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談科學道德: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2020-12-02 手機鳳凰網

新華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衛敏麗 吳晶晶)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長期以來,廣大院士獻身科學,愛國奉獻,為我國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個別院士科學道德失範的現象也不同程度發生,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

「院士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在7日下午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全體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陳宜瑜在向大會作報告時表示,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浮躁之風對院士隊伍的影響不容忽視,廣大院士要保持高度警覺和重視,共同維護院士榮譽稱號,建設中國科技界的道德學風淨土。

對於社會普遍關注的院士兼職、參加社會活動等問題,陳宜瑜在報告中重申:堅決反對兼職過多,徒掛虛名和領取不當報酬。同時,要避免參加各種與自己專業無關的答辯、評議、鑑定、評審、諮詢和評獎等活動,確屬自己專長又有餘力參與的才參加,在對有關問題公開做出評價時需謹慎和客觀,儘量減少禮儀性和慶典性的社會活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認為,和普通人一樣,院士的精力和時間也是有限的,如果社會兼職和參加社會活動過多,必然會影響到科研和教學等工作,所以必須堅決反對。

「需要注意的是,院士除了科研和教學,還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比如有些院士在各自領域內的一些學會兼職,參與政府組織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諮詢等,也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對社會作貢獻,不能一概否定。」 鄭時齡院士說。

在正確處理兼職問題和妥善對待社會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蔡睿賢也是旗幟鮮明:「我們應該堅決反對與所研究專業無關的社會兼職,反對領取不當報酬的社會兼職。」

其實,對於科技工作者中的優秀分子來講,科學道德既是每一位院士應該做到的最低要求,又是應該一生追求的最高要求。院士們普遍認為,院士不僅要在弘揚科學精神、維護科學尊嚴等方面做出努力和貢獻,在做人做事做學問等方面也應該為全社會樹立典範。

新華社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成立以來,制定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中國科學院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行為規範》《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關於院士兼職問題的幾點建議》等文件,已初步形成學部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規範體系。

陳宜瑜介紹,目前道德委員會已經完成對《中國科學院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的修訂完善,將違背科學道德的行為明確界定為:違反科學共同體公認的科研行為準則的行為;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有損院士科學道德聲譽的行為;在院士增選工作中違反有關紀律和規定的行為;其他科技活動中的不端行為等四個方面,進一步增強了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此外,還進一步嚴肅了院士增選工作紀律。

「在當前國際國內科技界越來越重視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的形勢下,弘揚科學精神,倡導優良學風,發揮院士群體明德楷模示範和表率作用,帶動和促進和諧學術環境建設是學部作為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的神聖職責。」陳宜瑜說。

院士自律是院士隊伍思想建設的核心,是維護院士稱號榮譽性的基礎和保證。陳宜瑜表示,本屆道德委員會將努力加強院士隊伍自身建設。首先,要進一步強化院士自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其次要進一步完善自我約束機制和工作規範。對社會反響強烈、影響院士聲譽的院士兼職等問題進一步開展調研,求真求實,細化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還要進一步規範增選工作中候選人投訴信處理辦法和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

此外,要進一步嚴格增選工作紀律。加強對院士增選工作中道德學風問題的研究,及時修訂、補充和完善有關文件,切實把好院士增選入選關,堅決反對和抵制一切幹擾增選工作正常進行的不正之風和不正當行為。

