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張衡地動儀」從新編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消失一事,引起了輿論的關注。①
「張衡地動儀」究竟因何從教科書中消失?
新教材的變化
短史記曾於2017年12月8日推送的文章《衛青、霍去病,從歷史教科書裡消失了》中,提及過此事:
「舊人教版教材介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課文稱:『科學家張衡製造了一種儀器,能測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動儀。這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不再介紹張衡及地動儀。」②
文章並介紹了該冊新統編教材的其他重要變更、具體如下:
(1)因《史記》中關於扁鵲的記載不可信,舊人教版教材裡「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的扁鵲,從新教材裡消失了。
(2)因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屈原這個人,目前學術界尚無共識,舊人教版教材裡濃墨重彩介紹的屈原,在新教材中消失了。
(3)新統編本教材不再介紹漢匈戰爭,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冒頓、衛青、霍去病、王昭君,課文也不再提及。
(4)拒絕向光武帝之姐湖陽公主叩頭謝罪的「強項令」董宣,不再出現在新編統編本歷史教材之中。
(5)2015年的人教版教材介紹了王充和他的《論衡》一書的主要內容(否定天意,否定皇帝代表天意統治人間)。新統編本教材不再介紹王充。③
2017年12月12日,出版新統編本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曾公開回應過屈原的消失,其中也兼及張衡等人。回應稱:
「屈原、張衡等大量古代科技文化名人在國家統編三科教材中有專門介紹。……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選入《端午粽》一文,……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節選了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專門設置「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課,介紹了扁鵲、張仲景、華佗、李時珍、孫思邈等著名醫學家,張衡、祖衝之、畢昇、蔡倫等古代科技巨人及科技成就。其中,專門講述了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④
2017年12月15日,就衛青、霍去病的消失,人教社也以微博的形式,做出了如下回應:
「張衡地動儀」存在太多爭議
具體到此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的「張衡地動儀」,其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與它身上存在的諸多爭議,有直接關係。
「張衡地動儀」早已失傳。我們熟知的地動儀模型,是學者王振鐸根據《後漢書》中關於地動儀的196個字的描述,借鑑日本地震學者荻原尊禮的「直立杆原理」,於1951年製造出來的。
「王氏地動儀」造出後,引起國內媒體的空前關注,隨後被寫入了教科書,使其形象深入人心。不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教科書中並無一字註明其乃是後人根據自己的理解所製造的「復原品」。
「王氏地動儀」自誕生伊始,即受到了諸多質疑。學術界普遍認為該地動儀模型存在原理性錯誤。如馮銳所總結的那般:
「1951年,王振鐸否定了自己1936年的懸垂擺模型,轉向了日本荻原尊禮1937年提出又隨後放棄的直立竿原理——簡單豎立一個纖纖細竿來測震。期望西邊來的地震波向東傳播,直立竿向西傾倒而測出地震。新設計的『卵狀復原模型』雖然流行一時,但立竿既豎不起來、傾倒方向也是隨機不可重複,比人的感覺還要遲鈍。究其原因,地震波的優勢振動方向與波動傳播方向不相同,遠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而以垂向震動為主的非地震幹擾又遠大於地震信號的強度。用直立竿來測震的想法早在18世紀就被歐洲否定過,米爾恩1883年又通過大量的試驗而徹底摒棄。1886年美國曾根據立柱在地震的反應調查得出否定結論。1893年地震儀問世以後,地震學家又對照地震記錄來複查過直立竿原理,進一步明確了它的不可行性。因此,流傳甚廣的卵狀復原模型飽受國內外學界垢病,不被歷史、物理、地震諸學界接受,也從來不在嚴肅的學術刊物和科學論著中引用。中國地震學的幾位奠基人李善邦、傅承義、秦馨菱,生前多年講解過地動儀的懸垂擺工作原理,並在1976年直言不諱地當面告訴王振鐸直立竿的原理性失誤。」⑤
事實上,較之國人,西方學者更早注意到張衡地動儀及其可能存在的科學價值。
比如,早在1875年,日本地震學會會長服部一三就曾嘗試復原地動儀的外形;1880年,現代地震學創始人約翰.米爾恩也曾評價稱「人類第一架地震儀器是中國人張衡發明的」,並於1883年嘗試繪製地動儀復原圖,將其定性為一種「驗震器」。
地震儀復原嘗試的一再失敗,使西方學術界開始重新審視「張衡地動儀」的科學價值。
