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弘揚良好的道德風尚,建立科學道德規範,抵制和摒棄一切不端行為,是新時期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在今年10月舉行的2009年第十二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開幕式暨科技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作了題為《科技繁榮與科學道德》的報告。作為身兼中國科協常委會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門委員會副主任之職的著名科學家,對當前科學道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分析。我們節選了這篇報告的第一部分,現予以刊出。而作為基層科協——北京市科協的有關調查報告和由此產生的對加強科學道德建設的建議,與杜祥琬院士報告相輔相成,特一併刊出,以期對當前科技道德建設有所促進。
科技的繁榮需要靈魂的支撐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 杜祥琬
我國在經歷了高速發展之後,認識到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就是由粗放的、以資源消耗、犧牲環境為代價,依靠投資拉動、廉價勞動力的發展方式,轉變到以科技創新來驅動的新的發展方式。世界金融危機也讓我們認識到國家發展必須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才能持續。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對科技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想談談科技繁榮與科學道德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大多數人都以為是才智成就了科學家,他們錯了,是品格。科學的價值和使命在於追求真理、造福人類,這也正是科學精神的真諦。
科學技術的繁榮要靠物質條件,需要經費等等,但是科技的繁榮也需要靈魂的支撐。這個靈魂是科學精神,科學道德和良好的學風,這一點在今天的中國更加需要強調一下。科學道德是國際科技界、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一般的道德品質修養是人生的基礎課。具體到科學道德是科技工作者的基礎課,是基礎的、必備的知識和品格,也可以說是一個公共的必修課,會影響到人的終身的一個問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大多數人都以為是才智成就了科學家,他們錯了,是品格。愛因斯坦認為成就科學家的首先不是才智,而是品格,他對這一點有深刻的體會。科技工作者要成功,離不開好的人文修養。科學道德是對人生的理解和對科學的理解,也就是人生觀和科學觀兩者相結合的產物。
科學道德的思想基礎:第一,重視道德品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所在。第二,與現代科學的使命和責任緊密相關的科學精神導致科學道德和倫理的思想體系。道德還包括倫理學,跟現代科學的使命和責任相結合。中國古代有很多的古訓,比如「天之道;利而不害」,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等等,是對道德修養的表述。唐代詩人杜甫說: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告誡人們不應浮躁,不要因追名逐利而馬失前蹄。
現代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在悼念居裡夫人時說:第一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所以科學的價值和使命在於追求真理、造福人類,這也正是科學精神的真諦。
由科學精神派生出科學的理性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要以有利於社會為原則,約束自己的行為。科學的實證精神,要求科學研究必須以唯真求實為原則,經得起實踐檢驗。由此,導出了一些科技工作者的行為準則,比如說有利而不能危害社會,你就不能去剽竊別人的成果,當然還有其他的種種。
另外從理性精神也還導出了很多科技的倫理學。所謂倫理學跟科學道德還有一點差別,就在於我們從事的科學研究活動有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也就是哪些是有利於社會的。比如說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大,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科學技術進步,但是也有一些人利用網際網路做犯法的行為。這個科學的雙刃劍告訴我們,科學技術裡面有一些是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倫理範疇。
另外也導出來科學的實證精神。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由此,也導出來一系列的科技工作者應遵守的行為準則。比如說既然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就不能修改或造假實驗數據。
