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披露當前中國學術的七大「不端行為」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2月9日電 (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獲悉,當前中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中不端行為的表現形式和主要問題有七個方面,包括抄襲剽竊他人成果、偽造篡改實驗數據等。

  中國科協九日在此間舉行第六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該協會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工作委員會的工作匯報中披露出上述信息,並對通過調查歸納的這七大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具體闡述:

  ——抄襲剽竊他人成果。在論文、研究報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襲剽竊他人的實驗數據、圖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這種現象存在於少數科技人員特別是少數碩士生、博士生和剛參加工作的青年學者中。

  ——偽造篡改實驗數據。在實驗數據、圖表分析中,隨意編造數據或有選擇性地採用數據證明自己的論點,這比抄襲剽竊他人成果造成的影響和後果更惡劣。

  ——隨意侵佔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職權在自己並無貢獻的論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科研成果據為己有;將通過會議、評審等過程獲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隨意傳播;在論文被錄用或成果獲獎後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權單位;為論文順利發表或成果獲獎私自署上知名科學家名字;為完成科研任務或求得職稱晉升,無關的同事、同學、親友間相互掛名。

  ——重複發表論文。論文一稿兩投甚至一稿多投;將某一刊物已發表的文章原封不動或改頭換面後重新投到另一刊物;將國外刊物以外文形式發表的論文以中文作為原創性論文在國內發表而不註明。

  ——學術論文質量降低和育人不負責任。部分學者為提高論文數量,將可用一篇完整論文發表的科研成果分為多篇投稿,降低了論文質量並破壞了研究工作的系統性、完整性;論文發表中引用文獻注釋不明確;部分教授為完成科研任務招收幾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為自己工作、掛名發表大量論文,而無法全面有效教育培養研究生,使研究生素質大面積滑坡。這些情況造成科研資源包括生產資料資源、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學術評審和項目申報中突出個人利益。在專業技術職稱評聘、科研成果評審等過程中,因人情關係、利益驅動等原因,不能正確評價他人成果,利用職務權力和學術地位,走關係、拉選票,導致結論失去客觀性、準確性和公正性;與自己無利益衝突情況下,儘量抬高對他人的評價,濫用「國際先進、國際領先、國際一流水平」等詞語;與自己有利益衝突情況下,貶低前人或他人成果,自我誇大宣傳。

  ——過分追求名利,助長浮躁之風。部分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一些有一定學術成就、在學術界有一定地位的人員,兼任太多社會和學術職務,整天忙於參加各種各樣的會議,重複獲取各類資源,真正用於科研時間很少。

  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工作委員會稱,導致中國當前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有科研人員自身素質問題,還有一些科技政策及管理規則的缺失和不完善。他們呼籲全社會共同努力,積極倡導建立完善、科學的評價機制;加強科學道德制度建設、規範學術研究;加強科學道德和學術規範的普及性教育;強化科技工作者法律意識;健全監督約束機制、大力開展學術批評,以從源頭和根本上杜絕、防止學術不端行為。

