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被移除教科書,中科院專家:你在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2020-11-29 子子不息

說起中國古代,悠久的人文歷史,燦爛的藝術文化,詩詞歌賦通常是國人的驕傲,但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有一項特別重要的文明思想卻是非常稀缺的,那就是科學,我們當今世界所享受的科學技術一大半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可以說西方在近代雖然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通過種種不平等條約掠奪我們的資源,這的確是一種屈辱史,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西方在打開中國大門後,也為中國帶來了新的視野和格局,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學精神,科學思想。

但是中國古代就絲毫沒有科學嗎?當然不是,純粹而成系統的科學思想,由於農耕文明的文化屬性的影響,我們確實沒有,但歷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卻不乏科學技術,著名的四大發明不是就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文明進程嗎?戰國時期墨家發現的小孔成像不就遙遙領先西方世界兩千多年嗎?只是遺憾的是過於注重實用性的中國古人,未能沿著這些技術繼續深究下去,最終也就沒有比西方先打開科學的大門。中國古人對於科學技術實用方面的發展有些已經達到了令後人嘆為觀止,匪夷所思的地步了,比如歷經千年而不朽的越王勾踐劍,其複雜的多金屬複合材料是近代才有的技藝,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如何掌握近代才有的冶金技術的,這恐怕成了永遠難解的考古之謎了。又比如我們接下來要重點講的張衡地動儀,在天文地理知識還停留在天圓地方假說的漢朝時期,張衡是如何製作出地動儀來判斷地震發生的大致方位的,要知道這一技術也是西方在近代才擁有的,張衡製作地動儀比西方領先了一千七百多年。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被後世評為南陽五聖之一的木聖(謀聖姜子牙、商聖範蠡、木聖張衡、醫聖張仲景、智聖諸葛亮。),所謂木聖可以理解為科聖,在古代專門指善於發明創造和精通木工或機械製造的人。張衡能被評為木聖,可見他確實是博學巧思,腦洞不凡,在科學思想相對匱乏的中國古代,張衡與他發明創造的地動儀、渾天儀等就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著光輝,讓後世的中國人深感自豪。

說起張衡人們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地動儀,它的材料是以精銅為主,外表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的圓鍾,《後漢書》中記載: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然後圍繞著圓鐘身體有八條龍,分別對應八個方位,每條龍張口向下,口中輕銜一顆銅丸,如果某一方位發生地震了,則對應方位的龍就會吐出銅丸,而位於龍口下方的張著大嘴的銅蛤蟆就正好接住銅丸,哪個方位的蛤蟆嘴裡有銅丸,就代表著哪個方位發生了地震。

以上就是人們對張衡地動儀的基本印象,精巧的設計,典雅的外觀儀式成了幾代中學生的記憶,而且每個中國學生都對張衡地動儀能夠判斷地震方位而深信不疑,因為《後漢書》中明明白白地記載著「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意思是有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有一條龍吐出銅丸了,但首都的學者們都沒有感覺到地震,於是覺得地動儀是假的,但數日後驛站傳來了隴西發生了大地震,所有人都對地動儀深感佩服。《後漢書》對張衡地動儀誇讚到「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但是我們曾經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地動儀其實只是個模型,是假的,真實的張衡地動儀早已失傳,我們所看到的模型是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由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後漢書》粗略的記載所製作出來的,因此又稱「王氏地動儀」,他在1951年根據支立杆模型的工作原理進行推斷,做出了展覽模型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但由於存在原理性錯誤並不能進行真的地震監測,據說唐山大地震的時候這個模型就絲毫無反應,更不用談「驗之以事,合契若神」了。

真實的張衡地動儀無論是其具體的模樣,還是機動的原理都無從查起了,既沒有考古實物出來,又沒有詳細的原理記載,只有《後漢書》中短短196字粗略的表述,其中最具有「科學」價值的關於地動儀內部構造及原理的描述,更是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這12個字意義隱晦,粗淺的記述。這就讓我們現代人復原張衡地動儀變得幾乎不可能了。

既然無法復原張衡地動儀,又沒有考古實物出來,這就不免讓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們懷疑歷史上是否真有過張衡地動儀了。人們懷疑的理由也充分,第一張衡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東漢時期,那時候的人們對於天文地理知識還停留在「天圓地方」的假說中,不了解地殼運動,而且那時候的機械靈敏度也是非常粗糙的,這就根本不可能研製出地動儀來,因為完全沒有足夠的科學地理知識來支持。第二中國古代,特別是張衡所處的東漢時期,地震頻發,而史料記載的張衡地動儀起作用的一次卻只有隴西大地震那一次,以後就再也沒有關於張衡地動儀「驗之以事」的記錄了。要知道如果真有張衡地動儀,且具有「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效果,那麼這可是在古代最快傳遞地震訊息的工具了,比起驛站和烽火要快得多,能讓朝廷早點知道地震的大致方位,也有利於朝廷早點準備籌款抗災,防止民變,如此好的工具,每朝每代都應該詳細了解其原理並多製作幾個好好維護,怎麼可能就不明不白的失傳了呢?這也是關於張衡地動儀不合邏輯的地方。

