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國院士稱: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

2021-01-09 網易

  科學的真正的與合理的目的在於造福於人類生活,用新的發明和財富豐富人類生活。——培根

  文墨清香散發知識的芬芳,篇篇文字湊成一個完美的文物,幾經時間長河的衝刷,歷經鉛華,方璀璨奪目。文獻蘊含著古人的智慧,文物彰顯古人的科技,詩篇代表著一個時代。走過時間長河,人們看到,漫漫黃沙中吐露出大片大片的花朵,紀念著每一個偉人的貢獻,每一個文物的價值。

  候風地動儀的發明

  四川此次地震牽動人們心弦,華夏同胞扛過戰爭卻要因為地震而家破人亡。所幸如今科技的發展能夠儘量的挽救損失,保護百姓。如今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地震雖然可怕但依舊能萬全的準備。可在古代又如何預測地震呢?

  

  張衡是東漢時期的發明家,科學家,被稱作"南陽五聖之一","漢賦四大家",最傑出的代表就是發明了候風地動儀,能夠感知地震。

  猶記得《張衡傳》中描述的地動儀外表華麗,內部精美。地動儀表面篆形文字,雕刻山水畫,內部有一根支柱,旁邊有八道機關,都是牙套裝置,發生地震時觸發機關。

  外部有八條龍騰越地動儀上,每個龍對應著一個方向且龍的嘴裡都含著銅珠,對應八條龍的下方,是八個張嘴的蟾蜍。若是哪一方向發生地震,地動儀內部機關感知觸發,對應方向的龍就會吐出嘴裡的銅珠,蟾蜍正好接著銅珠。

  

  地動儀的發明令人們嗤之以鼻,都不會相信一個簡簡單單,類似酒樽得儀器能夠測出那個地方地震,然而正當官員們研究的時候,卻發現對應西邊的龍從嘴裡吐出銅珠,可沒有任何地震的消息或徵兆。

  洛陽城內百姓議論紛紛,都對地震儀不相信,可沒過幾天甘肅傳來了地震消息,瞬間引起軒然大波,遠在洛陽就能知道甘肅地震,看來地震儀能測出哪個地方地震是真的。

  中國又一發明造福百姓,可是天不遂人願,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消失殆盡,並沒有遺傳下來,這也是人們懷疑候風地動儀是否真實存在的原因。

  

  復原地動儀

  地動儀早就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成為傳說,那教科書中的地動儀模型又是從何而來呢?其實教科書裡的地動儀模型應該稱為"王氏地動儀",是原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王振鐸耗時一年多時間設計出1:10比例的木質"張衡地動儀"。

  由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的消息一出,震驚中國,全國中小學生教科書馬上編入,就連中國地震局也用這部模型做標誌。耗時一年時間鑽心研究,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不僅成果顯著,就連世人都大加讚嘆。雖然復原地動儀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可真正復原地動儀到復原成功卻耗時用了十五年之久。

  早在1936年,王振鐸就著手畫出第一套採用"懸垂擺"地動儀的模型圖稿,又幾經研究始終不滿意。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國家想要宣傳文化,就想復原一批文物,正好王振鐸身兼職位。在國家和能人巧匠的幫助下,用了一年多時間研究出"直立杆"原理地動儀,放棄了第一次採用的懸垂擺地動儀。

  

  圖形已經畫出,就要著手復原。在王振鐸經歷了一此次的失敗後最終總結出經驗,設計出1:10的木質地動儀,幾經修改完善,最終在1951年復原成功地動儀。但地動儀復原工作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2004年河南博物院找到了馮銳並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籤訂了合作協議,組成了課題小組,共同復原"張衡地動儀",想要百分之百的復原張衡候風地動儀。歷經多年研究和建設,從多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翻閱文獻典籍,最終在2009年竣工,此次地動儀不僅體現了人民的科學,還結合著古代人們的智慧。

  馮銳和他的團隊研究出的地動儀只會受橫波影響,縱波不會吐出銅珠,也就是說這個地動儀不會因關門、炮聲等影響。只不過這次的地動儀也在學術界飽受輿論和質疑。學界並不看好復原的地動儀,並認為百分之百復原地動儀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地動儀的爭論

  不僅僅是馮銳復原的地動儀受到質疑,就連選入教材的地動儀也受盡懷疑,學術性專家認為復原地動儀有著原理性錯誤,也有人懷疑這個復原模型是否能夠進行地震監測,更有許多人懷疑張衡發明地動儀這件事是否具有真實性!