現代科學技術有什麼特點?就是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快。發展的加速,科技成就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周期縮短,意味著科學技術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凸現。但客觀存在的利益誘惑並不改變科學的真諦,也就是造福人類這樣一個真諦。也不能因為利益的誘惑而成為急功近利的藉口,不能違背科學精神做一些不端行為,這樣做不僅會衝擊科技工作的質量,也不符合應有的科學品格和做人的原則,這一點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
中外科技史上的許多重大成就,都來自非功利追求愛因斯坦、居裡夫人都是這樣。在我們國家,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作出歷史性貢獻的一大批科學家,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郭永懷、鄧稼先等,每個人都有生動的事例。比如,王淦昌先生在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的同時,還有一張片子是一個不理解的粒子軌跡,這時,跟他一起工作的蘇聯科學家提議:是不是可以起一個新的名字——「第一粒子」?當時,他在一次學術會議上作報告,把這個事情講了,他說這個現象有兩個可能,一個可能是一個新的粒子,另外一種可能也只是一種反應。他講完之後,他的同事經分析判定了新的探測結果——不是一個新的粒子,而是人們知道的一個粒子反應的結果。知道這個結果之後,王淦昌先生說了一句話,謝天謝地,我沒有吹牛」。我講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作為科學家,嚴謹非常重要。再舉一個郭永懷先生的例子,他回國不久後參加了核武器的研製。1968年,他從試驗基地坐軍用飛機返回北京,在西郊機場飛機降落時起火,裡面的人都被燒死了,卻發現郭永懷和他的助理抱得緊緊的,兩個人中間的公文包裡面有重要的文件沒有燒毀,這說明郭永懷先生的偉大。他在最初離開美國的時候,手上有很多的手稿,他知道不會允許被帶回來,就都燒毀了。他夫人說你把這些都燒了,多可惜,他說都在腦子裡呢。王淦昌先生是當時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國家就說你參加中國原子彈的研製,他講了一句話,說我願意以身許國,從此王淦昌名字17年沒有出現,直到研究成功。
他們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財富是科技工作者的靈魂,他們創造了一種價值觀,是科技創新和繁榮的文化支柱。我們需要有一種精神來支撐中國的科學技術,乃至國家的健康發展。
(本文節選自作者報告《科技繁榮與科學道德》,徵得作者同意改為現題。)
促進科學道德建設的對策建議
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田小平
如何加強科學道德建設,這是科技界普遍關注和思索的問題。北京市科協曾就北京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的成就、問題和對策作過調研,形成了調研報告。
根據問卷調查,北京市科技工作者普遍認為加強管理、制度建設、法制環境是抑制學術腐敗和科學不端行為的主要措施,其次為道德教育與自律、輿論宣傳與監督。我們認為,促進科學道德建設需要道德建設、制度與法制建設、輿論宣傳同步推進。以下是我們初步的想法,尚有待於進一步完善。組織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建設的組織管理體系。
1.進一步發揮科協團體功能,強化防腐敗工作
科協肩負著維護科技界整體利益和內部秩序的職責。加強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科協責無旁貸。首先,我們要提高認識,切實把加強科學道德建設列入工作議程,作為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的重要內容;其次,建立健全科學道德建設的組織機構,制定和出臺相關的自律規範;三是要經常開展有關科研道德和防治科研不端行為的宣傳教育,並要以身作則;四是要堅持實事求是,作到加強科學道德建設與保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相結合。
2.建立健全科學道德機構,充分發揮其作用
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委員會,為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具體內容可包括:
——設立科技人員學術不端和腐敗的舉報熱線電話,對舉報內容進行調研核實。一經確定,獎勵舉報有功人員,對所涉及的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通過網站和媒體向外發布。
——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員誠信檔案,將舉報並核實的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記錄於內,以為警示。
——定期組織科學道德教育培訓,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
制度機制方面
1.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
進一步推進科技管理體制、學術評價體系的改革,在學位論文答辯、學術論文發表、學術著作出版、科研項目立項及評估、學術職位的評聘與晉升、院士增選、科研成果及科技工作者的表彰獎勵等方面,建立健全公開、公平、公正的科學評價制度。
建議採取隱去作者姓名及單位的雙盲評審制、國外同行專家評審制、一票否決制、迴避制等一系列措施,並儘可能使論文的發表與否與個人的切身利益脫鉤。中山大學人性化評價機制,使朱熹平教授等科技工作者受益,他們已經四五年沒有發表過論文,卻最終證明了「龐加萊猜想」,值得倡導。