在日本有一位專家名字叫做野熊,他通過數學理論依據計算張衡地動儀存在的可能性,並發表了國際論文,而這一研究也得到了很多國際地動學者的認可。上世紀末,美國也有學者表示:雖然張衡地動儀在歷史學中具有一定地位,但是將其原理再現,會發現它的原理模糊,前後理論不搭,即便是做出來了模型,也會發現它簡單粗糙,完全會因為機械摩擦而降低使用時的靈敏度,因此誰都有理由可以質疑它的存在。

其實不光是國外的專家學者,就連我們國內的專家也否定過張衡地動儀的存在,著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名譽所長傅承義就曾關於張衡地動儀直言不諱的評價:你在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科普作家方舟子也曾發文表示: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很有可能和今天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

儘管張衡地動儀飽受質疑,但同樣也有不少專家支持它,並對張衡地動儀真實存在過深信不疑,比如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馮銳,以及致力於復原張衡地動儀的王振鐸。而那些支持張衡地動儀的人認為張衡地動儀真實存在的理由也十分充分,第一我們不能因為無法復原它就否認它的存在。古代有很多東西都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的,比如我們前文提到過的越王勾踐劍,如果它複雜的金屬結構只有文字記述而沒有考古出實物,那麼我們是否要因為古代科技落後而否定它的存在呢?第二關於《後漢書》記載張衡地動儀的簡短粗略這也有合理的解釋,因為那時候的價值體系是士農工商,人們對於理工方面的知識本身就不太推崇,因此古代的史書多半詳細的記載有關政治和農業方面的事情,之所以記載張衡地動儀只有區區196字,是因為學習儒家知識的史官們對它不感興趣。第三中國古代的史官都是非常嚴謹的,特別是東漢時期的史官們,他們秉著「直書其事,不掩其瑕」的精神,有時候連皇帝以刀劍脅之而仍然堅守原則,這樣的史官怎麼可能胡亂記載一個假的東西呢?

其實關於張衡地動儀是否真實存在過,不管是支持者還是否認者,他們的理由都相當充分,真相到底是什麼還有待新的考古發現和考古人員們鍥而不捨地去研究。本著學術嚴謹的精神,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已經被刪除了。但是這仍然不影響我們期待新的關於張衡地動儀的研究結論,畢竟古人的智慧結晶有很多是今天的人們難以解釋的,一切皆有可能,你們認為呢?