相關焦點

  • 加強科學道德建設 摒棄學術不端行為
    作為身兼中國科協常委會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門委員會副主任之職的著名科學家,對當前科學道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分析。我們節選了這篇報告的第一部分,現予以刊出。而作為基層科協——北京市科協的有關調查報告和由此產生的對加強科學道德建設的建議,與杜祥琬院士報告相輔相成,特一併刊出,以期對當前科技道德建設有所促進。
  • 科學網—國外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措施與借鑑
    我國科技部2006年發布了《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對科研不端行為進行了明確定義,不但包括提供虛假信息、抄襲、剽竊等,還包括涉及人體的研究中違反知情權以及違反實驗動物保護規定的內容,最後還有一個「餘地」和「空間」:「其他科研不端行為」。另外教育部、中科院學部、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發布的相關規章制度中也有一些涉及學術不端行為的內容。
  • 涉嫌學術不端 施普林格再撤多篇中國學術論文
    繼撤銷107篇醫學論文後,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再撤銷若干來自中國的學術論文。近期,施普林格旗下期刊《細胞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Cel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連續刊登多篇論文撤稿聲明。據撤稿聲明,來自中國的數個科研團隊,不同程度存在涉嫌竊用他人學術科研成果或關鍵資料、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
  • 中國知網論文檢測系統為預防學術不端保駕護航
    CNKI科研誠信管理系統研究中心擁有旗下的大學生論文管理系統(PMLC)、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社科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SMLC)、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VIP5.3、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TMLC2)等系統進行測試。用戶可登錄中國知網官網進行詳細了解。不同的子系統對應不同的服務目標。
  • 國家正式出臺學術不端行為界定!
    大家都在反對學術不端,何為學術不端?如何界定學術不端行為?其實,此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才正式發布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 天津大學解聘一名有學術不端行為的教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天津11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今日宣布與該學院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張裕卿教授解除聘用關係。  據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在其官網發布的「情況說明」,學院收到有關張裕卿教授的實名舉報後,立即成立專門調查組,依規開展調查。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 學術不端行為屢屢發生的重要原因是違規成本過低。目前,規制學術不端行為主要依據部門規章進行行業自查,難以真正震懾學術不端行為。事實上,我國科研項目的成果產出與財政經費調撥有密切關係,學術不端不僅是作風問題、職業道德問題,更是嚴肅的法律問題。
  • 中科院黨組書記侯建國: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嚴格把住論文質量關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應邀出席。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主持會議。會議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問題,研究討論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與會代表就辦刊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辦刊單位代表籤訂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工作管理責任書》。中科院院士周忠和代表科技期刊工作者宣讀了《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書。
  • 31篇文章被撤,中國學者被指學術不端,網友:該罰!
    還有其餘文章來自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刑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不乏優秀的院校和單位,不禁令人震驚,學術不端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了嗎?復旦大學的研究者曾在《Nature》上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了國內學術界的學術不端現狀,並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此前,演藝圈的一位「高學歷」演員也曾被曝出在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期間,博士論文複製率極高,涉嫌嚴重抄襲行為。
  • 中國科協 民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協學會創新發展的意見》
    《意見》細化了學會規範運行的相關規定,力求解決學會在分支機構管理、開展業務活動、評比表彰方面存在的老問題,規範學會行為,引導學會有序發展。中國科協會同民政部系統梳理了近年來相關政策法規、研究成果和學會改革創新實踐經驗,開展不同層次的調研和座談,著眼解決科技社團在新時代改革發展的難點問題提出政策措施,形成《意見》。
  • 論文查重須知,學術不端行為主要有哪幾種?
    2021-01-04 14:29:38 來源: 論文大師 舉報   面對學術不端行為屢屢出現的情況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
    中國科協正著力推動建設世界一流期刊、一流學會,引導正確價值取向,促進建立科學分類、合理、多元的評價體系。其次,要擴大高校、科研院所在收入分配上的自主權,同時加強科技成果產權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增進有突出成果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再者,面對在科研誠信和學術風氣方面的問題,不要怕得罪人,要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果斷亮劍、率先發聲,淨化學術環境,在學術界樹立燈塔。
  • 中國知網查重多少錢?知網學術不端有哪些子系統?
    當前我國大部分的高校都會選擇使用知網查重檢測系統,利用知網來對同學們的畢業論文進行論文查重檢測。大部分同學也許是第一次接觸知網論文查重,所以對於知網查重一般需要多少錢不太清楚。這次,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6 中國對學術不端的治理力度仍需加強。現在許多需要處理的事情尚未處理,這導致人們不服氣。去年至今,中國學術界接連被爆出一起又一起的學術不端事件。如我們所知,中國近年來屢屢爆出學術不端事件,根據您的觀察和總結,中國此類事件的主要表現特點是什麼?王小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最主要的學術不端行為是「抄襲」,主要表現在語言文字上。大約十年前,《自然》發表的一篇短評曾稱「中國近三分之二的科學研究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我對此很震驚,仔細分析了解後發現,其中大部分是指「文字表述抄襲」而不是數據抄襲。
  • 學術抄襲只是學術不端的冰山一角
    為此,本期時評以「學術抄襲為何屢禁不止?」為話題,邀請相關專家展開討論。 學術抄襲從主觀上來看,是利益驅動學術的後續效應。不難發現,中國高校的學者一旦成名,各種榮譽便紛至沓來,行政部門也樂意錦上添花,財富和地位便穩定下來,即使被人發現學術不端,也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當下所爆料的學術抄襲或不端現象只能說是冰山一角。
  • 朱邦芬:遏制學術不端,從認真查處重大案例開始—新聞—科學網
    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描述了當前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一是隨著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急功近利傾向與道德水準滑坡,擁有各種學術頭銜帶來的利益與學術不端行為低風險之間的反差,導致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的涉及面之廣及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由於國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網際網路自媒體傳播廣、速度快等特點,人們對科研誠信的關注史無前例。 每個國家都有科研誠信問題,而我國尤為嚴重。
  • 掠奪中國學者成果的德國科學家涉嫌學術不端行為—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海德堡大學   海德堡大學委員會日前宣布,調查發現該校醫院婦科門診主任Christof Sohn存在「嚴重且大規模的學術不端行為」。此外,該研究還有剽竊前同事、中國學者楊蓉西科研成果的嫌疑。   該醫院幾周以來深陷此次醜聞,目前已經進入刑事訴訟環節。
  • 湖北經濟學院回應「抄襲」事件:不屬於「學術不端」
    8月3日,《中國青年報》刊發《湖北經濟學院一院長被指「學術不端」》,指出對蔡紅英學術不端的舉報在2016年10月就已出現,但未有公開信息表明該校進行過相關調查。學校稱「一稿兩投均為非主觀行為」校學術委員會稱,蔡紅英涉嫌「一稿兩發」的兩篇論文均非主觀所為,故不構成「學術不端」。
  • 科技部中國科協有把「尺」
    4月20日,原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一次性撤回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論文的發表時間為2012年至2015年,撤稿原因是虛假同行評議。事件一經報導,引起多方關注。科技部、中國科協會同有關部門,根據5月27日國務院研究部署處理論文造假工作專題會議要求,起草該「指導意見」,並經6月5日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
  • 科研大佬背後的學術不端,高產教授背後的幾種科研論文造假的行為
    學術不端這個名詞似乎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不同於早期的學術規範制度的不嚴格,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在各種利益的驅使下,各種學術不端和造假開始泛濫,失去了對科研發現開始的初衷,各種的學術不端給違背了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也讓很多期刊雜誌失去了權威性,因此為了應對各類的學術不端行為,科研圈內開始淨化行為,對於學術有問題的教授進行批判,對於有問題的論文進行退稿,學術不端不僅造成學術界的混亂,同時也會浪費很多科學家的時間,例如著名韓春雨事件,因為韓春雨的科研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刊登,科研影響力巨大,造成全球無數科學家進行試驗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