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年前,中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就是張衡。曾經,張衡和他的地動儀是我們歷史課本上的必將知識,但是只因為一些所謂的外國學者的質疑,我們的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從此就消失在了我們的歷史課本上。
張衡是東漢人,是南陽五聖之一,他學識廣博,天文地理、諸子百家,兼蓄包容,自成一家。
他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在文學上,他的代表作《二京賦》一直被世人所尊崇,在《二京賦》中,張衡批評了當時的統治階級為了追求享樂,腐敗奢侈,對百姓如豬狗牛羊一樣予取予求,他主張統治階級應該提倡節儉,愛護百姓。
在數學方面,他寫下了著名的《算法論》,把圓周率算到了精確的3.1632,更是發明了一種計算圓周率的簡單方法:「圓周率等於10的平方根。」
在天文學上,他發明了著名的「渾天儀」,在西方國家還沒有宇宙這個概念的時候,張衡已經提出了他的學說:宇宙如同一個雞蛋一樣,其中的天體就像是雞蛋中的蛋黃,而天和地的關係就像是雞蛋殼裡包著蛋黃一樣。在理論上證明了地球和其他星球與宇宙之間的關係。
張衡的渾天說比西方社會的地心說早了1300年,是中國古代科學家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東漢時期,地震比較頻繁,百姓因為地震而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為了能夠精確的預測地震的發生,方便救災,張衡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加上常年研究,終於在公元132年,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被史書上稱為「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按照中國的八卦原理,將大地分為八個方向,每個方向各置一個龍頭,龍口含珠。龍頭下有一隻張嘴蹲坐的蟾蜍,一旦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龍口中的珠子就會掉入蟾蜍口中。
公元前134年的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口中的珠子突然掉落,但是身在洛陽的人們卻沒有感覺到震動,都認為地動儀不靈。幾天後隴西那邊發生地震的消息傳到了洛陽,人們才對地動儀真正的信服了。
相距洛陽一千多裡的隴西地震都能夠被候風地動儀所偵測到,說明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的靈敏性是非常之高的。
在我們曾經的歷史課本裡,張衡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天文學家曾經被大書特書。但是在2010年的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中,「張衡地動儀」卻被刪除了,甚至在2016年,關於張衡的所有資料也全部被刪除了。
由於中國的戰亂頻繁,在1700年前神秘地消失了。因為沒有地動儀的原件,中國的考古學家王振澤根據西晉的一篇短文,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製作出了地動儀的復原模型「張衡直杆地動儀」。
這個模型一經復原,就被認定為國寶,被印在了教科樹上,並且發行了郵票,被國內外的專家認為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
但是由於這個復原的地動儀在各國學者的驗震中都沒有成功,1969年起,各國就對張衡地動儀提出了質疑和批評,認為對張衡地動儀的迷戀,導致了華夏科學的停滯。
而我國教育部對這些質疑,不但沒有認真對待,進行更深度的研究和探索,反而在這種質疑中因為自己的不自信,直接刪除了歷史教科書中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所有內容。
這種不自信的表現,首先就反應出了教育部的這些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缺乏理解。甚至是本著外國人說錯誤就是錯誤的心態。因為不能夠驗震成功就否定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這是對中國的科技文化極端不負責任的做法。
要知道,能夠被記錄在史書之中後,又被歷代學者所廣泛承認的事情,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因為別人說不行就去快速地否認,而是應該先去進行深度的考證和研究。
面對國外的質疑,河南博物館找到了地震專家馮銳,希望他能夠復原真正的地動儀。2005年,馮銳終於用懸掛式理論複製出了地動儀的新模型,經過7天的測試,新模型完美的展現出了張衡地動儀的所有功能,沒有一次誤觸發,得到了中外各界的一致認可。
2013年,中國科學院的胡寧生先生,更是在不改變王振澤所製作的地動儀模型的情況下,成功地實現了直杆式地動儀的驗震。
2016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召集各大院校和國內外相關人士對胡宇寧所改造的「候風地動儀」進行測試,並現場出具了正式的鑑定書,終於為《後漢書》中記載的「候風地動儀」進行了正名。
「候風地動儀」是我國古代科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張衡更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候風地動儀」比西方的科技先進了1800年這個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雖然在近代,它一度遭到了外國學者的質疑和批評,但那並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我們這些後人沒有真正的去用心鑽研和復原。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們這些後人卻不能在先人的基礎上去繼承和發展,反而僅僅是因為別人的一些質疑,就把自己引以為豪的文化從教科書上刪除,這是對自己的文化的一種極端的不自信,是對自己的民族的一種極端的不自信。
張衡地動儀經過三次的驗震成功,徹底的將那些外國專家對我們的質疑態度打壓了下去。我覺得,既然我們已經用事實正名了那些外國學者們所謂的質疑,是否應該給張衡和他的地動儀進行正名?教育部是否應該再次修改歷史教科書,讓我們2000年的老祖宗不再蒙受不白之冤呢?
我們的文化能夠傲立在世界上五千年,必然有他存在的原因。希望某些用屁股想事情的人們,在自己的文化被質疑之前,先不要想著怎麼去掩蓋,而是應該先想想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地了解到自己的文化有多麼廣博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