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何刪除「張衡地動儀」?

2020-11-29 虎嗅APP


這兩天,「張衡地動儀」從新編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消失一事,引起了輿論的關注。①


「張衡地動儀」究竟因何從教科書中消失?


新教材的變化



短史記曾於2017年12月8日推送的文章《衛青、霍去病,從歷史教科書裡消失了》中,提及過此事:


「舊人教版教材介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課文稱:『科學家張衡製造了一種儀器,能測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動儀。這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不再介紹張衡及地動儀。」②



文章並介紹了該冊新統編教材的其他重要變更、具體如下:


(1)因《史記》中關於扁鵲的記載不可信,舊人教版教材裡「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的扁鵲,從新教材裡消失了。


(2)因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屈原這個人,目前學術界尚無共識,舊人教版教材裡濃墨重彩介紹的屈原,在新教材中消失了。


(3)新統編本教材不再介紹漢匈戰爭,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冒頓、衛青、霍去病、王昭君,課文也不再提及。


(4)拒絕向光武帝之姐湖陽公主叩頭謝罪的「強項令」董宣,不再出現在新編統編本歷史教材之中。


(5)2015年的人教版教材介紹了王充和他的《論衡》一書的主要內容(否定天意,否定皇帝代表天意統治人間)。新統編本教材不再介紹王充。③



2017年12月12日,出版新統編本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曾公開回應過屈原的消失,其中也兼及張衡等人。回應稱:


「屈原、張衡等大量古代科技文化名人在國家統編三科教材中有專門介紹。……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選入《端午粽》一文,……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節選了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專門設置「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課,介紹了扁鵲、張仲景、華佗、李時珍、孫思邈等著名醫學家,張衡、祖衝之、畢昇、蔡倫等古代科技巨人及科技成就。其中,專門講述了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④


2017年12月15日,就衛青、霍去病的消失,人教社也以微博的形式,做出了如下回應:



「張衡地動儀」存在太多爭議


具體到此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的「張衡地動儀」,其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與它身上存在的諸多爭議,有直接關係。


「張衡地動儀」早已失傳。我們熟知的地動儀模型,是學者王振鐸根據《後漢書》中關於地動儀的196個字的描述,借鑑日本地震學者荻原尊禮的「直立杆原理」,於1951年製造出來的。


「王氏地動儀」造出後,引起國內媒體的空前關注,隨後被寫入了教科書,使其形象深入人心。不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教科書中並無一字註明其乃是後人根據自己的理解所製造的「復原品」。



「王氏地動儀」自誕生伊始,即受到了諸多質疑。學術界普遍認為該地動儀模型存在原理性錯誤。如馮銳所總結的那般:


「1951年,王振鐸否定了自己1936年的懸垂擺模型,轉向了日本荻原尊禮1937年提出又隨後放棄的直立竿原理——簡單豎立一個纖纖細竿來測震。期望西邊來的地震波向東傳播,直立竿向西傾倒而測出地震。新設計的『卵狀復原模型』雖然流行一時,但立竿既豎不起來、傾倒方向也是隨機不可重複,比人的感覺還要遲鈍。究其原因,地震波的優勢振動方向與波動傳播方向不相同,遠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而以垂向震動為主的非地震幹擾又遠大於地震信號的強度。用直立竿來測震的想法早在18世紀就被歐洲否定過,米爾恩1883年又通過大量的試驗而徹底摒棄。1886年美國曾根據立柱在地震的反應調查得出否定結論。1893年地震儀問世以後,地震學家又對照地震記錄來複查過直立竿原理,進一步明確了它的不可行性。因此,流傳甚廣的卵狀復原模型飽受國內外學界垢病,不被歷史、物理、地震諸學界接受,也從來不在嚴肅的學術刊物和科學論著中引用。中國地震學的幾位奠基人李善邦、傅承義、秦馨菱,生前多年講解過地動儀的懸垂擺工作原理,並在1976年直言不諱地當面告訴王振鐸直立竿的原理性失誤。」⑤


