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的地動儀真的不存在嗎?用科學來說明真相!

2020-08-28 東城觀星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王振鐸先生復原地動儀

很多人都知道,以前教材上的地震儀模型是1951年王振鐸先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製造的模型。這個模型一直伴隨我們很多人成長。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模型既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再現,也不能探測地震。這個模型完全不能實現文獻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功能。

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科書中還用這種模型來描寫地動儀,顯然是不合適的。此外,人們對地動儀的真實樣子和原理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教科書也難以正確描述地動儀的基本構造和原理。從教科書上暫時撤下來,也是合理的。

地動儀模型

於是,各界又響起了更激烈的爭吵聲。甚至很多人,直接攻擊說歷史記載有錯誤,張衡根本沒有發明地動儀。方舟子就在文獻記載中找到了「最大的漏洞」:「但是這個記載很成問題。按《後漢書·張衡傳》所說,地動儀建成於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張衡卒於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間,《後漢書》只記載發生過一次隴西地震,那就是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地震。一般認為地動儀檢測的就是這次地震。但是《後漢書·五行志》說得很清楚,這次的隴西地震在京師是有感的,破壞很嚴重,『裂城廓,室屋壞,壓殺人』,京師學者不會對地動儀的機關發動感到奇怪,與《張衡傳》的故事矛盾。可見地動儀檢測的不可能是這次地震。」

是不是真如方舟子所說,地震儀測到地震的記載是有問題的呢?不一定!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的郭安寧就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在唐朝以前,中國很多朝代,包括漢朝是存在兩京的。他說,隴西地震有震感的是西京長安,而張衡和皇帝實際上是在東京洛陽。這樣就能很好地解釋了兩段文字都提到了京城,震感卻又截然不同的原因。因此,我們應該相信古人,不至於在史書上給張衡編造出一個偉大發明來。

馮銳復原的地動儀

至於地動儀真實的樣子,目前已無從考證。但基本原理,還是有跡可循的,基本就是利用慣性原理探明地動。國內外很多人都對地動儀的原理進行了探討,並製作出了各種模型。總結起來主要有三種:懸垂擺、倒立擺和直立柱。其中,中國地震局的馮銳提出的懸垂擺模型,得到了實踐的驗證。該模型被放到了中國科技館展覽,並在中央電視臺製作了專題節目。似乎,地動儀的模型已經確定了。但爭論並未停止,很多學者都提出了不同意見,也確實挑出了馮銳模型的很多漏洞。

網絡圖片,立柱模型


大家爭論最多的就是「都柱」,一般翻譯成大柱子。馮銳認為,要想靈敏感應到地震並觸發機關,立柱不能太粗。經過現代地震知識和物理知識複雜計算得出結論,滿足要求的立柱最多也就1.89米高、1.5毫米粗,這銅絲也算不上大柱子啊。另外,如果立柱太敏感也不行,如果地面車馬的振動都能觸發機關,也會誤報。所以馮銳先生認為立柱模型不成立。而倒立擺模型,需要藉助近代技術手段(如彈簧等)才能實現,張衡不太可能發明彈簧。因此,這個模型也不成立。藉此馮先生提出了懸垂模型,簡單說就是一個吊著的大柱子,一有地震就會碰上機關。很多學者都認為,懸著的不能稱為柱子。反正是很多的爭論。

馮銳製造的地震儀模型

作為外行的我,也無限嚮往當年張衡的偉大構想。曾經多次構想地震儀的可能樣子,並提出了兩種可能的結果。一種是入地「都柱」模型,一種是地樁+都柱模型。

所謂入地「都柱」,就是深埋地下的大柱子,露頭部分伸入地動儀內部。如果地震發生,雖然表面感受不到振動,但深埋地下的大柱子應該可以收到地震波(縱波)的振動,並把這種振動傳導到露頭部分,從而觸動機關。或者地表振動,帶動地動儀振動,但都柱基本不動,從而碰觸機關。前者可以檢測地震波的縱波,後者可以檢測地震波的橫波。這兩種設想是否合理,我不是地震研究專業人士,也沒有做過實驗,希望有識之士可以給與解釋或印證。

如果前一種模型擺動幅度過小,不足以觸發機關,或者振動幅度過大造成兩面的機關都被觸動。還可以把埋入地下部分和露頭部分分開,埋入地下的是一個大地樁,地上部分是一個比較粗的立柱,一般振動不會造成立柱歪倒。但一旦發生地震,地樁先感受到振動,露頭部分歪斜,帶動立柱歪斜直至歪倒觸發機關。這個模型的好處是檢測地下的地震波縱波,不會被地表振動所影響。同時,即使地樁會來回擺動,都柱應該只會倒向地震傳過來的方向(不會製作模擬圖,有畫的不對的,各位可以腦補動圖)。但不知一定強度的地震波是否可以帶來地樁和立柱的振動和歪倒。