相關焦點

  • 四院士聯名要求對王正敏除名 推薦人:造假是鐵定的[圖]
    、戚正武、洪國藩、姚開泰(由上至下),4人聯名寫信給中科院要求對院士王正敏除名。  東方網1月8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五官科醫院教授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一事昨天再現轉折點,繼1月2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復旦院士人工耳蝸研發之謎》、1月3日五官科醫院召開發布會請王正敏現身說明情況後,央視昨日追蹤報導了《多名院士推薦人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除名》。
  • 中科院要求各級辦刊主體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近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中科院黨組書記侯建國院士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中科院各級辦刊主體要深刻認識科技期刊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堅持正確辦刊方向和宗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出版方向,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 追蹤「院士除名」事件--被除名的是哪兩位院士?
    被除名的是哪兩位院士?    12月10日,上海某報刊出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兩名院士因嚴重違背科學道德被除名。    這則消息稱,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張存浩院士在公布《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時說,已有兩名中科院院士因違背科學道德而被除名,其中一人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消息並沒有透露出這兩人的姓名。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中科院去行政化:官員原則上將不作為院士候選人
    最近,國家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開始揮舞剪刀,將纏繞在身邊的一些不甚美觀的枝蔓紛紛剪落,引得叫好聲一片。  這些枝蔓紮根於學術之外的其他土壤,卻試圖假學術之名汲取養分。從今年的科學院院士選舉開始,院士遴選渠道由以前的三種變為兩種,僅留下院士推薦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
  • ...記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袁亞湘
    現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他在科研工作中銳意創新,在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及其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投身教育事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業績,贏得了同事和學生廣泛好評。
  • 鄧子新院士、武維華院士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武漢大學藥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北京同仁醫院院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王寧利和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張學軍獲談家楨臨床醫學獎;溫州大學校長李校堃教授獲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紅、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令強
  • 中科院院士VS美國科學院院士,哪個含金量高?
    最近,我國一些科研領域人才在國內落選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頗受大家爭議,從近些年來看,落選中科院院士,而被挖走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不止顏寧一人,連大家熟知的袁隆平,曾經就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早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了。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2011年9月,屠呦呦先生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2017年獲得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屠呦呦先生發現了青蒿素,不僅功在中國,更是利在全球。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中國兩年一屆的兩院院士增補評選備受關注,而兩院院士無疑是中國科學和工程界的最高榮譽,許多人都趨之若鶩。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年輕的屠呦呦曾被提名過院士,但都落選了。為什麼能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卻不能當選兩院院士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其中的原因。
  • 中科院院士林鴻宣入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科院院士林鴻宣入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09-08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林鴻宣入選,並將作為上海地區候選人參加2020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遴選。
  • 中科院院士梅宏履新,不久前公開反對馬斯克晶片植入人腦計劃
    2005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2013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那年,梅宏48歲。2018年9月他又當選歐洲科學院(AcademiaEuropaea)外籍院士。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2017年獲得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科院院士的標準和條件為:1、要求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這就足以證明網上流傳的沒有留洋背景這一條是假的。
  • 中國科學院被舉報院士:舉報者提3個要求 但是很荒唐
    王宇澄(左)曾是王正敏的學生與親密助手,他認為自己在導師評選院士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卻未獲回報。(資料圖片)     去年11月,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此外,有媒體報導王正敏還克隆國外的「人工耳蝸」用來申報國內的專利,成功獲得巨額專利經費數千萬元。昨天,王正敏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回應此事,稱自己論文方面從未造假,做人工耳蝸只為讓更多聾人獲得救治,不為賺一分錢。
  • 中科院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公布 新增院士64名
    來源:人民日報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今天,中科院公布64名新院士具體信息,根據統計,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新當選院士中有6名女性。
  • 中科院健全院士推薦渠道:避免增選途徑單一和提名權過於集中
    在「拓展院士增選推薦途徑,嚴格審核把關」方面,中科院黨組健全完善院士推薦渠道,避免院士增選途徑單一和提名權過於集中的問題;修訂了《院士候選人組織審核意見檢查流程》,明確對候選人的投訴要根據幹部管理權限分類轉辦,並由具有相應管轄權限的紀檢部門出具處理意見,確保候選人組織審核意見符合要求;細化院士候選人投訴處理工作要求,加強全過程審核把關。
  • 有關院士制度參考材料
    一、關於院士增選制度概況   中科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 黃本立:科學精神與科學道德-歷史與現實
    另一方面,作者本人也想談談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教師對科學道德的一些想法。切忌: 急功近利、馬馬虎虎、信口開河、臉上貼金、無中生有、鋌而走險、抄襲剽竊…… 科學研究不能馬虎 頭腦不能發熱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於2001.5.18召開座談會 研究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問題 要求院士加強自身建設,率先垂範,以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全國科技界
  • 中科院劉振興院士談空間科學發展與展望
    中科院劉振興院士談空間科學發展與展望實錄    嘉賓:中國科學院劉振興院士、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肖佐教授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新浪嘉賓聊天室。歡迎大家參加2003年國際科技周論壇,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空間科學,什麼是空間科學?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空間科學?
  • 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中科院院士?是不夠格嗎?
    他們的付出理所應當被我們銘記,他們的功勞也是旁人難以企及的,但是即便是像他們這樣改變世界的科研者,也還是沒能夠評上中科院院士,到底這當中到底是什麼阻隔住了他們邁向院士的腳步呢?屠呦呦作為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的能力已經得到了世界級獎項的認可,諾貝爾醫學獎已經是對於醫學科研者的最高禮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