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2020-11-29 新華網客戶端

  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稱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專家稱張衡地動儀寫入教材,旨在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有關張衡地動儀的內容(紅圈處)。受訪者供圖

  張衡地動儀模型。圖/視覺中國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昨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記者昨日採訪專業人士了解到,張衡地動儀實物和圖樣早已失傳,目前的複製品並不能正常監測地震。有教育專家指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張衡地動儀出現在教材當中仍有其意義與價值。

  媒體稱張衡地動儀被刪因模型存疑

  10月9日,多家媒體報導稱,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據報導,張衡地動儀被刪除,是因為有專家認為其模型一直存有疑問,並向相關教育部門進行反映。

  「我上學的時候,關於張衡地動儀那一節圖文並茂,看著後人設計的地動儀模型,非常容易理解課本內容。」江蘇無錫僑誼實驗中學教師塗蘇豫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們學校的歷史課本一直以來均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

  塗蘇豫說,她任教時使用過的人教社版初一上冊歷史課本有兩個版本,其中2016年出版印刷的初一上冊歷史教材中沒有關於張衡及其地動儀的任何內容,2018年出版印刷的初一上冊教材有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現在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編排到了『兩漢科技與文化』一課後面的活動當中,但沒有了模型圖片,文字內容也被縮減。」

  人教社稱通過活動理解地動儀原理

  人教社稱,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兩漢科技與文化」一課中專門設計了活動,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東漢張衡發明創製出世界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但是,這個地動儀早已毀損失傳。後來,人們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結合自己的研究,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地動儀復原模型。請搜集不同的復原模型,並嘗試理解這件古老的驗震器的設計原理。」

  「通過這些要求旨在引導學生以實踐探索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張衡及地動儀的相關知識,體會中國古人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人教社稱。

  此外,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專門設置「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課,介紹了中國古代科技巨人及科技成就。其中,專門講述了張衡的故事:「張衡生活的時代,頻繁的地震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張衡決心製作一架能測定地震的儀器,以便及時掌握全國各地地震情況。經過孜孜不倦研究,張衡終於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方向的地動儀。」同時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技,提出「要像張衡一樣,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做一個有心人。」教材中還設置相關欄目,介紹國際上用張衡、祖衝之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環形山。

  人教社表示,在其官網專門開通了「中小學教材意見反饋平臺」和反饋郵箱(郵箱(jcfk@pep.com.cn)。公眾可將意見直接反饋給人教社,人教社將與編寫組一起認真研究,及時改進完善。

  追問1

  地動儀模型能否監測地震?

  實物和圖樣已失傳,復原模型尚不能正常監測地震

  中國地震局退休研究員張國民告訴新京報記者,張衡地動儀實物和圖樣早已失傳,歷史材料記載的相關內容少之又少。此前中小學教材和國家地震局LOGO所採用的地動儀圖片是考古學家王振鐸,在1951年復原的模型,但該復原模型並不能正常監測地震。

  張國民認為,張衡地動儀是存在的,在發生地震時,地動儀通過內部結構原理,讓龍吐出含在嘴裡的丸子。「八條龍,丸子從哪個龍嘴裡吐出來,就證明那個方位發生地震,至于震級、哪個地方地震等信息則無法獲知。」

  與現在的地震儀監測到的數據來比,張國民說,如今全國共有1000餘個地震檢測臺,每個檢測臺裡放置的地震儀大小如同糕點盒。通過地震發生時的縱波、橫波數據,可精準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監測到的數據已經遠遠超過張衡地動儀。

  對於張衡地動儀能否完全復原的問題,在張國民看來,很難100%復原,至於以後的復原情況還無法確定。

  追問2

  地動儀入教材有什麼意義?

  讓學生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意義不可忽視

  「從科技和功能來講張衡地動儀可能落後了,但其歷史意義不可忽視。」張國民說,現在可以用更先進的地震儀來檢測地震數據,但把張衡地動儀的內容編進中小學教材仍有它的意義所在。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專業博士姜朝暉認為,隨著社會的變化、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進步和認知水平的提高,教材內容調整屬於正常現象。「如今教材中張衡地動儀的相關內容與早前教材中的內容相比有一些變化,肯定是出於教材更嚴謹,編寫、學習更科學的角度調整的。」

  姜朝暉告訴新京報記者,雖然如今已有更先進的地震儀器來監測地震數據,但張衡地動儀出現在教材當中或者被人們學習,說明地動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發明誕生早國外幾千年,讓學生們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古代科技發明和歷史,對激發青少年發明創造的動力,增強民主自信心、加強人們對科學探索有很大的必要。

  針對部分網民認為王振鐸設計的地動儀模型不能工作,沒有實際意義的說法,姜朝暉持不同態度。姜朝暉認為,王振鐸設計的地動儀模型雖然與張衡地動儀原型有差別,但是根據現有歷史材料設計出來的,相比抽象的文字內容來講,能夠更形象地讓人理解,特別是更易讓中小學生理解。「在使用模型圖片的時候註明是模型就好。」

  ■ 小資料

  地動儀

  地動儀是世界第一架測定地震的儀器。東漢張衡創製。直徑漢尺八尺,用銅鑄成,形如酒樽。儀內中心立震擺,又設八組槓桿機械。都柱受震波作用,推開朝向地震波的一組槓桿,使儀外的龍首吐丸,蟾蜍承接,通過擊落的聲響和落丸的方位,報告地震和地震的方向,其靈敏度可以測知人無感覺的地震。

  (記者 劉名洋 王俊)