事實上,較之國人,西方學者更早注意到張衡地動儀及其可能存在的科學價值。


比如,早在1875年,日本地震學會會長服部一三就曾嘗試復原地動儀的外形;1880年,現代地震學創始人約翰.米爾恩也曾評價稱「人類第一架地震儀器是中國人張衡發明的」,並於1883年嘗試繪製地動儀復原圖,將其定性為一種「驗震器」。


地震儀復原嘗試的一再失敗,使西方學術界開始重新審視「張衡地動儀」的科學價值。


王振鐸只是嘗試復原張衡地動儀的諸多學者中的一位。但他的地動儀模型進入了教科書,產生了巨大影響,且完全無法實現《後漢書》所載的測定「震之所在」的功能——如地震學者傅承義院士當面對王振鐸所說的那樣,「房梁下吊塊肉都比你那個模型強」。⑥


所以,這個失敗的復原模型,在國際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最大,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就不斷遭到美、日、荷、奧等國學者的批評。曾來華訪學的奧地利人雷立柏,在其以中文寫成的著作《張衡:科學與宗教》中,甚至如此尖銳地評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


「許多漢語書籍、科學性的和非科學性的刊物都讚揚張衡的『地動儀』,而在北京的歷史博物館裡能找到該地動儀的一個巨大的複製的模型。張衡成為華夏科學創造力的模範和象徵,主要是因為他的地動儀被視為『國寶』和『國粹』。對張衡的崇拜也許是從李約瑟開始的:李約瑟用非常誇張的語言來傳播自己的基本訊息:很多重要的發明是從東方傳到西方的,而張衡的地動儀是「一切地震儀的鼻祖」, 它於6世紀後傳到西方。但是,李約瑟不能證明張衡的地動儀如何影響了西方地震學的發展。若從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來評估張衡的地動儀,則必須承認,它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而且《後漢書)的記載不一定是可靠的。譬如,《後漢書》說,張衡的地動儀能測定在甘肅發生的一次地震。大部分的人不懷疑這個說法,但是現代的地震學指出:測定一個地震的方向或中心並不是那麼容易。若僅僅在一個地點進行測量,如何能知道地震的中心?單獨一個儀器怎能測定一個地震的發源地?難道張衡的儀器比現今的地震學儀器更準確?……李約瑟想在各方面證明,東方的發明和發現是傳到西方的,但是在張衡地動儀這一點上顯然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說法:張衡若沒有製造他的地動儀,18和19世紀的法國人還會照樣地發明他們的地震儀器,他們在理論或者技術上都不依賴張衡;換言之,若將張衡的地動儀從世界科學史中拿出來,科學史會是不一樣的嗎?世界科學史到底會缺少什麼?」⑦



作為應對,2004年,國家「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成立。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員馮銳擔任課題組組長——2003年1月,馮銳曾發表論文《地動儀的否定之否定》,明確指出王振鐸的復原模型存在原理性錯誤——組成了一個包括了地震學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在內的張衡地動儀復原研究團隊。


2005年4月,馮銳團隊製造的「馮氏地動儀」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地震局等單位的地震學和考古學專家」的驗收。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滕吉文院士在驗收會結束後評價稱:


「地動儀是中華文明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各國科學家都在嘗試復原,如果我們不把這件事做好,那就是罪過。從原理上和製作過程上講,這臺復原模型符合史料記載,符合張衡的基本思想……這臺地動儀復原模型代表了現代人的認識,它在現階段是最好的。」⑧



不過,驗收會的結論,並非學術界的共識。仍有相當多的學者無法將馮銳製造的地動儀等同於張衡地動儀,在他們看來,「馮銳等的工作是對地動儀的重新設計,很難說是對張衡地動儀的復原」。


這種批評並非毫無理由。


比如,馮氏地動儀「懸擺不能區分正反兩個方向,西來的地震波可能使東邊的球落地」,史籍中所載的「如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遂在事實上無法做到,會存在兩種方向上的可能性。