2.開展科技工作者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制定新時期科技工作評價指標體系,以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地抵制學術腐敗。
3.制定「北京科技工作者道德規範」
以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範(試行)》為基礎,結合北京地區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可行的《北京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範》。
4.建立健全社會共同監督機制
黨政部門加強領導,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社會輿論和科技界共同努力,加快科研誠信建設的步伐,建立健全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察網絡,
加大對不正之風的督察、懲戒力度。
5.「德治」和「法治」並舉,建立全面懲治腐敗的體系
德國、瑞典、美國都非常重視對學術造假者的法律制裁。強化科學道德法制建設,嚴懲科學道德失範者,可借鑑國外成功做法。對科學不端和學術腐敗行為,除給予曝光外,在職稱評定、承擔項目等方面給予一定時期(如三年)的停辦處罰,對觸犯法律的則依法制裁。
德治與法制相配合,從內部入手,優勢互補。這需要營造一種促進負責任的研究行為的社會環境,增強學術機構和研究者的誠信意識與自我糾錯能力。宣傳教育方面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樹立典型,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端正治學態度,樹立誠信觀念和正確的價值觀;開展案例的整理和研究,利用案例開展形象的教育。
2.加強教育力度,開設「科學道德」必修課
要加強對青少年,尤其是在讀研究生的科學道德教育。建議將「科學道德」作為必修課,納入高校的學科建設中。同時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將科研誠信的內容納入科研人員職業培訓體系,儘量杜絕「無意」地違反科學規範現象的發生。
在此基礎上,大力倡導誠信立學、從我做起:一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科學精神,自尊自愛;二要牢固樹立以科教興國為己任、以創新為本的價值觀;三要以堅持真理的勇氣、海納百川的胸懷,積極營造平等待人、民主討論、百家爭鳴的良好學術氛圍;四要提倡唯實求真、誠實守信、科學嚴謹的學術風氣,加強道德自律,嚴肅學術批評,捍衛科學尊嚴。
北京加強科學道德建設調研報告(節選)
科技工作者對科學道德具備較高的認知水平
北京是我國科技工作者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根據《北京市研究與發展(R&D)數據彙編(2008)》統計,2007年北京地區有科技活動人員45.03萬人,佔全國科技活動人員總數(454.39萬人)的9.91%,位居全國之首。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35.94萬人,佔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79.81%。北京地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科技活動人員分別為11.13萬人、4.70萬人和27.73萬人,分別佔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24.72%、10.44%和61.58%。可以看出北京企業中的科技工作者數量佔大多數。
為真實了解北京地區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行為的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科協團體的對策措施,市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賀慧玲牽頭召集有關專家成立課題組,在收集相關資料、組織科技人員座談的基礎上,開展了系統的問卷調查和研究分析。問卷調研對象主要集中於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中的科技工作者,共發放問卷1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302份,回收率為86.8%。問卷的調研對象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代表性。
北京科技工作者對科學道德行為具備較高的認知水平,對於問卷中給出的各項科學道德行為選項,普遍給予較高的重要性選擇。各選項認為非常重要的選擇人數佔回答總人數的66%到80%,其中綜合分值也達到65-85分。
調查顯示,北京科技工作者普遍認為,誠實守信和社會責任是當前科技工作者最應遵守和樹立的道德行為。在各選項綜合分值排序中,誠實守信、社會責任和尊重客觀事實排在選項的前列。認為誠實守信、社會責任和尊重客觀事實非常重要的的人數分別為964人、886人和824人,分別佔回答人數的80.13%、74.64%和68.72%。從各選項綜合分值來看,最低綜合分值為65分以上。其中:誠實守信、社會責任和尊重客觀事實居各項的前三位,分別達到85.51分、82.39分和80.49分。認知「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的人群總數分別達到97.51%、96.63%和93.98%。這說明,誠實守信、社會責任和尊重客觀事實是當前北京科技工作者最推崇的道德行為。
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的主要表現
