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向世人展現研究成果,供同行參考。在同行的閱讀過程中,產生了問題和質疑、發生觀點的碰撞、甚至迸發出合作的火花是存在可能的。但很多論文作者針對同行質疑,採取不理睬、暴跳如雷、法律威脅等方式處理,完全背離了其發表文章的初衷,更難以洗刷學術不端的標籤,最終將被釘在科學的恥辱柱和永恆的網際網路上。
竟敢質疑院士?
(圖片來源:搜狐)
院士往往代表的是該領域的研究頂點,備受該領域研究者的崇敬。質疑院士的研究需要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但合理的質疑是學術研究和發表論文的目的之一,也是對科學家這個稱號的尊重,院士也不例外。
2019年,國外同行質疑裴剛院士2014年發表於PLOS ONE的一篇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論文:對照組和實驗組呈現兩張圖片幾乎一樣的情況。
(相同顏色框表明其中內容存在相似或相同)
甩鍋第一作者?數據丟失?電腦壞了?
實驗室發大水了?陰謀論?
論文第一作者Yujun Hou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詳細回覆:說明了這是由於圖片放置錯誤所致。儘管論文發表已經過去6年了,但第一作者依然心平氣和的、理直氣壯的回覆,而不是像某些作者的奇異回覆:都是第一作者的錯、時間太長數據丟失、電腦壞了、實驗室發大水了、陰謀、關你什麼事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作者Yujun Hou保存好了原始數據和培養了規範的學術修養。
但第一作者Yujun Hou的這個回復能否消除質疑者對裴剛院士論文數據統計的質疑?
進一步展示原始數據
被質疑論文中明確說明了每組小鼠數量為5隻,理論上每隻小鼠都進行了染色,所以會產生大量圖片而出現圖片選擇失誤的可能。但也有人會說:這麼多圖片結果,我隨便選都不會選錯!
為此,第一作者Yujun Hou展現了用於統計處理的5組染色原始圖片,獲得了質疑者的認可。
質疑者甚至盛讚:「能這麼快和這麼友好的獲得作者的回覆,並展示原始數據,這是極其罕見的」。
不僅如此,裴剛院士還親自回復了質疑:真誠的承認論文出現的錯誤,並表示歉意。裴剛院士沒有讓其他作者獨自面對質疑,這表明裴剛院士是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通訊作者。
打消質疑就是終點嗎?
毫無疑問,發表文章的目的之一是供全球同行參考。如果被合理質疑了,僅僅打消一個或多個同行的質疑是不夠的。如果錯誤是可以勘誤的,則應該儘快向雜誌提出勘誤;如果錯誤是不可以勘誤的,則應該儘快撤稿,以免傳播錯誤的科學信息。
上周,裴剛課題組的勘誤正式發表了:
至此,裴剛院士展現了一個教科書般的處置同行學術質疑程序,值得其他學者參考。別動不動就是不影響結論;更不要動不動就是嚴重損害個人名譽、保留訴諸法律的權利。學者們更需要明白針對學術不端的指控,迄今為止國內外還沒有勝訴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