相關焦點

  • 張衡的地動儀被教科書移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要強
    如今的科技已經能夠進行地震的預測,而古時的人們也用他們的智慧來完成了這些操作,張衡的地動儀就是其中的一個。可是,最近張衡地動儀居然被移除出了教科書,中科院士還說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張衡出生於公元78年,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自小博覽群書,受到祖父的影響,16歲就獨自一人離開家鄉四處遊學。
  • 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房梁上吊塊肉
    在這之中也有著不少的發明,其中張衡的地動儀就是之一。地動儀對於不少人來說都很熟悉,因為它一直在課本上,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但是後來地動儀卻被教科書刪除了,只因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在房梁上吊塊肉。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在這其中,東漢的張衡便是其中傑出代表。他曾經創造過許多超越時代的儀器,其中就有名聲大噪的地動儀。而地動儀自復原便爭議不斷,現今,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回應: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此言一出,無疑引起諸多質疑。
  • 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中科院院士質疑,張衡地動儀被移除
    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上面這句話來自《後漢書·張衡傳》,其描述的是東漢地理學家張衡所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張衡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掉塊肉都比那個強
    2018年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了,包括那張廣為人知的照片,一代人的回憶至此也消失在了課本之上,因此不少人你發出疑問,難道中國人所熟悉的「張衡地動儀」是假的嗎?
  • 我國院士: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強,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課本
    2017年,在新編的七年級上冊歷史教科書中,一個被國人廣為熟悉的身影消失了,它就是張衡的地動儀,它來自東漢時期,距今已經近2000年。地震發生在今天的甘肅天水一帶,身在洛陽的張衡成功預測了一千多公裡外的地震,震動了國人。張衡是東漢人,不僅是一個科學發明家,他還是一個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以及文學家,標籤多,能力強,是當時的「五聖之一」,可見張衡絕非凡人。張衡的地動儀是在公元132年發明的。這個地動儀是什麼樣子的呢?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稱:房梁上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地動儀畢竟是老祖宗發明的東西,它所代表的絕不僅僅只是一件儀器而已,它還是我國技術文明發展的象徵。因此在王振鐸將地動儀復原出來後,頓時便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而當時全國中小學教科書上便立即將其編入進去。值得一提的是,雖說復原地動儀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但真正從設計到最後完工,卻用了十五年的時間。
  • 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要從教材中刪除?專家: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皆都不信,甚至嗤笑張衡,然而數日後果然有人快馬趕來報信,隴西發生地震,大家都對張衡心服口服。這段描寫長期以來不斷出現在教科書、電視、郵票、博物館裡,人們已經爛熟於心,然而也僅僅只有這一次記載。此後它便消失在歷史的深壑裡,再也沒有任何信息留下來,地動儀是否真的存在過還是個謎。
  • 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如今張衡地動儀被教材除名
    「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如果筆者要說這句話出自中國地震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義之口,大家相信嗎?傅承義所指的模型就是中小學教材裡的張衡地動儀,如今已經從教科書中刪除,最大的原因是這個模型爭議太大了。
  •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
    你還記得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嗎?據報導,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5課不再收錄張衡地動儀的相關內容。事實上,在2018版課本中,「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課程的「課後活動」欄目仍明確提到了「東漢張衡發明創製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只是刪除了正文介紹。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為什麼?
    說起張衡,你應該不陌生。張衡地動儀的發明讓很多學生崇拜,曾經出現在課本裡的張衡地動儀卻被移出了教科書。更有院士稱,它模型簡陋粗糙,對地震的敏感度低於居民。這是怎麼回事?這一切還要從學生時代的課文說起。我記得小時候看到地動儀的照片的時候,真的覺得張衡這個人很厲害,幾千年前就能檢測到地震。但其實,張衡製造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而且張衡的地動儀並不是預測地震的。因為古代通訊非常落後,地動儀其實是獲知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的。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
    第一個質疑的聲音就是:張衡的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失傳了。那麼教科書上的地動儀是哪來的呢?原來教科書上我們看到地動儀,並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原型。而是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他依據的史籍就是《後漢書·張衡列傳》對地動儀不到200字的文字描述。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如取消文天祥、嶽飛的民族英雄身份,刪除霍去病、衛青的戰神形象等,都是這種情緒爆發的導火索和催化劑。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就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課本。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值得說一句的是,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就公開表示:「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那模型強」。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院士解釋: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那個準確
    這幾年教科書對選用的文章越來越嚴苛,新教材進行了大換血,無論是陳勝吳廣起義的故事,還是魯迅的批判文章,又或者是張衡的地動儀都進行了刪減。或許這背後有著廣大群眾不知道的深刻原因,但是張衡的地動儀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傳統文化當中的瑰寶。
  •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為何說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強?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為何說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強?其實我們在中小學的課本上可能都學過一篇文章,就是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故事,這讓無數的中小學生了解到了在我國東漢時期就有了已經可以預測地震的儀器。這樣的作用就是用來提醒這個方向上居住的人要注意將會有地震發生,而且關於這個地動儀,在相關的史書上還有著它使用的記載,並且這些記載描述的都是它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記錄,可以說張衡的地動儀是我國文化集大成者的具體體現之一,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實用的發明為什麼會被從教科書中刪除呢?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科書?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吊塊肉比它強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科書?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說到張衡,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我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一定有聽老師講過這方面的知識。而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不過談起張衡的話,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他發明的地動儀了吧。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語文教材,老教授:房梁上吊塊肉都比他的那個強
    張衡,河南南陽人,他跟姜子牙、範蠡、張仲景、諸葛亮並稱為「南陽五聖」,張衡家族世代都是大家,祖父徵戰匈奴有功,官拜漁陽太守場。張衡也同祖父一樣,刻苦向學,16歲就四處遊歷,精通算術、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公元132年,遷升太史令。
  • 為何張衡的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這強
    曾幾何時,張衡的地動儀驚為天人,大家都感慨老祖宗的智慧,而在幾年之前網絡上流傳著一個質疑張衡地動儀的帖子。在這個帖子當中,有網友直言不諱的表示:以往大家所了解到的張衡地動儀並不是出自張衡之手,我們所了解的張衡地動儀應該更名為王氏地動儀,因為這個地動儀出自王振鐸之手。
  • 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雖然王振鐸只花了一年多就成功復原了地動儀,但是真正從設計到完工,這中間整整用了十五年的時間。02地動儀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文明發展的一種象徵,因而,當王振鐸成功地復原了地動儀後,全國上下都是一片沸騰。全國的中小學教科書上也很快把這個地動儀編入到了教科書之中。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國院士稱: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
    其實教科書裡的地動儀模型應該稱為"王氏地動儀",是原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王振鐸耗時一年多時間設計出1:10比例的木質"張衡地動儀"。  由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的消息一出,震驚中國,全國中小學生教科書馬上編入,就連中國地震局也用這部模型做標誌。耗時一年時間鑽心研究,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不僅成果顯著,就連世人都大加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