  其中反對聲最激烈的就是奧地利人雷立伯,在其《張衡傳:宗教與科學》中表明態度,認為中國人對張衡是一種崇拜、信仰,是不科學的,無實用性的。古代人們的智慧不會領先太久,更不會創造出地動儀監測地震的發生。

  就連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在一次講座中討論起地動儀,毫不客氣的說道:"房梁吊塊肉都比那模型強!"有反對的聲音自然也有贊同的,中科院人文學院教師陳天嘉則認為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還認為地動儀具有監測地震的功能,只不過復原未成功而已。

  無論是反對的聲音還是贊同的聲音,都令地動儀的名聲宣揚海外。美國、日本等國家紛紛研究地動儀,不過都懷疑地動儀根本不存在。一身質疑的地動儀在國內引起輿論的還是2018年,在一篇新聞報導中寫到,2017年初,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移出。

  

  不過隨後教育局表示並沒有,只不過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而已。然而地震學界對張衡候風地動儀的質疑聲過大,而復原模型在七十年代曾被質疑原理性錯誤,容易導致後人受到影響,於是便從教材上移出。

  地動儀模型只是根據史書文獻復原的,根據典籍隻言片語中復原出的地動儀不夠嚴謹,且對於地動儀爭論一直很大,所以地動儀被迫移出教科書。雖然張衡候風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可我們不能輕易的否定地動儀的存在和價值。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可能古人以他們獨有的智慧創造出的東西我們無法百分之百復原,歷經幾次時代變革,存在過的證明早就消失殆盡,只留下史書中殘存的文字。

  雖然歷史教科書中移除了地動儀,不過根據人教社回應,張衡和他的地動儀會出現在小學五年級課本上,並專門設置了"古代科技,耀我中華"一課,介紹著對科技重大獻身的古人們。

