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後漢書·張衡列傳》
本是很平靜的一天,但在都城洛陽的百姓卻吵成一團。因為都城洛陽的一個機器發生了異常情況,這個機器就是張衡發明的侯風地動儀,這個機器上的西北方向掉出一顆銅球,銅球不偏不倚落在了地動儀下方的額銅蛤蟆口中,人們都在說這個破機器沒什麼用。
但是沒過幾天,隴西一位驛者著急忙慌的來到了洛陽,他和皇上稟報,隴西遭遇了一次強地震,而隴西的位置正好是這臺地動儀的西北方,這時候整個洛陽吵成一團,人人都在議論這個地動儀有多神奇。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地動儀的故事,書中記錄的地動儀距現在已有1800多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臺地動儀,比義大利製造的地動儀早1700多年。
我們對於地動儀應該不陌生,因為在中學課本我們就都接觸過這個故事,張衡能製作出這臺地動儀和他親眼目睹過地震有著很大的關係,張衡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做出了這臺機器,張衡做出的這臺地動儀之所以能讓世人記住,是因為當初成功的測出了隴西的那場地震。
可能這個故事太過於玄幻,所以這個故事經歷了一千八百多年還能被人們津津樂道,但人們只見故事,不見這臺機器,相傳這臺機器在戰爭中被毀,這臺機器的構造和原理就成為了一個謎團,這就引來了人們的質疑,2003年,河南博物館決定招募相關人員來複製出張衡地動儀,2004年還和中國地震臺籤了合作協議。
文史學者和技術人員通過《後漢書》、《張衡列傳》查找史料,終於在2009年9月20日問世,人們可以通過儀器放出的聲波來看到這臺機器的反應,只有儀器放出橫向的波時,地動儀才會吐出銅球,無論是巨大的聲響還是汽車的經過,都不會使地動儀有任何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這臺地動儀採用的結構和教科書中記述的結構不同,設計這一地動儀的馮銳多次打點電話給教育局指出建議修改教科書中的章節,經過長時間的交涉,到2017年開學時,七年級的教科書中已經不再記述地動儀內容,已經被徹底刪除。
刪除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從史書中找到張衡地動儀的具體構造,更不知道張衡地動儀具體長什麼樣子,史學家只能通過想像來構造出一個地動儀的造型,但這並不是很嚴謹的,所以將地動儀的樣子放在教科書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就如同教科書刪除扁鵲內容一樣,因為根本沒辦法證明歷史中是否有扁鵲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