再如,史籍中載有「地動而不覺」字樣,但馮氏地動儀在設計中提出了「尊體水平晃動」的說法,這與史籍的記載存在很大的衝突,尊體可水平晃動,則地震已可目測,完全談不上「地動而不覺」。外形上,史籍記載張衡地動儀「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但馮氏地動儀用蟾蜍充作尊的器足,在八個蟾蜍和尊底之間,形成了高有40-50cm的空隙,與「周密無際」的史料記載相去甚遠。⑨


對於自己主持還原的這款「張衡地動儀」,馮銳的說法是:


「只能說它是我們在當前這個時代對張衡的理解。」⑩


畢竟,史籍關於張衡地動儀,只留下了238個字,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復原者自己去揣摩和理解。



「馮氏地動儀」尚存質疑,而「王氏地動儀」與張衡地動儀相去甚遠這一點,已為學術界所公認。故而,2010年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選擇暫時拿掉了「張衡地動儀」這一知識環節。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不再收錄張衡地動儀的相關內容,實是對之前處理方式的一種延續。





相關焦點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復原工作再啟動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原理。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張衡。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參觀中國歷史博物館,專門參觀張衡地動儀。馮銳在「王氏地動儀」前。馮銳及團隊所復原的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快訊 (記者王俊)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歷史課本刪除張衡地動儀?人教社回應
    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有關張衡地動儀的內容(紅圈處)。受訪者供圖張衡地動儀模型。圖/視覺中國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昨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 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稱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專家稱張衡地動儀寫入教材,旨在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有關張衡地動儀的內容(紅圈處)。
  • 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要從教材中刪除?專家: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只要上過初中的人,都會對他發明的地動儀印象深刻。然而,在新版歷史教材中,已經將這段內容刪除,是什麼原因?難道我們學了錯誤的知識?此後它便消失在歷史的深壑裡,再也沒有任何信息留下來,地動儀是否真的存在過還是個謎。
  • 張衡地動儀被刪除?人教社:教材中有專門介紹
    原標題: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今天(10月10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
    你還記得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嗎?據報導,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5課不再收錄張衡地動儀的相關內容。事實上,在2018版課本中,「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課程的「課後活動」欄目仍明確提到了「東漢張衡發明創製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只是刪除了正文介紹。
  • 地動儀被教材刪除,渾天儀印上韓國鈔票,張衡的發明怎麼差這麼大
    張衡是中國人婦孺皆知的古人,在遙遠的漢朝,科技落後的時代,從他手裡問世了眾多發明,利用機械原理的指南車、自動日曆、可以計算裡程的鼓車、模擬鳥類飛翔的木雕......當然最著名的當屬渾天儀和地動儀。這兩項與天文地理有密切相關的非凡科技儀器代表了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也因為這兩個儀器不同一般的歷史地位,張衡的紀念郵票上也出現了它們的名字。然而,在韓國新版1萬韓元的鈔票上赫然出現了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渾天儀!這不僅引來我國網友的極大憤慨,即使在韓國國內也出現抨擊聲音。難道韓國人想要竊取張衡的發明權?
  • 忘掉那個模型吧 被印在幾代人教材上的張衡地動儀,因爭議被刪除
    提起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說起下面的一條消息可能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其實,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誤解了張衡的地動儀,張衡的地動儀從來也不是預測地震的工具,而是知道地震在那個方位,換句話說,是地震在先,地動儀才知道是哪裡發生了地震。而此次是復原的模型存在爭議,並不是地動儀的歷史有爭議。郭沫若先生也曾為張衡題這樣題詞:「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1990年5月,中科院副院長嚴濟慈先生也曾為張衡的地震儀題詞:精儀揭天地,科聖著千秋。