1.弄虛作假和侵權抄襲是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
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且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其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從問卷分析來看,科技工作者對各種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普遍感到痛恨,其中對弄虛作假(偽造,篡改,浮誇)和侵犯智慧財產權(侵權,剽竊,抄襲)的痛恨程度更加突出。認為弄虛作假(偽造,篡改,浮誇)和侵犯智慧財產權(侵權,剽竊,抄襲)現象非常嚴重的人數分別為532人和474人,分別佔選擇人數的46.10%和41.73%,高於其他選項10-16個百分點。從各選項綜合分值來看,這兩種形式的嚴重性和普遍性的分值高達66.18分和63.42分。在調研中,有科技工作者反映:在課題立項和評審驗收中,不端行為特別突出。有些課題承擔單位向委託單位「公關」,進行許多內幕交易,使項目愈來愈集中到少數單位或專家手中,更多真正有實力的學者或單位無法獲得立項,這是對科研和科學家的瀆侮和不公。評審驗收時有一些「沾親帶故」和被「揣紅包」的專家,一路高唱「凱歌」,冠以「世界領先」、「國內一流」之類的虛假評價,十分有害於真正有社會前景和價值的成果推廣和轉化。
2.各類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在不同類型單位中表現形式及嚴重程度略有不同
從不同單位類型科技工作者對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的認知來看,大體上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依據其工作性質和科研環境的差異,對各種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的嚴重程度略有不同。如高等院校更加關注「一稿多投,花錢刊登論文」現象,其綜合分值名列第一。社會團體則對「商業炒作、虛假宣傳」、「利用職權或金錢獲得榮譽」和「利用不當手段獲得物質利益」的腐敗現象比較關注,其綜合分值排序為第二、第三和第四。
3.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在立項和驗收過程中表現最為突出
學術不端和腐敗行為在科研活動的各個階段都存在,但以課題(項目)立項和評審驗收這兩個階段最為突出。問卷顯示,認為課題(項目)立項和評審驗收這兩個階段不端行為非常突出的人數分別為413人和379人,分別佔選擇總人數的34.56%和33.19%,其綜合分值分別為64.93分和59.78分,名列各選項前列。
從不同單位類型科技工作者對科技活動不同階段的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的認知來看,成果發布(表)成為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的高發階段,政府機關、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團體的綜合分值都排在第一。其次是評審驗收階段,各單位類型科技工作者給出的綜合分值排序都在前三名。
科技工作者期望進一步完善科學道德建設環境
調查顯示,有60%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迫切期望進一步完善科學道德建設發展環境。
1.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對科研活動的開展構成較大影響
學術不端和腐敗對北京科技工作者正常科研活動的開展構成較大影響。問卷顯示,認為學術不端行為和學術腐敗對科研工作構成非常嚴重影響的佔36.64%,認為比較嚴重的佔46.08%,兩者加起來達到82.72%。
2.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形成幹擾
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形成了嚴重的幹擾,特別是發生在一些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和有一定學術地位的學者身上的學術腐敗,對青年科技工作者影響更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技事業的時間不長,學識不深,鑑別能力不強,易受到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如果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在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形成風氣,將對我國科技事業產生長期和深遠的影響,嚴重阻礙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城市的步伐。
3.建立《北京科技工作者道德規範》非常必要
對於建立《北京科技工作者道德規範》的問題,有59.68%的人認為非常必要,32.10%的人認為比較必要,兩者加起來高達91.78%。因此建立《北京科技工作者道德規範》是北京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強烈要求。通過建立道德規範,可以為科技工作者樹立標準,使其成為行為的準則,約束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的發生。
(原文標題為《北京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行為研究》,徵得作者同意改為現題,原文作者為北京市科協課題組)
