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因為不科學?真相是…

2020-12-04 環球網

畢業多年之後,你還記得多少課本中的知識?

比如說這個人,你是否還有印象?

是不是已經把學到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

不過沒關係,說到他的名字,你肯定會很熟悉,

他就是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

而說起張衡的成就,其中最突出的無疑就是候風地動儀了。

教材中的候風地動儀 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歷史:

教材上的地動儀是怎麼來的?

不過,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盡。那麼,那個印刷在中國現代教材之中,讓我們對其充滿想像的「地動儀」,又是怎麼來的呢?

實際上,歷史教材上展示的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早在1936年,王振鐸畫出了第一套自己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稿,並採用「懸垂擺」的結構原理。也就是從地動儀的上部垂下來一根擺,用以判明地震方向,並控制相應機關。

1949年,新中國成立,王振鐸被任命為原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在那個時代,他接到了一項特別的任務:復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陳列、宣傳之用,其中就包括候風地動儀。

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原理。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歷經一年時間,王振鐸放棄了自己1936年想遵從的「懸垂擺」原理,而是採用倒立的「直立杆原理」,於1951年設計並復原出1:10比例的木質「張衡地動儀」模型。

消息一出,就受到了空前的關注,由王振鐸復原的「張衡地動儀」還被編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中國地震局也用這部復原模型做了標誌

中國地震局官網截圖

爭議:

教材上的模型是否科學?

但這個入選了歷史教材的地動儀模型,卻一直受到爭議。

在一些學者看來,由於存在原理性錯誤,這個復原模型並不能真正進行地震監測

在不少學者眼中,王振鐸所採用的「直立杆原理」無法成立。

此外,還有人甚至認為它根本就不存在。在質疑的聲音中,奧地利人雷立柏的觀點最為尖銳,他曾撰寫《張衡:宗教與科學》,認為中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情緒是一種宗教式的崇拜,在他看來,地動儀失傳了,就說明它不科學、無實用性,沒有不失傳的道理。

但更多學者相信地動儀真的存在過。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師陳天嘉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稱,張衡地動儀是存在的,而且具有地震監測的功能,但復原工作暫時還沒能完成。

資料圖:中小學歷史教材。 中新社記者 於海洋 攝

教材:

人教社回應:並未消失

在爭議之下,教材上的張衡和地動儀,還在嗎?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並稱「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對此,有媒體記者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求證,該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並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

資料圖:香港郵政推出「中國古代科學家」主題特別郵票。圖片來源:新華網

據人教社的回應,張衡等人物都並未「消失」。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內容,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專門設置了「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課,介紹扁鵲、張仲景、華佗、李時珍、孫思邈等著名醫學家,張衡、祖衝之、畢昇、蔡倫等古代科技巨人及科技成就。

這其中,還專門講述了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指出其對科技的重大貢獻,同時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技,「要像張衡一樣,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做一個有心人」。教材中還設置相關欄目,介紹國際上用張衡、祖衝之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環形山。

馮銳在「王氏地動儀」前。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復原:

是否有可能100%還原?

候風地動儀的復原工作一直在繼續,那麼在將來,一個復原到100%的地動儀是否可能出現在公眾面前?

據媒體報導,早在2003年,河南博物院就決定張榜招賢,讓張衡地動儀能夠真正的「動起來」。河南博物院不僅找到了馮銳,更是在2004年8月,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籤訂了合作協議,組成了課題小組,共同復原「張衡地動儀」。

在2009年9月20日,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幕,新的地動儀模型與觀眾見面。

馮銳及團隊所復原的地動儀。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現場的觀眾可以親自動手按下按鈕,觀察在不同波型下地動儀的不同反應——只有橫波到來它才吐丸,其他來自縱波的震動,都無法使地動儀有任何反應。這意味著,類似關門、汽車過境、巨大的炮聲等都不會干擾到地動儀。