自繪的模型,猜測

請大家勿笑,雖然不一定科學,但我們努力印證也算是為再現中華古代文明出一份力吧。最後總結一句,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張衡地動儀不存在,我們相信是存在的,但真實的樣子還有待考證。

相關焦點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存在嗎?
    10月9日,一則《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的報導,引起了網友的大討論。實際上,近年來,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科學史界主流觀點認為,以往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宣傳並不科學,因而在無定論之前,從教材中刪除地動儀,也是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因為不科學?真相是…
    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歷史:教材上的地動儀是怎麼來的?不過,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盡。那麼,那個印刷在中國現代教材之中,讓我們對其充滿想像的「地動儀」,又是怎麼來的呢?消息一出,就受到了空前的關注,由王振鐸復原的「張衡地動儀」還被編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中國地震局也用這部復原模型做了標誌。中國地震局官網截圖爭議:教材上的模型是否科學?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其實還要從地動儀的來源前來了解。一、張衡的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他們對張衡地動儀稱讚萬分,並且表示支持。他們覺得「王氏地動儀」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仿製品,和當年的張衡地動儀可能有很多不一樣。所以說,不能用王氏地動儀的實驗結果來評判張衡地動儀,對於張衡地動儀而言,這也是極其不公平的。不管是質疑張衡地動儀也好,還是堅信張衡地動儀也罷,這兩種觀點都是對張衡地動儀最為真實的看法。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存在嗎?有科學道理嗎?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這個模型一直伴隨我們很多人成長,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模型既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再現,也不能探測地震。這個模型完全不能實現文獻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科書中還用這種模型來描寫地動儀,顯然是不合適的。此外,人們對地動儀的真實樣子和原理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教科書也難以正確描述地動儀的基本構造和原理。從教科書上暫時撤下來,也是合理的。
  • 從教科書中「消失」的張衡地動儀,真的是「造假」嗎?
    爭議頗多且被教科書刪掉的張衡地動儀真的是「造假」嗎?在「四大發明」以外,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科技?神秘的「木牛流馬」究竟長什麼樣?座談會現場,《科普時報》總編輯尹傳紅也舉懸棺、記裡鼓車和被中香爐等極具中國特色的發明為例,來說明古代機械復原的趣味性、學術價值和科普意義。出現於西漢的被中香爐,無論怎樣翻滾灰盂始終不會傾翻,原理與今天的陀螺儀相同。
  • 歷史上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真的存在嗎?
    作為驗證地震發生的地震儀,西方最早出現的水銀驗震器發明於1703年,懸垂擺驗震器問世於1783年,比張衡地動儀要晚出現約 1700 年。但是現在社會上存在一種質疑,那就是「張衡真的發明了地動儀嗎?地動儀真的那麼靈嗎?」
  • 外國專家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科學,你怎麼看?
    所以,後世對這件神秘的儀器充滿了好奇,當然,好奇之後就有了眾多的質疑聲,認為用這樣的機械裝置來預報地震不科學,沒有實用性,所以它才失傳了。觀點最為尖銳的是奧地利人雷立柏教授,他曾撰寫《張衡:宗教與科學》,認為中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情緒是一種宗教式的崇拜,「對張衡地動儀的迷戀正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
  • 張衡地動儀真偽:大家看到的是「假貨」,復原研究一直在進行
    最近關於「張衡地動儀」真偽的討論又在網絡上熱起來。 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它能預報地震還是監測地震呢?我們看到的張衡地動儀是真的還是假的?史書上的簡短記載後來演變為流傳甚廣的故事——東漢時期,地震災害頻繁,太史令張衡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探究,於公元132年創造了地動儀,成功監測到了包括隴西大地震在內的多次地震。 一千多年前,張衡是否有能力造出如此高科技的地動儀?檢驗地動儀神奇的「隴西地震」是否屬實?一直以來,各方學者爭議很大。 質疑者認為張衡地動儀在原理上根本就不可能實現,有的甚至認為它根本就不存在。