  • 張衡的地動儀真有效嗎?為何初中教科書要刪除其內容,原因很意外
    張衡的地動儀真有效嗎?為何初中教科書要刪除其內容,原因很意外在小時候的課本中,司馬光砸缸、鑿壁偷光、渾天儀、地動儀等都是非常經典的故事,讓同學們感嘆古人的智慧高超。其中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十幾年來被當作偉大的發明,在世界各地展出數次,前段時間卻傳出要撤出歷史教科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地動儀是用來預測地震的動向,外表像一個酒罈子,周圍鑲嵌了八條龍柱,分別指向了八個方位。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預言地震?為何被課本刪除,專家:它的原理錯了
    九零後在念中學時會學習到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地動儀,老師甚至會生動形象的講解,但在近年的中學教材中,卻發現張衡的地動儀知識不見了,為何地動儀會被刪除?專家:它的原理錯了。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但歷史上並沒有留下製作地動儀的圖紙,不過專家們對張衡的地動儀非常感興趣,地震算得上是場大災難,如果千百年前的地動儀能夠精確的感知地震,並且這項「黑科技」至今依然被利用,那麼我們可以事先知道地震的來臨,然後快速做出應對措施,將會減少很多損失。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因為不科學?真相是…
    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歷史:教材上的地動儀是怎麼來的?不過,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盡。那麼,那個印刷在中國現代教材之中,讓我們對其充滿想像的「地動儀」,又是怎麼來的呢?實際上,歷史教材上展示的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早在1936年,王振鐸畫出了第一套自己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稿,並採用「懸垂擺」的結構原理。也就是從地動儀的上部垂下來一根擺,用以判明地震方向,並控制相應機關。
  • 張衡和地動儀課文內容在統編教材中哪一本裡 並未被刪除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此前,北京青年報記者曾向人教社求證,人教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並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
  • 張衡地動儀教材中被刪除?原因居然是這樣!
    張衡是我國古代漢朝時,著名的發明家和文學家。他所發明的地動儀,是中華文明的成就和驕傲。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在中學歷史課本中,所見過的地動儀的圖片。而在去年的中國歷史的統編課本中,有關於張儀和他的地動儀的故事,卻被刪除掉了,這是為什麼呢?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預言地震?為何被課本刪除,專家:它原理是錯的
    九零後在念中學時會學習到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地動儀,老師甚至會生動形象的講解,但在近年的中學教材中,卻發現張衡的地動儀知識不見了,為何地動儀會被刪除?專家:它原理是錯的。
  • 渾天儀為何被印在韓國錢上,地動儀卻移出了我國的歷史教材?
    渾天儀為何被印在韓國錢上,地動儀卻移出了我國的歷史教材?而另外一臺機器地動儀,卻是連在初中歷史教材上作為中國古代代表科技成果的地位都不保,被移除了歷史教材課本。渾天儀,無論是從歷史記載上,還是從出土文物上來看,都是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但是厚顏無恥的韓國還是將它印到了自己國家發行的鈔票上去,並且向世界宣布,渾天儀是他們國家的發明和文化遺產。而此時,與渾天儀為孿生兄弟的地動儀的日子就沒有那麼好過了。
  • 為什麼專家要把張衡的地動儀從歷史書中刪除?看完明白其用意
    他們的「父親」是赫赫有名的東漢張衡。這對「雙胞胎」就是渾天儀和地動儀。他們雖然是同胞兄弟,境遇卻大大的不同,渾天儀被韓國印在了紙幣上;地動儀卻要被我們移出歷史教材。同樣是驚世駭俗的儀器,同一人發明,境遇為何相差甚遠?為什麼張衡發明的地震儀從歷史教科書中刪除了?究竟是什麼原因?
  • 為何渾天儀被印在韓國鈔票上,地動儀卻被移出了中國的歷史教材?
    渾天儀為什麼會被印在韓國的錢幣上,地動儀已經被移除在我們國家的教材裡面?這是很多人都覺得奇怪的事情。以前有個雙胞胎兄弟,一個了解天文,一個了解地理,他們的父親就是東漢的張衡,現在一個被印刷在韓國的錢幣上面,另一個卻被我國的教科書刪除。
  • 為何張衡的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這強
    曾幾何時,張衡的地動儀驚為天人,大家都感慨老祖宗的智慧,而在幾年之前網絡上流傳著一個質疑張衡地動儀的帖子。在這個帖子當中,有網友直言不諱的表示:以往大家所了解到的張衡地動儀並不是出自張衡之手,我們所了解的張衡地動儀應該更名為王氏地動儀,因為這個地動儀出自王振鐸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