  歷史長留你們的名字,章章紙篇記載你們的功績,古人的智慧鋪墊了後代的科技,雖然你們身死,可靈魂經歷時代變遷,依舊長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我國院士: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強,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課本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都被國人津津樂道,在那個對科學懵懂的時代,受到時代限制和思想束縛的中國人,破天荒地發明了這樣一個能夠預測地震的充滿神奇色彩的科學物品,讓今天的人們充滿了好奇和崇敬。根據記載,張衡曾經在京師洛陽成功預測了一次地震。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如取消文天祥、嶽飛的民族英雄身份,刪除霍去病、衛青的戰神形象等,都是這種情緒爆發的導火索和催化劑。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就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課本。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值得說一句的是,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就公開表示:「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那模型強」。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院士解釋: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那個準確
    這幾年教科書對選用的文章越來越嚴苛,新教材進行了大換血,無論是陳勝吳廣起義的故事,還是魯迅的批判文章,又或者是張衡的地動儀都進行了刪減。或許這背後有著廣大群眾不知道的深刻原因,但是張衡的地動儀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傳統文化當中的瑰寶。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稱:房梁上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即便是不熟悉他的這些名頭的人,都應該知道他發明過的一樣東西——地動儀。這是一種專門用來檢測地震的儀器,根據《後漢書·張衡傳》中記載:地動儀用精銅組成,外表雕琢有精美的圖畫和文字,其形狀就像酒樽一樣。在其內部還有一根支柱,旁邊有八道機關,為典型的牙套裝置,只要發生地震便可檢測出來!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掉塊肉都比那個強
    范文瀾先生曾經在《中國通史簡編》之中評價過張衡:「王充的著作,有益於科學思想,張衡的發明,推進了科學知識。《論衡》於地動儀是東漢兩大創造,王充與張衡是東漢文化界的兩個偉人。」可見學者對於他是有一定的認可的,只是因為時間太過久遠,他的地動儀也早已消失在了歷史之中,沒有一件真品遺留至後世。
  •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為何說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強?
    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一個發明是出現在過我國教科書上的,但是現在卻被移出了課本,它就是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在人類的歷史上有著很多的自然災害,比如火山爆發、海嘯、泥石流等,最近經常爆發的還是地震,人類已經幾千年飽受地震的荼毒,在地震面前,我們受到的只有數不清的人員傷亡,有的地震甚至不僅是房塌地陷,還會引起其他的災難。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
    引言:說到地動儀,百分之九十的人會想到張衡。因為這是從課本上學到的,但是在2017年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居然從課本中被刪除了,難道地動儀是假的?01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張衡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地震學家。
  • 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房梁上吊塊肉
    在這之中也有著不少的發明,其中張衡的地動儀就是之一。地動儀對於不少人來說都很熟悉,因為它一直在課本上,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但是後來地動儀卻被教科書刪除了,只因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在房梁上吊塊肉。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為什麼?
    說起張衡,你應該不陌生。張衡地動儀的發明讓很多學生崇拜,曾經出現在課本裡的張衡地動儀卻被移出了教科書。更有院士稱,它模型簡陋粗糙,對地震的敏感度低於居民。這是怎麼回事?這一切還要從學生時代的課文說起。我記得小時候看到地動儀的照片的時候,真的覺得張衡這個人很厲害,幾千年前就能檢測到地震。但其實,張衡製造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而且張衡的地動儀並不是預測地震的。因為古代通訊非常落後,地動儀其實是獲知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的。
  • 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在這其中,東漢的張衡便是其中傑出代表。他曾經創造過許多超越時代的儀器,其中就有名聲大噪的地動儀。而地動儀自復原便爭議不斷,現今,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回應: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此言一出,無疑引起諸多質疑。
  • 張衡的地動儀被教科書移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要強
    如今的科技已經能夠進行地震的預測,而古時的人們也用他們的智慧來完成了這些操作,張衡的地動儀就是其中的一個。可是,最近張衡地動儀居然被移除出了教科書,中科院士還說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張衡出生於公元78年,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自小博覽群書,受到祖父的影響,16歲就獨自一人離開家鄉四處遊學。
  • 為何張衡的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這強
    張衡地動儀是偽科學?王振鐸是中國科技史學家,他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根據史籍資料復刻出來的。該名網友還指出張衡地動儀根本就是偽科學而已,這種所謂的地動儀根本就沒有辦法記錄地震。因為爭議很大,在2018年的時候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教科書。
  • 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如今張衡地動儀被教材除名
    「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如果筆者要說這句話出自中國地震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義之口,大家相信嗎?傅承義所指的模型就是中小學教材裡的張衡地動儀,如今已經從教科書中刪除,最大的原因是這個模型爭議太大了。
  • 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中科院院士質疑,張衡地動儀被移除
    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上面這句話來自《後漢書·張衡傳》,其描述的是東漢地理學家張衡所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張衡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
    早在2010年11月28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個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王振鐸(考古學家)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並發明了這個張衡地動儀。由於選進了教材,國人都以為是東漢貨色,事實上,那珠子掉不出來」。
  •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教科書刪除?老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但現在這個智能時代不一樣了,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很多歷史上有趣的知識我們都能被動地獲取到了,但有一個歷史上有趣的知識就很有趣:在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應該算得上是我們最早熟知的科學儀器。但隨著科學家們對於地震深入的了解,地動儀所受到的質疑也是越來越多,如今地動儀已經被移出了教科書,甚至還有科學人員表示: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要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張衡和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房頂上掛個肉都比這個強
    張衡和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房頂上掛個肉都比這個強張衡和地動儀的故事曾出現在中小學的課本中,讓無數中小學生知道在古老的中國就已經出現可以預測地震的儀器,文章中還有地動儀的模型。但是後來證實,文章中地動儀的模型是上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王振鐸復原的,王振鐸根據史書中的記載和英國科學家地震理論仿照出來的模型,張衡的地動儀誰都沒見過,是否長這個樣子,誰也不知道。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張衡和地動儀的文章被刪除,包括那張人們熟悉的地動儀照片。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何為地動儀,其實就是大地發生震動後,地動儀會做出一定的顯示。這個儀器看起來簡單,但是它的構造卻是極其複雜,它毫無保留的向世人宣揚著東漢時期的科技水平。然而,如此一件代表著科學技術的儀器,卻被移出了教科書,更有中科院院士稱:在房子上掛一塊肉都比它強。究竟是怎麼回事?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語文教材,老教授:房梁上吊塊肉都比他的那個強
    張衡,河南南陽人,他跟姜子牙、範蠡、張仲景、諸葛亮並稱為「南陽五聖」,張衡家族世代都是大家,祖父徵戰匈奴有功,官拜漁陽太守場。張衡也同祖父一樣,刻苦向學,16歲就四處遊歷,精通算術、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公元132年,遷升太史令。
  •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老教授: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強
    由於年代久遠,張衡製作的地動儀已經在公元200年左右失傳,如今人們沒辦法再觀測到地震儀內部的結構,也無法對其科學性進行檢測。但據史料記載,公元138年時隴西地震,地動儀「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說明張衡的地動儀在發明之後是經過檢測的。