簡論青銅禮樂器的社會教育功能
鄒芙都
社會教育是一種為維繫社會良性運行而向全體社會成員施行的具有明確價值取向的教育形態。較之其它教育類型,社會教育具有開放性、全面性、多樣性、融合性等突出特點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國教育史上素受重視,其施教方式也頗具特色,如商周時期的青銅禮樂器即被賦予深厚的社會教育功能。我們知道,承載時人意識和社會公約的青銅禮樂器具有「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等社會調控功能,而社會調控則主要依靠其自覺的社會教育途徑得以實現。青銅禮樂器承載的社會教育功能主要有:
德化教育功能。「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禮記·仲尼燕居》)。德作為禮的重要內核,是維繫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為德行天下,青銅禮樂器擔負起了特殊的教化使命。青銅器多有訓誥、箴誡性銘文,闡釋如何敬德保民、達德修身、揚德立命等道德倫理,如「敬德」、「敬順天德」、「恭明德」、「秉明德」、「哲德不忘」、「揚厥德」、「為德無瑕」、「德行盛旺」、「秉德秩秩」、「翼首明德」、「惠於政德」、「以明其德」等等。據初步統計,殷周銘文記述敬德、明德九十餘處。基於青銅禮樂器的特殊地位及青銅銘文獨特的訓誥、箴誡、內省等社會教育功能,德演進成了社會日常行為的規範和評判是非的標準,德化教育的社會效果顯著。考查先秦時期的社會運行方式、國家秩序、社會和諧度、社會生活程式等參數即可昭然如揭。
警示教育功能。青銅紋飾種類繁多,內涵豐富,尤其是幻想動物紋的意蘊耐人尋味,學界曾窮力探尋其母題與原型。筆者愚見,刻意追尋幻想動物紋母型實在是勉為其難,其怪異造型即出自警示教育這一原初目的。「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報更也」(呂氏春秋·先識覽》)、「其文縷也,合則有饕餮,以著貪暴之戒」(東觀餘論·周方鼎說》),警誡貪婪無度;「周鼎著倕而齕其指,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為也」(呂氏春秋·離謂》),警戒不能過分機巧;「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呂氏春秋·適威》),警告事物發展到極致的害處;「周鼎著鼠,令馬履之,為其不陽也」(呂氏春秋·達鬱》),警示亡國的特徵。時人先哲所言正揭示了紋飾助教昭善的意圖,通過警示教育達到社會教化、良性運行的原初目的。
政化教育功能。「禮,所以整民也」、「禮,國之紀也」,禮成為社會交際、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作為禮樂文明載體的青銅器在調控社會秩序、規範社會群體坐標、構建和諧社會態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政化教育功能。眾所周知,青銅器是一種「體現級差的器物」,被賦予了豐富的政治內涵,尤其是禮器組合有明確規定「,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士用一鼎」,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論語·八佾》)等等,嚴禁僭越。通過青銅器組合方式、數量多寡等外在直觀形式,教化不同社會階層遵守各自的行為準則以符合國家意志,達到社會良性運行,實現社會大治的政治意圖。
人倫教育功能。人倫教育是儒學的重要內核,「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左傳·昭公七年》)、「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禮樂社會家國同構,奉行「親親」、「尊尊」基本原則,推崇孝、悌、忠、友、信等社會人倫。社會倫常的普及除依託學校教育外,社會教育不失為另一重要途徑,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人倫教育效果甚至為學校教育所不及。青銅禮樂器則充當了社會教育中施行人倫教育的外在形式。如我們翻檢《儀禮》等禮學經籍,便赫然入目,一方面,通過青銅器自身的形制、紋飾、銘文等外在物化意象表達社會人倫,另一方面,時人將青銅禮樂器等實物自然地融合於抽象的禮儀儀式,通過實物直觀地表達如何處理上下、尊卑、親疏等人倫關係,達到禮成天下,倫化眾生的社會教育效果。
審美教育功能。商周青銅器無論鑄造水平還是裝飾藝術都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鑄造工藝與裝飾藝術渾然一體,將青銅器的神秘與美感推進到後世望塵莫及的高度。青銅器的美學成就始終服從於青銅器自身的禮樂功能,這與其為禮樂文化的物質載體有關。商周青銅器的美學成就含有豐富的宗教意識,同時其原初美暗含了人類對自身初始歷程的探索,這對時人心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今天,青銅器的莊嚴、古典美,越來越受到美學教育者的重視,其素材納入了美學教育視野;同時,青銅器的美學成就對社會群體具有重要的心性薰陶功能,審美教育功能日趨突出,這對個人及社會文化心態的營建具有重要意義。
在學校教育始為濫觴的早期社會,青銅禮樂器承載了獨特的教育內涵,被賦予了廣泛的社會教育功能,反映了先民的思維認知方式。我們對先秦時期的社會狀況作一通覽便可發現,商周社會的良性運行與青銅器承載的社會教育功能及在社會軟調控中的作用息息相關,其教育效應不可低估,在中國早期教育史上佔有特殊地位。如果從神人關係、等級差異、禮樂真諦、社會控制、血緣與地緣結構等維度反觀青銅禮樂器社會教育的特點可發現,我國早期先民創建了「用外物飾內情」以實現自我與他我教育的社會教育範式,這一教育範式具有具象、直觀、社會化等典型時代特徵,這對當今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