、公正的科學評價制度。
-
中國知網論文檢測系統為預防學術不端保駕護航
CNKI科研誠信管理系統研究中心擁有旗下的大學生論文管理系統(PMLC)、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社科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SMLC)、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VIP5.3、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TMLC2)等系統進行測試。用戶可登錄中國知網官網進行詳細了解。不同的子系統對應不同的服務目標。
-
北大副校長詹啟敏院士被質疑學術不端!本人回應
據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報導,近日,海外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曝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25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存在實驗圖像重複、違反動物倫理、實驗結果存在錯誤等問題。
-
學術抄襲只是學術不端的冰山一角
其實,近年來關於「學術抄襲」的事件屢屢見諸報端,從曾經的博導王銘銘到今天的副院長李平,抄襲事件中不乏著名教授、學科帶頭人甚至院校領導,緣何如此?難道這僅僅是學術不端?或許不僅於此,正如某設計領域專家所言:「一位優秀的藝術設計師為何只能以專著、論文進行職稱的評聘,難道一件優秀的設計作品不行?」這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高校的職稱評定、職位晉升等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不健全問題。
-
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他是著名的免疫學家,是南開大學的校長,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因此,「教科書般存在」的曹雪濤陷入作假風波,讓不少人倍感意外。 深入調查,是捍衛學術聲譽的必要舉動,尤其涉及到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樣高規格的榮譽,更得有權威的行政主管機構或者學術機構作為第三方介入。 國內學術造假到底有多嚴重 曹雪濤論文造假風波,雖然現在還沒有實錘,但連地位如此顯赫的學者、行政官員都涉嫌學術造假,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科研造假的泛濫。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6 中國對學術不端的治理力度仍需加強。現在許多需要處理的事情尚未處理,這導致人們不服氣。去年至今,中國學術界接連被爆出一起又一起的學術不端事件。要釐清中國現在面對的學術不端的問題,首先要理解中外科學歷史背景,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分析和應對中國的學術不端問題。王小凡教授 |攝影:毛光勇(China Daily 駐美記者)受訪人 | 王小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採訪人 | 《返樸》記者王二返樸:謝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
-
調查數據顯示,SCI論文並沒有錯,錯的是科研學術不端蔚然成風!
SCI論文沒有錯,錯的是沒有懲罰力度先比歐美頂尖高校教授發現學術不端和造假行為,學術造假的教授會結束學術生涯,在日本甚至小島芳子的學術造假,自己的導師會自殺謝罪。反而在中國,由於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需要塑造學術明星,不斷把集體的科研成績加給一個人,靠著數據積累的人才評選就是最大的學術不端,因為一教授的精力根本不可能研究多學科,多課題,中國很多是所謂的帽子人才,科研論文數量規模令人吃驚,其實很多他們掛名的科研論文,甚至他們自己都不清楚在研究什麼,有榮譽的時候,成為自己的科研基石,反而一旦出現學術不端,卻會甩鍋給團隊成員,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
-
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被指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
舒紅兵於198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1990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埃默裡大學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從履歷上看,舒紅兵院士確實優秀!前段時間,因和其妻子的「愛情軼事」火了一把!
-
院士教科書般處置學術質疑,獲得盛讚
但很多論文作者針對同行質疑,採取不理睬、暴跳如雷、法律威脅等方式處理,完全背離了其發表文章的初衷,更難以洗刷學術不端的標籤,最終將被釘在科學的恥辱柱和永恆的網際網路上。竟敢質疑院士?質疑院士的研究需要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但合理的質疑是學術研究和發表論文的目的之一,也是對科學家這個稱號的尊重,院士也不例外。 2019年,國外同行質疑裴剛院士2014年發表於PLOS ONE的一篇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論文:對照組和實驗組呈現兩張圖片幾乎一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