相關焦點

  • 歷史課本刪除張衡地動儀?人教社回應
    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有關張衡地動儀的內容(紅圈處)。受訪者供圖張衡地動儀模型。圖/視覺中國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昨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快訊 (記者王俊)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
  • 張衡地動儀被刪除?人教社:教材中有專門介紹
    原標題: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今天(10月10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復原工作再啟動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原理。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張衡。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實際上,近年來,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
    你還記得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嗎?據報導,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5課不再收錄張衡地動儀的相關內容。事實上,在2018版課本中,「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課程的「課後活動」欄目仍明確提到了「東漢張衡發明創製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只是刪除了正文介紹。
  • 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要從課本中刪除?什麼原因?地動儀不存在?
    很多初中小學的歷史課本裡就有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但是最近關於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將要從歷史課本裡刪除的消息不脛而走,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形成全民熱議。那麼我們不僅要問了,第一:張衡造地動儀是不是真的要從歷史課本裡刪除?第二:為什麼會有人主張講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從歷史課本裡刪除?原因是什麼?
  • 新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何刪除「張衡地動儀」?
    新教材的變化短史記曾於2017年12月8日推送的文章《衛青、霍去病,從歷史教科書裡消失了》中,提及過此事:「舊人教版教材介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課文稱:『科學家張衡製造了一種儀器,能測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動儀。
  • 被刪除的張衡和地動儀,是外國的質疑?還是對自我文化的不自信
    2100年前,中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就是張衡。曾經,張衡和他的地動儀是我們歷史課本上的必將知識,但是只因為一些所謂的外國學者的質疑,我們的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從此就消失在了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張衡是東漢人,是南陽五聖之一,他學識廣博,天文地理、諸子百家,兼蓄包容,自成一家。
  • 課本裡的地動儀該如何呈現
    近日,一則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的消息在網上引發關注。隨後,人教社回應,稱地動儀相關內容確實從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材上撤下,原因是改編進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教材中專門講述了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指出其對科技的重大貢獻,同時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技,「要像張衡一樣,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做一個有心人」。
  • 四大發明之一的地動儀,為何被歷史課本刪除?原來我們都被騙了
    張衡張恆看到這些事情之後,覺得自己應該為大家做一些什麼,來減少自然災害對於人類的折磨。於是,地動儀就由此誕生,在當時科技落後的時代,能有地動儀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原本張衡世界也曾經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上面,那時候的我們還是小學。但是最近發現好像在課本上似乎已經找不到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痕跡,這又是為什麼呢?
  • 張衡地動儀到底長啥樣?
    (原標題:張衡地動儀到底長啥樣? 我們翻了100多年的歷史……)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2日電 課本中的「張衡地動儀」最近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先是有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
  • 張衡地動儀到底長啥樣? 我們翻了100多年的歷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 宋宇晟)課本中的「張衡地動儀」最近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  先是有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隨後,人教社否認該消息,稱課本中對地動儀有專門介紹。這引起了網友對地動儀的討論。  那麼,歷史上真的存在地動儀嗎?地動儀的復原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預言地震?為何被課本刪除,專家:它的原理錯了
    九零後在念中學時會學習到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地動儀,老師甚至會生動形象的講解,但在近年的中學教材中,卻發現張衡的地動儀知識不見了,為何地動儀會被刪除?專家:它的原理錯了。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但歷史上並沒有留下製作地動儀的圖紙,不過專家們對張衡的地動儀非常感興趣,地震算得上是場大災難,如果千百年前的地動儀能夠精確的感知地震,並且這項「黑科技」至今依然被利用,那麼我們可以事先知道地震的來臨,然後快速做出應對措施,將會減少很多損失。
  • 張衡地動儀教材中被刪除?原因居然是這樣!
    張衡是我國古代漢朝時,著名的發明家和文學家。他所發明的地動儀,是中華文明的成就和驕傲。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在中學歷史課本中,所見過的地動儀的圖片。而在去年的中國歷史的統編課本中,有關於張儀和他的地動儀的故事,卻被刪除掉了,這是為什麼呢?
  • 張衡的地動儀真有效嗎?為何初中教科書要刪除其內容,原因很意外
    張衡的地動儀真有效嗎?為何初中教科書要刪除其內容,原因很意外在小時候的課本中,司馬光砸缸、鑿壁偷光、渾天儀、地動儀等都是非常經典的故事,讓同學們感嘆古人的智慧高超。其中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十幾年來被當作偉大的發明,在世界各地展出數次,前段時間卻傳出要撤出歷史教科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地動儀是用來預測地震的動向,外表像一個酒罈子,周圍鑲嵌了八條龍柱,分別指向了八個方位。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如取消文天祥、嶽飛的民族英雄身份,刪除霍去病、衛青的戰神形象等,都是這種情緒爆發的導火索和催化劑。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就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課本。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值得說一句的是,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就公開表示:「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那模型強」。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預言地震?為何被課本刪除,專家:它原理是錯的
    九零後在念中學時會學習到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地動儀,老師甚至會生動形象的講解,但在近年的中學教材中,卻發現張衡的地動儀知識不見了,為何地動儀會被刪除?專家:它原理是錯的。
  • 張衡的地動儀,為什麼會從歷史課本上刪除?原因很簡單真實!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這位在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張衡。 而張衡的故事也曾經出現在教科書上,但現在卻被刪除了。這讓許多人都很納悶,張衡發明地動儀的事情這麼著名,不僅能提升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也能激發學生們對於科技發明的興趣,為什麼會被刪除呢?小便做了研究才發現,其實原因很簡單。
  •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為什麼從課本中刪除,原來不是他的問題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從課本中刪除了,這是為什麼?原來不是他的問題說起張衡,許多人都認識,他是東漢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等,成就非常多,不過大家有許多人都是因為他的一個發明出現在課本上認識他的,那就是地動儀。地動儀是用來測試地震的,張衡的地動儀比國外的早一千多年。可是在2017年課本上關於地震儀的內容卻被刪除了,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