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衡,大家都會想到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地動儀作為我國第一件探測地震的儀器,不僅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更是古代科學技術的體現。
眾所周知,張衡作為南陽五聖之一,又是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他對於東漢王朝的貢獻我們有目共睹,尤其是他發明的地動儀。
何為地動儀,其實就是大地發生震動後,地動儀會做出一定的顯示。這個儀器看起來簡單,但是它的構造卻是極其複雜,它毫無保留的向世人宣揚著東漢時期的科技水平。
然而,如此一件代表著科學技術的儀器,卻被移出了教科書,更有中科院院士稱:在房子上掛一塊肉都比它強。
究竟是怎麼回事?其實還要從地動儀的來源前來了解。
一、張衡的地動儀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
相傳,張衡地動儀共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在公元132年時,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被後世之人稱為候風地動儀。從張衡地動儀發明出來以後,便不斷測算出哪個方位地震,關於一次地震,史料有專門的記載。
當時,地動儀上曾經一龍機發,但是人們完全感覺不到地動,所以,雒陽學者都覺得地動儀不足為信。然而幾天過去後,有人前來送信,果不其然,在隴西地界發生地震。從那以後,眾人都對地動儀的巨大作用深信不疑,並且完全依賴於地動儀預測地震。
然而,如此神奇的地動儀隨著歷史的發展,卻消失在歷史舞臺之上,取而代之的是王振鐸所做出的地動儀。
二、有關於地動儀的所有「聲音」
讓人感到無比遺憾的是,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在公元200年的時候就已經徹底消失,距今仍不知道它身處何方。因為地動儀的消失,也讓人們質疑它的真實性。一直以來,無數人發出質疑:張衡地動儀是否真的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張衡地動儀的確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並且作為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但是,畢竟因為它的消失,導致人們對它的猜想層出不窮。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原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王振鐸經過一年多設計和十五年製作出來的「仿製品」,被人稱為「王氏地動儀」。
正是這個「王氏地動儀」成功取代張衡地動儀在教科書的位置,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教科書。不僅如此,因為「王氏地動儀」的一些操作,也讓世人對張衡地動儀產生了一些質疑。
雖然王振鐸做出的復原地動儀像極了張衡的地動儀,但是它畢竟是個紡織品,是否真的可以發揮作用。經過一番實驗,「王氏地動儀」的作用似乎並沒有發揮出來。與此同時,關於地動儀的各種質疑也層出不窮。
當時,科普作家方舟子對此特意發文:「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或許和今天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它並沒有傳聞中的那麼厲害,很有可能就只是一個個擺設」。
之後,在科普作家方舟子質疑的基礎上,質疑聲也是越來越大,甚至有人直接斷定地動儀並沒有任何作用。尤其是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在一次極其重要的座談會中,直接評價出他對地動儀的認知:「房梁吊塊肉都比那模型強。」
不得不說,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對於地動儀的評價的確有些殘酷了。畢竟張衡地動儀作為東漢時期的一項科學技術,它的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或許它的作用沒有傳聞中的那麼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具有作用。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知名學者公開討論張衡地動儀,並且給出他們自己的想法。他們肯定張衡地動儀存在的價值,以及它自身所具備的作用。他們對張衡地動儀稱讚萬分,並且表示支持。
他們覺得「王氏地動儀」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仿製品,和當年的張衡地動儀可能有很多不一樣。所以說,不能用王氏地動儀的實驗結果來評判張衡地動儀,對於張衡地動儀而言,這也是極其不公平的。
不管是質疑張衡地動儀也好,還是堅信張衡地動儀也罷,這兩種觀點都是對張衡地動儀最為真實的看法。作為一件存在於東漢時期的的科學儀器,這是它應該享瘦待遇。
三、張衡地動儀所存在的價值
其實,對於現在的人們而言,張衡地動儀是否真的具備預測地震的作用已經不重要了。張衡地動儀作為東漢時期的科技產物,它的價值已經超出它本身所具備的作用。對於後人而言,它所存在的價值更多在於它身上所蘊藏的屬於那個時代的特徵,而並非它是否真的可以檢測出地震。
簡單的說,張衡地動儀所具備的價值遠遠超出它的作用。不管它是否可以真實的檢測出地震,都無法肯定它對東漢時期的一個重要作用。可以說,張衡的地動儀更多的意義在於它象徵著一個時代,更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優秀文明的見證。
雖然我們無比好奇張衡地動儀是否可以真正發揮作用,但我們從不會質疑它的作用,即使它真的沒有任何作用,或者只是一個擺設而已,但我們仍然願意相信它是真實存在著巨大作用的。也可以說,我們所信賴的不僅僅是地動儀,更是地動儀所處的那個時代。
即使我們會對地動儀發出一些質疑,但是我們卻無比堅信屬於那個時期的智慧。尤其是古人的智慧,它讓後世之人不得不服。不管地動儀是否真的存在過,但人們都會堅信它曾出現在中華大地上,並且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對此,我們只有堅信考古工作者的進一步探索研究。只有等到張衡地動儀真正出現以後,我們才可以通過它進而研究。或許只有到了那一天,我們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張衡地動儀的強大魅力。
結語:
客觀的說,張衡地動儀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件科技產物,不管到了什麼時候,這都不會改變。然而,因為地動儀的消失,讓人們對於它的存在和作用發生了質疑。加上王氏地動儀形像張衡地動儀,又沒有發揮作用,也讓人們不由自主的覺得張衡地動儀也沒有作用。
其實,關於這些質疑,我們也可以理解。畢竟後世之人只是從歷史資料中了解過張衡地動儀,並沒有感受過地動儀的作用。相信總有一天,張衡地動儀會再次問世,等到那時,所有的質疑聲便會不復存在。
不過話又說回來,關於張衡地動儀有些質疑聲也是好的。只有質疑聲越來越大,越能體現有關歷史的極大魅力。如今,我們如同在迷霧中砥礪前行,等到真相大白的時候,那種來自心底的滿足和民族自豪感真的很讓人舒服。
簡單地說,關於歷史的探索,其實也是一種對質疑聲的探索,只有真正答案的出現,質疑聲才會漸漸消失。所以說,想要真正的了解歷史,勢必不能滿足於現狀。
參考資料:《後漢書·張衡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