但學界對這一版本的模型同樣存在質疑,認為其關鍵之處與原始文獻記載不能密合。

對此,陳天嘉認為,100%還原難度比較大,目前確實沒能實現完全的復原。

對許多網友期盼的「復原地震儀實現地震監測和預報」,學界並不看好。在陳天嘉看來,科學界對張衡地動儀的研究和復原,歷史意義多過現實意義。

來源:中國新聞網,綜合華西都市報、科技日報、北京青年報、新華網等

相關焦點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科書?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吊塊肉比它強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科書?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說到張衡,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我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一定有聽老師講過這方面的知識。而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不過談起張衡的話,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他發明的地動儀了吧。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 「張衡地動儀」從教材消失?是因為本身不科學,還是正常教材調整
    兒時的學習經歷,在大人記憶深處是難以磨滅的,比如關於張衡以及他的地動儀。還記得小時候小學就開設歷史課,給老師背誦:張衡是東漢時期的科學家,他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也有一些社會活動中,對張衡進行紀念。如發行郵票的方式。教材中安排的地動儀的歷史背景由於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在其去世後不久,其製作方法就失傳,後人一直也無法再製作出類似的器材。
  • 新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何刪除「張衡地動儀」?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不再介紹張衡及地動儀。」1893年地震儀問世以後,地震學家又對照地震記錄來複查過直立竿原理,進一步明確了它的不可行性。因此,流傳甚廣的卵狀復原模型飽受國內外學界垢病,不被歷史、物理、地震諸學界接受,也從來不在嚴肅的學術刊物和科學論著中引用。中國地震學的幾位奠基人李善邦、傅承義、秦馨菱,生前多年講解過地動儀的懸垂擺工作原理,並在1976年直言不諱地當面告訴王振鐸直立竿的原理性失誤。」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不存在嗎?用科學來說明真相!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模型既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再現,也不能探測地震。這個模型完全不能實現文獻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科書中還用這種模型來描寫地動儀,顯然是不合適的。此外,人們對地動儀的真實樣子和原理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教科書也難以正確描述地動儀的基本構造和原理。從教科書上暫時撤下來,也是合理的。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快訊 (記者王俊)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
  • 忘掉那個模型吧 被印在幾代人教材上的張衡地動儀,因爭議被刪除
    提起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說起下面的一條消息可能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曾經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原因便是該復原模型飽受爭議,中國科學院教授指出王振鐸所採用的「直立杆原理」無法成立。「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參觀中國歷史博物館,專門參觀張衡地動儀。馮銳在「王氏地動儀」前。馮銳及團隊所復原的地動儀。更為科學的「地動儀」誕生在幾代中國學生的歷史課本中,都能夠看見關於張衡以及候風地動儀的描述以及模型圖片。這是國人對於古代中華民族科技文明的自豪,可能也是因為如此,哪怕教材上的圖片僅是20世紀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復原得出,哪怕這個復原模型在當時飽受爭議,仍然在教材中延續了數十年。
  • 張衡地動儀被刪除?人教社:教材中有專門介紹
    原標題: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今天(10月10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 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要從教材中刪除?專家: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這種複製只能靠有限的史料來想像,因為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早就已經消失編寫教材時,刪除了「張衡地動儀早已失傳,這是1951地動儀是否真的能測地震,備受質疑儘管複製出來的地動儀造型很是精美,但隨著人們科學素養的提升,對於它是否真的能測地震,仍有很大的疑問。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中「消失」
    張衡地動儀記載,「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中有都柱……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在2010年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曾經介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存在嗎?有科學道理嗎?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很多人都知道,以前教材上的地震儀模型是1951年王振鐸先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製造的模型。這個模型一直伴隨我們很多人成長,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模型既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再現,也不能探測地震。這個模型完全不能實現文獻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科書中還用這種模型來描寫地動儀,顯然是不合適的。
  • 歷史課本刪除張衡地動儀?人教社回應
    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有關張衡地動儀的內容(紅圈處)。受訪者供圖張衡地動儀模型。圖/視覺中國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昨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存在嗎?
    10月9日,一則《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的報導,引起了網友的大討論。實際上,近年來,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科學史界主流觀點認為,以往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宣傳並不科學,因而在無定論之前,從教材中刪除地動儀,也是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其實也是一位全能選手
    提到張衡,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地動儀,「酒缸肚子大,八龍居八方,龍嘴含龍珠,蛤蟆張著嘴」。不過大家印象中的地動儀,其實是歷史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古籍記載於1951年復原的模型,張衡發明的原型早已失傳。復原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頗有爭議,考慮到科學性和可靠性,2017年的教材已對其做了編排調整,古代科學中刪除了張衡的這一趴。
  • 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圖/視覺中國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昨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記者昨日採訪專業人士了解到,張衡地動儀實物和圖樣早已失傳,目前的複製品並不能正常監測地震。
  • 地動儀被教材刪除,渾天儀印上韓國鈔票,張衡的發明怎麼差這麼大
    張衡是中國人婦孺皆知的古人,在遙遠的漢朝,科技落後的時代,從他手裡問世了眾多發明,利用機械原理的指南車、自動日曆、可以計算裡程的鼓車、模擬鳥類飛翔的木雕......當然最著名的當屬渾天儀和地動儀。這兩項與天文地理有密切相關的非凡科技儀器代表了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也因為這兩個儀器不同一般的歷史地位,張衡的紀念郵票上也出現了它們的名字。然而,在韓國新版1萬韓元的鈔票上赫然出現了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渾天儀!這不僅引來我國網友的極大憤慨,即使在韓國國內也出現抨擊聲音。難道韓國人想要竊取張衡的發明權?
  • 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的圖片,為什麼被中小學教材「除名」了?
    談到東漢時期的著名科學家張衡,大家都會想到他為中國古代科學界做出的傑出貢獻,作為一名數學家,他曾經寫過一部《算罔論》,他給立方體定名為質,給球體定名為渾,最重要的,他是中國第一個算出圓周率的人,雖然並不精確,但在當時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成就了。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語文教材,老教授:房梁上吊塊肉都比他的那個強
    ,《後漢書·張衡傳》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龍口中的銅珠就會掉落,製造完地動儀後,張衡還特定寫了一篇文章,詳細的記載了地動儀的結構。 自復原地動儀以來,質疑聲不斷,主要是因為復原的地動儀被選入了教材。其中質疑聲最大的應該當屬奧利人雷立伯,他認為:中國人對張衡的崇拜、信仰,是不科學的,無實用性。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然而,如此神奇的地動儀隨著歷史的發展,卻消失在歷史舞臺之上,取而代之的是王振鐸所做出的地動儀。二、有關於地動儀的所有「聲音」讓人感到無比遺憾的是,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在公元200年的時候就已經徹底消失,距今仍不知道它身處何方。因為地動儀的消失,也讓人們質疑它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