王振鐸只是嘗試復原張衡地動儀的諸多學者中的一位。但他的地動儀模型進入了教科書,產生了巨大影響,且完全無法實現《後漢書》所載的測定「震之所在」的功能——如地震學者傅承義院士當面對王振鐸所說的那樣,「房梁下吊塊肉都比你那個模型強」。⑥
所以,這個失敗的復原模型,在國際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最大,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就不斷遭到美、日、荷、奧等國學者的批評。曾來華訪學的奧地利人雷立柏,在其以中文寫成的著作《張衡:科學與宗教》中,甚至如此尖銳地評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
「許多漢語書籍、科學性的和非科學性的刊物都讚揚張衡的『地動儀』,而在北京的歷史博物館裡能找到該地動儀的一個巨大的複製的模型。張衡成為華夏科學創造力的模範和象徵,主要是因為他的地動儀被視為『國寶』和『國粹』。對張衡的崇拜也許是從李約瑟開始的:李約瑟用非常誇張的語言來傳播自己的基本訊息:很多重要的發明是從東方傳到西方的,而張衡的地動儀是「一切地震儀的鼻祖」, 它於6世紀後傳到西方。但是,李約瑟不能證明張衡的地動儀如何影響了西方地震學的發展。若從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來評估張衡的地動儀,則必須承認,它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而且《後漢書)的記載不一定是可靠的。譬如,《後漢書》說,張衡的地動儀能測定在甘肅發生的一次地震。大部分的人不懷疑這個說法,但是現代的地震學指出:測定一個地震的方向或中心並不是那麼容易。若僅僅在一個地點進行測量,如何能知道地震的中心?單獨一個儀器怎能測定一個地震的發源地?難道張衡的儀器比現今的地震學儀器更準確?……李約瑟想在各方面證明,東方的發明和發現是傳到西方的,但是在張衡地動儀這一點上顯然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說法:張衡若沒有製造他的地動儀,18和19世紀的法國人還會照樣地發明他們的地震儀器,他們在理論或者技術上都不依賴張衡;換言之,若將張衡的地動儀從世界科學史中拿出來,科學史會是不一樣的嗎?世界科學史到底會缺少什麼?」⑦
作為應對,2004年,國家「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成立。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員馮銳擔任課題組組長——2003年1月,馮銳曾發表論文《地動儀的否定之否定》,明確指出王振鐸的復原模型存在原理性錯誤——組成了一個包括了地震學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在內的張衡地動儀復原研究團隊。
2005年4月,馮銳團隊製造的「馮氏地動儀」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地震局等單位的地震學和考古學專家」的驗收。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滕吉文院士在驗收會結束後評價稱:
「地動儀是中華文明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各國科學家都在嘗試復原,如果我們不把這件事做好,那就是罪過。從原理上和製作過程上講,這臺復原模型符合史料記載,符合張衡的基本思想……這臺地動儀復原模型代表了現代人的認識,它在現階段是最好的。」⑧
不過,驗收會的結論,並非學術界的共識。仍有相當多的學者無法將馮銳製造的地動儀等同於張衡地動儀,在他們看來,「馮銳等的工作是對地動儀的重新設計,很難說是對張衡地動儀的復原」。
這種批評並非毫無理由。
比如,馮氏地動儀「懸擺不能區分正反兩個方向,西來的地震波可能使東邊的球落地」,史籍中所載的「如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遂在事實上無法做到,會存在兩種方向上的可能性。
再如,史籍中載有「地動而不覺」字樣,但馮氏地動儀在設計中提出了「尊體水平晃動」的說法,這與史籍的記載存在很大的衝突,尊體可水平晃動,則地震已可目測,完全談不上「地動而不覺」。外形上,史籍記載張衡地動儀「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但馮氏地動儀用蟾蜍充作尊的器足,在八個蟾蜍和尊底之間,形成了高有40-50cm的空隙,與「周密無際」的史料記載相去甚遠。⑨
對於自己主持還原的這款「張衡地動儀」,馮銳的說法是:
「只能說它是我們在當前這個時代對張衡的理解。」⑩
畢竟,史籍關於張衡地動儀,只留下了238個字,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復原者自己去揣摩和理解。
「馮氏地動儀」尚存質疑,而「王氏地動儀」與張衡地動儀相去甚遠這一點,已為學術界所公認。故而,2010年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選擇暫時拿掉了「張衡地動儀」這一知識環節。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不再收錄張衡地動儀的相關內容,實是對之前處理方式的一種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