  • 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張衡的地動儀管用嗎?》(本版2010年12月1日)發表後,有記者詢問主持2005年地動儀新復原模型的地震局研究人員的看法,答曰:「方舟子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至於如何不了解,卻沒有講出個所以然來。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預言地震?為何被教科書移除?專家發現了不對
    這樣一來,在哪個方向什麼時間發生的地震,都能夠被準確預知,這也讓人感到驚奇,2000年前的古人,真的能完成這麼高科技的作品嗎?然而在2018年,一則新聞卻傳了出來,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已經完完全全刪除了張衡和他候風地動儀的內容,為何教科書會這樣做呢?
  • 張衡地動儀遭質疑,被移出歷史教科書,真的不能預測地震嗎?
    人們無一不希望能有臺儀器準確預測地震發生,以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可惜現在的科技水平還達不到,電視臺上所謂的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過之後才預警的,但僅僅提前幾秒幾十秒已是大功一件,能挽回多少損失。或許有人會想起教科書上讓人以之為傲的張衡地動儀,它不能預測地震嗎?為何汶川地震時不見其起功效呢?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方舟子: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至於如何不了解,卻沒有講出個所以然來。實際上我那篇文章並沒有涉及高深的地震學知識,依據的只是事實判斷和史料。了解地動儀復原模型的工作原理,只需要掌握物理學和地震學的常識即可,而這些常識恰恰是張衡所不具備的,我們倒是完全可以說:「張衡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為什麼地震局研究人員反而如此信任張衡能夠研製出管用的地動儀呢?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預測地震嗎?為何被移出了教科書?
    這不禁引起了我們的疑問:地動儀,真的能準確預測地震嗎?張衡與地動儀:教科書中的地動儀裝置,外表像個酒罈。那酒罈上附有八條龍,每條龍嘴裡含著一顆珠子。當某個方位將有地震時,其對應方位的龍嘴會自動打開,龍口中含著的珠子就會掉落至下方的蛤蟆口中。
  • 張衡地動儀被移除教科書,中科院專家:你在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說起中國古代,悠久的人文歷史,燦爛的藝術文化,詩詞歌賦通常是國人的驕傲,但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有一項特別重要的文明思想卻是非常稀缺的,那就是科學,我們當今世界所享受的科學技術一大半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可以說西方在近代雖然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通過種種不平等條約掠奪我們的資源,這的確是一種屈辱史,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西方在打開中國大門後,也為中國帶來了新的視野和格局
  • 張衡1800年前就發明地動儀,真能測地震嗎?為何被教科書刪了?
    張衡是我國偉大的天文學家和科學家,他的身影可以說出現在每一個零零後,九零後的記憶之中,甚至更久也有可能,據史書記載,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能夠準確的測試地震的方向而使我們後人震驚不已,但是近些年來卻不斷被世人質疑,甚至連教科書也退出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預測地震嗎?它為何被移出了教科書?
    可是疑問也隨之而來:既然「地動儀」對於監測地震非常靈敏,為何如今沒有被普及?反倒是這段關於地動儀的內容,被悄然從教科書中刪除了。這不禁引起了我們的疑問:地動儀,真的能準確預測地震嗎? 張衡與地動儀: 教科書中的地動儀裝置,外表像個酒罈。那酒罈上附有八條龍,每條龍嘴裡含著一顆珠子。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勘測地震嗎?事實證明,真的能
    ,畢竟那都是固人超前的智慧了,中國的四大發明大家都知道嗎,可是這些發明是誰發明出來的,就沒有準確的考證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有魯班,還有郭守敬,張衡,蔡倫等人了,他們做出的東西確實為後世做出很大的貢獻。不過今天要和大家說的是張衡,張衡這個人物學過歷史的都知道,他發明了地動儀,這個地動儀可是了不起,能勘測哪裡發生了地震,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具體的大家只能去查查資料了,不過說到這個地動儀可是最早勘測地震的儀器,足足超前其他國家1800多年,果然古人的智慧是多麼的強大。
  • 張衡地動儀為啥被踢出課本?專家: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然而,如今的課本中的確沒有了張衡地動儀,它不再是小學生的必學課文。今後若再向小孩問及張衡是誰、地動儀是啥玩意的時候,他們的腦袋會搖的和撥浪鼓似的回答你:「我不知道!」或是:「王者農藥裡沒出這個角色哦!」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更為科學的「地動儀」誕生在幾代中國學生的歷史課本中,都能夠看見關於張衡以及候風地動儀的描述以及模型圖片。這是國人對於古代中華民族科技文明的自豪,可能也是因為如此,哪怕教材上的圖片僅是20世紀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復原得出,哪怕這個復原模型在當時飽受爭議,仍然在教材中延續了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